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西游记》中的佛教现象

试论《西游记》中的佛教现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2卷第4期 2009年O7月 唐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 Vo1.22 NO.4 Ju1.2009 试论《西游记 中的佛教现象 岳 青 (唐山市路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生 活方式、文化心态等。神魔小说《西游记)HE是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影响。作者吴承恩在《西游记》中 彰显了佛教教义——心性修炼、因果轮回、涅榘永生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体现着他对佛教的感 情倾向。 关键词:西游记;佛教;人生哲理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9X(2O09)O4—0074一O4 Buddhism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 t YUE Qing (Lubei Teaching Training School,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are the most enssential composition ele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for a long time has influence Chinese people’S living modes,cul— tural mentality,etc.Pilgrimage to the West just manifests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WU Cheng—en,the writer,highlighted the Buddhist doctrines and life philosophy,which reflects his emotional tendency towards Buddhism. Key Words:Pilgrimage to th e West;Buddhism;life philosophy 佛教于汉末从印度传人我国,在其长期的发展中,与儒 道融合,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自明中叶以后,文化思潮 趋向三教归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适应明中后期的社会现 地获取世间种种,直到不堪所负,然后遁入空门。“历代驰名 第一妖”[ ]——孙悟空,属于后者。《西游记》第一回孙悟空 横空出世,书中对其栖身之地——水帘洞的描写恰似一倒挂 之“心”字;而他的第一个师傅,《西游记》中最神秘的人 物——菩提祖师所住之处,“方寸 ‘斜月三星”也是指心。有 实,诞生了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西游记》取材于唐 代高僧玄奘不畏艰辛西行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因而无可避 免地涉及到了佛教的诸多现象。 心之人遇修心之师,自是畜不尽的缘分。菩提祖师传授给孙 悟空长生之道,其中包涵着修心之意,即长生源自心性修炼。 菩提祖师又传授给悟空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 是随心而变的;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作者在后面告诉我们, 从东方秽土到西方乐土也为十万八千里,这都寓意着善恶仅 l《西游记》对佛教教义的阐释 1.1“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在《西游记》的话语系统中,“心”被看作是一切善恶精神 的总和,“修心”则意味着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解脱。从宋代 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杂剧》,再到百回目的《西 游记》,孙悟空的形象在取经故事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突 出,成为《西游记》的主角,而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英雄历 在一念之间。孙悟空乃天地问灵性之物,菩提祖师为之取名 “悟空”,正所谓“打破顽空须悟空”『1]。悟空学得“术”,却未 悟得“空”,遂被祖师逐出师门,永不相见。祖师断言:“你这 去,定生不良。',1日果然,悟空归来,躁动的欲望之心,求名之 欲,使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五行山下定心猿。五行山乃 是金、木、水、火、土五座连山。