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明清瓷器资料整理

明清瓷器资料整理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明清瓷器资料整理

一 、 青花瓷

【器型】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非常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就青花瓷而言,从整体上看,明代青花瓷器型稳重端庄,敦实古朴,如洪武时期的大罐、大盘等。这时期即使是小件器,如小型折沿盘,也丝毫不显小气,极具大器风范。工艺上,明代琢器腹部多有胎接痕迹,如永乐、宣德时的绶带纹扁壶(如右图)。另外,大件器在明代,除洪武、宣德、嘉靖、万历朝外,其他时期并不多见。入清后,青花瓷器型就改了作风,变得轻薄新颖,线条直硬,以大件器居多。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胎釉】

明清时期,因为技术的进步,总体来说,瓷器的胎土淘洗干净,胎质洁白,为彩瓷的表现力提供了更大的适宣性。明代早期因为胎土淘炼不精细,故而青花瓷的胎骨显得较为粗糙,但在同一朝代,也有不同情况。如永乐青花胎就有厚薄之别,宣德时青花胎较为厚重,而嘉靖时除一些小件器物外,青花胎质均欠精细。釉面上,明早期既有缺乏光泽的,也有莹润肥厚的;中期则普遍滋润,晚期又是滋润与枯涩者均有。清代青花瓷则胎骨轻盈,胎质细腻,釉面细薄,纯白度和透明度均好于明代,色泽明亮。特别是康熙时期的青花瓷,胎质续密,坚致纯净,有“糯米汁”之称。

【绘料】

青料方面,明清时由于各个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因而在瓷器上所呈现出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整体上看,明代青花呈色深沉含蓄,如永乐、宣德两朝;而清代青花呈色清扬飘浮,如康熙、雍正两朝。具体来看,明洪武青花使用元代时所用的青料,呈色灰蓝偏暗,永乐、宣德时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呈色浓艳,有明显的铁锈斑痕,成化时用的是平等青,发色淡雅,釉面滋润,晚明时用的是回青石子青料,青花浓深透紫;明末清初时用的是浙江青料,呈色优劣不一;清康熙时用的是珠明料,青花发色鲜翠,深浅不一,有“青花五彩”之誉。

【纹饰】

由于帝王的不同喜好,明清时不同朝代的装饰风尚也不一样。如明宣德时皇帝喜好国画,这一时期就多见瑞果瑞乌纹饰,正德时回教盛行,青花瓷上就多见回文、古兰经的装饰,清时康熙帝能武善战,刀马人物就成了青花瓷装饰的常见题材。在纹饰风格上,明清两朝也截然不同,明代以写意纹样为多,线条流畅、简练、有力,也有图案化纹样。纹饰题材有植物、动物、人物等,生活气息浓郁雅致,追求意境。清代以写实性纹样为多,意境通俗,讲究吉祥寓意。但多数官窑的画风呆板,缺乏生气。装饰上还有融合宋元,在笔绘装饰的基础上,进而向着绘画式装饰发展,画风日趋秀丽典雅,花纹处理,一般是先勾勒轮廓线,后上“调子色”,为表现颜色变化关系,还在边沿处稍留空白,以示极淡色阶,层次较多。

二 、 釉里红

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以铜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红色花纹。由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入明后釉里红装饰继续发展。明代烧造的铀里红瓷器,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超过了元代,传世作品主要有梅瓶、五壶春瓶,墩子式大碗、盖罐、瓷盘等。其时尤其以宣德御了生产的釉里红瓷最为成功,其色宛如色泽鲜艳的红宝石。

宣德釉里红

宣德时期,釉里红烧制得极为成功,已经摆脱了元末明初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色,而能依据画面的需要自如描绘,烧制出了色泽鲜艳的宝石红。这时期还使用了以白釉剔花填红料作纹饰,烧成后图案凸出白色釉面的方法,呈色鲜红。明代谷应泰《博物要览》载:“宣德年造红鱼靶杯,以西洋红宝石为末,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即指宣德釉里红瓷器。清乾隆年间唐英编《陶冶图编次》称这种方法为“宝饶”。宣德釉里红较前朝相比新添了两种烧制方式:暗刻轮廓填釉里红与剔刻白釉。宣德釉里红器有碗、高足碗、高足杯、盏、盘、瓶、梨壶、罐等。

【胎釉】

宣德釉里红胎质细腻,釉面甜白滋润,

有桔皮纹,釉层内大小气饱分布疏朗.晶莹带

浊,犹如大小珍珠,红釉呈深浅淋漓斑驳现象。正是这晶莹的桔皮纹白釉与明艳的釉里红纹饰的配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显示了这一时期釉里红瓷器的成就。

宣德釉里红三鱼、三果器.均采用的没骨绘法,由大笔涂抹,看不见勾勒轮廓线条。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偶尔会造成边缘部呈蟹甲青,红釉明艳且微泛青晕,更添花趣。呈色有浓艳与浅淡两种,这一时期的釉里红发色极佳,形成鲜艳如红宝石一般的颜色.就连呈色淡红的器物,也烧的色彩鲜亮。

【纹饰】

宣德釉里红器多为三鱼、三果、云龙、云凤、松竹梅等纹饰,纹饰有细柔与粗狂两种风格,细柔者纹饰清晰纤细,粗狂者犹如三鱼具有体憨肥润之感。此时,除釉里红绘画以外,还有白釉铺地剔出花填红釉纹饰的新技法,所填红釉略高出白釉釉面。

