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论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卫雁姣

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更具时代特点的新特征。在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摈弃以前思政工作开展的老办法,紧紧依靠互联网兴起所带来的便利条件,推陈出新为做好下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呈现出持续改进、不断向好的态势;但也要看到,遇到的挑战和承担的任务将更加繁重,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时下在校学生多为“95后”,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知识体系的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因此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以此为背景,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还按老一套,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势必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革弊布新,创新方法,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也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推进改革创新,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贴近青年,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主体和直接受体是在校大学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精准把握青年学生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着青年学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关乎一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困境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时下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面临教育效果差、学生接受度低、教育评价难的困境。高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引导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处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需要教育工作者们进行深刻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1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难于达成,传统的灌输塑造的思维定势,不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在选择学与不学的问题上,学生没有选择权,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在内心形成抵触情绪,更加深了他们对教师的误解。

1.2思想政治教育人人平等的理念过于理想,在道德弱制约力面前,教师更趋向于按照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更容易控制也更易于评价,在教育绩效考核制度下,教师偏向于传统的教育形式。

1.3思想政治教育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差,作为教育主体的师生不能有效控制教育内容、形式和评价,作为第三方的教育行政机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过于严格,这让教师觉得教难,学生感到学苦,教育实践成了两难的过程,良好的教育效果难以形成。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对于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方法,下功夫开展好课外“零距离”互动,在互动中增强课程亲和力,引导大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信、可敬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能够进行自主表达的移动自媒体平台成为初高中学生群体的最爱,所以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全面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使命,决不能因为移动自媒体的出现而失去了自身的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青睐的手机终端平台,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借助QQ、微信等形式,变抽象的“基本原理”为具体的“生动道理”,吸引和增强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与管理,尤其是教师应借助互联网随时关注、掌握学生在思想与行为上的变化,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误区。总之,从理论接受的规律来说,大多数人往往更喜欢通俗易懂的文字,更易于接受生动具体的东西,所以在方式方法上要尽量采取学生喜欢和可接受的方式,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联动,切实让思政课“活”起来; 2.2合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的互联网生态系统越发成熟,搜集他们学习生活的数据信息成为可能,建立学生学习生活的”大数据”库,有利于学校分析教育对象,检验教育效果,适时改变教育对策,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具体在于通过对大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新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要主动积极“深耕”大数据谋求变革。首先要强化“大数据”思维,构建规范化高校思政管理智能系统,为思政舆情研判提供“全景”的数据分析。其次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大力推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品牌栏目、品牌活动,赢得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最终获得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对教育实践的挖掘更深层更全面也更及时,研究教育实践的微过程变得更方便和有效,而微过程的研究成果更易于教师的吸收,这种过程性的实践研究更接地气,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这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2.3依托互联网,利用自媒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首先是教育理念由“理论说教”转变为“实践体验”,以学生为关注焦点,衍伸教育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生活中的影响力。其次,教育形式由“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接受学生的影响,而学生间的互动更成为教育的重要途径。三、教育手段由“单一化”变为“全媒体”,抓住学校课堂教育主阵地,拓展全媒体教育新平台,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终端上开发教育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娱乐化,网络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教育平台的接触粘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组织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长足发展,才能解决师生教学两难的困境,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另外,国家要为学校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学校借助互联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国家进行政策性的扶植。国家必须引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方向,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除此之外,国家还必须加强在互联网方面的监督与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学校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护航。 参考文献:

[1]金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6,(12). 作者简介:卫雁姣(1985-),山西太原人,硕士,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