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六年级秋季班第4课 理清文章的思路(含答案)

六年级秋季班第4课 理清文章的思路(含答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4课 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就是通过分析文章的选材取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详写略写、过渡照应等方面来弄清作者是如何构思和表达的。

一、技巧小结。

1.从文章线索入手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以记叙和抒情为主的文章里,常常有一条线贯串在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中,这条线就是文章的线索。在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章中可以以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

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理清文章的思路。

理清文章思路的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一篇我们读也读不懂的文章,理清思路就无从谈起。要理清整体思路,就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同样,要理清局部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也不妨从理解句意入手。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小兴安岭的树木很多,很美丽;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景色;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又一次总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文章的写作思路就是用四季的美丽景色贯串全文,体现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

3.从关键词语、句子入手理清文章的思路。

1

有些关键词语、句子对我们理清文章思路有很好的导向作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体会这样的词语和句子。这样的关键句包括以下几种:

①中心句。一个段落往往集中表达一个意思,找到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其他句子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整个段落的思路就清晰了。

②过渡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过渡句对理解上下两句的关系和内容都起着重要作用,是我们理解段内层次和作者思路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语包括: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递进关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等。

另外,标点符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特别是用来区分层次的分号、句号。

二、能力提升。

(一)又是荠菜花开时

我的童年是在江南广阔的田野里度过的,那里是我的活动室。这个活动室是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所无法想象的。那可真是个激动人心的世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那里都有许多东西令我兴奋激动其中就有荠菜。

兴奋激动的理由,主要不在它的美味,而在于寻找它的过程。

荠菜善变,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长在没有太多杂草的地方,它是匍匐在地上的,叶

2

子呈锯齿状,有时候那锯齿还很大,整片叶子看上去像从叶子中间的茎上又生出许多瘦长的叶子来,而且颜色很深,灰紫色,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

如果长在菠菜地里,它就往上长,叶子几乎没有齿,而且颜色碧绿,和菠菜的模样十分相似。如果周围有些浅浅的、灰绿色的草,它既不匍匐着,也不高高站着,颜色就变成灰绿。叶子有浅齿,和周围的草一样,叶表一层细细的茸毛,这就又和杂草打成一片了。所以,每找到一棵,都是一次胜利。

有时候,我第一遍没有发现,但有些疑惑,一回头,突然发现一个肥大的家伙正趴在那里呢。这时候,我会感觉胸腔里那颗心正激动得怦怦直跳。这不像是在干活,而像捉迷藏,甚至比捉迷藏还好玩,谁不愿意呢?五六岁的时候,如果让我看守晒在场上的稻谷,驱赶麻雀和鸡,我是不愿意的,太乏味了。如果母亲说:“海度啊,去挑点荠菜来,晚上包团子吃。”我就兴高采烈,拿了篮子雀跃而去。

又是烟花三月,荠菜开花的时候了,不知道江南的孩子还能否认识荠菜,也不知道被春雨浇醒的田野里是否还有挑荠菜的妇女、孩子。

1.在文章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辽阔——( ) 怀疑——( )

2.用横线画出文中点明题意的句子。

3.联系全文回答,题目“又是荠菜花开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4.“突然发现一个肥大的家伙正趴在那里呢。”“肥大的家伙”是指 ,

从这一称呼可以体会到 。

5.作者挖荠菜的感受是 。

(二)一世荫凉

我渴望着拥有一条美丽的裙子,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这是一种( )。

第一次穿裙子是在十岁的夏天。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穿上那条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黑裙子是怎样难捺的喜悦,便不顾正午阳光的炽热,风儿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尽管路上没有一个人,只有狗吐着舌头无精打采地倚在墙角喘息,还有蝉的( )。

当我大汗淋漓、小脸通红地回到家时,看见母亲弯着腰在菜地里拔草,她顾不得拢一拢掉在额前的发丝——母亲精心侍弄这块菜地,指望着用它换来油盐酱醋,连同我们的书杂费用。

我只是沉浸在拥有了这条裙子的兴奋里。我没有在意母亲的责怪,更没有觉出母亲那疲惫的、佝偻着的身子是怎样的( ),是怎样地触痛我,这是我后来想到的。

但很快地,我便没有了当初穿上裙子时的心情。因为同学们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裙子,一个个花枝招展,小公主似的。只有我的裙子黑乎乎的,怎么跑,怎么跳,都像个“老小人儿”,全没有了活泼的气息。同学们的眼光怪怪的,有的指手画脚,有的嗤嗤地笑,我涨红着脸,逃也似的跑回家,把裙子扔在母亲怀里,不管母亲满脸的惊愕,哭喊着要花裙子。

母亲抱着裙子的手有些发抖,黑黑的脸上就有泪水扑簌簌地往下落,裙子也被泪水浸湿

4

了一片。我慌了,母亲从来没有哭过,她一定是生我的气了。我赶忙扑到母亲怀里,央求道“妈:,您别哭了,我再也不要花裙子了。”母亲搂着我说:“惠儿,等把这茬菜卖了,妈一定给你做条花裙子。”