康熙釉里红

清康熙时期釉里红的制得到了恢复,取得了仅次于青花瓷的卓越成就,基本上能掌握高温釉下铜红彩料的发色效果,釉里红发色比明代有所提高。呈色稳定,鲜艳明丽,纹饰精致,线条细劲清晰,与青花配合浓谈相宣,和谐悦目,康熙早期釉里红的色调将深浓与浅谈两种,深浓者有凝厚感,浅淡者呈粉色。细笔线条的描绘细致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涂绘就的釉里红三果,三鱼可达明代宣德时期的水平。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红器主要为官窑烧制,且烧造较为成功。传世品有青花釉里红摇铃尊、青花釉里红鱼藻缸、青花釉里红山水纹盘等,均为康熙时期代表作。

【器型】

康熙釉里红器型主要有盘、碗、高足碗、墩式碗、杯、梅瓶、油槌瓶、

洗口瓶、锥把瓶、双鹿尊、马蹄尊、苹果尊、摇铃尊、水盛、盆、笔筒、炉、缸等。这些瓷器无论大小型与同时期其他器型一样具有有造型美观。浑厚凝重之感 青花釉里红器型主要有盘、碗,高足碗,鸡缸杯、摇铃尊、笔筒、洗以及各式瓶。

【胎釉】

康熙釉里红器琢器类,如瓶、笔筒等具有胎体较厚重的特点,而园器类

如碗、盏、盘等,则白釉润泽细腻、釉质晶亮。康熙釉里红另有颜色釉地釉里红

器物,有洒蓝、霁蓝和豆青等。

康熙早期官窑釉里红呈色有深浓。浅淡两种,浓重者有凝厚感,浅淡者呈粉紫色。细笔线条的描绘纤细清晰,有的病清、有的深沉。平涂绘就的釉里红三果纹器物已经接近明代早期宣德朝的同类器物水平。

对于青花釉里红器物来讲,这时青花采用云南珠明料绘制,由于分

水技法的使用,使得青花呈色可以墨分五色,青花色泽青翠不泛紫,色调明快、青花呈色清新、偶有闪灰现象。釉里红发色稳定且浅淡。青花釉里红以青花绘纹饰,釉里红起点缀画面,或色彩对比的作用。

【纹饰】

康熙釉里红纹饰主要有团龙、团鹤,团花、朵花、牡丹、桃花、缠枝莲、

三果,动物、百“寿”字纹饰等、辅助纹饰有弦纹、斜方格、莲瓣纹等,纹意多含有吉祥寓意。

青花釉里红的主要纹饰有龙纹、山水人物、楼台亭阁、花草树木、莲池鸳鸯、戏曲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如三国人物以及题诗等。

雍正釉里红

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是雍正釉下彩中烧制的特别成功的品种。釉里红从康熙朝恢复烧造后,至雍正朝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釉里红在雍正朝又称为“宝烧红”,制作工艺比康熙时更为精细,器物呈色稳定,色调红艳。雍正御窑品种有“一仿宣德宝烧,三鱼、三果、三芝(灵芝)、五福(蝙蝠)四种。”由于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运用娴熟,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的纹饰内容较康熙时表现的题材吏为广—泛,所绘纹饰均清楚明晰,造型优美,同呈色鲜亮艳丽。特别以青花和釉里红同施一器的“青花釉里红”更为突出。

【器型】

雍正釉里红器型有碗、盘、高足杯、石榴尊、水盂、花盆、玉壶春瓶、天球

瓶、锥把瓶、象耳瓶,观音瓶、梅瓶、葫芦瓶、宝月瓶,鹿头尊、盖罐、笔筒、盒等。青花釉里红器还有盘、碗、杯、碟、瓶、水盂等。

雍正仿宣德釉里红三鱼,三果纹碗、高足碗,高足杯,仿制精细。甚至超过了宣德朝。

【胎釉】

雍正朝除白地釉里红外,亦有冬青地、天蓝地釉里红器。雍正釉里红烧制的十分成功,色泽的鲜艳更是空前绝后,呈色稳定,色调红艳,更有呈鲜红色调。与此同时也有呈色不佳的釉里红,或红色过于浅淡,或过于晦暗以致呈黑褐色。青花釉里红器上青花色泽清翠淡雅,釉里红发色纯正鲜红,个别烧制欠佳的,釉里红呈色不是过于浅淡,就是过于深浓。纹饰绘画用淡描的笔法,纹饰显得更加清晰。

【纹饰】

雍正釉里红纹饰有龙、云龙、云鹤、云蝠、蟠螭、桃实、树木、石榴、三鱼、三果、莲花图、缠枝莲、缠枝花、串枝花、朵花、莲托八宝、灵芝、松竹梅、八宝、团鹤、葡萄、凤穿花、八仙、山水人物、五福捧寿等。 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烧制的较康熙时更为成功,不仅器型更多样,纹饰亦更为丰富,题材有龙、云龙、云蝠、云鹤、蟠螭、桃实、石榴、三果、莲池、缠枝花卉、朵花、莲托八宝、灵芝、三友、凤穿花、八仙、山水人物、五福捧寿等。

三 斗彩

斗彩又称“青花填彩”、“青花点彩“、“青花加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

相结合的—种彩瓷品种。斗彩瓷创烧于明成化时期,以纹饰新颖、色彩谈雅而名重于世。由于斗彩瓷是古代宫廷的珍玩,十分名贵,所以历来被收藏家视作珍宝,尤其是成化斗彩,明万历时一对成化窑的斗彩酒杯已“博取百金”。明清两代的斗彩以明成化和清雍正时期的较好。

