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是英雄的北大荒人的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什么是北大荒精神?这便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字字铿锵有力,发人深思。北大荒人在创造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在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的同时,更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为后人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创业精髓。 人们赞美拓荒者,歌颂拓荒牛,更颂扬在艰苦跋涉中取得辉煌业绩的北大荒精神。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半个世纪来,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号划在了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上,他们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容的北大荒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垦荒英雄们跋山涉水、勇往直前,他们已把生命融入了这片荒原,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
五十年代中期,王震将军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先是率领铁道兵,后又指挥十万转业官兵挺进荒原,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垦区的基矗。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继承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人拉肩扛,搭马架、睡地铺,战胜重重困难,在茫茫沼泽荒原上建起了一大批机械化国营农场群。老一代北大荒人数十年如一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垦区的开发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黑龙江垦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成为工农商学兵结合、农林牧工副渔综合经营、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区域。垦区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垦区的开发建设史是共和国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垦区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的内涵 ——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北大荒的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环境的艰苦。史书上记载:北大荒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这里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烟罕至,寒冷、偏僻、荒蛮、凶险以至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等等。北大荒是冰雪的故乡,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8.6度,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为冰霜期,冻土层最厚达2。5米,滴水成冰、鹅毛大雪都是对这里形象的比喻。夏季的北大荒,野兽成群,沼泽密布,蚊虻成阵,因草水多多,蚊子就多。晚上睡觉,蚂蚁和蛇常会爬进被窝里。作家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写道:“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苇草青,苇草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作食粮。何物空中飞?蚊虫
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边爬?四脚蛇,蛤士蟆,肉蚂蟥。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谁来酣睡似榻前,须见一日之短长。大烟儿泡,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酣战玉龙披甲苦,图南鹏鸟振翼忙。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一年四季冬最长”。二是工作的艰苦。北大荒初期的工作,就是开垦荒地。建场的时候,进点建场的人员都是靠着两条腿一步一步走的。茫茫荒原,荆棘丛生,塔头甸子和沼泽遍布。每刨一镐,把泥水溅起老高,人都变成了泥猴。没有伙房,露天打灶;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没有蔬菜,就挖野菜吃。有时工作的地方处处是水,中午吃饭无蹲坐之地,只好边走边吃。出征归来,脸和脖子上都被蚊子咬得胖出一圈。三是生活的艰苦。他们长年吃的是清一色的高粱米、窝窝头、盐水煮黄豆,白菜粉条汤。一日三餐除了大白菜,偶尔有点土豆之外,几乎一年也吃不到肉,逢年过节才能吃一顿大米饭或者饺子,饺子也多半是喝片汤。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虽然号称黄金般的“北大仓\",也经历了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受过的、可怕的饥饿。没有了粮食,只有吃牲口的饲料——糠皮、青稞大麦、黑豆,以至树皮、草根、瓜蔓、辣椒秧、野菜……因饥饿而亡的人也不计其数。有带家属的,还有带孩子的。当时,夫妻一对一双地安排在一个通铺上睡。天很冷,但是得挂蚊帐,一个蚊帐里睡一对。江滨农场当年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草房,却同时住过四对新婚夫妇。还有很多农场坐落在深山老林中,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车。要想和上级联系,只靠一台发报机。战士们想寄一封家书,只能到几十里外的镇里去寄。
——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一是向荒原进军。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批又一批以复转军人为主体的垦荒大军,从战场走向荒原,有1956年王震将军率领的铁道兵七个师和1958年从各军种兵种转业来的十万官兵;有1959年来自齐鲁大地的六万支边青年,有1966年来自沈阳军区的万名复转官兵;有1968年组建兵团的三千现役军人和从全国各地来北大荒的50万城市知青;还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各地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以及改革开放后来到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共开垦出3600多万亩良田,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漠漠大荒建成了名闻遐迩、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农业的黑龙江垦区。二是科技的创新。从1948年夏始,通北机械化农场就设立了试验室。1949年,“查育一号”经小区直播实验,创造亩产467公斤的高产纪录。1950年经反复试验,用机械化收获水稻获得成功。1955年,友谊农场组建了农业科研试验站。1956年,铁道兵农垦局成立试验站。1957年,虎林县湖北示范农场移交给八五O农场,改为试验场。1962年友谊农场建立农机科研室。1964年制成国内第一台盘式精点玉米机。1965年粮食烘干设备、冻土开沟犁、悬挂式培土机等5项科研任务的研制和开发获得成功。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成立,下设育种、耕作栽培、农业机械、畜牧兽医4个研究室。1965年又成立了农业经济研究室。同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研究所成立。这一时期,从局到场、从场到队均组建了科研组织机构。1967至1977年,兵团中期恢复了科研机构,省农场管理局和7个地区农场分局,也先后恢复和建立地区农垦科研所和农场试验站。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垦区的“北玉5号”玉米早熟单交种、LD-70冻土机、LKD-100单圆盘旋转开沟机、悬挂式播种施厩肥机、侧牵引清淤机、4W-2型立卧辊玉米收获机、4YL-2型立辊玉米收获机、东北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培育(协作)、哈尔滨白猪的培育(协作)等lO项成果获国家部级成果奖。省国营农场总局科学大会首
