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授课情景之下思维导图的设计策略与运用

新授课情景之下思维导图的设计策略与运用

2022-05-3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新授课情景之下思维导图的设计策略与运用

作者:印敏惠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06期

【摘要】基于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法的共同理论即图示理论和发散性思维,以思维导图为媒介,运用头脑风暴的创新思维,在新授课上建立起能够最大优化教学策略模式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言堂的现状,提升课堂活力,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与突破传统课堂思考模式上的双赢。 【关键词】新授课;思维导图;设计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2017年度《思维导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设计策略与运用》课题(课题批准号:XJK17C025)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55-02 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发明的思维导图,掀起了课堂教学的一场变革,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激发、梳理及迁移思维的工具,使之与头脑风暴创新技法相结合,应用到新授课堂教学上,能够突破传统线性授课模式的瓶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思维导图法在新授课中的作用

新授课是教师以传递、发散理论知识,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和梳理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为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构建新的理论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育与训练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讲,是植于已有知识结构上的新知识的生成和构建的一种思想渗透过程。通过思维导图,结合头脑风暴的创新技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层次理解。 其一,创建专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的内在动机和自我驱动力是兴趣,而思维导图就是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颜色、图像、符号及逻辑框架之上的动手操作训练过程,手脑心齐动,有效的调动所有感觉器官,促使学生左右脑协同工作,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原理变得形象化、可视化。同时,不同学生运用头脑风暴创新技法的角度不同,其思维方式、设计安排、认知方式上也就不就尽相同,这样,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利用关键词、色彩、线条、图像代替抽象的理论,建构起符合自己思维习惯的知识结构图,同一堂课同一主题内容最终形成每个个体有特色的知识体系,学生会在绘图中感受到自己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加其学习的动力与自信。

其二,促进联想性创新思维的养成:思维导图创始人托尼·博赞曾说过:“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是联想和想象,人们在联想和想象的环境下对事物的记忆会非常深刻”。学生在制作思维

导图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中心主题词,以此为辐射点,然后通过联想和想象,确立下一级别的关键词,一个中心下可以辐射出很多相关的关键词,如何整理与优化这些信息内容,学生就必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到上下级之间、同级分支之间的联系点,这样才能把每个分支互相连接起来。建立这样一个相互关联的布局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发挥联想并对随机性联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的过程,例如以“新民主义革命理论”为中心主题词,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诸如:经典语句“枪杆子里出政权”、诗词“沁园春·雪”、历史场景“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某次会议如“遵义会议”等等,这些运用头脑风暴法所产生的随机性、零散的知识信息通过思维导图把他构成一个相对有关联性与逻辑性的小布景,并通过感性的认识提炼归纳总结进而提升到理论知识层面,实现思政灌输教育从目前的“无意识的低效”向“有意识的低效”状态的量变。 其三,培养立体发散性思维的习惯:思维导图中每一个嵌套的大小布局场景的描绘就像拍一部微电影,学生是导演,教师只是策划,每个演员角色的定位由学生自己去选取,在整个布局中的应用取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它能使人们摆脱思維定势的束缚,在思考问题时,不拘一格,不落俗套。”

在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最有效体验。一个中心主题下可以辐射出很多相关的关键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学生首先随机思维发散: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的影响;文化特色的表现;建设文化强国等等。在这些由学生发散出的主题里,教师选择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关词来进行讲解并构图,如,我在授新课时选的角度是“建设文化强国”,围绕三级层级目录来展开,即“什么是文化强国”、“为什么要建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学生在教师新授课的知识引领下,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完成由他自己建构的主题词的思维导图,在构建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将脑海中跳跃出来的关联词补充到思维导图中去,这样逐渐就形成了一张超大的多层次、多系统的知识网络,在知识整理与建构上完成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是微发散到中层发散再到宏观发散的思维过程。因此,通过拍电影式的取大小不同场景的导图建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种促进知识迁移、强调问题思考的多样性的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能,并进而挖掘出每个不同个体自身的创造力。 二、思维导图法在新授课中的应用策略

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绘制思维导图可以使用相关的软件如xmind、imindmap、mindmanager、mindmapper等来制作,当然最简便实用的还是手工制作。结合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实际,手工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便于实施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的基本要求

第一,横放幕布(学生用A4打印纸代替),把本堂课的主题词写在其中央(我们称之为中央图)。为示形象化与吸引学生注意力,该主题词可选择用一幅图、一个形象符号或图文结

合的方式来表达其含义,一幅图所传递的信息量抵得上多个词汇,且图形能使大脑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刺激神经末梢兴奋点,有利于激发大脑的运作,从而拓展想象力空间。