明成化斗彩

斗彩是成化彩瓷中闻名于世的品种,由于成化瓷器的胎质细腻纯净,釉面滋

润沉静,与淡雅的青花和艳丽的釉上五彩搭配,形成娇艳绚丽的艺术特点,故历朝均以成化斗彩瓷最为名贵。成化斗彩,基本为官窑产品,制作工艺严格,成型讲究,颜色鲜嫩,描画生动,在明代就有很高的评价,《野获篇》说:“成(化)

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博物要览》记述明末所见的成化斗彩瓷器“较宣德杯妙甚”,各种盏、碟、罐等器,“皆精妙可人。”《成窑鸡缸歌注》:“描画精工,点色深浅莹而质坚,鸡缸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从这些记载可见一斑。从现存实物看,成化斗彩的主要彩绘方式是:用青花在淡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有的器物还使用青花渲染的局部纹饰,罩上透明釉后,烧成所谓的淡描青花器,然后再在釉面上的青花双勾线内根据纹饰设色的需要填以多种色彩,再入炉烘烧而成。成化斗彩色彩有浓艳与浅淡之分,设色很多,却无黑彩;红彩鲜艳耀目;黄彩多样,变化多端;绿色大都透亮闪黄;紫色均很醒目,只有姹紫表面无光。成化是最著名的器形有鸡缸杯、婴戏杯、葡萄杯、花鸟杯、花卉杯、团花碗等。

【器型】

成化时期斗彩主要器型有高足怀、碗、盘、罐,瓶、洗、碟等,很少见大器。瓶高不超过19厘米,碗口径不超过23匣米,盘直径不扭过18厘米,高足杯高度大致在7,6厘米左右。器型只具有圆润端庄、清雅隽秀的将点。

【胎釉】

因其胎中的铁、钙含量下降,使得成化斗彩的胎质洁白细腻,薄轻透体。釉

色纯净莹亮,圆润柔和,白釉中微闪黄牙,很好地烘托出了各种色彩的艳丽和动感,鲜艳雅丽。

【彩绘】

成化斗彩色彩丰富,透明而鲜亮。施彩方法以填彩为主,所用色彩有鲜红、

油红,娇黄、鹅黄,杏黄、蜜蜡黄、姜黄、深绿、浅绿、松绿、浅紫、孔雀蓝、孔雀绿等十余种。一般斗彩器物上多用三四种釉上彩,多者五六种,所施色彩的特征为鲜明,如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均 ,油红浓艳而有光泽,鹅黄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闪微红;蜜蜡黄色稍透明;姜黄色浓,光泽较弱;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色皆透明而闪微黄;松绿浓重而闪青;孔雀绿浅翠而透明;孔雀蓝色泽深沉;葡萄紫恰如成熟葡萄色而透明;赭紫色暗;姹紫色浓而无光。

【纹饰】

成化斗彩的纹样主要采用勾勒平涂的画法,常见纹饰主要有鸡、花鸟、龙、

天马、海兽、团蝶、鸳鸯,瓜果、山石、团花、莲花、菊花、牡丹、宝相花、八宝、高士、灵芝、蔓草、荷花等。花朵只续绘正面,人物衣着都是有表无里的一色单衣;山石无凹凸之感,树叶只有阳面,无阴阳向背之分,画面古朴典雅,情趣盎然。其纹饰有图案化与写实两种,但无论何种构图方式均给人以舒展大方的感觉。

雍正斗彩

清代雍正时期,斗彩工艺高度发展,是继明成化以来的第二个高峰期。雍

正斗彩在康熙斗彩的基础上,工艺更为精湛,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的搭配,均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雍正时的另一个成就是用粉彩和青花结合,烧成后呈色深浅不一,更具层次感,设色明快,纹饰鲜明而真实,施彩薄而浅淡,填彩准确,很少漫出边廓,使斗彩显得更加秀丽清逸。

【器型】

雍正时的斗彩器型种类较多,造型规整秀美。除日常生活用瓷如碗、盘、杯、碟外,另有瓶、罐、尊等陈设瓷以及文房用具等。

创新器型有提梁壶、折沿大盘、高足碗、灯座等。

【胎釉】

斗彩瓷土选料精细,淘洗、制坯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烧制温度适度,故胎体白净细润,胎薄体轻,釉质温润,光洁如玉。

【纹饰】

纹饰见有龙凤、牡丹、锦

鸡、云蝠、海兽、鸳鸯、花鸟、花蝶、松鼠、花果、团花纹等,此外,还有八仙人物、八吉祥、婴戏、仕女,八宝、松竹梅等纹饰。绘画色彩丰富,多达十几种。红彩油润,绿彩莹澈如湖水,黄彩如蛋黄,色彩更为娇嫩含蓄。

四 、 五彩

五彩瓷可以分为青花五彩和纯釉上五彩两种。青花五彩瓷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画出所绘图案的蓝彩部分,罩釉烧成,再在其余部分各按所需而绘彩,复入彩炉二次烧成。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宣德时期的,但很少见。嘉靖、万历时期五彩器物比较多见,而且出现了大的罐、瓶类,胎骨变厚。与成化彩瓷迥然不同的是,色彩除釉下蓝色外,还有釉上红、绿、黑孔雀篮、紫、褐、赭等色和金彩。常见图案内容有莲池驾鸳鸯、凤穿花、花卉奇石、婴戏、云龙、云风、云鹤、天马、道教吉样图案等。明清五彩瓷器以明嘉靖、万历和清康熙时期比较突出。