次授予奖励的农垦优秀科技成果奖92项。进入21世纪以来,垦区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粮食单产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粮食总量、商品率不断创历史新高。三是体制的创新。1979年,国家对黑龙江垦区实行财务包干,30年“铁饭碗”的历史宣告结束。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充分肯定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的优点。1983年,国营农场生产责任制继续朝着承包到组、到户、到劳的方向发展。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指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从此,家庭农场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兴起。从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实现了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98年,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作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企业正式组建。2000年,农垦总局制定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规划纲要》,积极探索垦区内部政企分开的实现形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制。2002年,104个农牧场和4家厂矿企业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全部到位。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由于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北大荒开始了撤队建区的改革,把原来的2241个生产队全部撤销,集中设立661个管理区,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制度的创新洞开了世界的窗口,将北大荒人引向了国际舞台。目前,垦区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主要农畜产品出口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北大荒人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在怎样的困难面前,他们都能咬紧牙关,服从大局,千方百计完成上缴国家粮食的任务。有些年代,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导致垦区粮食大量减产,能否按计划完成国家交给的上缴粮食的任务,就变得十分艰巨。为了顾全国家这个大局,替国家分忧解难,北大荒人不顾个人得失,勇敢地站了出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垦区上上下下积极行动,献计献策,为完成上缴国家粮食任务而努力。他们勒紧腰带,精打细算,将霉变的小麦当做口粮,把好的粮食和全部余粮都上交给了国家,按时完成国家交给的粮食购销任务。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一贯信念,他们“急国之急、想国之想”,不讲条件不讲代价,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证实了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他们为民族大业,为抢险救灾,为完成国家任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耕地肥力下降,多种珍稀水禽和鸟类被迫迁徙他乡,曾肥的流油的黑土地日益变得贫瘠。为此,黑龙江垦区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的新思路:禁止一切湿地、草原垦殖和毁林开荒活动,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同时,加大造林的力度,多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行“场县共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与垦区互利共赢。2009年上半年,垦区完成代耕作业面积740万亩,共建农机合作社39个,向地方推广五大作物高产栽培模式976万亩,推广良种面积2237万亩,开展种植业保险2100万亩,有160万户农民进入场县共建产业化体系,其中北安分局与黑河市共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等8个农业合作项目、绥化分局与哈市松北区共建万头奶牛养殖场等3个畜牧合作项目、北安分局赵光农场与赵光镇等5个毗邻场镇(乡)的社会事业共建项目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垦区在全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北大荒的无私奉献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业的奉献。北大荒人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伴随
着共和国艰难前进的脚步,历经三代北大荒人的薪火传承、拓荒风雨,终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今天的北大仓。在这块神奇的黑土地上,有数不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把他们的一生奉献给北大荒的垦荒事业中。他们之中有老红军战士余永清、黄振荣、张文忠;有身残志坚的残疾荣誉军人迟子强、郝光浓、侯祥宽、汪立国、韩应魁;有战斗英雄李国富、王树功、张一千、曹学法;有支边青年模范人物杨华、范素兰、纪长英、梅树生;有城市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徐淑芳、邵玉琨、曲雅娟、高崇辉;有献身科技事业的专家张元培、桂体仁、梁甲农、徐一戎和冯紫琅夫妇等。他们燃簧火,战严寒,驱野兽,开荒原,在这漠漠大荒上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农场,终于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漠漠大荒建成了名闻遐迩、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农业的黑龙江垦区。二是青春的奉献。十四万复转官兵都很年轻,年龄普遍在二三十岁,他们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烟中英勇杀敌,建功立业,而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毫无怨言,意志坚定,来到茫茫荒原,投入到北大荒的伟大事业中。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哈尔滨等城市的几十万的学生和知识青年,刚来到北大荒的时候,小的只有十五六岁,最大的也不过20左右岁,他们才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来到了遥远的祖国边陲,为垦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把他们最宝贵的青春财富献给了北大荒。三是生命的奉献。有多少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因长期的劳累身患重病死在了北大荒;有的在开垦荒原的过程中,被茫茫无际的沼泽地所吞噬;有的在洪水中为了抢救国家的财产献出了生命;有的在茫茫火海中化为灰尘而永生;有的因在军事演习中,遇突发事故为保护战友而永不醒;有的因为在爆破之中,为排除哑炮而牺牲;有的为抢救落水的学生,毅然跳入水中而献身;有的因抢救家属妇女,被黑瞎子的大掌拍碎脑壳,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血肉之躯为北大荒谱写了一曲曲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英雄赞歌。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北大荒的开垦中,有12000多人长眠于辽阔而富饶的北大荒,将生命永远奉献给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而这仅仅是整个黑龙江垦区故去者的一部分。在长达六十多年艰苦创业的岁月里,有五万多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分子、知识青年永远长眠在北大荒。
