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混凝土常见的缺陷修补处理措施及其施工
2023-04-0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蚀的不密实点团及架空等缺陷,采用补强水泥灌浆措施处理。 (2)对防渗性能要求很高的混凝土,在其渗水点、渗水裂 缝一般采取水泥灌浆措施处理,处理后仍达不到要求的需引进 专业队伍采取化学灌浆措施进一步处理。 3混凝土缺陷修补施工方法 3.1凿平、角磨机打磨 3.1.1施工程序(见图1) 匝耍 亘圈一匝囹一匝莲巫圈 一匝塑 图1凿平、角磨机打磨施工程序 3.1.2施工工艺 (1)首先根据不平整体大小等特点,视需要进行人工凿毛 凿平施工。人工凿毛凿平时用铁锤凿子初步凿平较大凸体和错 台,打凿时注意保护临近混凝土不被破坏。 (2)用水清洗润湿缺陷处后,混凝土脱壳、小麻面等缺陷 以磨光机打磨光滑,磨除厚度1-1.5 mm;将错台等不平整体 按设计技术要求磨平成缓坡。 (3)打磨并以水清洗修补处后检查验收,不符合要求的, 重新打磨。 3.2预缩砂浆、细石混凝土修补 对于蜂窝、孔洞、坑穴、裂缝等缺陷,可采取以下方法处 理。 3.2.1施工程序(见图2) 匹垂圃一匝西耍圈一区匝巫 圈 一臣受歪囹一匿 一区 至噩盈一区丑 一l清洗并检查验收I 图2预缩砂浆、细石混凝土修补施工程序 3.2.2施工工艺 (1)根据不同的混凝土缺陷形式进行对应形式的人工凿毛 开槽开缝施工。①对麻面、蜂窝、孔洞、露筋、跑模、缺棱掉 角部位,人工以铁锤凿子开槽。混凝土强度大较难凿除的,可 采用小型冲击钻配合开槽。一般凿毛深度大于5 em并凿除混 凝土缺陷块体,露筋部位凿除至钢筋结构后再深入2.5(3111,对 混凝土碰撞损伤部位按其大小开凿方形槽3 em,注意保护邻 近混凝土不被破坏。②在混凝土裂缝缺陷部位,对渗水裂缝 先打排水孔集中将水引出,人工以铁锤凿子开槽。混凝土强 度大较难凿除的,可采用小型冲击钻配合开槽,开槽为深度 5~8 em、宽度5—8 em的骑缝槽。 (2)以水冲洗凿出的坑槽,清除混凝土表面积水后,分区 段开展修补准备工作。 (3)按试验室开出的配合比拌制预缩砂浆、细石混凝土, 在材料称量完成后进行拌和,并用塑料布遮盖,存放0.2~1 h 待用。具体要求如下:①干硬性预缩砂浆。选用与原混凝土同 品种的新鲜水泥,选用质地坚硬并经过2.5 mm孑L径筛过的砂, 其细度模数控制在1.8~2.2,水灰比为0.3—0.4,灰砂比为 1:2~1:2.6;为提高砂浆强度,改善和易性,可加入适量的 161 外加剂。砂浆配合比需由专业试验室设计试验。②细骨料混凝 土。选用与原混凝土同品种的新鲜水泥,水灰比采用0.29~ O.32,骨料要求为质地坚硬,砂的细度模数2.4~2.6,细骨料 采用机制0.5 2.0 em干净的小石,必要时可选用特种骨料或 另增钢纤维等。配合比需由专业试验室设计试验。 (4)对坑槽部位清洗并排除积水后,先涂抹一层水泥素 浆,水泥素浆水灰比为0.4~0.5,再进行预缩砂浆或细石混凝 土施工。对预缩砂浆需加入适量的水,拌出的砂浆以手握成 团,手上有湿痕而无水模为度。按施工程序分层铺料,每层厚 度为4—5 cm,分层捣实,捣实后的层厚为2~3 em,以每层 捣实至表面出现少量浆液为度,将用抹刀反复抹压顶层至平整 光滑,最后覆盖养护6~8 h。对于较大坑槽修补,在修补区可 增加插筋和挂焊钢筋网,防止新浇筑混凝土和老混凝土脱开。 (5)质量鉴定:修补后砂浆强度达3 d以上强度时,用小 锤敲击表面,声音清脆者合格,声音哑者则凿除重修。 3.3环氧砂浆修补 对于蜂窝、孔洞、坑穴、裂缝等缺陷,在对水流条件要求 高而检修困难的工程部位(如高压隧洞管道等部分),宜采取 环氧砂浆修补处理。 3.3.1施工程序(见图3) 匹丑匿圈一区 互巫圃一匝巫囹 一臣卫至玉至 一匝 一囝垂圈一匪曼 图3环氧砂浆修补施工程序 3.3.2施工工艺 3.3.2.1工艺简述及要求 (1)按前面预缩砂浆修补工序要求,对缺陷部位(如蜂 窝、裂缝部位)作凿毛开槽处理。 (2)清理基面松动砂石,冲洗干净,并以压风吹干,使基 面表面干燥。 (3)均匀涂刷薄层基液,厚度约为0.2 mm,涂刷后待其发 黏再涂抹砂浆。 (4)分层涂抹砂浆,每层厚度为5~10 mm,压抹密实。 (5)涂抹应分块施工,分块尺寸≤1.5 m x 3.0 m,相邻块 间隔时间不少于48 h。 (6)养护温度控制在2O℃左右为宜,冬季施工时,需搭 设暖棚,以保持温度稳定。 (7)一般配方的养护时问,冬季不少于7 d,夏季不少于3 d,涂抹后24h内严禁浸水。 (8)做好劳动保护。 3.3.2.2环氧砂浆配方拌制工艺和要求 (1)环氧砂浆配方:含环氧树脂、固化剂、增塑剂、稀释 剂、偶联剂、沙石填料等(配方配合比需由专业试验室试验)。 (2)环氧材料的拌制工艺:每次拌和量不超过2 kg,拌成 成品后应摊开存放待运。 (3)环氧砂浆拌制要求。环氧树脂应隔水加热,加热温度 视不同固化剂而定:间苯二胺70~80℃;乙二胺(二烯三胺 或810等)40 cc左右;固化剂问苯二胺应预先隔水加热65℃ 溶解;填料包括水泥、石英粉等在内,可根据不同情况使用, 其中砂、石要求干净,所有填料均应经过105℃烘烤4 h左 右,冬季施工时须预热至30~40℃。 3.3.2.3检查鉴定及验收 除,清除松动碎块、残渣,凿成陡坡,再用高压风水冲洗干 净。 (3)对渗水、漏水的部位,应采用速凝材料堵漏和将外漏 部位埋管集中引出并快速封堵漏水后,再进行修补。 (4)对温度反应敏感的裂缝,应在低温季节后期裂缝开度 较大时处理;对荷载反应敏感的裂缝,一般应在减小荷载时处 理; “活动”裂缝宜采用柔性材料处理。 质量检查鉴定:环氧砂浆强度1 d可达50%,即可进行敲 击检查。