嘉靖五彩

五彩是明嘉靖([522—1566)彩瓷中有名的品种之一,主要颜色有红、黄、紫、

绿、孔雀蓝、橘红等,色调纯正,绚丽斑斓,可以与同朝代著名的永乐、宣德青花瓷相媲美。嘉靖五彩多大器,如大缸,大罐,大盘、大盆等,纹饰较繁密,线

条纤细。

【器型】

嘉靖五彩器型有盘、碗、瓶、罐等,杯有高足怀、方斗杯、圆杯、爵杯;

盒有倭角方盒;瓶有葫芦瓶;罐有方盖罐、瓜棱罐、扁罐、圆罐;另有炉、缸、花盆等,这些方形制品工艺复杂,烧制难度较大,所以,尽管嘉靖时期方形器制作不太规整,有夹扁、翘棱现象,但这也显示了嘉靖朝较为成熟的制作工艺。

【胎釉】

嘉靖大器因成型工艺不好,故胎体较厚重,常有不周正的现象出现,釉面也不是很细润。但官窑及小器的制作仍很精细,胎薄体轻,瓷质坚致细密,釉面有粗有细,一般官窑器及民窑小件精品,釉面都很细润,呈青白、黄白或灰白色,至于那些大器则是釉面欠平、釉质不润。可见,嘉靖时期瓷器的胎釉既有笨拙的大器,也有精巧的小件。

【彩绘】

嘉靖五彩所用的彩料有黄、红、绿、紫、孔雀绿、黑彩等色,有的还加饰青

花、金彩,但金彩多已脱落。此时的红彩已用矾红取代了铜红,红彩为枣皮红,凝厚光熠。红彩不仅用于填彩,亦用于勾线,如嘉靖五彩人物纹碗,人物的面、眼、须、手等皆以红彩勾画,因是平涂填色,故缺乏立体感。紫彩皆为赭紫,呈色艳丽。其用黄托红者,红黄二者重叠,呈现凝重、淡绿或淡孔雀绿。这几种颜色以红绿使用为主,其它彩多作为点缀,使得红艳绿翠的装饰色彩热烈生动。墨彩除用于勾线,也用于彩绘禽鸟颈羽等。

这一时期的官窑彩瓷主要是青花五彩,青花只用作画面中的一种颜色,而不以其勾画轮廓。在清康熙以前,瓷器上的蓝色都用釉下青花来表现,由Fri于所用回青料发色浓艳,使画面呈现出红浓、绿翠、蓝艳的热烈效果,富有活力。民窑五彩施彩多用红、绿、黄三色,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笔画流畅,由于红色运用过多,故较官窑五彩要火爆一些。

【纹饰】

嘉靖五彩装饰纹样大多为图案式构图,并以开光形式突出主题纹样,题材主要有龙凤、鹤、鱼藻、莲池水禽、荷莲、花鸟、八仙、八

宝、婴戏、天马、缠枝花、折枝花、璎珞等。人物故事有老子讲经、东方朔偷桃、《西游记》

故事等,此外还新兴一种以树干盘出“寿“字的吉祥纹,寓意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万寿清平,别具一格。

万历五彩

万历朝(1573~1620)的五彩是明代彩瓷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人们往住将“万历五彩”与“成化斗彩”并提把它誉为明代制瓷业的一大成就。万历五彩从风格上讲,与

嘉靖五彩有很大相似之处,但颜色却更加鲜艳火爆。器型很多,以大器居多,胎质稍显粗糙,胎体厚重,彩色浓艳凝重,色调对比强烈。多数采用开光图案和镂空工艺,成为万历五彩的工艺特点之—。此外,也有一些碗、盘、盆、盒等小件制品。

【器型】

万历五彩小件器与嘉靖的类似,品种

更多。主要有盘口瓶、蒜头瓶、花觚、八面倭角盆、盖罐、各式盒、洗、碗、盘、尊、壶、鼎等。文房用具有笔架、笔管、印泥盒等。此时大器件非常盛行,如大花觚、大蒜头瓶、大葫芦瓶、大洗口瓶等均为典型器物,另有创新器如壁瓶。《博物要览》载:“镂空花纹,填以五彩,华若云锦。”

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入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现的新品种,无论官民窑均流行这种镂空器物。

【胎釉】

万历官窑五彩具有胎体厚重烧制歪斜不圆的现象,在镂空瓶、盒类器上的表现突出。由于瓷土淘洗不净,胎质略显粗糙,但小器物制作仍很精细。釉面乳白莹润,但与嘉靖、隆庆时期的釉相比还有差距。万历五彩到后期的釉面与前期明显不同,釉面稀薄而呈青白色。万历民窑五彩器胎体较为厚重,胎质略粗。早期造型规整,晚期较为草率,釉质肥润,釉色青白。

【彩绘】

万历时期几乎全是青花五彩,传世品种釉上五彩很少。颜色有红、淡绿、浓绿、孔雀绿、黄、褐、黑紫及釉下蓝色,尤其突出红色。青花五彩器构图饱满,色彩华丽夺目,此时还独有黄釉五彩,以青花为主,通体罩以黄釉,釉上再加绘红、绿彩,色调浓重艳丽,更平添几分含蓄柔和之美。

万历民窑青花五彩器,精细者丝毫不逊色于官窑器,产品多以红色为主的釉上彩和鲜艳的红绿彩。在色彩上很少用青花和紫色,多用红、绿、黄色,尤以红色为主。纹饰布局繁缛,笔意豪放,笔画略软。嘉靖万历五彩均构图繁密、色彩鲜艳,制作工艺和造型有相似之处。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绿彩,而万历五彩则较少使用孔雀绿彩,这是嘉靖、万里在施彩上最大的不同。