北大荒简介
气候。这里是冰雪的故乡,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长久地在这里盘旋,因此,北大荒的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从南至北由2.6℃减到零下3.5℃,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40℃!的确,寒冷是拓荒者面临的首要劲敌。北大荒有复杂的自然地貌。
地貌。它的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有莽莽山地,有平缓丘陵,还有宽大的谷地。这里濒临风口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冰霜统治之下,冻土层最厚达2.5米。它的西部是松嫩平原区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合流侵蚀,使这里的地势平坦,更有梦幻般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它的东部是三江平原区。平均海拔仅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形成大面积的低湿沼泽地,漂浮垡变幻莫测,于是有“鬼沼”的神奇传说。
凶险之地。北大荒地处边塞之地。它的东、北两面以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区内有大江大河拦阻有无数的川溪涧泉切割;有冰雪断道,荆柴封路;有毒虫结阵,猛兽成群;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疫病,如“出血热”、“克山病”等肆意横行,使历史的北大荒在传说中凶险无比。当年,著名作家聂绀弩下放此地,目睹此景,不由慨然放歌:秀色蕴于险峰之顶。瑰宝必藏于艰险之地。北大荒是祖国的一片宝地。
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大都在5%到8%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这里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储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有珍贵的矿产资源,煤、铁、铜、金、石油一应俱全;还有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山林中有虎、熊、獐、鹿,沼泽区有丹顶鹤、天鹅,河湖中的鳇鱼、鲟鱼、大马哈鱼、白鱼,俱是水产珍品,人参、猴头、木耳、蘑菇也都是名贵山珍……难怪历朝历代的人们不惧凶险、不畏艰难,竞相踏上那条几乎没有归途的开拓之路,为后代遗下了可以凭吊的印迹。北大荒原来并非是亘古荒原。
历史沿革。夏、周朝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曾与中原频繁往来;战国以后,这里的挹娄人,臣服秦汉,岁岁朝贡;唐、五代时,渤海王国在这里曾写下200多年的昌盛历史,但终被契丹扼杀;剽悍的女真人崛起于阿什河流域,建立起强盛的金朝,一举灭掉辽与北宋,在这里出现了数百座发达的城镇;成吉思汗骁勇的骑兵,踏破了千里金界壕堑,横扫黑水,使大多数城镇毁于战火之中;元、明时期,这里曾搞过屯田,但只是昙花一现;清朝时,满族人口大量“从龙入关”,边境空虚,使沙俄势力乘虚而入,哥萨克匪徒到处杀人放火,掠夺财物,千里边境,荒无人迹;康熙7年(1668年),愚蠢的清王朝为了巩固祖宗“龙兴之地”,竟下令废止招垦,实行长达200年的“封禁”政策,严禁汉族人民进入东北地区。其结果一方面使这里人口极为有限的少数民族与外界长期隔绝,以致贫困落后,另一方面又造成边境防务孱弱,到后来,只得将大片国土割让给强邻;中华民国时期,官僚、军阀、富绅抢垦土地,实行垄断霸荒,借机发财,但垦殖面积极为有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加速殖民统治,实行向中苏边境地带武装移民,炮制了一个20年内移民百万户、500万人的庞大计划,并用强行驱逐、武力掠夺等形式,侵占了黑龙江境内大量耕地,但向北大荒腹地的开发,却连遭惨败,不少开拓团成员葬身于沼泽之中。到1945年,日本开拓团总数达1131个,移民30万人在虎林、密山地区,日本侵略者征用大批劳工修筑铁路、公路和军事要塞,数万劳工死于非命;在开发查哈阳诺敏河输水工程时,日本侵略者征用中国劳工15万人,其中有5万人被折磨致死。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其开拓团成员或狼狈逃窜,或集体自戕于荒原或烧毁房屋、破坏机器及水利工程,造成大片土地荒芜。
黑龙江精神之北大荒精神(组图)
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是英雄的北大荒人的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不仅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奇迹,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中华民族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我们不会忘记,六十多年来,由百万名转业复员官兵、大专院校毕业生、内地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等组成的垦荒大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北大荒的拓荒事业。我们不会忘记,六十多年来,英雄的北大荒人在拓荒创业的征程上,洒下了汗水,贡献了青春,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 北大荒精神的内涵:
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 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1、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
北大荒的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环境的艰苦。史书上记载:北大荒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这里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烟罕至,寒冷、偏僻、荒蛮、凶险以至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等等。
北大荒是冰雪的故乡,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8.6度,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为冰霜期,冻土层最厚达2。5米,滴水成冰、鹅毛大雪都是对这里形象的比喻。
夏季的北大荒,野兽成群,沼泽密布,蚊虻成阵,因草水多多,蚊子就多。晚上睡觉,蚂蚁和蛇常会爬进被窝里。作家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写道:“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苇草青,苇草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作食粮。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边爬?四脚蛇,蛤士蟆,肉蚂蟥。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谁来酣睡似榻前,须见一日之短长。大烟儿泡,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酣战玉龙披甲苦,图南鹏鸟振翼忙。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一年四季冬最长”。
