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在未来的就业中做好准备
眼观当今形势与政策,我们身为大学生应该好好的思考一下,为自己在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近10年我国经济均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我国经济增长形势最好的阶段。然而,我国经济形势最好的几年却是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几年。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节节攀升,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也一直徘徊在70%左右。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从上世纪末年代到现在已经下降了2/3,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为何没有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就业增长速度?就业人口数量过大、比重过大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而新增劳动力尤其是大学生人群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突出的新问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495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再创历史新高——559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我国高校扩招现象继续存在,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但就业率却逐年走低。麦可思研究院数据表明,全国2008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6%,但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达到68%。由此看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低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这些数据,对于那些为大学教育付出高额成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对于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中国来说,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同时,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却是偏低的。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82%,加拿大高达92%,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也在30%以上,全世界平均毛入学率也达到了14.5%。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个比例无法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对高级人才数量的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我国大学生这一社会建设的新生有力的群体的奉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人才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就业率偏低产生的“马太效应”将对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劳动力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就业是第一民生问题,也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的人才资源,我国要切实推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人们总认为热门专业的社会上需求量大,容易找工作。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就产生扎堆现象,为后来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但是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的10个最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失业率较严重,相反,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反倒比较好。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大约每3个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专业不对口。这说明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专业人才存在结构性的过剩。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显示,在就业期望方面,大中城市依然是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首选,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仍然是毕业生期望的主要就业单位,而真正能容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还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的一份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雇主是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并且从2004年开始,已经有超过40%的毕业生在非公企业就业。从这可以看出,非公企业在吸纳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代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成为毕业生施展才华的主要舞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不符,也是大学生就业的突出矛盾。
我国是大学生资源缺乏的国家,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很落后。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少达到
25%——30%,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目前毛入学率仅为15%。国家要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出进大学生就业,是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毕业生接受了相关专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实质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因此,我们如果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高度,
大学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栋梁 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较早的数据显示,2000年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仅为5.2%,1999年OECD国家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超过我国4倍;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重仅占1.38%,总人数尚不足1000万人。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经过十多年的培养而成才的,是社会青年中的佼佼者,用人单位要想尽一切办法到毕业生这个人才库中去“寻金”、“淘金”,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上面分析也告诉们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来源。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永久动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是实现人才工作和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这项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事实。,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大学生应有的心理准备:
1.及时转换自我角色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深入了解自身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冷静来思考。
3.对自己充满足够自信要做好准备在就业遇到各种困难,困难是只阻碍你成功的绊脚石,但他也是是陪伴你走向生命制高点的经之路。在面对困难时只要我们能挺过来,那就是你又一次跨越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失去自信,只有你充满自信,你才能够跨越这制高点。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首先,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
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相信一句话:平平淡淡的一生干不出什么丰功伟绩,只有不断在挫折与困难中磨练,你才会成长,才会使你的人生达到生命的制高点。大学生应有的心理准备:
1.及时转换自我角色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深入了解自身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冷静来思考。
3.对自己充满足够自信要做好准备在就业遇到各种困难,困难是只阻碍你成功的绊脚石,但他也是是陪伴你走向生命制高点的经之路。在面对困难时只要我们能挺过来,那就是你又一次跨越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失去自信,只有你充满自信,你才能够跨越这制高点。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大学生素质准备:1、具备“全面素质”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失去一种精神。科技与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支柱。工科大学生应具有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全面素质,即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表现出现代高科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不相融合,或是对现代高科技的认识肤浅、幼稚,或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认识欠缺、贫乏。在校学习应试化,工作之后也很难将二者相互运用。这样,就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承担起发展我国高新技术所赋予的重任。钱学森曾说,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他自己就广泛涉猎于哲学、艺术。因此,工科大学生要全面发展,不但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高贵品质,使自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2、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工科大学生应具有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2)具有管、贸、经、法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3)大容量的新知识信息贮备。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为此,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工程人才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及未来世界的变化出发,以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为依据,努力培养高级工程科学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特别是由于许多工程项目都存在内部管理问题,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同样是经济和管理问题。毕业生在求职中,懂市场经济和管理是一个很大优势。3、锻炼较强的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是人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工类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最受用的一种能力。恩格斯有句名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然而,思维活动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不仅以知识和其他智力因素为基础,还需要非智力因素(兴趣、性格、意志等)的支撑,是综合因素的体现,只有强化思维训练,挖掘思维浅能,才能培养起工科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以上的阐述,目的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现在缺少什么素质,让他们能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政策,让他们要有紧张感,从而为自己的未来好好打算,为自己的未来就业好好做准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