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作文常见主题——有用与无用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有用与无用

2021-11-1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有用与无用

【典型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哲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为不切实用。”诺贝尔文奖得主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立意角度】

1、剖析认识实质。

频频出现“无用论”的实质是什么?是功利化的认识,是狭隘的思想,是肤浅的认知水平,是目标主义。

联系生活,“有用的事”所指可以很多,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利益;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追求急功近利、名利至上的实用主义。

“无用的事”所指同样很多,崇尚心中的事业理想、精神生活;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能丰富情感、滋养精神的事;选择为民谋福利的民生工程以及尊重大自然的生态建设;淡泊名利、不求功利、本真地享受生活;选择不能发财的冷门专业甘之如饴,并且留下了值得称道的东西;注重儿童心灵、关注儿童兴趣和爱好的正常教育;淡化分数、反对应试教育的育人为先的教育行为。

2、分析二者关系。

首先,“有用”和“无用”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用”的完满。

其次,“有用”和“无用”会相互转化,“有用”会转化为“无用”,“无用”也会转化为“有用”。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

【出色标题】

1、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2、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3、实用=有用?

4、放下世俗的心,干些无用的事 5、有用无用,时间见证 6、莫让有用遮望眼

7、落花尚余香,无用即有用 8、于无用处寻珍宝 9、于无声处听惊雷 10、耕植心灵的家园 【名言素材】

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2、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 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

1

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老子《人间世》

【事例素材】 1、《庄子》中,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观点听起来很好听,但没有用处。”庄子说:“只有懂得什么是没有用的人,你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大地广而且大,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若只留下脚下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那这块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

2、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此无用之辩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3、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有一次邀请人们参观他的新发明,其中一个阔太太问:“可是, 它有什么用呢?”富兰克林回答道:“夫人, 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精彩段落】 1、“有用”与“无用”好比区分“益虫”与“害虫”,昆虫自身并无益害之分,却被根据对人的作用做了区分,同样事物本身并无“有用”与“无用”之别,有的只是人为的衡量标准。

2、梵高穷尽毕生精力与心血,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每天废寝忘食的创作却依然穷困潦倒,罗丹呕心沥血的雕塑,却始终无人问津。但这些当时无用的作品现在却撑起了整个艺术殿堂。

3、一粒珍珠对小鸡来说还不如一粒米,一把钞票对沙漠中饥渴的人来说还不如一碗水,梁山军师吴用上战场拼杀可能不如一名小卒。有用无用用什么来判断?

4、人生需要“无球跑动”。在足球和篮球运动中,有一种战术叫“无球跑动”。不持球的球员持续跑位,看似无用,却往往能达到“创造进攻空间”的目的。

【范文欣赏】

有用?无用?这是一个问题!

高三教室里,望着学生手中的《蛙》,老师轻轻地说,这有用吗?

企业办公室里,望着员工的上马环保设施的建议,领导反问,这有用吗?

电视机里,播放着“神九”飞天的画面,举国欢腾,但也有人发出疑问,这有用吗? 有用?无用?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是不是仅有“实用”才算得上“有用”呢?

莫言的作品,一不能吃,二不能穿,三不能用,在有些人看来,它没有用。但读了莫言的作品,会使你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体察,会使你的思维有了深度,会使你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难道没有用吗?

环保设施的上马,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花费不菲,在有些人看来,它没有用。但从

2

此以后,水变清澈。空气变清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有了保障了,你能说它没有用吗?

“神九”飞天,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眼前也很难提升GDP,在有些人看来,它没有用,但它再一次圆了国人的飞天梦想,极大的振奋了国人的士气,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局面,你能说它没有用吗?

有用不等于实用,不实用不等于没有用。如果认为只有实用才是有用,只注重物质利益或眼前利益,短期可能会产生效益,但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则是非常有害的。

一个学生,只埋头于眼前的课本与习题,很难有开阔的视野,一个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润,很难有长远的发展;一个国家,只注重当下的经济,也很难积累长期发展的动力。

缺少锻炼的身体,长期会疾病缠身;缺少文学作品滋润的精神,会利欲熏心;同样一个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国家或民族,必是一个短视的国家或民族,必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你很难想像没有了巴赫、贝多芬的德意志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你也很难想像缺少了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俄罗斯会发展到哪个地步?同样,如果没有了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的熏陶,中华民族又该发生怎样的蜕变?