二是工作的艰苦。北大荒初期的工作,就是开垦荒地。建场的时候,进点建场的人员都是靠着两条腿一步一步走的。茫茫荒原,荆棘丛生,塔头甸子和沼泽遍布。每刨一镐,把泥水溅起老高,人都变成了泥
猴。没有伙房,露天打灶;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没有蔬菜,就挖野菜吃。有时工作的地方处处是水,中午吃饭无蹲坐之地,只好边走边吃。出征归来,脸和脖子上都被蚊子咬得胖出一圈。 三是生活的艰苦。他们长年吃的是清一色的高粱米、窝窝头、盐水煮黄豆,白菜粉条汤。一日三餐除了大白菜,偶尔有点土豆之外,几乎一年也吃不到肉,逢年过节才能吃一顿大米饭或者饺子,饺子也多半是喝片汤。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虽然号称黄金般的“北大仓\",也经历了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受过的、可怕的饥饿。没有了粮食,只有吃牲口的饲料——糠皮、青稞大麦、黑豆,以至树皮、草根、瓜蔓、辣椒秧、野菜……因饥饿而亡的人也不计其数。有带家属的,还有带孩子的。当时,夫妻一对一双地安排在一个通铺上睡。天很冷,但是得挂蚊帐,一个蚊帐里睡一对。江滨农场当年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草房,却同时住过四对新婚夫妇。还有很多农场坐落在深山老林中,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车。要想和上级联系,只靠一台发报机。战士们想寄一封家书,只能到几十里外的镇里去寄。
2、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
一是向荒原进军。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批又一批以复转军人为主体的垦荒大军,从战场走向荒原,有1956年王震将军率领的铁道兵七个师和1958年从各军种兵种转业来的十万官兵;有1959年来自齐鲁大地的六万支边青年,有1966年来自沈阳军区的万名复转官兵;有1968年组建兵团的三千现役军人和从全国各地来北大荒的50万城市知青;还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各地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以及改革开放后来到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共开垦出3600多万亩良田,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漠漠大荒建成了名闻遐迩、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农业的黑龙江垦区。
二是科技的创新。从1948年夏始,通北机械化农场就设立了试验室。1949年,“查育一号”经小区直播实验,创造亩产467公斤的高产纪录。1950年经反复试验,用机械化收获水稻获得成功。1955年,友谊农场组建了农业科研试验站。1956年,铁道兵农垦局成立试验站。1957年,虎林县湖北示范农场移交给八五
O农场,改为试验场。1962年友谊农场建立农机科研室。1964年制成国内第一台盘式精点玉米机。1965年粮食烘干设备、冻土开沟犁、悬挂式培土机等5项科研任务的研制和开发获得成功。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成立,下设育种、耕作栽培、农业机械、畜牧兽医4个研究室。1965年又成立了农业经济研究室。同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研究所成立。这一时期,从局到场、从场到队均组建了科研组织机构。1967至1977年,兵团中期恢复了科研机构,省农场管理局和7个地区农场分局,也先后恢复和建立地区农垦科研所和农场试验站。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垦区的“北玉5号”玉米早熟单交种、LD-70冻土机、LKD-100单圆盘旋转开沟机、悬挂式播种施厩肥机、侧牵引清淤机、4W-2型立卧辊玉米收获机、4YL-2型立辊玉米收获机、东北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培育(协作)、哈尔滨白猪的培育(协作)等lO项成果获国家部级成果奖。省国营农场总局科学大会首次授予奖励的农垦优秀科技成果奖92项。
进入21世纪以来,垦区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粮食单产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粮食总量、商品率不断创历史新高。
三是体制的创新。1979年,国家对黑龙江垦区实行财务包干,30年“铁饭碗”的历史宣告结束。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充分肯定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的优点。1983年,国营农场生产责任制继续朝着承包到组、到户、到劳的方向发展。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指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从此,家庭农场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兴起。从1984年到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实现了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98年,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作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企业正式组建。2000年,农垦总局制定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规划纲要》,积极探索垦区内部政企分开的实现形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制。2002年,104个农牧场和4家厂矿企业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全部到位。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由于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北大荒开始了撤队建区的改革,把原来的2241个生产队全部撤销,集中设立661个管理区,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制度的创新洞开了世界的窗口,将北大荒人引向了国际舞台。目前,垦区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主要农畜产品出口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 3、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北大荒人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在怎样的困难面前,他们都能咬紧牙关,服从大局,千方百计完成上缴国家粮食的任务。有些年代,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导致垦区粮食大量减产,能否按计划完成国家交给的上缴粮食的任务,就变得十分艰巨。为了顾全国家这个大局,替国家分忧解难,北大荒人不顾个人得失,勇敢地站了出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垦区上上下下积极行动,献计献策,为完成上缴国家粮食任务而努力。他们勒紧腰带,精打细算,将霉变的小麦当做口粮,把好的粮食和全部余粮都上交给了国家,按时完成国家交给的粮食购销任务。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一贯信念,他们“急国之急、想国之想”,不讲条件不讲代价,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证实了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他们为民族大业,为抢险救灾,为完成国家任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耕地肥力下降,多种珍稀水禽和鸟类被迫迁徙他乡,曾肥的流油的黑土地日益变得贫瘠。为此,黑龙江垦区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的新思路:禁止一切湿地、草原垦殖和毁林开荒活动,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同时,加大造林的力度,多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行“场县共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与垦区互利共赢。
