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文:德与才的关系

论文:德与才的关系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德与才的关系

摘要:

自古至今,人们最注重的就是德才兼备。俗话说得好“(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当今社会很难找到一个德才兼备的完美人,所以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以德为先是基本选人用人的标准。

关键词:教育,品德,引导,才能,实质

战国时期,春秋的晋大夫智伯被杀,国家灭亡。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总结其历史教训时,发了一通很长的议论。他说:“智伯的灭亡,原因是才能胜过了德行。德行胜过才能的被称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的被称为小人。自古以来,国中的乱臣贼子、家庭的败子,大多是才能有余而德行欠缺……”现在,司马光离我们已有九百多年了,他的议论似乎尚未过时,颇发人深思。

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经验远不如汉代帝王,但他前期善于用人。初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广约名士,择贤而用。后在一大批能人贤才的大力辅佐和拥戴下,即汗位于开平,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在全国统一后,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忽必烈改变了过去用人的态度,采取了“唯才事举、不问其它”的政策,不顾众人反对起用阿合马主管中央财政。此人心术不正但却是个难得的理财能手,上台后多方搜刮,聚敛财富,深得忽必烈宠信。随着权势日重,逐步发展到结党营私,谗良陷忠,独擅朝政,终于成为派系斗争的导火索。尽管此人被王著、高和尚刺杀,但之后这个经过短暂盛期的元朝则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动乱期。史载,仅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就先后经历了武宗、仁宗等共八代皇帝。政治上的损失是经济利益不可弥补的,忽必烈的成功在于用人上任人唯贤,而他的失误则在于用人上重才轻德。

德才观,时代不同,标准也不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德才兼备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用人既重德,也重才,德与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品德与才能,说起来似乎谁都明白。然而细想起来,就有些许模糊。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在现实社会中,德与才,孰轻孰重,需得仔细分析。

德与才至少有两个问题: 一、德与才能不能分开? 二、德与才是什么关系? 三、德与才分几种情况?

首先第一点德与才当然能分开,否则就不会有两个概念来表达。这我同意,问题是,这种“分开”的含义值得研究。

我好像觉得具体到一个活人,我好像觉得具体到一个活人,德与才是没有办法分开的。我们常常见到有些人很能干,却成了贪官,另一些人智商很低,却满怀爱心。但是假如我们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两种人的所作作为,都不是分裂的,都很合乎他们自身的性格逻辑。他们应对这个世界的行为,不是拿“德”和“才”两部分拼起来之后做出的。“德”和“才”在他身上是没法分开的。人体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循环系统等等,这是可以看见的,分得很清楚的。可是人有“德”的系统和“才”的系统吗?有特定的大脑部位负责“德”和“才”吗?好像没有。

因此,很可能“德”与“才”的分法,只是旁人观察的不同角度而已。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要是“德”与“才”实际上没有办法分开,那我们所谓的“德育”和“智育”实际上也没有办法分开,因而设计某种活动(如主题班会)专门进行德育,恐怕就说不通了,在数理化课上找几个“德育渗透点”恐怕就是笑话了。人能这节课提高品德,下节课增长才干吗?好像谁也不是这样长大的。那就可见我们的许多教育设计是主观的,不符合人成长的基本规律。

第二个问题:德与才是什么关系?

常见的说法有:1、上下级关系(德统率才) 2、本和标的关系 3、思想和行动的关系(好思想支配好行动)。这三种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有些人品德甚佳,但是没有什么本事,这岂不成了“强将手下有弱兵”?还有些人品德不好,但非常能干,这岂不成了“弱将手下有强兵”?这只能证明品德领导不了才能

如果品德为“本”,而才能为“标”,那么品德好的人才能必然高,根深叶茂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至于“好思想支配好行动”,则与“才能”无关。一个人品德好,当然会去做好事,但是这不等于他能做大事,因为干大事需要大才能,这大才能是不能从“好思想”中产生的。