【纹饰】

万历五彩主题纹饰多承袭嘉靖时期,但其构图方式一改前朝清新疏朗的风格,以图案纹饰繁密为主,特别是采用的镂空工艺使这种情况更为普遍。纹饰仍

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百鹿等图案,也有道教色彩的图案。以吉祥内容为题材的纹饰如“幅”、“禄”、“寿”等吉语。万历五彩绘画草率,线条刻板,绘画技法应用较少,画面显得单调,纹饰中以青花勾线,但色彩常常漫出线外,致使纹饰显得粗率而模糊。所画人物不是上身过大,就是下身过小,比例失调,人物形象不生动,缺乏神态,仅以色彩的热烈来烘托主题。龙凤等纹饰缺乏变化,显得千篇一律。

康熙五彩

清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到康熙朝(1662~1722)时已趋稳固,尤其在康熙十九年平息三藩之乱后,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作为瓷器生产重地的景德镇也不例外,此时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相对地减轻了对农民和手工业工匠的盘剥和束缚。瓷器的生产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五彩瓷器的制作也进入了巅峰期。

康熙五彩器彩绘华贵,线条豪劲,绘画技巧精妙,艺术造诣极高,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将有史以来的瓷器绘画历史性地推进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并促使粉彩、珐琅彩成为古代瓷画极品而享誉古今。

【器型】

康熙五彩造型以古朴、凝重、挺劲、端庄见长。器型丰富,既有日用瓷又有陈设瓷,器型同于明代但又有创新,如棒槌瓶、油锥瓶、锥把瓶、攒瓶、花盆、将军罐等均为此时新作。主要器型有杯、碗、盘、笔筒、水盂、印盒、花觚、筒瓶、观音瓶、葫芦瓶、胆瓶、挂瓶、凤尾尊、枕、挂屏、瓷板、军持、香蕉、瓜棱罐、香炉、缸、钵、豆、洗、瓷塑等。

【胎釉】

康熙官窑青花五彩器物早期作品胎体厚重,瓷质坚硬,中晚期作品胎体轻薄。胎土淘炼得非常精细,质白缜密,坚硬纯净。釉质细润,紧密的融于胎骨之上,浑然一体,釉表闪现深沉、含蓄的光泽,这种胎质的五彩更显得鲜明艳丽,色彩缤纷。

【彩绘】

康熙五彩分为釉上五彩、青花五彩两种,前者更能代表康熙五彩的成就。除了常用的红、绿、黄、褐、紫等彩,还有釉下蓝彩和黑彩。在康熙以前时五彩中蓝色均用青花表现,直到康熙时使用釉上蓝彩。由于蓝彩烧成的色调浓艳程度超过青花,呈紫灰色,彩层很厚,有的色彩四周有一

层光晕,从而成为康熙五彩的特征之一。黑彩如黑漆一般,使器物色彩鲜艳,光泽透明,衬托在五彩的画面中,加强了绘画的效果。也有用黑彩作主题花纹,或略加五彩作为陪衬。康熙五彩器物一般色彩郁很鲜艳,光泽明亮。除白地彩绘外,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红、蓝、黄、绿、黑、豆青地及米色地等。这时期金彩的运用,使得五光十色的画面更添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

康熙青花五彩虽然上承明代,但青料是以云南珠明料配出的浓淡不一的料水。施彩方式仍为平徐,但在平涂后再用重色或黑色描细密的线条,形成物体的深浅变化,使物体具有阴阳向背的层次感,显得自然真切,艺术效果明显超过明嘉靖、万历五彩。

【纹饰】

康熙五彩纹饰构图有图案式与写意式两大类。图案多采用或均齐,或散点,

或对称的规则,绘出五彩器的边饰。另有写实—类如五彩十二月门花神杯,每只杯上画名花一株,配五言诗一首。五彩器纹饰主要以龙凤、狮子绣球、麒麟、鹤、凤凰牡丹、百鸟朝凤、缠枝莲、灵芝、荷莲、桃果、博古图、花蝶、鱼藻纹等为主,还有人物故事,如康熙时提倡农业,就有了耕织图一类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刀马人物、山水人物、三国故事、西厢故事、水浒故事、婴戏、仕女婴戏、麻姑献寿等人物纹。人物的描绘,其画风深受明末著名画家陈老莲的影响,线条简练有力,以蓝、红或黑色勾勒人物面部和衣褶轮廓,然后用平涂的方法敷以各

种色彩,给人以明朗感。后人把它和雍正时期盛行的有柔软感的粉彩相比,所以称他为“硬彩”,也叫“古彩”。

康熙五彩器的纹饰有构图疏朗和繁密两种,疏朗者格调高雅,绘工精细,代表了康熙五彩器的艺术成就;繁密者,色彩艳丽,但绘工较为粗糙,艺术水平不高。官窑五彩和民窑五彩具不同的风格,官窑的绘画内容以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君权神授的龙凤为多,山石风光则为体现江山—统、洪福齐天。寓意强烈的古祥图案,不遗余力地歌颂了大清帝国的繁荣昌盛、太平景象。

民窑五彩很多内容贴近民间生活,题材比官窑广泛得多,如花乌鱼虫、热闹市井、杂耍人物、乡间茅屋、山林古刹、高山瀑布、小桥流水、村童嬉戏、庭园仕女等。此外,还有很多历史演义、神仙传说、刀马人物、神话故事等脍炙人口的情节,作为装饰题材表现在瓷器上。

