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021-10-0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我国居民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胡艳秋 摘要:以1978—2O14年中国统计数据为样本,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多变量分析框架之下,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通过 差分分解对我国居民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地验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投入量、资本存 量、居民信息消费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信息消费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三,居民的信息消 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小于劳动投入量和资本存量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型阶段。 关键词:信息消费;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29—03 一、引言 数。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不断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 Y(I)=K(I) L(t)aA'IC(t)。 产品的供应日益增多,我国信息消费逐年增长。21世纪以来,信 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能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00多亿元;在美 对(1)式求时间t的导数,则有: 国、日本的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分别为3400美元和2400美元,而 我国仅为190美元,我国的信息消费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 南= 南+ + 南 是,就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 增加满足标准假设的误差项和常数项,(2)式变为: 怎样的关系?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背景下厘清二者之间 Yt=c+dKt+13 0ICl+ (3) 的关系对于我国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其中,Y代表总产出或实际GDP,K是资本存量,L是劳动投 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入,Ic是信息消费。 众多文献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我国居民信息消费。丁志帆 0】 (,)1 ,.以f(,)1 PLIt)l , (,)1 (2014)运用数值模拟分析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差异化福利效 t 而一r 而 丽 下而 应,得出信息消费增速变动的福利效应有很明显的群体差异性。 Kl、L、Ic。分别表示总产出、资本、劳动投入、信息消费的增 沈小玲、郑亚琴(2013)运用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 长,ot、B、0分别表示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信息消费对产出的 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消费结构地区差异明显,信息消费 弹性。 “棘轮效应”明显。叶元玲、赖茂生(2012)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十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五”前后各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指标,剖析地区信息消费水 本文在考虑信息消费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框架下,探 平和信息消费意愿不平衡的原因。马哲明、李永和(2Ol1)运用回 讨我国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以我国 归方程,分析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与其收入的关系,得出 1978—2014年度数据为样本,选取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85—1997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决定其信息消费,1997—2006年, 1978—2o15))进行相关的处理,具体处理如下:1.总产出(实际 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决定其收入。尽管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运 GDP):将GDP数据用平减指数换算成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 用不同方法对我国居民信息消费进行定量分析,但他们的研究 的实际GDP;2.劳动投入(L):采用全社会从业人员度量劳动力 都没有从宏观角度研究我国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入;3.资本存量(K):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公式为K=It,Pl+ 本文采用1978~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等数 (1—8)KI_ ,其中,K 是第t年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价的实际资本 据,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模型,引入劳动投入、资本 存量;I 是以当期价格计算的投资额;Pl是第t年定基价格指数, 存量、技术进步和信息消费等要素组合,并通过协整分析和 8参数是折旧率;4.信息消费(IC):本文采用尹世杰的观点,以 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系统的分析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与服务等信息消费含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量高的消费作为信息消费的构成内容,并把每一年的居民信息 (一)理论模型 消费总量折算成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信息消费量。 本文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模型的函数表达形式研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究我国信息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假定技术不变,即A为常 (一)单位根检验 一29— 由于本文所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应该对数据进行平稳性 检验以避免“伪回归”。本文采用五种方法进行水平序列和差分 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 l ADF l DF—GLS l PP KPSS ll NP(MZa) 水平变量(合截距项和趋势项) InGDP l一2.648 l —i.683 l —i.897 l 0.1I6… 一1l8.554・・ 为了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差分分解法 进一步的验证。验证结果如图I和图2所示。 Vadare'eDeco ̄t4ooslaon时LNGDP InK I 2.073 I一1.218 I 2.4 57 }0.181..f一17.295** InL l一1.805 I一1.906 I一1.863 l 0.1O2…l 一6.376 1nIC I一0.326 I一1.009 l一0.982 l 0.198・・l 一4.168 一阶差分(合截距项和趋势项) 一14.519. △InGDP】一3.65 5・・l一3.501・・f一2.859 1 0.081…l一1589.730… △ln l一3.848**I一3.954*・・l一3.848**l 0.147・・l r= △InL l一5.726*・・l一5.909*・・l一5.726.・・l 0.089…I 一16.462* △InIC l一3.983・・l一4.163…l一4.497・・・r 0.043… 一10.4 32 一1—葩 —2—————I3—== —= 4——一 图1各变量变化量对GDP变化的贡献程度 VarianceDecomposalon讲LNIC 注:★、★★、★★ 分别表示在10%、5%、1%,的临界水平上变量不存在 单位根。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的检验方法具有不同的检验效率,虽 然五种单位根的检验上显现的结果有差异,但总体来看,可以认 定四种变量属于一阶单整,即I(1)。 (二)协整检验 由于lnGDP、In K、In L、In IC四个变量存在着一阶单整,所 _=; } 以判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关系。本文首 先通过向量自回归(VAR)来确定最佳的滞后阶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提供的各滞后阶数下五个指标的估计值及检验结果, 初步确定VAR模型最佳滞后阶数为2阶。 表2 VAK模型滞后阶数选择标准 图2各变量变化量对信息消费变化的贡献程度 图1表明,信息消费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总体上 低于20%;资本存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微乎其 微;劳动投入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比较大,维持 在20%左右。图2表明,经济增长信息消费变化的贡献率逐 步上升,达到71%的峰值,此后开始下降;资本存量和劳动投 入量对信息消费变化的贡献率从期初一直在增加,但资本存 量的贡献率明显比劳动投入量的贡献率大。