一、建设思路
科学合理利用沙区资源,把防沙治沙同农牧民脱贫致富,调整沙区产业结构,发展沙区经济结合起来,是保障防沙治沙成效最有效的措施。发挥沙区特有的工业原料林、中药材、食用植物资源的优势,发展沙区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积极投入防沙治沙,发展沙产业,实现当地生态环境、经济收入的双赢。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对造林地块进行后续的抚育和管护。
二、布局和规模
肉苁蓉的接种主要布局在造林区域内的尼雅河下游,接种规模4000公顷。 5.3.3.2形态特征
肉苁蓉为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茎肉质,圆柱形或下部较扁。高40~160厘米,下部较粗,向上渐细。叶鳞片状,淡黄白色,下部叶紧密宽短而厚,向上渐稀疏狭长而薄,叶片三角形。披针形或狭披针形,无柄。穗状花序粗大,顶生,圆柱形,长15~50厘米蒴果卵形,成熟时2瓣裂,褐色,果内含几百粒种子。种子椭圆形或球形,一端较尖,黑褐色,有光泽,大小为1~1.20毫米×0.70~1毫米。5~6月开花结果。 5.3.3.3 生长习性
肉苁蓉为寄生植物,寄主为柽柳、梭梭、白梭梭等。寄生点通常有几个不明显的芽,无自养独立根系,靠吸盘索取寄主的营养维持生长,在地下发育分化。前期生长迟缓,第3年后长势加快,其中一个
形成较大的肉质茎。采挖时,如不破坏寄生点及其根部,翌年将生长出新的成年植株。
肉苁蓉喜干旱少雨气候。抗逆性强,耐干旱。喜长日照、积温高、昼夜温差大的特性,地下水充足的生长发育良好。
肉苁蓉种子在自然条件下保存3年仍有活力,在冰箱低温干燥条件下寿命更长,用25 ℃湿沙贮存则活力下降。种子吸水力强,可以诱导寄主毛细根向种子延伸接触形成寄生关系。 5.3.3.4 接种
春、夏、秋季都可种植。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的关键是提高接种率。肉苁蓉千粒重0.1539~0.1745g,人工撒种种子利用率低。另外,肉苁蓉种子休眠期长,进行种子处理才能提高接种率,采用种子纸进行接种种植,可以提高种子的利用率,接种率可达80%以上。
一、穴式接种
将定植成活后的寄主植株的一侧挖开,露出几条健壮根系,接种坑选在距寄主植株50cm的行间位置,长、宽各40cm,深度40~60cm。将接种坑底部做成面向寄主45°左右的斜面;将种子纸铺在斜面上,吸水纸面向上,将与过筛细沙拌匀的肉苁蓉种子(平均每株100粒左右)撒于柽柳、梭梭须根系周围,然后将坑填平踏实,必须保证有良好的墒情,以便使寄主植株根系和肉苁蓉种子形成良好的寄生关系。
二、沟式接种
将定植后成活的寄主植株的一侧挖开,露出几条健壮根系,然后在距寄主50cm处开沟,沟宽40cm,深40~60cm。先将接种沟底做成面向寄主45°左右的斜面,铺上种子纸,吸水纸面向上,在沟内撒上经处理过的种子(平均每株100粒左右),与回填的少量土拌匀,将坑填平。 5.3.3.5 田间管理
肉苁蓉生长期应及时排水,防止因土壤湿度过大造成烂茎。对干旱的项目区,寄主植株根部土易被风刮跑造成裸露,应注意培土或用树枝围在寄主植株根部附近进行防风,对定植后的寄主植株越冬前要及时培土或进行薄膜覆盖,一是保温防冻、防旱,确保安全越冬;二是缩短寄主休眠期。 5.3.3.6 采收与加工
采收
春、秋两季均可采收,以4~5月采收为佳。初春,大芸
吸收融化的冰雪水迅速生长,4~5月即可采挖。
加工 春季采收后置沙中半埋半露晒干,可采用如下几种加工方法:一是晾晒法。白天在沙地上摊晒,晚上收集成堆遮盖起来,防止昼夜温差大冻坏大芸,晒干后颜色好,质量高。二是盐渍法。将个大者投入盐水中淹1~3年;或在地上挖50×50厘米×120厘米的坑,用等大不漏水的塑料袋放入,在气温降到0 ℃时,把大芸放入袋内,用当地未加工的土盐,配制成40%的盐水腌制,第2年3月,取出晾干,为咸大芸。三是窖藏法。在冻土层的临界线以下挖1坑,将新鲜大芸在天气冷凉之时埋入土中,第2年取出晒干。采集大芸时应同时留大芸种子,宜选粒大、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留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