其实悟空所要之物的本原无 程则体现了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 在佛教的主张中,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看透世态, 体悟出“空”的涵义,进而放弃所有,潜心修佛;另一种是不断 非就是金木水火土,全得到了,却不堪重负,苦不堪言。为了 收稿日期:2009一O5—10 作者简介:岳青(1966一),女,讲师,主要从事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第4期 岳 青:试论《西游记》中的佛教现象 ・ 75 ・ 满足急速膨胀的名欲,为了绝对的自由理念,悟空最终失去 了自由。五百年后,悟空遇东去寻取经人的观音菩萨。悟空 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l_】 于是 孙悟空见性明心归佛教,开始了他的漫漫苦修之路。 第十四回悟空归正之初即灭了六欲,故而鲁迅在《中国 小说史略》中说:“谢肇涮《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蔓延虚诞, 回东土五胜成真”中唐僧等进前听封受职。如来道:“圣僧, 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弟,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 曼大教,故罚汝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我 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汝因大闹天空,吾以甚深法力压在五行山,幸天灾满 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始 全终,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猪悟能……”此外还 有,朱紫国国王年幼时箭中西王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 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 上天下地,莫能禁止,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 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之。”修行的路 途是艰难的,悟空的放纵之心果能瞬间改变,忍受唐僧近乎 愚蠢的善良吗?其内心的挣扎与斗争在五十七和五十八回 的“真假猴王”故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其说六耳猕猴假 扮孙悟空痛打唐僧,不如说六耳猕猴正是孙悟空的潜意识。 孙悟空克制着放纵之心护唐僧西去,展现了人要战胜自己的 不易。修行之艰、修心之苦由此可窥一斑! 如果说孙悟空的英雄之旅象征了放心、定心、修心的过 程,那么猪八戒的心性修炼则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 过程。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似孙悟空的陪衬,也是孙悟空 的最佳搭档。在张锦池的《西游记考证》中对两人进行了 总结: 一个身材瘦小,一个体态粗胖;一个怀抱理想,一个沉于 世俗;一个见事凭胆识,一个作事靠经验;一个勇往直前,一 个瞻前顾后;一个爱战劲敌,一个好扫小妖;一个尚名不图 利,一个尚利不图名;一个情田鞠草,一个欲海扬波;一个喝 风呵烟,一个食肠如壑;一个机敏诙谐,一个质朴憨直;一个 伶牙俐齿,一个笨嘴拙舌;一个以不干脏活累活为尊,认作清 高,一个以长于耕田耙地为荣,视为能耐;一个处处流露出市 民气质,一个在在反映小农心理。 21 与孙悟空的修心过程相比,猪八戒的修炼更具凡人特 征,他的邪欲使他屡受惩罚,作为佛教代表的观音、唐僧对他 的约束,更像是八戒本人的理性约束。八戒最后修成了正 果,他克制了一路的欲望到最后烟消云散了。在《西游记》 中,如果说孙悟空象征了一个英雄对“名”的追求与放逐,那 么猪八戒则象征了一个凡人对于食欲、财欲、色欲等的强烈 渴求与克制,他们的感性放纵与理性思考的纠缠充斥于整个 修炼的路途中。理性与感性的交缠矛盾,最终以受外物迷惑 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了良知自觉而获得圆满,从而歌颂了 为了远大的目标,克制自我,艰难探索与追求的精神。 1.2 因果、报应与轮回 “因果”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理论,并且构成 佛教各种学说的理论基础。“因果”也称“业报”,指人的一切 思想、言论、行为都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它认为行善者成 善,行恶者成恶。显而易见,因果中含有报应,而报应又可以 显示在轮回之中。 因果报应与轮回在《西游记》中俯拾皆是。第一百回“径 子,一伤一死,佛母忏悔以后,吩咐教他拆凤三年,身患重病; 乌鸡国国王不明就里,浸文殊菩萨三天三夜,如来将菩萨的 坐骑令到乌鸡国,推国王下井,浸他三年。