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 试卷(A卷)
题 号 得 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层累制
答:层累制又称“等级制”、“小数制”。分类号码编制制度之一。分类法中根据类目的不同等级、分别配以相应的不同位数的号码,号码的级位与类目的等级完全一致,即一级类用1个符号,二级类用2个符号,三级类用3个符号,依此类推,并按小数的方法排列。能较充分地揭示类目间的逻辑关系。号码不仅可以反映类目次序,并可以根据标记的位数判断出类目的等级。 2.MARC格式
答:机读编目格式(MARC格式)是根据文献特点和文献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需要建立的标准化的计算机可读形式。是指以代码形式和特定结构在计算机载体上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和编辑输出书目信息的目录格式.它的使用提高了文献目录的质量和编目的速度,方便读者检索和利用文献 3.CORC系统 答:协作联机资源编目系统( CORC)系统是Cooperative Oline Resource Catalog的缩写。是OCLC建立的一个以网络资源为对象的编目平台,是一个将网络编目工具与图书馆协作编目方式结合的编目操作系统。 4.复分表
答:为了增强分类体系的细分程度,缩小类表的篇幅,分类法一般将这些共性子目抽出,单独编列成表,供有关类目进一步区分时共同使用。这种由共性子目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称为复分表。它是分面组配的一种基本适应形式。 5.同位类
答:在文献分类表中,按一定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若干类目。它们之间具有相互排斥、不相从属、处于同等地位的关系。一组同位类形成一个类列。除了基本大类外,同位类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上位类。同位类在分类表中的先后次序是因一定的原则排列的,不同类列由于本身特点不同,所用的原则也不同,但一般都须有利于读者对文献的检索。 6.标引
答:通过对文献的分析,选用确切的检索标识(类号、标题词、叙词、关键词、人名、地名等),用以反映该文献的内容的过程。主要指选用检索语言词或语言词反映文献主题内容,并以之作为检索标识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15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1.标准通用标记语言___B____是一种从结构和内容的层次来描述文献格式的计算机语言。
A. DTD B. SGML C. Metadata D.XML
2.在常用的组配符号中,用于揭示同一文献主题之间联系强度,为防止主题词之间出现错误组配关系的符号是 B :
A.关系符号 B.联系符号 C.职能符号 D.逻辑组配符号 3.由于单元词法实行__D_______组配,因此容易产生含义不清的概念。 A. 概念限定 B. 概念相交 C.词和词组 D. 字面形式 4.《中图法》的标记制度为_______A_______。
A. 层累标记制 B. 顺序标记制 C. 顺序-层累标记制 D.分面标记制 5.下述《中图法》的索引条目是按 C 的要求编制的: 数学 O1
,初等 O12 ,高等 O13 ,工程 TB11 ,计算 O24 ……
A.直接索引 B.间接索引 C.相关索引 D.主题词索引 6.“O212数理统计参见C8统计学”是分类体系中类目之间 D 的表现形式。 A.从属关系 B.并列关系 C.交替关系 D.相关关系
7.___B分类法是最早按照概念分析与组配原则编制而成的一部著名的列举-组配式分类法。
A. DDC B. UDC C. LCC D.CC
8. A 基本上是一个以学科为中心的分类体系。其大类设置参考了克特展开式分类法的体系,并依据国会馆收藏特点进行,共设有 个基本大类。 A.LCC,21 B.LCC,22 C.DCC,25 D.DCC,14 9. 标题法是采用__B___词语直接标识与检索文献的方法。 A. 文献标题中的 B. 标题表中经过规范化的 C. 文献正文中最单义的 D.字面上不能再分的
10.在叙词法索采用的多种情报检索语言原理和方法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____C_____,这是决定叙词法性能与特点的基本原理。 A. 字顺排列 B. 参照系统 C. 概念组配 D.字面组配 11.MeSH是国外影响较大的 A A.专业叙词表 B.综合性标题表 C.综合性叙词表 D.综合性分类主题词表 12.“汉语表”将各政党、派别、军队和中外历史上的机构团体名称列入 D 。 A. 附表一“世界各国政区名称” B.附表二“自然地理区划名称” C. 附表三“组织机构” D. 主表 13.对于具有几个英文名称的汉语主题词,英汉对照索引( A )排列在有关字下。 A. 将几个英文名称同时 B. 选用两个英文名称 C. 先组式散组型选用一个常用的英文名称 D.选用一个英文名称