2009年上半年,垦区完成代耕作业面积740万亩,共建农机合作社39个,向地方推广五大作物高产栽培模式976万亩,推广良种面积2237万亩,开展种植业保险2100万亩,有160万户农民进入场县共建产业化体系,其中北安分局与黑河市共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等8个农业合作项目、绥化分局与哈市松北区共建万头奶牛养殖场等3个畜牧合作项目、北安分局赵光农场与赵光镇等5个毗邻场镇(乡)的社会事业共建项目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垦区在全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4、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北大荒的无私奉献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事业的奉献。北大荒人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伴随着共和国艰难前进的脚步,历经三代北大荒人的薪火传承、拓荒风雨,终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今天的北大仓。
在这块神奇的黑土地上,有数不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把他们的一生奉献给北大荒的垦荒事业中。他们之中有老红军战士余永清、黄振荣、张文忠;有身残志坚的残疾荣誉军人迟子强、郝光浓、侯祥宽、汪立国、韩应魁;有战斗英雄李国富、王树功、张一千、曹学法;有支边青年模范人物杨华、范素兰、纪长英、梅树生;有城市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徐淑芳、邵玉琨、曲雅娟、高崇辉;有献身科技事业的专家张元培、桂体仁、梁甲农、徐一戎和冯紫琅夫妇等。他们燃簧火,战严寒,驱野兽,开荒原,在这漠漠大荒上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农场,终于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漠漠大荒建成了名闻遐迩、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农业的黑龙江垦区。
二是青春的奉献。十四万复转官兵都很年轻,年龄普遍在二三十岁,他们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烟中英勇杀敌,建功立业,而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毫无怨言,意志坚定,来到茫茫荒原,投入到北大荒的伟大事业中。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哈尔滨等城市的几十万的学生和知识青年,刚来到北大荒的时候,小的只有十五六岁,最大的也不过20左右岁,他们才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来到了遥远的祖国边陲,为垦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把他们最宝贵的青春财富献给了北大荒。
三是生命的奉献。有多少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因长期的劳累身患重病死在了北大荒;有的在开垦荒原的过程中,被茫茫无际的沼泽地所吞噬;有的在洪水中为了抢救国家的财产献出了生命;有的在茫茫火海中化为灰尘而永生;有的因在军事演习中,遇突发事故为保护战友而永不醒;有的因为在爆破之中,为排除哑炮而牺牲;有的为抢救落水的学生,毅然跳入水中而献身;有的因抢救家属妇女,被黑瞎子的大掌拍碎脑壳,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血肉之躯为北大荒谱写了一曲曲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英雄赞歌。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北大荒的开垦中,有12000多人长眠于辽阔而富饶的北大荒,将生命永远奉献给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而这仅仅是整个黑龙江垦区故去者的一部分。在长达六十多年艰苦创业的岁月里,有五万多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分子、知识青年永远长眠在北大荒。
北大荒会聚十万转业官兵。1958年摄于密山火车站。资料片
北京支边青年来到北大荒。
北大荒的历史来源与历史记忆
当今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历史的起源,当代人的任何一个创意都有其历史的记忆,现代的任何一个知识都有其历史知识的来源。因为历史发展就如同长河,它总是连续、持续不断地演变着,或多或少再现历史。同样的是,黑龙江垦区的建立和转型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来源、深刻的历史记忆、
长期的历史选择的。
1. 农垦制度的历史来源
北大荒第一个历史来源和历史记忆,是中国几千年连续或断断续续的屯垦历史。屯垦戍边早在秦代即是秦王朝治边政策的主要内容。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先后在岭南和河套地区移民屯垦戍边,其规模前者是50万人,后者则是设置44县进行安置,为维护边疆安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屯田制度最早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西汉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到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强制性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曹魏时期实行屯田制,其规模和作用之大
是空前绝后的。
从国家角度看,屯田是提供国家安全公共产品,是每一代王朝统治者必须要做的“战略大计”,确保疆土不受外部侵略,是典型的国家公共产品,是私人无法提供的。从市场角度看,屯田也是私人产品,就地生产粮食和畜产品,可以在市场上交换。而屯田制度将这两种职能巧妙地结合起来,即所谓的双重职能:战时打仗,平时生产,由此提供国家公共产品和市场私人产品,成为混合产品。这在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
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就是我们古人的制度创新,并被历史地延续下来。
那么,如何提供这一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混合产品呢?从中国历史来看,先是在曹魏时期创新了两种形式,一是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通过政府组织干预,招募农民、流民或组织农民迁徙,开垦土地。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政府组织、私人生产”模式。二是军屯,始于建安之末,就是戍边的军队就地解决粮食等给养问题,这就解决了一个治理广阔国土、维护国家安全的问题。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政府提供、政府(军队)生产”模式。二者都是为国家提供安全,战争时期的产物,为供应军粮而兴办,必要时参加民屯的劳力同样需执戈对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屯田民主要从事农垦生产,而军士以攻防为主。第三种是商屯,由商人开发土地,为军队提供军需。不过商人与政府也是密切
相关的。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政府采购、私人生产、商人供给”模式。