比丘国国王听信 妖道,爱慕妖女,致使体弱肾虚,几近丧命……《西游记》中类 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等理论给中国人建构了一个超 验的世界,藉此超验世界,我们理解了人生的悲剧性,获得了 超乎想象的理解力和忍耐力。佛教认为众生平等。在这里 “众生”不仅指人,且囊括了宇宙万物,而“平等”则体现在六 道轮回中。今世为人,今世富贵乃是源于前世的善因;今世 为物,今世受苦亦是源于前世的恶因。故而无论我们今世为 何,处境怎样,都不必自卑,也没有理由自傲,潜心在今世苦 修,善良为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诸葛亮 《出师表》)。也许转瞬间就改变了人生的际遇。佛教传人之 前,人们以儒家的道德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之后,这种他 律变成了自律,因果、报应与轮回等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的心 灵引向一种圣洁,一种高贵。 1.3 涅粲中永生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都是痛苦的,人生就是苦的积聚。 从时间上讲,人的一生没有安乐和幸福,而只有痛苦,犹如茫 茫大海,没有尽头;从空间上讲,人所生活于其中的广大世界 到处充满了痛苦。“关于人的痛苦,最常见的说法是:苦分为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蕴盛苦、求不 得苦等八种。”[3 人生被如此之多的苦包围着,因而佛教宣 扬:人我沙门,修行解苦。解苦是佛教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 也就是说佛教创立的教义,倡导的修行等等,最终都是为了 达到涅架。“涅槊的本义为熄灭,在佛教中他的主要含义是 烦恼的熄灭。佛教基本观念四谛中的灭谛也就是涅柴。它 主要是指要灭除人的欲望或者说是贪欲,进而灭除人的烦 恼,使人最终摆脱痛苦。” 取经的团队中,唐僧是唯一的凡人,而唐僧的人生磨难 则开始于母腹之中。取经途中,妖魔成群,唐僧有时固执,有 时胆怯,有时自私,有时甚至善良得失去原则,大多读者对其 颇有厌意,为悟空不值,但却很少想到唐僧作为一个凡人,他 对于人生之苦的理解,对于生命的珍重。他不似悟空不在五 行中,不服阎王管,仗棒走天下,故而没有“强者为尊该让我, 英雄只此敢争先”I 的气魄。他也不似悟能、悟净、白龙马本 ・ 76 ・ 唐山学院学报 第22卷 事在身。这个有时连参悟佛经也须悟空帮忙的和尚深感凡 间的诸多痛苦,所以他是取经团队中意志最坚定的一员。他 许身佛门,修行解苦,还不忘造福他人,明知前途未卜,却毅 然决然西去求取大乘佛经。由此观之,玄奘也算得是英雄! 经历诸多磨难之后,唐玄奘终于脱去凡胎,到达乐土,修成正 果。他脱去的凡胎正是象征了人的懦弱、自私等私欲。脱离 了红尘之后,剩下的唯有这一路筑起的师徒情与“普渡众生” 的心愿,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人的重情、宽大与崇高,所有 这些都令灵魂超越了痛苦,感到愉悦。 所谓修行,也可以理解为灵与肉的矛盾冲突。“人之初 性本善。”人的灵魂是圣洁的,而肉体则充斥了种种欲望,灵 与肉的冲突造就了人的痛苦,唯有抛下“肉体”,丢下欲望,人 的灵魂才能得到快乐。所谓在涅粲中永生,大概就是这个道 理吧。 2吴承恩对佛教的态度 2.1对“崇佛抑道”的澄清 在《西游记》中,多有佛道之争,而又以佛胜道告终。以 玉皇大帝为首的整个天庭用尽招数,对孙悟空的任性的自由 也无可奈何,而如来佛祖仅一掌即制服了“齐天大圣”。取经 的途中也多有佛道之争。如车迟国斗圣故事中,悟空等人把 三清道像扔入“五谷轮回之所”¨1],又灭了妖道。《西游记》中 道教的统治者玉帝昏庸无能,人间的帝王受道士迷惑丑态百 出,作者借悟空之口对其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这在相当程 度上使人感觉佛教凌于道教之上。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宗教,堪称中国宗教之正宗,何以吴承恩对其憎恶到此种地 步!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状密不可分。《西游记》成 书于明中后期,吴承恩明写唐朝之取经事,暗喻现实之黑暗 混乱。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指出:《西游记》中出现的祭 赛国的锦衣卫、朱紫国的司礼监、灭法国的东城兵马司等,都 并非唐朝的官职,而是明朝时所设。 明嘉靖帝性格残忍、狠毒,重个人而轻朝廷,他在位的45 年中,明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北有蒙古人人侵,东南沿 海有倭寇进犯。庞大的军事开支,皇室的挥霍无度,官吏的 普遍腐败,以及接连不断的天灾等等,造成了朝廷严重的财 政危机,而嘉靖帝对这些都无动于衷,长期以来,他感兴趣的 只有一件事:向神仙祈祷和觅取道家的秘方,以期长生不老。 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的渴望,是人类的一种情结,吴承恩也 希望悟空这样的英雄修成正果,长生不死。问题在于嘉靖对 生的渴望已成为一种贪欲,并危害到社会的安定,吴承恩对 此深恶痛绝。《西游记》中,道士得到国王宠幸的方式,国王 对道士的宠爱,无不是吴承恩对嘉靖帝宠幸道士邵元节等事 实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吴承恩对道教也有认同的一面。