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在古雅典政治制度中,公民大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既制定法律、监督执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权力,而行政权却相对式微,公民们热衷于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对行政事务则不感兴趣,以致许多行政吏员由奴隶充当。这说明古雅典
A.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 B.奴隶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 C.权力相互制衡原则得以实现 D.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
2.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理想与罗马教会现实之间出现严重分裂,形成了神性和人欲相分裂的尴尬状况,宗教改革运动旨在以基督教的圣洁理想来批判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促成了日耳曼民族的崛起和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可见,宗教改革的动因之一是
A.克服基督教社会的文化矛盾 B.推动日耳曼民族的近代化转型 C.维护基督教世界内部的大团结 D.反对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欺压 3.下表是17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片段。这表明当时
商品类别 印度收购单价(每磅) 伦敦销售单价(每磅) 胡椒 3便士 20便士 豆落 3便士 78便士 丁香 9便士 72便士 生丝 7先令 20便士 蓝靛 13便士 60便士 A.英国操纵了国际市场的价格 B.印度商品在英国的利润较高 C.转口贸易是英国贸易主要手段 D.英国贸易利润依赖于本国市场 4.“十月革命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俄罗斯社会内在矛盾的结果,是由这些矛盾产生的革命进程迟至一战后的结果,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这一表述
A.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 B.表明俄国人民试图恢复斯大林模式 C.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 D.说明一战延缓了俄国十月革命进程
5.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绝对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
A.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 C.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D.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是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B.都是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都不同程度地为后世所借鉴 D.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二轮复习选择题随堂练习(四) 第1页,共2页
7.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8.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A.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B.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9.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10.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A.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B.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 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二轮复习选择题随堂练习(四) 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DABCD CCBAB 1.【详解】公民们热衷于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通过这些机构行使公民权利,说明古雅典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故答案为D项。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时期,但材料反映的是总体状况,不是特定时期的状况,排除A项;雅典奴隶不享有公民权利,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权力制衡,排除C项。 2.【详解】从材料中的“宗教改革运动旨在以基督教的圣洁理想来批判罗马教会的卑污现实”来看,作者认为宗教改革的动因之一是克服基督教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神性和人欲相分裂的文化矛盾。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教改革推动日耳曼民族的近代化转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宗教改革解决的问题不是基督教世界的分裂,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是反对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欺压,排除D项。 3.【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17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伦敦销售商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在印度的收购价格,这说明印度商品在英国的利润较高,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英国操纵国际市场的价格,故A项错误;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品的生意,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易手进行的买卖,由此可知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信息表明英国贸易利润依赖于英国和印度的商品差价,故D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4.【详解】从材料中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保证了在全球实验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在世界政治版图上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可以看出,材料主要是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力。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从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说的,不是立足于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十月革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俄国人民对斯大林模式的态度,排除B项;一战促进十月革命的爆发,排除D项。 5.【详解】由材料可知,包括诸侯在内的各级领主在其领地内都是君主,在领地内的权威超过上一级君主,以此推论,周天子的权威不可能超过各级领主的领地,所以谈不上天子有效地管理地方,排除A;“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事随着西周分封制度建立起来,就是本题引用的材料所体现出来的背景下形成的,与本题所述的各级君主权威不是同一个层面的历史现象,不存在因此而“淡化”的问题,排除B;地方权力过大逐渐销蚀周天子的权威与本题所述情景相观,并且实际发生了,故选C;D涉及的是诸侯和周天子之间的关系,与本题材料所述历史现象无关,排除D。 6.【详解】唐代对相权进行程序分工,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分权是为集权,同时权力制约和平衡是民主社会的产物,中国古代缺乏相应理论和制度,故AD错误。洛克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立学说旨在限制国家权力的某一端恶性膨胀,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B错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执行和司法学说以及洛克的行政司法分立分别对中西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程度地为后世所借鉴,故C正确。 7.【详解】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政治中心在现陕西境内;唐代经济重心正由北往南转移,政治中心在现西安;宋代明清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而政治中心向东转移到了现北京。由此可见,题干重漕运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也与政治中心东移有关,故选C;A只体现经济重心转移,没有体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排除;关中自然条件恶化是导致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在元朝时最大的,之后明清时期不如元朝,排除D。 8.【详解】材料中的制度从根本上是对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保护,排除A。从材料给出的表格来看,从曹魏到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越发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历朝历代开始对农业管理规定了相应的制度,且不同时代有着自身的制度,体现了制度化的特点,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排除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此时依旧是主要形式而被保护,排除D。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二轮复习选择题随堂练习(四) 第3页,共2页
9.【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荀子共同强调了社会个体应该重建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促进自身道德的觉悟和完善,这样才能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而不是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排除B。C项中“只有”的说法过于绝对,道德自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方式之一,排除。材料并非只是针对诸侯国君而言,而是针对社会各成员提出的要求,排除D。 10.【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的优势地位,故A错误。材料中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强调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缓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矛盾,同时保留清政府,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故B正确;列强在华存在利益的冲突,C项夸大美国门户开放的影响,排除;材料强调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没有体现出美国在华势力范围的变化,故D错误。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二轮复习选择题随堂练习(四)第4页,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