不同形式的屯田有不同的优缺点,历代统治者都在“试错法”式地摸索,实质上是将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国家治理成本最小化和市场交易成本最小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西汉以来,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范围逐渐扩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尽管这之中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再缩小-更加扩大的过程,到了清代,中国的地域面积最大,人口规模最大,为现代中国的国土规模和人口规模奠定了基础。而形成这两大特点的重要原因是中国耕地面积规模最大,治理领域最为广大,其中屯田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称之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国家制度产品,国家或政府不管采取哪一种屯田制,它们都发挥了提供国家安全保障功能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屯田地区发展,成为对外贸易重要通道、对外交流的开放窗口。这也
是后来建国前后各地区成立农垦、特别是新疆农垦和黑龙江农垦两大垦区的历史来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屯垦戍边的历史性制度创新不仅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时没有被废弃,反过来还被保留下来,而且由新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所记忆、所支持、所强化。这绝不是偶然的,它告诉我们,现代中国的许多的事物和制度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过几千年来不断淘汰、不
断筛选的结果,后来人要了解,要继承,也要发展,要创新。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北大荒之路”演变的历史轨迹,它是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国家体制变动而不断变化的:现代中国农垦事业是由中国共产党决定、人民解放军发起创立的,这是典型的现代“军屯”制即“军垦制”;而后逐渐向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的“农垦局”转变,政府不仅继续大规模派遣复转军人,而且还组织全国各地城乡青年开发北大荒,这就像现代“民屯”制即“农垦制”,更多地承担国家商品粮职能;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当国家北方受到苏联威胁时,又转向“生产建设兵团”,回到了现代“军屯”制即“军垦制”,更多地承担国家安全职能;当苏联威胁有所下降,中国人民解放军整顿缩编,再次转回“农垦局”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转向“农垦局”加上“现代企业”混合屯田制,无论是国家农业部还是黑龙江省政府不再直接控制和管理“北大荒”,而是由它根据国家和本省需要和规划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将来最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北大荒品牌的世界一流农业现代化企业集团,更接近“商屯”制,但是它是更加现代化、国际化
版的。
2. 农垦制度的历史来源
北大荒第二个历史来源和历史记忆,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南泥湾开发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它是中国
共产党创新解放区农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还是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来源。
当时的南泥湾,也是“南大荒”。这里曾经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发达,农业经济繁荣,但是,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再加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南
泥湾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1941年到1942年,抗日根据地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
供给”的方针。时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提出,要发展农业,不开荒是不行的,“我听说延安南面有个南泥湾,是片好土地,可以开垦”。为此,他命令部队去开垦南泥湾。先是中央军委直属炮团最早进入南泥湾开发,不久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入并开发南泥湾,成为一支生机勃勃的生力军和主力,大大的改善了南泥湾,成
为人们所熟知的“陕北好江南”,从而成为弘扬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和延安精神的诞生地。
所谓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13年执政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革命理念和优良作风,是中国
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基和建立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政治资源,成为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尚。
它的主要内涵: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
本宗旨;四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所谓南泥湾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武器,以崇高的革命理想为目的的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南泥湾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反映了当时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志状态,是南泥湾精神同延安精神的交汇点,既体现了延安精神在生产运
动中的延续和发展,又体现了南泥湾精神的根本之点。
北大荒精神是南泥湾精神的延续,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北大荒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直接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吸收、融合和延伸了包括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在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代北大荒人用汗水甚至生命铸造这些宝贵的精神产品,成为鼓舞和激励北大荒人不断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北大荒精神像“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一样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中的重
要组成部
绞原木
第22楼
沉默的麻雀
花生:7532 粒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103971 威望:830 点
注
册:2008-11-19
抗洪
炊事员打烧柴
沉默的麻雀
花生:7532 粒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103971 威望:830 点
注
册:2008-11-19
交流打草经验
沉默的麻雀
花生:7532 粒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103971 威望:830 点
注
册:2008-11-19
水利工地
沉默的麻雀
花生:7532 粒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103971 威望:830 点
注