孙悟空是作者 塑造出来的一个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形象,作者对与悟空八 拜为交,结为兄弟的镇元大仙并无斥责之意。传授给悟空一 身好本领,给予悟空名姓的菩提祖师的住处“灵台方寸 山”_lj,首尾两字连读为“灵山”,似有言指如来所在地之意, 而树林深处,门前的松树又像是道家清修之地;“菩提”“悟 空”像是佛家术语,而猴王前来学道时童子道:“我家师父正 才下榻登坛讲道……”这都鲜明地说明了作者无意贬低道 教,他只是凌于佛道之上,取两者之精华罢了。 2.2对“佛”的调侃之意 《西游记》中如来日:“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 一,……但那南砚瞻部洲者,贪心淫乐惑,正所谓口舌凶场, 是非恶海。” ‘你那东土乃南瞻部洲者,只因天高地厚,物广 人稀,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尊佛教,不向善缘, 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瞒心昧己、大斤小 秤、害命杀生:造下无边之孽,恶贯满盈,致有地狱之灾…… 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13因而要悟空等保护三 藏不远万里到西天拜佛求经,以求化解。 然而鲁迅先生认为:《西游记》并无宣扬佛教之意,并断 言《西游记》作者“未学佛”,甚至“并未看过佛经”,其理由是 《西游记》中出现了有关佛教的常识性错误。第九十八回出 现了一些“荒唐无稽之经目”。事实上吴承恩以超宗教的世 俗性笔调,在《西游记》中对佛教多有调侃。众神仙佛家在吴 承恩的《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世俗化。吴承恩借悟空之 口咒观音:“该她一世无夫。”l】 嘲笑如来是妖精的外甥,极乐 世界的佛国也要以真经勒索贿赂,菩萨神仙和畜生变的妖魔 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昧勾结。这仿佛是把市井之事搬到了 圣洁之地,神仙也有私心,也如商人般图利。第四十九回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未梳妆的菩萨,她更像是一个有法力,又急 于助人的大姐,使人觉得亲切而有趣。而作者描写师徒四人 不辞辛苦西去取经,也并非有意抬高佛教地位。西天取经作 为一项救民于水火的神圣使命和普渡众生的崇高事业,它虽 以宗教的形式出场,但彰显的却是坚忍不拔的人格力量。九 九八十一难这个过程是明心见志的过程,是长期艰苦修炼的 过程,也是坚韧不拔追求一种理想的象征。一行四人在不断 克服困难,排除险恶的同时,也完成了人性的升华。 与其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宣扬佛教之书,不如说是吴 承恩有意彰显佛教中心性修炼、涅槊永生、因果报应等理论 所包涵的人生哲理。 2.3 关于“佛”的奴性特征的阐释 《西游记》中,唐僧临行前对唐太宗道:“贫僧不才,愿效 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我王江山永固。,,『1]同样的话 也见于悟空之口,“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 人才,我保江山永固”l】]。如此说来,所取真经也同宣扬儒家 思想一样,是为了效忠于统治者的吗? 诚然佛教初人华夏大地时,首先在孝亲忠君问题上,和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发生了冲突,佛教如果要在中国这片土地 上生存,就不得不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所以佛教中 第4期 岳 青:试论《西游记》中的佛教现象 ・ 77 ・ 的男女平等即改为了宗法式的男尊女卑的内容,加入了忠孝 苦难的主要直接原因,生产力的不发达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的观念等等。但其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地 是导致人生苦难的最终根源,故而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发展 位。中国整个文化思潮在宋元,尤其是在明中叶以后趋向儒 生产力,不断地奋起改进社会制度。然而于嘈杂的世界里, 释道三教归一,这正是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而吴承恩 面对种种的挫折与苦难,我们又迫切需要一种信仰,一种平 的《西游记》正是产生于这个时期。 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是佛教教义,也是我们的道德 孙悟空作为被众多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先从师于菩提 标准,它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但也有益于社会 祖师,后从师于唐玄奘,他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永不退色的 安定与劝人为善,促使社会在稳定中发展。 