五 、 粉彩

粉彩又称“软彩”,是清康熙末期在五彩基础上出现的一种瓷器新品种。因在彩料中加有玻墒白,能用中图画中的渲染技祛施彩,因而绘图时可以随意增减色的浓淡和层次,这样不仅使纹饰的色阶大大增多,而且色彩也更加柔和。无论工笔或写意,凡绘画中所能表现的一切,粉彩几乎都能表现。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纹饰的层次和立体感,从而使粉彩瓷具有了秀美俊雅、古朴大方而又富丽堂皇的特点。这些特

色使粉彩瓷很快取代了五彩和其它彩瓷的地位,成为清代彩瓷中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品种。

康熙粉彩

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这一釉上彩新品种。粉彩初创于景德镇御窑厂,盛行于清官内廷,广泛流行于民间。因粉彩为康熙晚期初创,工艺尚未定型,故流传下来的官窑粉彩极其稀少,传世品带有五彩与珐琅彩的某些工艺特征,如色调粉润、线条纤细等。

康熙粉彩器多为盘和少量的文房用具,如水盂等。官窑中少有大器,绘画内容比较简单,常以洞石、蝴蝶、花鸟等题材为主,空间留白较多,于疏朗中见典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民窑常见的粉彩器物多为供器,有炉、尊、瓶、净水碗、灯,另有笔筒、碗、盘等。常见的一些画面潦草的云龙纹香炉、海灯、花口碗之类,制作粗率,砂底无釉。康熙时期瓷器的胎上淘炼得相当精细,釉质细润缜密,坚硬纯净。因处于初创时期,粉彩瓷均胎体厚重,器底无釉。

雍正粉彩

雍正时期(1723—1735)处于清王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鼎盛时期。雍正皇帝是一位促进清前期社会发展的政治家,他对陶瓷艺术的关注使陶瓷制造业在江西景德镇的御窑厂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粉形成为景德镇彩瓷的主流,无论在是造型、胎釉还是彩绘图案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质量之高,历朝都望尘莫及。在同时期珐琅彩的影响下,雍正粉彩呈现出精致、洁净、细腻的特点。这时彩料的提炼相当纯净,施彩和洗染的技法精确熟练,其中施彩细致,绘画生动的多为写实之作。费工费时的层层涂染是其后任一朝代所都无法企及的。雍正粉彩的发展为乾隆朝粉彩的盛行,以及粉彩至今依然是彩瓷生产的主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器型】

传世的雍正粉彩多为生活用品及陈设品,造型极为丰富,除了继承康熙朝的部分造型外,还几乎仿遍了中国的历代名窑,广泛借鉴了其它工艺品的器型优点,“厚古不簿今”,一改康熙朝瓷器古拙浑厚之风,创出了许多造型秀丽、线条柔美的新式样,不少甚至可称为绝品。每件器物的形体结构都结合用途而精心设计,非常讲究整体线条美及各部位的比例协调,高矮适度,有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感觉。其器物无论大小,形体变化含蓄柔和,线条委婉,极富有生气。器物的重心一般在整体的下半部,不仅美观,而且端庄。

雍正粉彩瓷在注重美观的同时,还注重器物的实用性。《陶雅》在论及雍正大盘时说“盘制最浅,宜于张挂。”雍正器物注重处理,如器物的口部都处理得十分规整,极少有变形的,琢磨的修胚精细,几乎看不出接痕,甚至不起眼的底足处理亦不掉以轻心。一般底足支痕既细又小,并常涂有各种釉进行掩饰,足边滚圆,露胎窄细,特别是盘、碗之类器物的底足已成滚圆的“泥鳅被”。这些细节处理严格,使人感到器物的完美和利落。民窑粉彩器型主要有碗、盘、瓶、笔筒、香炉、塑像等。

【胎釉】

雍正时,对瓷土选料精细,对瓷器的生产工艺要求严格,因而胎体坚白细润,莹润无暇。这时的

胎不仅白且薄,已达到了“只恐分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这时的釉面色调多为纯白色,似玉般温润细腻,胎薄体轻,在上面绘彩更能突出所绘线条纤细,色彩柔和的没骨画效果。

【彩绘】

雍正粉彩绘画风格秀逸,精妙入神。彩绘所画纹饰以花卉草虫蝴蝶为主,其次是人物故事、动物、山水画等,其画法有多种,如平涂、渲染、没骨法、洗、皴、点等,工笔、写意俱全,富有中国绘画的风韵,改变了传统五彩用笔古硬和料色浓重的画风。因用笔轻重缓急不同,线条或流畅自然,或刚劲挺拔,表现出不同景物的特征。严谨的彩绘工艺程序和娴熟的绘画工艺技巧,配合多变绘画笔法以及丰富的色彩,将装饰性与绘画性交融在一起。有白地彩绘,也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地、黄地、绿地、淡绿地、酱地、墨地、墨地开光等,还有用单纯色彩绘的墨彩,具有中国水墨画的美感。另有极少数加绘青花的粉彩器。

彩料方面,雍正粉彩色彩品种丰富而且用色富于变化,同时对彩料的提炼相当纯净。这时有些色彩是前所未见的,如红彩。传统红彩均为铁

质,又称矾红,色调从朱砂到橙红色都有。雍正官窑使用黄金作原料,烧制出艳如胭脂的金红,色泽娇嫩无比,也胭脂红。此时的胭脂红只见于官窑粉彩瓷中,民窑粉彩瓷中的其它色彩均已改为粉彩,只有红彩用矾红不变。此时的粉彩使用氧化锑作呈色剂,黄色与蛋黄相似,与铁质黄彩的呈色完全不同,色彩已呈粉质不透明状。

