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规概论 哈尔滨城市意象初认识

城规概论 哈尔滨城市意象初认识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城乡规划概论结课论文

题 目 哈尔滨市城市意象初认识

专 业 学 号 学 生 指 导 教 师

摘 要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以这五个要素为出发点,认识和分析哈尔滨市的城市意象。

关键词:城市意象 要素 哈尔滨市

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他把城市 留给人们印象的表达用五种元素勾勒出: 道路( path) 、 边界( edge) 、区域( domain) 、节点( node) 和标志物 ( 1andmark) 。这五点综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地图,即“城市意象”。

一、道路

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哈尔滨市道路采用方格网+放射线的布局结构。近代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中,

无论是沙俄或是日本殖民者,其规划设计的结构布局大都采用巴洛克的手法,强化形式构图,用城市规划的物质形式来表达殖民者的统治意志和政治理想。然而哈尔滨最初的规划没有以放射同心圆的布局为主,而更多的是采用方格网+放射线的布局结构。但是主要是由于哈尔滨地形复杂多变,最初的规划界限受制于河道的阻隔和铁路的分割。因此,哈尔滨最初的规划尽可能地顺应了地势的走向,更多地采用了分区独立布置方格网的方式。

二、边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根据不同的线型可以区分不同的边界,隔断、延展、增高、连续等都不同的边界线型可以构成不同的城市意象。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历史上的哈尔滨依松花江而建,江畔的码头充当了这条边界的入口。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与发展,曾经作为城市边界的松花江现在成为江南和江北两个区域的分界线。

四、区域

区域是城市意象基本要素之一。多个区域组合起来就成了城市,从人们不同的社交中可以获得不同的感知: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域?城市属于多重结构的要素存在,一定划分着不同结构功能的区域,正是这些不同的功能,才有了人们对这个城市不同的感知意象。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 “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步行街区就是指以中央大街为核心,相邻25条辅街为

骨架的一个区域。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的欧式建筑,各式各样的美食,具有哈尔滨城市特色的小玩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游客服务,也是为生活在哈尔滨的居民所服务。它所特有的魅力,都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场域,无论游客还是居民都会走进它,感受它特有的一部分。

五、节点

普遍情况中,一个具有魅力的城市都会有让这座城市闪光的节点,甚至一个节点的存在会引来关于这座城市一段美妙的故事。凯文·林奇把节点称为战略性焦点,指出节点如同区域分为内向和外向。城市的节点主要有公园、城市水系、广场等组成,它是人们对一个城市认知意识中的凝聚点和焦点,有的节点甚至就是一个城市与区域的中心。一个优秀的节点在功能和形式上都会有比较完整的表达。

哈尔滨的核心型广场是尼古拉教堂广场。它是圆形纪念广场,同时也是交通环岛,位于放射轴线的交汇处,是城市结构上的重要节点。尼古拉教堂广场虽然尺度较小,直径只有72米,但是与其它广场不同,它是用广场中央的尼古拉教堂作为核心来统领整个空间,尼古拉教堂位于哈尔滨南岗地区的制高点,教堂高耸的十字架是全市视线的焦点,是“东方莫斯科”的象征。很可惜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教堂被当成“四旧”拆除。省博物馆广场中间的红博广场,即教堂遗址。

六、标志物

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

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 “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 “令人难忘”。

圣·索菲亚大教堂坐落于哈尔滨市市中心,她巍峨壮美,承载着哈尔滨厚重的西方文化的色彩,拜占庭式的建筑,诠释着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特色形象;她历尽风雨,饱经风霜,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如今她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已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结 论

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以大直街和红军街十字架为中心点,仿佛一个巨大的蜘蛛网,四通八达,而又以新阳广场、教化广场、文昌广场等各为节点,形成了许多个小的蜘蛛网,有机地融入了大蛛网中。在城市意象要素中,以大小节点为中心,以道路为主导要素,边界、区域、标志物相互渗透,将城市链接为一个整体。

然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貌和特色,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认知感受,这种感受的不同,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差异。城市意象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城市文明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与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活动休闲是不可分割的。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9

[2]弗朗西斯·D.K.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张利民. 近代中国的殖民城市[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112-116. [4]刘泉. 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