至于第三点,德与才当然需要在何种情况下分什么样的事。 第一种情况:有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才华。这是一种最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收益最大,成本最小。 第二种情况:有德无才。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这时,虽然一个人有为社会办好事的愿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对社会也产生不了什么大收益,但至少不会产生什么大坏处。其可能产生的不利情况是:好心办不了好事。

第三种情况:无德无才。这时虽然一个人想做坏事,但才能有限,做坏事手段不高明。在这种情况下,其做坏事被社会发现的可能性就较高,从而也就降低了其做坏事成功的可能性。所以这种情况虽然无德者想做坏事,但做成的概率较小,从而也就间接降低了其对社会的破坏度。

第四种情况:无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发现。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

德为立身之本,才为立身之基。在德与才之间,德是前提、是灵魂、是关键。也正因如此,那些有德有才、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才能不断地进入各个层次的领导岗位。但不可否认,在用人上一些地方也确实存在着重才轻德的问题,“蔽于才而遗于德”,一俊遮百丑,使一些原本就怀有投机目的的小人登上了重要位置,“挟才以为恶”,成为人所不耻的贪官,脏官。

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有德而无才,可以培养,可以造就,即使不可用,也是良民一个;有才而无德,则是一个祸患,一道危险,即使得益于一时,最终还是吃大亏。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不足。”

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当一个人整个的道德力量前进着的时候,他的智慧也在前进。” 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教育家洛克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

《未来中国交给谁———独生子女报告》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有句古话:(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表明:一个人具备的优良品质越多,

其聪明才智发挥得越好;否则纵有聪颖的天资,也会被不良的习惯和个性所淹没。”

自古以来,大多数情况都是高位多为有德者居之,有才者辅之。因为有德者能公正处事,正确把握大局,保证方向不会跑偏。对一个国家、民族或单位来说,正确的方向是前提,极为重要,其他居其次,就象毛泽东所说:“只要路线正确,要人有人,要枪有枪。”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对此做了最好的诠释。反观蒋介石,当初要人有人,黄埔军校的精英大多云集麾下;要枪有枪,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但因道路跑偏了,最终功败垂成。三鹿集团的轰然倒塌还不是因为为了利益而无视人民群众的生命所造成的恶果。虽然主事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但其危害是巨大的,一个曾经在国内响当当的大品牌臭了,没了,一大群辛勤的工人失业了,一大群无辜的孩子受到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一个人若才气过人,却品德败坏,让这样的人手握大权,无益于让撒旦和上帝互换工作岗位,把劝人向善的芸芸信徒变成无恶不作的群群恶鬼,其害大矣。林则徐曾说:(3)行止不端,多学无益。古人如是说,现在的人怎么说?邓小说同志曾说:我们十年来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不光是对学生的教育,而是指对全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内容不是单指知识,最重要的是指品德方面的教育。我们经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德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品德好的人就是做了错事,做了坏事,也是无心的,不是故意的,可以原谅;品德坏的人就是做了好事,不是沽名钓誉,就是另有所图。传说在阎王殿前有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正确的道路要靠有品德的人去引导,有才能的人辅助,就象人们常说的:火车跑的快要靠车头带。

由此可见,德正路正,聚人聚财,无往不胜;德邪路歪,败家亡国,自古亦然。 (4)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所以,宁用无德无才之人,也不可用无德有才之人。 注释:

(1) 原句为“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足赤:纯色,赤为七色之首,常代指颜色。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2)在人才价值构成中,真正做功的力是才,德则是控制力的方向的“指示器”。(3)“行止不端,多学无益”意思是:品德败坏是行止不端的根源,多学是为增加才能。(4)原句为“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意思是说:品德是一个人才能的主人,而才能只是一个人品德的奴婢。如果一个人只有才干学识却缺乏品德修养,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由奴婢当家,这又哪能不胡作非为、狂妄嚣张呢。

参考文献:《新道德经:人生无比遵循的25个辨证法则》 《名人名言》 小说文章《工薪一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