综合图1和图2 表3协整检验结果 分析,表明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远小于 经济增长对信息消费的拉动作用,我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 劳动投入量,我国经济仍属于粗放型经济。 四、结论 注: 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拒绝原假设。 本文在采用多变量的分析框架下,利用我国1978—2014 基于VAR f2)模型,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判断lnCDP、 lnK、lnL、lnIC的协整关系时,确定滞后期为1。通过模型选择的 联合检验,确定最佳的协整检验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 表3所示。 年35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lohansen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 检验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信息消费 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经济增长 与劳动投入量、资本存量、居民信息消费量之间存在着长期 稳定的关系,居民的信息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小 于劳动投入量和资本存量的推动作用。2.我国经济增长与居 民信息消费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在经济增长和居 民信息消费之间,二者可相互促进,因此在制定促进经济增 根据特征根检验和极大特征值检验统计的结果:在0.05的 显著水平下不接受没有协整向量的原假设。这表明1978—2014 年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信息消费、资本存量、劳动投入量之间存 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关系为: 1Ncdp=0.1871Nic+O.2041nK+0.781lnL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的结果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的信息消费 长的政策方面应考虑到居民信息消费的作用。3.信息消费对 经济的增长的贵献小于经济增长对信息消费增长的贡献,我 国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型阶段,但以信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仍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需要进一步采用格兰杰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居民信息消费可以 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反作用于信息消费。 表4格兰杰因果分析检验结果 l 压假设 Obs【J卜Stati sticI Prob.I l LNIC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l 3 3 J 3.29185 1 0.05 20 l l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IC l 33 l 3.15904 l 0.0579 l 【1】丁志帆.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差异化福利效应研究U】.财 经科学,2014,(02):51—61. [2】沈小玲,郑亚琴.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果分析U】.北方 经贸2013,(11):41—43. (下转第57页) (四)差分分解分析 一3O一 要由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决定,载荷分别为O.973和O.847。 表1旋转后的主成分负荷矩阵 主成分 Zl Z2 抓住良好发展势头的契机。苏北的城市客观上受到地域的限制, 但可以发掘自身特色,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寻找适合自己 的产业经济,加快经济发展。例如徐州,这几年依靠自己的一些 特色产业如板材和家具,使得该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前几年相 比有了很大的提升。镇江邻接南京,处于有利位置,但其经济综 合实力却相对靠后,这是不正常的。究其原因可能是管理跟不 上,没有坚持“从管理中要效益”的原则;同时,不太注重依靠科技 进步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太重视鼓励企业积 极重用新技术、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技术改造支持企业与 地区生产总值 0.9 77 工业总产值 O.9 52 农业总产值 -0.051 固定资产投资 0.948 第三产业总收入 0.9 64 粮食产量 -0.37 9 财政收入 0.9 86 外贸出口总值 0.8 84 邮电业务总量 0.966 -0.202 -0.25 6 0.9 73 -0.111 -0.2 35 0.8 74 —0.1 42 —0.2 38 —0.184 结合式(1)和表I,我们计算出由选取的9个指标组成的线 性函数所表示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得分: Score=0.7361xl+0.7078x2+0.1 155x3+O.7278x4+0.7206x5-0.15 83x6+0.7528x7+0.6572xs+0.7303x9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钩合作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利用专利技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应 利用其紧靠南京的有利的地理位置,促进自身经济的腾飞。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通过选取适当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 四、结论和建议 析法得到少数几个主成分,化多为少,起到简化的作用,并且其 方法简单易行。从实际情况来看,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江 苏省2014年各个地区经济实力的结果是合理的。说明所用方法 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表2综合得分及排名 经过E述的计算,我们得到各个城市综合得分的排名如下表: 城市 综合得分名次 苏州 l3.11 3 1 南京l无锯 南通1徐州 常州J盐城 5 496 l 4 027 2 j3 O 616 J 0 164 一0 326 —2.089 4 5 6 7 城市l扬州 镇江{泰州 淮安 连云港 宿迁 综合得分I一2 431 一2 91 4 —2 869 一3 696 —4.221 一4.245 名次I 8 9 1O 11 12 1 3 说明:该得分通过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所以会出现负值,这仅仅 表示排名。 【1】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统计数据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 社.1997.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地区经济的综合实力最强。这 和它紧邻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 系。特别是上海周边的昆山、吴江、太仓等县市更是如鱼得水。另 【2]三位工作室.SPSS V10.0 for Windows使用基础教程[M】.北京: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3]冯利华,马未宇.主成分分析法在地区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 【I].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11). [4】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D】.江苏统计局网站电子出版 物.2015. 外,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有着比其他城市类似工业区的更 大的规模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一个很明显的对比就是苏州新加 坡工业园区和南京浦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两个园区是差不 多时间建成的,但是从发展来看南京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远不如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发 展条件,所以分析的结果是南京稍逊于苏州居第二。从总体来 作者简介: 看,苏南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要好于苏北地区。在前六名 中,苏北的城市只有两个,即南通和徐州。所以,苏南的城市应该 吴兰德,男,江苏启东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商学院教师,南京大 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上接第30页) [6】朱红.信息消费理论、方法与水平测度f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5. 【3】叶元龄,赖茂生.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的区域比较 L『】.情报杂志,2012,(05):144-150. 【4】马哲明,李永和.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与其收入关系研 究Ⅱ】情报杂志,2011,(11):1701—1704.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 作者简介: 胡艳秋,女,吉林长春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 院教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方向:信息消费、区域经济。 一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