那一年,由于贫困,我没能穿上花裙子。那条黑裙子,母亲把它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包袱里,宝贝似的锁了起来。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我终于有了一条又一条美丽的裙子,渐渐地就把黑裙子淡忘了,自然,还有黑裙子带给我的不愉快。

后来,偶然谈起那条黑裙子的时候,母亲说,我何尝不想让你穿得漂亮些?那时候,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闲钱。给你做裙子的那块布是你外婆留给我的,看见它我就想起你外婆是怎样一分一厘地攒下了两块钱,买了这块布。本想你能高兴,却不料你嫌它丑。

我看着这条给过我短暂快乐、凝结着外婆的汗水、洒满着母亲泪水的裙子,感觉它是那么亲切,我愧对母亲。由于我的无知,无端地伤害了母亲,她本想送给我一个清凉的夏天,我却不加掩饰地把母亲心中的美好掠夺得一干二净。那条裙子在母亲眼里胜过多少绫罗绸缎,她把最珍贵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给了我,我却幼稚地否定了它的价值。

如今,这条黑裙子挂在了我的衣橱里。看见它,我便想起了那个夏天,母亲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还有她在灯下一针一线地把母爱注入细密的针脚,为我撑起一世荫凉。

1.在文中括号处填上适当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奢望 聒噪 刺目 B.奢侈 鸣叫 醒目

5

2.“渴望有一条美丽的裙子”竟成了我的一种“奢望”的原因是

3.这篇短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

暗线是

4.第二自然段强调天气炎热有什么作用?

(三)“小老弟”

①当时我叫他“小老弟”。其实,我们的年纪还差着辈分,我只能这样称呼他。

②那天,家里的冰箱坏了,我到修理部请求上门修理。修理部的同志说“现在人手少,需稍候两天,你要急,可以拉来修理。”这可难为了年过花甲的我。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旧书旧报纸的卖!”一声带着外地口音的吆喝使我闪出了一个念头。

③看上去他二十多岁,一个很精神的小伙子。我叫了一声“小老弟”,把来意向他讲一遍,并表明急切的心情,最后还特别加了一句:“我给您劳务费!”他憨厚地笑了笑:“走吧。”

④我们二人从三楼把冰箱抬到平板车上,拉到修理部。冰箱修好了,他又帮我抬回家。我当即从衣兜里掏出二十元钱,他的脸腾地红了:“您还真给钱呀?”我说:“那当然。”他执意不要。最后他说:“您有旧书旧报就卖给我吧。”看来这是他唯一的要求。我把所有的旧书

6

旧报纸都找了出来。我想说不要钱,可在他坦诚的表现面前愧于开口。

⑤说真的,平时我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这些人,对他们存有戒心,而这件事使我转变了看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的人,人人都有一片真情,人人都有可能向你献出一片真心,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我们的周围就会是一个真诚明亮的世界!

1.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2.给文章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完成练习。

(1)文中第一个画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肖像描写 D.心理描写

(2)文中第二个画线的句子真实地刻画出小伙子是一个( )的人。

7

A.朴实善良 B.慷慨大方 C.主动热情 D.无私无畏

4.第④段“他的脸腾地红了”,试分析小伙子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5.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说明“小老弟”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改变了对外地人的看法。

B.真切地表明,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C.鲜明地揭示出所记事情的意义——要我们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人世间就会充满真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D.深刻地表现出无论是哪儿的人,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的人,都有一片真情的社会现实

(四)感恩的习惯

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

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小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得到帮助,都不能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

8

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小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的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大半,母亲也未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在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儿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的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向她提问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记事线索是什么?想清楚后,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9

2.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成语。

(1)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

(2)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心里很坦然。( 3.选择:文中画线的句子意思是说( )

A.亲人之间,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而不感恩。

B.亲人之间,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不必感恩。

4.仔细阅读短文后回答问题。

(1)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可以用来解释“感恩”意思的一句话。

(2)短文写了小侄儿向( )感恩,“我”向( )和( 向( )感恩。

参考答案:

(一)

1.广阔 疑惑

10

)感恩,“我”的女儿

2.兴奋激动的理由,主要不在它的美味,而在于寻找它的过程。

3.表达了作者怀念童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4.一棵大荠菜 作者对荠菜的喜爱

5.兴奋激动

(二)

1.A

2.家里穷,买不起

3.“我”渴望有一条美丽的裙子 “我”与母亲的感情

4.在这样热的天气里,“我”仍然兴高采烈地空着黑裙子穿梭于大街小巷,衬托了当时高兴的心情。

(三)

1.起因:坏了的冰箱要送到修理部去,而“我”因年老办不到。

经过:“小老弟”义务帮“我”运送冰箱。

结果:“我”将旧书报卖给“小老弟”。

11

“我”

2.D

3.(1)B (2)A

4.示例:我的工作是收旧书、旧报纸,帮这位老人抬一下冰箱,不过是举手之劳,哪能收人家的钱呢。

5.C

(四)

1.以“小侄儿感恩的习惯对‘我’的影响”为记事线索(或以“感恩的习惯”为

线索。)

2.(1)耳濡目染 (2)心安理得

3.A

4.(1)任何时候得到帮助,都不能忘了说谢谢。

(2)姑姑 母亲 父亲 老师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