“实用”至上的观念,归根结底,是一种功利化的观念,杜威说,“一件事若过于注重实用,就反而不切实用”,让我们擦亮眼睛,明辨是非,少一些实用主义,少一些功利思想,努力打造一个物质精神同步,眼前与长远并重的和谐社会。

有用无用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证明一辈子都毫无价值;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留下的 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即使那棵大树真的没什么价值, 但至少它能给人们以隐庇本身就是“有用”了。(引材 料)。

“京城第一名家”王世襄,生于名门世家,却沉迷于各种雕虫小技,如放鸽、养蛐、驾鹰、走狗、掼交、烹饪,而且玩出了文化,玩出了趣味。荷兰王子专程向他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的理由是:如果没有他,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被埋没很长一段时间。

人人力争上游自然是好,否则也不会有这30余年经济奇迹。但有用之学主宰一切,成功学成时代主旋律, 又使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上火”型社会:心中欲望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所谓“步子太大扯着蛋”是也。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社会上火了,亦需 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前者清心,缓和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 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功利的父母绝不为过,早教 经济、学区房、奥数班甚至已成为庞大“教育经济”的 一部分,身处其中的中国父母,外人眼中是“虎妈”, 自己心中是“孩奴”,里外都不是人。

18世纪的法国人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 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 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另一个爱把“这有什么用?”当做口头禅的,是中国的一 些市长们。在房产开发、GDP数字这些“有用之事”面前,历 史街区、文化保育实在乃太“无用之事”,它不能带来任何GDP 数字增长、官职升迁或所谓的“城市虚荣心”。所以文化界一边在为北京古城墙不保而叹息,那边七朝古都开封为修通公路, 打算开挖古城墙。“十朝古都”南京市也打算借“城市危改”工 程,将金陵古城夷为平地。 听闻,国内许多城市都酝酿把大学迁移到郊区,腾出市中心的黄金靓地大搞房地产。然而这无异与 把我们的精神文化思想从我们的身体里剥离,我们是否可以想想,假如把千乘车马都可以在它的绿荫下隐庇的“无用”大树砍掉,我们又能获得什么呢?喝茶、喝酒、听听琴音,

3

这些事儿有用 吗?表面上看,还真没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 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身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

“无用”实为“大用”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记录了这样的石头:它形状怪异,质地脆硬,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就是这个石块,吸引了省城的地质学家,并被小心翼翼地搬运走了。原来,它是一块陨石,曾寄托着千万人的梦想划过天际。

同样一块石头,在不同人的眼中,它的价值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生活中是不存在无用的东西的,缺少的是发现它用途的慧眼。人生亦是如此。何必武断地区分事物于无用及有用之间呢?孟尝君三千食客中,有毫无用处的鸡鸣狗盗之辈,却能拯救孟尝君于危难之际。范蠡在辅佐勾践时精研商业经营之术,最终在功成名就之际能全身而退,演绎了他的另一番传奇。试想他们若以有用无用来对待一切,孟尝君便会客死秦国,范蠡也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又何必去一味追求名利这些“有用”之物,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物质化的空壳呢?梵高将他一生的狂热献给艺术,却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创作,最终还是贫穷潦倒;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上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无数病痛的折磨......然而正是他们这些“无用”的作品,打开了艺术一扇又一扇辉煌的大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相比那些钻营于蝇头小利之间的人来说,有些人一生都在做“无用”之事。然而正是他们赢得了举世的瞩目。三毛,这位精通多国语言,颇有律师天赋的奇女子,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投向了撒哈拉粗犷的怀抱。用她的话来说,“只是追寻前世的一个梦而已”。正是这无用的近似疯狂的举动,为我们展现了异域的精彩,让我们疲惫的心灵有了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

可是,今天,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他们用“有用”与“无用”区分事物,于是,无数先辈留下的优秀文化被置之一边,低俗、刺激、暴力的作品一窝蜂地出来,让一具具空壳从中得到了片刻的慰藉,又重新陷入了寂寞之中。这样的文化导向,是应该重新审视了!

纵观古今中外,“有用”之物往往只是满足人们物质的产物,而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往往是那些“无用”的东西。所以,请在学会生存的技能之后,让看似无用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吧!

点评:

文章从无用之中,一层一层地发掘出其“有用”之处。先是指出任何事物都有价值,缺少的是发现;接着,批评人们一味地对名利这些所谓“有用”之物的追求;然后,肯定优秀文化对人类的巨大作用;最后抨击当今文化低俗化倾向。作者所论、分析犹如剥笋,转换自然,令人信服。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