册:2008-11-19
学文化
优胜红旗
沉默的麻雀
花生:7532 粒 等级:大彻大悟 帖子:103971 威望:830 点
注
册:2008-11-19
营房
这张北大荒知青的照片背后写着:“青春无悔,铁牛作证”。
北大荒知青留给我们的北大荒精神
导读: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垦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
设中,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是英雄的北大荒人的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不仅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转变,而且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奇迹,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中华民族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我们不会忘记,六十多年来,由百万名转业复员官兵、大专院校毕业生、内地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等组成的垦荒大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北大荒的拓荒事业。我们不会忘记,六十多年来,英雄的北大荒人在拓荒创业的征程上,洒下了汗水,贡献了青春,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 北大荒精神的内涵:
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 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1、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精神
北大荒的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环境的艰苦。史书上记载:北大荒自古以来,就是蛮荒之地。这里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人烟罕至,寒冷、偏僻、荒蛮、
凶险以至于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等等。
北大荒是冰雪的故乡,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8.6度,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为冰霜期,冻土层最厚达2。5米,滴水成冰、鹅毛大雪都是对这里形象的比喻。
夏季的北大荒,野兽成群,沼泽密布,蚊虻成阵,因草水多多,蚊子就多。晚上睡觉,蚂蚁和蛇常会爬进被窝里。作家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写道:“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苇草青,苇草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作食粮。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边爬?四脚蛇,蛤士蟆,肉蚂蟥。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谁来酣睡似榻前,须见一日之短长。大烟儿泡,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酣战玉龙披甲苦,图南鹏鸟振翼忙。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一年四季冬最长”。
二是工作的艰苦。北大荒初期的工作,就是开垦荒地。建场的时候,进点建场的人员都是靠着两条腿一步一步走的。茫茫荒原,荆棘丛生,塔头甸子和沼泽遍布。每刨一镐,把泥水溅起老高,人都变成了泥猴。没有伙房,露天打灶;没有水井,就用泡子水过滤做饭;没有蔬菜,就挖野菜吃。有时工作的地方处处是水,中午吃饭无蹲坐之地,只好边走边吃。出征归来,脸和脖子上都被蚊子咬得胖出一圈。
三是生活的艰苦。他们长年吃的是清一色的高粱米、窝窝头、盐水煮黄豆,白菜粉条汤。一日三餐除了大白菜,偶尔有点土豆之外,几乎一年也吃不到肉,逢年过节才能吃一顿大米饭或者饺子,饺子也多半是喝片汤。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虽然号称黄金般的“北大仓\",也经历了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受过的、可怕的饥饿。没有了粮食,只有吃牲口的饲料——糠皮、青稞大麦、黑豆,以至树皮、草根、瓜蔓、辣椒秧、野菜„„因饥饿而亡的人也不计其数。有带家属的,还有带孩子的。当时,夫妻一对一双地安排在一个通铺上睡。天很冷,但是得挂蚊帐,一个蚊帐里睡一对。江滨农场当年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草房,却同时住过四对新婚夫妇。还有很多农场坐落在深山老林中,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车。要想和上级联系,只靠一台发报机。战士们想寄一封家书,只能到几十里外的镇里去寄。 2、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勇于开拓精神
一是向荒原进军。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批又一批以复转军人为主体的垦荒大军,从战场走向荒原,有1956年王震将军率领的铁道兵七个师和1958年从各军种兵种转业来的十万官兵;有1959年来自齐鲁大地的六万支边青年,有1966年来自沈阳军区的万名复转官兵;有1968年组建兵团的三千现役军人和从全国各地来北大荒的50万城市知青;还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各地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以及改革开放后来到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共开垦出3600多万亩良田,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漠漠大荒建成了名闻遐迩、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农业的黑龙江垦区。
二是科技的创新。从1948年夏始,通北机械化农场就设立了试验室。1949年,“查育一号”经小区直播实验,创造亩产467公斤的高产纪录。1950年经反复试验,用机械化收获水稻获得成功。1955年,友谊农场组建了农业科研试验站。1956年,铁道兵农垦局成立试验站。1957年,虎林县湖北示范农场移交给八五O农场,改为试验场。1962年友谊农场建立农机科研室。1964年制成国内第一台盘式精点玉米机。1965年粮食烘干设备、冻土开沟犁、悬挂式培土机等5项科研任务的研制和开发获得成功。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成立,下设育种、耕作栽培、农业机械、畜牧兽医4个研究室。1965年又成立了农业经济研究室。同年,黑龙江省农垦科学研究所成立。这一时期,从局到场、从场到队均组建了科研组织机构。1967至1977年,兵团中期恢复了科研机构,省农场管理局和7个地区农场分局,也先后恢复和建立地区农垦科研所和农场试验站。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垦区的“北玉5号”玉米早熟单交种、LD-70冻土机、LKD-100单圆盘旋转开沟机、悬挂式播种施厩肥机、侧牵引清淤机、4W-2型立卧辊玉米收获机、4YL-2型立辊玉米收获机、东北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培育(协作)、哈尔滨白猪的培育(协作)等lO项成果获国家部级成果奖。省国营农场总局科学大会首次授予奖励的农垦优秀科技成果奖92项。
进入21世纪以来,垦区农业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粮食单产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粮食总量、商品率不断创历史新高。
三是体制的创新。1979年,国家对黑龙江垦区实行财务包干,30年“铁饭碗”的历史宣告结束。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充分肯定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的优点。1983年,国营农场生产责任制继续朝着承包到组、到户、到劳的方向发展。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指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从此,家庭农场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兴起。从1984年到1996年,垦区