雍正官窑粉彩瓷多在白釉面上直接施彩作画,由丁此时的瓷胎极其精细,釉面分外白净,使粉彩的柔和色彩更能充分显示其清丽的美感。此时金彩也常在宫窑粉彩上加绘,而雍正时民窑则没有见到金彩与胭脂彩的使用。同官窑粉彩一

样,民窑粉彩的画法突破了五彩“单色平涂”的局限,以恽寿平的没骨法入画,所绘花卉草虫栩栩如生。由于官窑粉彩瓷器受到种种限制,所以有少量器物与同期民窑器物相比,往住工细有余而活泼不足。即“官窑精致,民窑潇洒”。

【纹饰】

传世品中花卉纹饰达20余种,含牡丹、兰花、梅花、桃花、虞美人等,并

多与蝴蝶、草虫、飞鸟相配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笔法精妙入微,准确生动。如彩蝶的触须,昆虫脚上的茸毛,细如发丝,清晰可辨。正如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所云:“草虫尤奕奕有神,几于误蝇欲拂”。花卉中的过枝画法,也是从雍正时兴旺起来的。此时因任督陶协照理的唐英对项羽和虞姬二人推崇备至,雍正粉彩中常见有虞美人图案,“虞”与“羽”同音,与历史上的项羽和虞姬的悲壮故事有关,不仅如此,御窑厂所在地也遍种娇艳的虞美人花,促进了虞美人纹饰流行。牡丹花卉一改前朝的双犄牡丹花法画法而为圆形盛开状,用顿挫有力的笔法画枝干,表现组槽的皱皮质感;用流利柔和的线条勾勒花瓣,表现其展开、旋转、起伏的姿态,用胭脂红在玻璃白上洗染花瓣,肥润、娇艳、淡雅、柔丽,再用黄色点画出花蕊等,明丽淡雅的色调衬托出壮丹的娇艳。没骨法的使用又使勾画线条的用笔,以及敷色点染等效果犹如恽寿平与“常州派”的花鸟画风格,画笔生动,设色婉转清丽,清新可人。

此外,雍正朝粉彩瓷上人物、山水画也很有特色。人物画有刀马人物、西厢记故事等题材的粉彩器物,此类不仅官窑有制,民窑亦多有表现。仕女人物画多为室内陈设,画面线条柔和,仕女体

态修长柔弱,面目娇媚清丽简明、其面部“易亦淡赭,于画理合矣”(清寂园、叟《陶雅》)。人物已没有康熙时期顶天立地的特点,人物的缩小,使画面上留的空白增多,使人物比例更加符合事实际,画面更具有书画的效果。人物背景多衬以几案,棋桌、绣墩、博古架等,画面结构紧凑,并在层层室内陈设之外留有一定的空间,以显示出画面的深远和层次感,同时,仕女多着汉装,这与当时社会时尚密切相关。

山水画以仿照当时的盛行的“四王”的院画风格为主,气势雄伟,笔法劲健,情景交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感受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把平远、高远、深远巧妙地与山水的“开合起伏”相结合,形成了艺术的高度幻化。也有设色较为浅淡的。正如《陶雅》所称:“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

雍正粉彩器盛行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表现技法,文雅隽秀。纹饰大多数是绘画性构图,无论碗、盘、瓶、碟,其器物的口沿、颈部、胫部都不设计边饰图案。画师们别出心裁,以跨越时空的意识“经营位置”,设计出“过枝”这一布局,即描绘的花枝从器物的外壁延伸到器物内。环绕外壁的画面似展开的长

卷,而器内似纨扇画。器内、器外各自独立成画,又连续统一,颇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

六 、 珐琅彩

康熙末年,人们把西洋的珐琅料绘画在瓷胎上,称之为“瓷胎画珐琅”或“画

珐琅瓷”,这就是法琅彩瓷。珐琅彩是一种釉上彩瓷,它的制作分为两步,先是在景德镇烧好的素白胎或白釉瓷(有时也用宫中旧藏明及清初的白瓷),后由养心殿造办处绘画珐琅彩,再经低温二次烧成。康熙珐琅料全靠西洋进口,到了雍正中期国产珐琅料炼制成功。

珐琅彩料与国产五彩料有所不同,它含有大量的硼,并含有砷,烧成以后色彩凝重,没有玻璃质的光泽,但金属质感却很强烈,珐琅彩的色彩种类也比五彩料多、除红、黄、绿、紫,蓝等主色外,还有色彩比较柔和的胭脂红等副色。由于珐琅料难得,所以雍正中期以前的珐琅彩多是小件器物,如小瓶、碗等,只用于官廷陈设,雍正中期以后珐琅彩的数量才多了起来,也有了稍大的器物。

康熙珐琅彩

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吸收外国文化科学,使外国艺术品得以进入中国,珐琅器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传入清官的。珐琅彩瓷器是在铜胎画珐琅的影响下于康熙晚期在中国试制成功的,色彩多样,常见有红、蓝、绿、紫、白、黑、胭脂等,少见以白地画珐琅彩的。纹饰中以多种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加“寿”字、开光花卉等为主。

康熙珐琅彩主要采用景德镇烧制的素白瓷为胎,为了达到铜胎画珐琅器施彩的效果,以里壁施釉,外壁无釉的反瓷为胎(制胎时先在器内外蘸满釉,然后晾干再用工具镟去胎外面所施的釉,造选成外壁无光的涩胎),在胎的外壁上施珐琅彩料然后再入窑