自由向往,丝毫不见为奴的劣根。八戒曾说:“我晓的你尊姓 在封建社会,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是统治者维护地位的工 高傲。”悟空说:“我保你江山永固。”但前提是“也敬僧,也敬 具,也是人民控诉社会、表达反抗的手段。吴承恩在《西游 道,也养育人才”。 记》中,描绘了人生的疾苦,控诉了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明 唐僧西去求取的是大乘佛经,第十二回菩萨道:“你这小 君的向往,反映了被压迫者的愿望,歌颂了人们的斗争,以及 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教 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为我们在心中保持一个 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 平衡的心态,保留一份无邪的净土,佛教教义同样发挥着它 来无去。”可见拜佛求经保“我王江山永固”,更是为黎民苍生 特有的作用。 谋福。 况且《西游记》中亦不乏对于现实政治的讽刺,故而我认 参考文献: 为,《西游记》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它隐藏着作者的政治理 [1] 吴承恩.西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想:渴求明君,普天同乐1 131,12,l5,62,563,2l2,245,51,368,7,57,818,289, 3《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对社会人生的指 93,387. 导意义 [23 张锦池.西游记考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人生在世以超脱苦难,实现个人价值,获得幸福为追求 1997:196. 的最高目标,佛教则在人追求幸福的路途中扮演着既消极又 [3] 张立文,向世陵.空镜一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 积极的角色。 民出版社,2005:200. 一方面,佛教作为一种存在,曾辅助儒家思想维护了数 [4] 姚卫群.佛教人门历史与教义FM].北京:中国人民大 千年的封建统治。 学出版社,2006:145. 另一方面,个人愿望的受挫与社会生活中的罪恶是人生 (责任编校:白丽娟) (上接第73页)“陌生化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一个 特的戏剧体系,这使他成为在中国戏剧界最有亲和力和认同 重要概念,这是布莱希特对戏剧表演艺术的一大贡献。“陌 感的现代西方戏剧家,也对中国当代戏剧产生重大影响。布 生化效果”这一概念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 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剧作促使中国戏剧工作者对自己源远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布 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戏剧艺术更为珍惜,对继承传统更为 莱希特既观看过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现场演出,又聆听过 重视,从而为中国新时期戏剧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他关于京剧艺术的报告,也观看过他的示范表演,这促使布 莱希特明确了“陌生化效果”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演 参考文献: 员力求使自己出现在观众面前是陌生的,甚至使观众感到意 [1] 余匡复.布莱希特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外。这种艺术使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从理所当然的范畴提 2002:11. 高到新的境界。推崇“陌生化效果”的黄佐临在评价《奥赛 [2] Bertolt Brecht.Gesammelte Werke Band l2rM].Frank一 罗》中的橹和京剧《打渔杀家》中的桨时写到:“哪一个更艺术 {urt am Main:Suhrkamp Ver】ag,1967:430. 些,就不难断定了……无疑是后者比前者更艺术”『3]。 [3] 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样布 1990:278. 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对中国的戏剧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布 (责任编校:李高峰) 莱希特在创造性的吸收中国戏剧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