先后兴办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实现了农业改革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998年,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作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企业正式组建。2000年,农垦总局制定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规划纲要》,积极探索垦区内部政企分开的实现形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制。2002年,104个农牧场和4家厂矿企业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全部到位。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由于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北大荒开始了撤队建区的改革,把原来的2241个生产队全部撤销,集中设立661个管理区,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制度的创新洞开了世界的窗口,将北大荒人引向了国际舞台。目前,垦区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主要农畜产品出口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 3、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北大荒人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在怎样的困难面前,他们都能咬紧牙关,服从大局,千方百计完成上缴国家粮食的任务。有些年代,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导致垦区粮食大量减产,能否按计划完成国家交给的上缴粮食的任务,就变得十分艰巨。为了顾全国家这个大局,替国家分忧解难,北大荒人不顾个人得失,勇敢地站了出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垦区上上下下积极行动,献计献策,为完成上缴国家粮食任务而努力。他们勒紧腰带,精打细算,将霉变的小麦当做口粮,把好的粮食和全部余粮都上交给了国家,按时完成国家交给的粮食购销任务。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一贯信念,他们“急国之急、想国之想”,不讲条件不讲代价,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证实了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他们为民族大业,为抢险救灾,为完成国家任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耕地肥力下降,多种珍稀水禽和鸟类被迫迁徙他乡,曾肥的流油的黑土地日益变得贫瘠。为此,黑龙江垦区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的新思路:禁止一切湿地、草原垦殖和毁林开荒活动,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同时,加大造林的力度,多处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行“场县共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与垦区互利共赢。
2009年上半年,垦区完成代耕作业面积740万亩,共建农机合作社39个,向地方推广五大作物高产栽培模式976万亩,推广良种面积2237万亩,
开展种植业保险2100万亩,有160万户农民进入场县共建产业化体系,其中北安分局与黑河市共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等8个农业合作项目、绥化分局与哈市松北区共建万头奶牛养殖场等3个畜牧合作项目、北安分局赵光农场与赵光镇等5个毗邻场镇(乡)的社会事业共建项目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垦区在全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4、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
北大荒的无私奉献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事业的奉献。北大荒人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伴随着共和国艰难前进的脚步,历经三代北大荒人的薪火传承、拓荒风雨,终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今天的北大仓。
在这块神奇的黑土地上,有数不清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把他们的一生奉献给北大荒的垦荒事业中。他们之中有老红军战士余永清、黄振荣、张文忠;有身残志坚的残疾荣誉军人迟子强、郝光浓、侯祥宽、汪立国、韩应魁;有战斗英雄李国富、王树功、张一千、曹学法;有支边青年模范人物杨华、范素兰、纪长英、梅树生;有城市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徐淑芳、邵玉琨、曲雅娟、高崇辉;有献身科技事业的专家张元培、桂体仁、梁甲农、徐一戎和冯紫琅夫妇等。他们燃簧火,战严寒,驱野兽,开荒原,在这漠漠大荒上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农场,终于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漠漠大荒建成了名闻遐迩、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农业的黑龙江垦区。
二是青春的奉献。十四万复转官兵都很年轻,年龄普遍在二三十岁,他们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炮火硝烟中英勇杀敌,建功立业,而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毫无怨言,意志坚定,来到茫茫荒原,投入到北大荒的伟大事业中。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哈尔滨等城市的几十万的学生和知识青年,刚来到北大荒的时候,小的只有十五六岁,最大的也不过20左右岁,他们才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来到了遥远的祖国边陲,为垦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把他们最宝贵的青春财富献给了北大荒。
三是生命的奉献。有多少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因长期的劳累身患重病死在了北大荒;有的在开垦荒原的过程中,被茫茫无际的沼泽地所吞噬;有的在洪水中为了抢救国家的财产献出了生命;有的在茫茫火海中化为灰尘而永生;有的因在军事演习中,遇突发事故为保护战友而永不醒;有的因为在爆破之中,为排除哑炮而牺牲;有的为抢救落水的学生,毅然跳入水中而献身;有的
因抢救家属妇女,被黑瞎子的大掌拍碎脑壳,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血肉之躯为北大荒谱写了一曲曲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英雄赞歌。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北大荒的开垦中,有12000多人长眠于辽阔而富饶的北大荒,将生命永远奉献给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而这仅仅是整个黑龙江垦区故去者的一部分。在长达六十多年艰苦创业的岁月里,有五万多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知识分子、知识青年永远长眠在北大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