烘烧成反瓷,再进行描绘。瓷胎较铜胎质地更为细腻洁白,将彩料映衬的更为艳丽润泽,其彩绘效果较铜胎画珐琅更胜一筹。除了在素白瓷上施珐琅彩以外,康熙珐琅彩也有一部分在紫砂胎上绘画,也别具风格。康熙珐琅彩传世品无大器,立件瓶类器物不超过25厘米,多以盒、碗、盘、杯、壶为多,其中碗的所占比最员大。

传世康熙珐琅彩有紫地琅彩、红地珐琅彩、绿地珐琅彩、黄地法琅彩,蓝地珐琅彩等,此时珐琅彩绘与铜胎珐琅彩绘一样具釉色彩浓重艳丽的特点。彩料为进口料,其中以玫瑰红和胭脂红色料圾为突出。由于处于初创阶段,康熙珐琅彩还没有形成白己的风格,纹饰主要模仿铜胎珐琅器。多为花卉,有牡丹、莲花、菊花、月季、芍药、宝相花,牵牛花以及绣球、石竹等,并有在珐琅彩绘花卉内篆书“万”、“寿”、“长”、“春”等吉祥语句的。

雍正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在雍正时(1723—1735)完全脱离了铜胎画珐琅的窠臼,在装饰艺术上更具有中国化,在烧制与施彩上达到珐琅彩的极盛阶段。雍正帝对造办处珐

琅作极为重视,亲自过问珐琅彩瓷的烧造。他命怡亲王负责珐琅彩的主持工作,还选备精通工艺设计的郎中海望,制瓷专家唐英等人专门负责管理,并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及画家供职于大内。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时期供奉内廷提供画稿及画珐琅的有戴恒、邹文玉、唐岳、汤振基、余秀、焦国愈、贺金昆,宋三吉、张琦、邝丽南、谭荣、周岳、吴士琦等。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等三处分别人窑烧制。此时的珐琅彩已经完全脱离了铜胎画珐琅的窠臼,发展成为追求瓷器的本质表现,胎体采用景德镇新烧成的优质细白瓷、轻薄细润;装饰艺术上日趋中国化,中国传统的寓意吉祥的纹饰多见;技术上精益求精,色彩品种丰富并富于变化,画法或平涂,或没骨,成工笔,或写实,洗、皴、点、擦,手法多样,使珐琅彩的制作在雍正朝达到了极盛。

【器型】

传世雍正珐琅彩主要有瓶、碗、杯,碟、茶壶等,碗类居多,瓶类少见,偶见有橄榄瓶。这些均以小器为主。

【胎釉】

雍正珐琅彩瓷与康熙时期多用反瓷为胎不同,而是用景德镇所烧的优质细白瓷,这种自瓷无论是釉的透明度还是胎的白度均大大越过永乐时期的白釉瓷,为雍正及以后的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烧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同时也有一批珐琅彩瓷使用清宫旧藏素白瓷。它们与景德镇新烧的细白瓷均具有轻簿、细腻、洁白、滋润的特点,这是珐琅彩与粉彩瓷在雍正时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彩绘】

与康熙时期珐琅彩料全部由国外进口不同的是,雍正时期珐琅彩料已于雍

正六年(1728)七月试炼成功,从此以后珐琅彩料均为清宫自制。此时,又增加了许多进口珐琅料所没有的颜色,如软白、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九种,他们使得珐琅彩瓷的彩料更为丰富,更增加了珐琅彩妩媚、娇丽的色彩。雍正珐琅彩瓷上通常使用多达十多种彩料。

彩绘早期仍沿袭康熙珐琅彩绘法,如色地卉的画法。雍正后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在白釉底上,以山石、花鸟作装饰题材。精湛的绘画技法,达到了雍正谕旨中注重的“内廷恭造之式”排除“外造之式”的要求,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

雍正珐琅彩主要在白胎上施彩,还有在黄地、绿地、红地等色地上彩绘的。彩绘颜色丰富,有一器上施多种彩的,也有仅以赭彩、黄彩、蓝料等单色彩绘画,多表现山水等自然景物、具有素雅的特点。

【纹饰】

雍正珐琅彩纹饰多含吉祥长寿的寓思,如奇石、桃树、蝙蝠寓寿山福海;鹌鹑、雉鸡、花卉寓长治久安;梅花、喜鹊寓喜上目梢等。另有松竹梅纹、山水纹,百花锦、龙珠细纹,多在画面上相应配诗句,及首,尾各配红色闲章,极具诗情

画意,犹如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

花卉草虫纹饰有芙蓉、桂花、菊花、梅花、月季、灵芝、蜜蜂、玉兰、海棠、莲花、山茶、杏花、天竺等。动物纹饰有孔雀,绶带鸟,喜鹊,燕子等。另有山水楼阁纹饰如瀑布、楼阁,绘画精细生动,山水的皴法,水的波纹、晚的羽毛都画得极其生动。

此时开光技法也为珐琅彩瓷所用、有在碗腹的三个开光内绘寿山灵芝、寿桃葫芦、竹梅双喜鹊‘再配上底款的寿桃形底款寓意寿上加寿。雍正珐琅彩在器物的另一侧常配有墨彩诗词,与之所绘或花鸟,或山水纹饰相得益彰。所题诗句有“上林苑里春长在”、“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芳蕊经时雪里开”、“百啭千声随意好,棋花瑶草逐时新”、“翠绕南山同一色,绿为沧海绿无边”、“枝枝荣艳足,长占四时春”、“岁岁彩筵雕几上,欢开百胜报双鹌”、“鹊鸣传喜气”等等,体现了清盛世的气度,同时也反映出了雍正帝不凡的审美情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