第二,以主题词为头脑风暴法的起点,面向四周发散出很多分支,每个分支再确定一个关键词。思维导图把主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关键词,就会有多少个层级目录分支,在构图时,近中央的主题分支画的较粗,随着层级目录的降级,分支画的越来越细,通过直观的视觉效应以示思维导图的逻辑关联。

第三,将中央图(主题)和一级目录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一级目录分支和二级目录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从而形成一个从中央图出发、有多个分支的辐射状的放射性图形。

第四,中央图和主要分支的主题最好使用不同的颜色。这样会让你轻而易举地识别出不同的主题。

第五,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日后不断地修改、补充与完善。 第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个人风格导图。 (二)应用思维导图的具体做法

第一,课前准备好一张白纸和几只彩色水笔。

第二,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时,根据学生层次不同及考虑所授课内容需要至少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1)教师课前制作一张具有本课主题的思维导图进行讲授,并布置同一主题但不同角度的关键词作为学生画思维导图的一级目录。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主题,教师思维导图划分层级目录的依据是“时间段”,画出四个一级层级目录即:“过渡时期的探索”、“成功探索十年”、“曲折探索十年”、“探索转折阶段”等。但在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时同样是这个主题,但却要求以“探索内容”作为层级目录的划分标准,从而启动学生自我思维,重塑脑海中的信息量,完成同一主题但不同逻辑关联的信息图。

(2)或者在教师所画的思维导图结构中,由学生完成把教师所画的思维导图的层级目录进行上调后再去构图;同样上例,确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主题,但要求学生画此结构中的一个场景,由学生把比如“成功探索十年”的一级层级目录上调为本堂课学生需要完成的主题词,这样一来,在教师提供的信息量前提下,学生需要进一步联想与发散更精准、细化的场景才能完成这一宏大思维导图中的其中一个场景。

(3)或者教师把提前做好但不完整的思维导图展示给学生,在教师所画的不完整的思维导图下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以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自己喜好的方式不断添加下一结点的关键字或图形,不断地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这种方式相当于师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大场景的策划。

第三,建议学生组成5至8人的小组,交流自己所创做的思维导图,每位学生对知识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每位学生创作的思维导图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相互比较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相互探讨,经过思考、整合成为一个小组的思维导图。同样,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协作完成,最终由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了团队中,参与意识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不断加强。

第四,在课程结束前展示每个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这样小组之间无形当中就形成了一种健康、积极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以上基本要求,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例,构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如下:

三、思维导图教学法对“教”与“学”的影响

经过调研与实证分析发现,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授课类型,运用内涵丰富的“+”的概念,能创设出一种生动趣味,既有理论深度又能轻松愉悦的自觉学习的氛围。

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教师,是帮助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好教法,它能辅助教师在备课、授课及小结中保持知识多向性的内在完整性;对于学生,是一个改变学习习惯的好学法,它能够帮助学生重塑学习素材中相关概念和原理的逻辑关联。 (一)教师转变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师的使命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方法与技巧,注重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发展的基础是在思维发散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思性的复杂性思维。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促使知识间的逻辑复杂关系和结构更加明晰,从而展开认知策略的监控和反思,学生的发散性和思辨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培養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方式。

而作为全院大一新生必修课程的概论课,与其他思政课程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更抽象,并且在新授课上所传授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陌生知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所以,教师应通过思维导图来呈现给学生知识、逻辑、图像、颜色和想象的空间,并且将左右脑协同运转,不但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潜移默化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

中,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一步步的展现本节课的内容,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学生从零散知识点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步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学生在应用思维导图过程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能够贯通节、单元、整本教材的知识体系。 构建“节”的知识结构,目的是建构具体的而又相互联系的知识点,他是一个“点线面”的知识点动态延伸过程,从理解基本的概念和内涵出发,逐渐向外延伸知识点,扩大范围。从一个“点”上构建知识的切入点和扩大面,无数个“点”的积累构成了“线”,充分认识每一个点才能促进线性思维的纵深发展,进而向非线性迈进。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维度的知识面体系,实现知识的多层次运用和思维的高层次发展。所以,构建节的知识结构,为单元知识结构的构建奠定基础。

构建“单元”的知识结构,突出的是关系知识结构的建立,对本单元的内容有较强的整合度与优化性,为此,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的整合,学会融会贯通,并且能够由此及彼的进行联系,从而实现多维立体思维的养成。

构建“教材”的思维导图,不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是着眼于知识间的严密逻辑体系的建立。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中,理清脉络和主线,进行拓展和深化,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的过程。

总之,充分认识“思维导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功能,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师的教学活动,规划、调控和反思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习自觉性,增强思政涵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博赞脑力训练手册之思维导图[M].鹿丹丹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宋静.思想政治课中思维导图应用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贺建虎.思维导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印敏惠(1976—),女,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学和教育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