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学案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学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重点】:“儒学的复兴”所述程朱理学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该目为本科重点 【难点】:儒学的复兴、少数民族文字。

知识要点:

背景回顾 — 辽宋夏金元时代背景

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经济: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发达。

一、儒学的复兴

(一)背景

(1)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拓展补充】: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2)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宋代农业、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得到发展,而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

(4)理学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二)目的

(1)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2)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三)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四)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他们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 (五)特点: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六)内容

(1)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2)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3)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

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4)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提法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它反映了一种对人高标准、严要求的修养理念,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准宗教的道德自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它具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因此历来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拓展补充】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七)教育:朱熹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予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评价理学?

材料1: 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47页

材料2: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 积极影响:1.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2.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消极影响:1.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等。

2.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课本67页学思之窗: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元朝中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有两种选择: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书。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学创作不完全理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认可。程朱

理学重视发挥儒家思想在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树立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因而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考试答题标准。

【跟踪训练】1.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他们以此倡导( ) A.人性本善

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 C.格物致知

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1.【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故A错误;材料中“二程”把儒家伦理道德“礼”等同于“天理”,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方法论,故C错误;“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属于心学思想,“二程”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故D错误。

2.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主张是( ) A.理是万物的本源 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2.【答案】B

【解析】由“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得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B项正确。

二、文学艺术

(一)宋词

(1)背景:唐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2)特点: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3)成就: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诗作成就最为突出。 (二)元曲

(1)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2)杂剧

①特点:将成套的散曲连级在一起歌唱, 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 ②代表人物:关汉卿、王实甫等。

③地位: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三)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四)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五)绘画

(1)分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2)主要成就: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也很高。

【跟踪训练】1.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

A.士人群体的形成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资产阶级的产生 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1.【答案】B

【解析】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化,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的壮大,故选B项。

2.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社会原因是( ) A.宋词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2.【答案】B

【解析】话本是宋代出现的直接面向市民阶层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兴起。故选B项。

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

三、科技

(一)三大发明

(1)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3)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三大发明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二)著作 (1)《梦溪笔谈》

①作者:北宋科学家沈括。

②影响: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授时历》

①作者: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

②影响:最重要的业绩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大为领先,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3)《农书》

①作者:元代农学家王祯。

②影响: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跟踪训练】1.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学以及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司南 1.【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的是“北宋”的发明。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东汉时得到改进;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之际;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故C符合题意。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说明当时已有以观星、观日、观指南针确定方位和嗅泥推测船之方位的方法,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思想迷信的存在,故B项错误;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看不出来,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古代中国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故D项错误。

四、少数民族文字

(一) 辽、金、西夏创制文字

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创制文字。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二)蒙古文

(1)成吉恩汗统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2)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跟踪训练】1.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A.两族均源自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1.【答案】C

【解析】辽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西夏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故C项符合题意;契丹族是秦汉时东胡的一支,而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两族并非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故A项不符合题意;契丹族先于北宋在916年建国。故B项不符合题意;宋辽在澶渊之盟中约为兄弟之国,而在宋夏议和时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故D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题】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宋代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背景:统治阶级忽视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追求奢靡享乐。 进步: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务实。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词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兴盛的主要原因。 特征:平民化、世俗化;具有娱乐艺术性;自由活泼。

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