14.以丛书,多卷书,论文集,会议录等出版物的整套文献的为标引单位所进行的标引叫做(B )。
A. 全面标引 B. 综合标引 C. 整体标引 D.对口标引 15.相关关系是叙词之间除等同关系、等级关系之外语义相关的一种关系,在词
表中通常采用_C______进行揭示。
A. Z(族) B. S(属) C. C(参) D.D(代)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检全率可以表示为 检出相关信息资源量/系统相关信息资源总量
×100%;检准率可以表示为:
检出相关信息资源量/检出相关信息总量 ×100%,一般检索
系统的检全率与检准率之间是互逆关系。
2.一般认为,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关于数据的 结构化 的数据。
3.对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做法是: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 信息资源内容浓缩 、 提供检索点 。
4.MARC格式中,一个书目记录通常由以下四部分组成:记录头标区、地址目次区 、 数据字段区 、记录分隔区。 5.在《中图法》中,组配标引包括以下三类:使用复分表、 仿分 、 类间组配 。
6.为了保证标引工作的质量,分类标引工作必须遵守一定的操作程序。包括:查重、 主题分析 、 归类 、 给号 、复核。
7.使用叙词表对主题概念进行转换,包括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是 直接转换 ,其二是 分解转换 。
8.一个完整的分类索书号常常会包括 分类号 、 书次号 、辅助区分号。
9.一部功能完善的叙词表至少应包括两部分:其一为 字顺显示部分 ,其二为 系统显示部分 。
10.对《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这一文献,进行整体标引的结果为:公路 铁路,铁路运输单位的文献部门实施对口标引的结果为: 铁路运输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并列题名在我国中文手工检索工具中一般不选作标目。( Y )
2.如合订题名由两个题名构成,为同一作者所作,则连续著录两个篇名,其间以“.”隔开,如两个题名分别为两个作者所作,则先著录第一个题名和责任者,再著录第二个题名和责任者,中间以“;”隔开。( N )
3.《汉语主题词表》 只收载正式主题词,不收录非正式主题词。( N)
4.如复分表中仅部分类目在号码前预先配置了“0”,则组配时不需再加“0”。( Y )
5.参照项“y(用)”通常出现在正式款目主题词之下,用以指示非正式主题词(N )
6.标题法和元词法按照组配先后分别为先组式主题法和后组式主题法。( Y )
7.我国叙词表编制中,如回溯检索、台面二极管二词应直接选用。( N )
8.确定使用本的过程中,增加新类可由各使用单位自行确定。( Y )
9.联结主题亦称相关系主题,是两或多个主题对象之间根据一定的联系所形成的一种主题类型,在这类主题中,不同主题对象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是一种介乎单主题与多主题之间的主题类型。( N )
10.为了方便主副标题输入的统一,根据我国国家标准《文献叙词标引规则》的规定,系统自动按M—Q—SA—SB—SC的次序生成复合标题。( Y )
五、简答题(第1题8分,2~5题每题5分,共28分)
1.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是一种依据分析兼综合的原则编制的分类法类型。例如,在美术类中,可根据美术作品标引涉及的特征,分解成以下分面,设类如下: 地区分面 体裁分面 时代分面 题材分面 E1中国 D1中国画 C1古代 B1人物 E2朝鲜 D2油画 C2近代 B2山水 E3韩国 D3水彩画 C3现代 B3花鸟 E4日本 D4素描 C4当代 B4静物 …… …… …… …… (1)假设美术大类的标记为M,在使用上表标引时,“中国现代花鸟水彩画作品集”这一文献,可根据其涉及的主题因素标引为: ME1D3C3B3 (3分)
(2)分面分类法的特点及分面类表的不足是什么?(5分)
答:分面分类法的特点是:1.标引专指,可以通过基本概念的组配,充分揭示信息资源中的复合主题;2.标记表达性强,便于根据不同需要,调整组配次序,进行多元的检索,如:可将上述标记轮排,提供从不同角度检索;3.对科学发展
的适应性强,可以通过组配表达新出现的复杂主题,有利于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4.类表的篇幅较小,便于管理、增补、修订等。