对起泡、声音发哑的部位均应凿除重抹。 3.4灌浆处理 对危及建筑物安全的混凝土不密实点团及架空、渗水点、 渗水缝等缺陷,须采取水泥灌浆、化学灌浆措施处理。因化学 灌浆措施处理比较专业化,需引进专业队伍进一步处理。 5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在进行每一项缺陷修补施工前,应配合工程监理人员 对缺陷进行鉴定,做好缺陷记录。严格按现行施工规范和设计 3.4.1施工程序(见图4) 匝亚匦 匠圃一区亟珂一匝亘窭圆 技术要求制定处理措施。 一囝亘= 匿 暖互匪蚕圃一囝卫一医 至至 至 图4灌浆处理施工程序 3.4.2施工工艺 3.4.2.1工艺简述及要求 (1)钻孔:钻孔以手风钻或冲击钻进行,根据裂缝、不密 实点团缺陷分布的特点,一次性钻孔至裂缝开展深度范围或检 查到的不密实位置。对大体积部位混凝土钻孔需分序进行,I 序孔按排距2~3m布置,II序孔按排距1.5—2m布置。 (2)清孑L冲洗:采用压力水冲洗,冲洗压力为灌浆压力, 以0.1~0.2 MPa为宜。冲洗至孔内无残渣,回水清为止。 (3)制浆:选用与原混凝土同品种新鲜水泥,浆液配比水 灰比选用3:1、2:1、1:1、0.6(或0.5):1 4个比级,初 始水灰比为3:1;灌浆时浆液配比衡变浓,逐级或越级改 变。 (4)灌浆:灌浆方式采用纯压式,灌浆压力以0.1—0.3 MPa为宜。灌浆分2个次序,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灌注。 (5)封孔:采用机械压浆法,干硬性预缩砂浆人工封孔 抹平。 3.4.2.2灌浆检查及验收 灌浆结束3—7 d后,对灌浆区域进行质量检查,必要时 采用单点法进行压水试验。 4混凝土缺陷修补主要技术要求 4.1 混凝土表面缺陷处理技术要求 将混凝土错台等不平整体磨平成缓坡,坡道拟定为:非装 饰、非过水部位坡度一般不大于1/5,过水部位如溢流堰面、 高压管道部位,其垂直水流方向坡度不大于1/30,其他工程部 位垂直水流方向坡度不大于1/20,所有平行水流方向坡度取值 一般不大于1/10,具体要求以设计要求为准。当修补区位于空 蚀敏感区,混凝土表面的不平整度应符合防止空蚀的要求。 4.2混凝土结构缺陷处理技术要求 (1)选用的修补材料,除了满足建筑物运行的各项要求 外,其本身的强度、耐久性、与老混凝土的黏结强度等,均不 得低于老混凝土的标准。 (2)在进行缺陷修补时,应将不符要求的混凝土彻底凿 (2)混凝土缺陷修补施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精细工作, 只有经过上岗培训的人员才能开展,施工作业人员需实行挂牌 上岗制度。 (3)严格按质量“三检”制度对缺陷修补的每道工序进行 检查,修补处理的每道工序应有相应的质量检查记录。上一道 工序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发现有一道工序 未按工艺要求实施的,缺陷修补被视为不合格,必须返工,不 留质量隐患。 (4)对重要部位的缺陷修补,应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措 施,应有质检员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以确保工程质量。 (5)对用于缺陷修补的材料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分批购进 的材料应按要求进行质量检验。只有经检验合格的材料才能用 于缺陷修补。 6结语 由于受工程设计原材料、施工工艺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很 多水工混凝土建筑物施工后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凝土缺陷现 象,不仅影响水工建筑物的美观和耐久性,也会降低水工建筑 物的承载能力和抗渗能力,因此要对水工混凝土各种不同缺陷 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修补处理。 解决水工建筑物混凝土质量缺陷问题,关键是要提高施工 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意识,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积极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对出现的混凝土质量缺陷要严格检 查,精心修补,并加强混凝土缺陷修补的质量控制,防止缺陷 进一步发展并危及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结构安全,将质量缺陷对 工程的危害降到最小。固 参考文献 [1]SDJ 207—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IS]. [2]中水十四局大水沟项目部.大水沟水库泄洪冲沙(导流隧洞)工程 施工报告[RI.2000. [3]孙志恒,等.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检测、评估与缺陷修补工程应 用[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黄庆发】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