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乡土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作者:石勇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7年第09期
【摘 要】所谓德育实效性,即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德育的实施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农村学校更要领悟精神,因地制宜,整合乡土资源,把反映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德育课程中,把反映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德育课程中,把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德育课程中,通过“活动——主题——课程”三大策略,努力实现“德育内容主题化——德育形式活动化——主题活动课程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整合资源;德育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7-0133-02
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一直紧跟形势,没有充分满足和反映中小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导致德育效果不明显。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信息灵、思想活、观念新,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德育形式不断创新。《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农村小学更要领悟精神,因地制宜,整合乡土资源,把反映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德育课程中,把反映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德育课程中,把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德育课程中,通过“活动——主题——课程”三大策略,努力实现“德育内容主题化——德育形式活动化——主题活动课程化”,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内容主题化,提升德育实效性
社区资源是小学德育活动的基础与源泉。合理地加以利用,并使之主题化,有助于学生道德能力的迁移,传承古今美德,在实践中磨砺品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横江民生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充分利用街道家庭服务中心这一社区资源,在打造成校外教育基地的同时,引进社工资源,通过系列活动主题,让学生参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例如,2011年12月28日,我校所在的沙头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成立之初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沙头街辖内的长者、困难家庭、异地务工人员、残疾人等。2012年,我校与家庭服务中心青少年领域的社工建立教育联盟,在服务中心建立活动基地,通过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社会关爱中丰盈学生内心,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将社工引进学校,让社工协助学校德育管理和德育诊断,与德育处一起,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及生活方面会遇到的困难,商讨制定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对特殊学生或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小组帮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或个案跟踪与辅导,协助学生、家长及老师解决难题,走出困境,提升能力,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我校与街道家庭服务中心共开展了50多场活动,40多个案跟踪,8个小组活动,经过不断的实践沉淀了如下系列的教育主题(如表1):
整合校外资源,设计并开展主题化德育活动,不仅尊重了学生的现实需要,而且有效发挥了学生在系列活动中的参与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德育更具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形式活动化,提升德育实效性
一直以来,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都存在形式单一,重灌输、说教,轻活动、体验的弊端。为此,我校基于实际,创新德育形式,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修身、养性,提升德育实效性。
1. “小手拉大手”志愿探访活动,培养学生“仁爱”之心
活动主要探访对象为街道范围内残障人士,德育处组织学生志愿者家庭每学期开展两次活动,了解社区残障人士的生活近况,引导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使社区残障人士维持与社会的联系接触。
活动主要以探访及访谈的形式开展,学生志愿者与社工携带残障人士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资前往活动对象家中进行探访。向残障人士送上社会的关怀和问候,了解残障人士身体、生活状况及需求,为残障人士建立服务档案,让残障人士了解社工的服务工作及掌握寻求社工服务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我校大队部还提出每年开展一次“跳蚤市场”活动,大队部自己确定活动主题“助困救贫,从我做起”。活动中,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看过的图书、用过的玩具,甚至是到商场买来的新玩具、零食到“市场”上来叫卖,然后将所得的款项捐献给“广东扶贫济困”慈善机构去帮助那些面临辍学急需帮助的省内贫困学生。
2. 走进家乡革命传统圣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学校只有组织学生开展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荣的教育,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番禺有这两千多年的文明史,更有着辉煌的近代战斗史。我校充分挖掘番禺的文明史、斗争史,开展“追寻革命足迹”系列考察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每年清明前后组织学生到离学校不远的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凭吊革命先烈,为烈士扫墓,激励学生继承先烈的遗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黄埔军校、农讲所、广州市十九路军陵园教育基地等,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参观学习和讲解员的讲解,把深刻的教育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容融入生动有趣的校外活动之中,用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感染学生,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3. 开展“崇文尚德”小军人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每年3月,学校都要组织小军人训练活动,其中“国家安全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未来军事发展的憧憬和畅想,增强了居安思危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学唱军歌”活动,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放声高歌中领悟了集体力量的无穷和当代军人的风范;八项“基本队列”操练使学生从枯燥的动作中领悟了坚强意志、铁的纪律的形成关键于平日刻苦的磨炼;严格的“内务管理”让学生懂得了什么叫自主管理,等等。
4. 开展“走近经典,体验感恩”系列活动,搭建亲子沟通桥梁
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中,我校都有一项“亲子共读”读书展示会。在学年初期,学校提供相关书目供学生和家长选择,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商议,选择一本感恩主题的经典书目,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描述读书心得,感悟书中蕴含的道理,拉近学生和家长心灵的距离,并学会换位思考,促进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 三、主题活动课程化,提升德育实效性
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原有的课程观被突破,新的 “大课程观”已建立,即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主题活动课程化正是顺应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能有效补充德育学科课程以外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空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番禺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山青水绿,人杰地灵。充分挖掘地理和人文优势,将一个又一个的主题活动课程化,形成校本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 1. 构建名山胜水的《番禺地理》探究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我校毗邻素有番禺“氧吧”之称的大夫山森林公园,周边还有风景名胜莲花山公园,具有岭南风格的余荫山房、宝墨园、留耕堂,等等。通过“我为大夫山代言”“探秘岭南名园”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在欣赏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和岭南建筑的同时,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构建人杰地灵的《番禺历史》探究课程,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参观番禺新八大旅游美景之一的番禺博物馆和番禺区国家级档案馆,了解地方历史和文化,内生出对家乡历史及过去的崇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3. 构建《我爱我家》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爱我家”是我校少先队重点打造的系列活动之一,组织学生参加“五社联动”公益生态园建设项目暨沙头街横江村文化保育基金揭牌仪式,认识横江村古祠堂, 组织50对家庭参与这次公益活动,通过亲子徒步游走于横江村的古祠堂,了解横江村的建村历史和七大姓氏祠堂的故事,并开展 “我爱我家”义卖活动,用行动支持家乡的建设,增强作为一个横江村民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德育是一项持续、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从我校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学校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发整合乡土资源,为德育工作的顺序开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和丰富的资源,构建以学生自我设计或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德育课程,能有效地达成锻炼生学意志,丰富学生体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道德认知,促进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一系列德育目标。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创新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唐宗珊,原亮.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增强德育有效性[J].基础教育,2016,(11). [2] 宋海峰.浅谈小学学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3). [3] 古昌平.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增强德育的实效性[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 田仙菊,冯文全.关于提升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5,(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