分面类表的不足是:1.分面类表的类目体系是隐藏的,直观性不如等级列举式分类法;2.检索工具中的类目是根据组配建立的,类目的分布往往不够均衡;3.标引难度较高,要求分类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4.分面标记的成分一般比较复杂,号码冗长,不适宜文献排架,主要用于组织检索工具。
2.同类区分的意义是什么?分类号与书次号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同类书区分对多种文献资源标记并实现个性化,做到一个文献一个号码, 可以确定某一文献在收藏中的确切位置,提升实际实际使用效果
图书馆为了方便管理和借阅,将每本书都进行编码。编码一般由分类号和书次号构成。分类号是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给每一本书进行分类并给每一本书一个号码。书次号是在图书馆给书排架的时候加在分类号后面和分类号一同构成索书号的编码。 在索书号中,分类号和书次号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部分,书次号位于分类号之后。
3.为什么文献单位在使用通用分类法前要确定使用本?确定使用本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答:答:多数文献机构自己往往并不编制分类法,而是选择通用的文献类表做工具。由于通用类文献根据是根据一般文献单位的标引需要编制的,在类目体系开展的详略程度、学科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与具体文献单位的使用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这类分类法往往根据使用的需要,在有关类下对各种处理提供了选择处理方案,通常要求由使用单位根据情况做出选择。英雌文献单位有必要更具股本单位文献特点和用户需求,对选定的分类法进行适当调整,做好确定使用本的工作。 确定使用本的内容有::1,确定详略程度,直接将类目注释中列举的小主提扩充为类目,从其他分类法相应门类移植,扩大附表的使用范围,归纳增补。2,局部扩充。3,局部集中。确定交替类目,确定选择类目,按专题集中。4,增加新类。5,调整说明与注释。
4.网络分类工具与传统分类法在体系展开特点和技术方法上有哪些不同? 答:网络分类工具与传统分类法的不同表现在:
(1)揭示角度不同。文献分类法一般是以学科为中心建立体系,而将有关主题的文献集中在学科之下。网络分类法改变了传统分类法以学科为中心建立体系的方法,以主题为中心或者以主题结合学科的方式组织体系; (2)类目设置的特点不同。网络分类法改变了传统分类法以资源和用户情况设置类目、重视类目设置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方式,在类目设置中体现网络资源形式的类目,简化了类目等级,类目设置的概括性、实用性强; (3)类目体系展开的形式不同。网络分类法改变了传统分类法主要采用线性序列的类目体系,采用超文本链接横向揭示资源,类目体系采用多维结构,多角度设置类目、展开体系,用网状结构代替了传统的线性结构; (4)同位类排列不同。网络分类法改变了传统分类法按类目关系排列同位类的方法,按字顺排列类目;
(5)适用特点不同。网络分类法与传统分类法相比,更重视类目体系的普遍
普适用性,重视普通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为中心展开类目体系;在资源选择、类目排列、类名选择上体现终端、用户的使用需要,在多维结构、横向关系揭示上体现方便用户需求的易用性。 5.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的异同是什么?
答: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作为两种从内容角度标引图书资料的方法, 在下述几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 (1)两者的标引对象相同。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都以图书资料的内容为主要对 象, 只有必要时才以国别、时代、文献类型等作为标引依据。
(2)两者的标引要求基本相同。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都是编制检索工具的手段 分类标引的结果可用于组织排架和编制分类目录主题标引则主要用于编制主题目录。在编制检索工具的情况下, 两者对图书资料的标引都要求达到正确、一致、充分、适用。
(3)两者的标引方式基本相同。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都可以根据对图书资料内容的揭示程度和特点, 分为整体标引、全面标引、互见或附加标引、综合标引、分析标引和部分标引等基本标引方式。
(4)两者的标引过程基本相同。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都可以大体划分为主题分析和赋予相应标识两方面首先通过对图书资料主题类型和结构的分析, 明确其需要标引的主题内容然后分别利用标引工具一一分类法和主题词表进行转换, 以标识描述其主题内容。两者的标引程序也大体相同, 都需要经过查重、主题分析、利用标引工具进行转换及复核等基本步骤。
(5)两者对主题内容的基本分析处理技术大致相同。包括①两者对主题类型的分析基本相同。②两者对主题结构的分析和引用模式也基本相同。③两者对主题概念的转换模式也基本相同, 都要求首先按图书内容进行确切标引,在没有相应类目或主题词的情况下, 再采用上位类词标引、靠类词标引、增类词标引等标引方法。 ④两者在组织手检工具的情况下, 标识组成方式也存在着相同之处, 都可以分为定组、散组两种形式。
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作为两种不同标引方法, 也存在着不少差别。在我国分类标引使用《中图法》, 主题标引采用《汉语主题词表》的情况下,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1)主题分析的角度不同。虽然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都是从内容角度标引图书的, 但分类侧重于从学科角度进行组织和揭示, 除需确定待标的内容对象外, 一般还必须进一步弄清其研究的学科角度主题标引则不必考虑图书的学科属性, 可以直接根据图书的内容对象进行标引。
(2) 标识的转换方式不同。首先, 标识的查找途径不同。分类标引以分类法为工具, 必须通过分类体系层层查找主题标引则以主题词表为工具, 以其字顺系统为主要查找途径。其次, 两者的组配方式不同。分类标引使用的《中图法》, 属于等级列举式类表, 类目列举详尽, 标记采用先组、定组方式, 可以直接从表中查找相应类目加以标引、转换明确、直观主题标引使用《汉语主题词表》, 属于后组式检索语言, 词表只列出标引使用的基本概念, 必须根据收词情况对概念进行分解转换, 标引过程抽象, 有时必须反复查找, 难度较大。
(3)标识的结构组成不同。其一, 标识成份不同。分类标引的标识是分类号, 主 题标引的结果是主题词。其二, 标识构成方式不同。
(4)标引的专指度不同。图书分类法以学科体系作为类目展开基础, 子目的列举受体系束缚, 加上采用先组方式, 标引一般比较概括, 对专指的研究对象, 只
能按所属学科归入范围较大的类目。主题法中主题词的选取则不必受体系的限制, 并可以通过组配方式表达主题, 因此揭示往往比较充分, 能达到较高专指度, 特别在标引复杂主题机相关系主题时, 效果犹为明显
(5)揭示检索深度不同。所谓检索深度, 通常指检索系统中一图书资料所具有的检索款目的数量。分类法由于线性序列和整组标记的局限, 往往不能充分揭示主题之间的各种联系, 无法从多方面揭示图书主题, 检索入口相对较少主题法采用散组标识, 以组配方法表达图书主题, 便以通过轮排方式, 从不同角度提供检索点, 满足多途径检索需要。
六、应用题(第1题6分,第2题3分,第3题6分,共15分)
1、我国国家标准《文献叙词标引规则》中提出了我国采用的主题分面公式。该主题分面公式将文献主题成分概括为5种基本主题因素,并将文献主题成分及其次序规定为:
A主题因素(A1研究对象、A2材料、A3方法、A4过程、A5条件) B通用因素 C空间因素 D时间因素 E文献类型因素
根据上述公式,对以下主题进行分析
(1)中国80年代农田水利规程手册(3分)
答:农田水利 规程 中国 80年代 手册 (主体因素) (通用因素) (位置因素) (时间因素)(文献类型因素)
(2)我国西安使用车床对飞机用铝合金材料加工工艺分析(3分) 答:飞机 铝合金 加工工艺 车床 西安 A1对象 A2材料 A3方法 A5条件 位置因素
2.根据如图的轮排转换和链式转换写出分析转换:(3分)
转排转换 1 ABCDE/ 2 BCDE/A 链式转换 ABCDE BCDE 分析转换 AB、BA、 AC、CA、 AD、DA、 AE、EA、 3 CDE/AB CDE BC、CB、 BD、DB、 4 DE/ABC DE CD、DC、 BE、EB、 5 E/ABCD E CE、EC DE、ED、
3.某文献单位需要编制一部专业叙词表,请问应如何进行?(6分)
答:叙词表一般由一个主表与若干个附表和辅表所组成。主表(亦称字顺表)是将全部主题词按字顺排列,并添加必要的标注项和显示词间等同、等级或相关关系的参照项,是叙词表的主体结构。附表为专有叙词索引,如地区索引、机构索引、人名索引、产品索引等,是从主表中分离出来的专用词汇表,是主表的组成部分。辅表一般有词族索引(族系表)、范畴索引(分类表)、轮排索引(轮排表)、双语种对照索引等,它们是叙词表的辅助部分。 叙词表的编制包括:
1、总体设计。明确表的主体领域,明确词表的标引对象,明确词表的功能,明确系统的用户对象,明确词汇的特点,规定词表的结构,明确词表编制的条件。
2、选词。现有词表和分类表,词库,参考检索刊物,参考工具书,文献浏览,用户提问。
3、词汇整理。 4、展开词表。 5、审核的实验。 6、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