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

2023-02-2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一)

24.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

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25.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

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26.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

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

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 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C.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

27.宋代商人通过科举、联姻或捐纳等方式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这是自汉唐封闭、保守

的社会结构在某种外部压力下所做出的一种自我调适。材料主要表明( )

A.科举制是商人实现阶层流动的渠道 B.宋代商人群体被士大夫文化所同化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的多元开放 D.社会流动使官僚阶层呈现开放特征

28.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

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

A.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B.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D.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

众共识

29.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国军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国军应以一部增强被占领

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部队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政府( )

A.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C.对日军力量的新认识 B.全面抗战的战略构想 D.战略战术的适时调整

30.据统计,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

资增加最多的时期,投资集中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等领域。这一现象导致( )

A.民众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B.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挤压

C.政府消极应对列强冲击 D.列强垄断国内主要行业

31.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然后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

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这反映出( ) A.审判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法庭判决主要依据的是法律和事实 D.法官判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32.16世纪英国一个典型农户年产5吨谷物,同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户年产量仅为英

国的40% ,19世纪中叶也没有达到英国16世纪的水平。中英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A.经营方式 B.社会制度 C.工业革命 D.经济政策

33.《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一书在论述西方世界时指出:战后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某

些工业部门实行国有化,它们筹建了许多新的规划部门,制定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该材料( )

A.意在说明西方国家运用计划手段来发展经济 B.认为西方国家政府干预扼杀了经济发展活力 C.意在论证必须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D.批判战后西方国家存在压迫企业的不当行为

34.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

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宜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心照不宣”( ) A.体现了冷战局势的缓和 C.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

B.意在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D.避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35.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

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中国政府( ) A.和法国政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C.认识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B.联合西欧抵制美苏争霸 D.支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全国卷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二)

24.《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奄为东方与武庚共为

叛乱的部族),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周公首先开创了封邦建国时代 B.通过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C.武力镇压是维护统治的主要方式 D.建侯卫制度下诸侯拥有地方大权

25.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26儒家提倡土葬、厚葬,认为人死应入土为安。但宋代却出现“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由此可知

A、经济发展推动丧葬习俗变化 B、宋代儒家伦理体系受到冲击

C、传统习俗受到现实因素制约 D、土葬习俗在宋代以后被放弃

27.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D.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8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题曲,下列口号与掀起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的运动相关的是

A.“一概鬼子都杀尽,我大清一统太平年”

B.“凡田分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

D.“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29.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30.历史事件的作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运用不同史观来认识,某同学运用全球史观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它有利于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B.它的开设促进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

C.它表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向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D.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1.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

A.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 B.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D.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

32. 古罗马法律规定公民对官员的惩罚决定拥有上诉权。公元前509年《瓦勒里法》规定“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反映出在当时的罗马

A.少数法学家垄断立法和司法活动 B. 通过立法手段限制官员的权力

C. 政治对话的方式取代了暴力镇压 D. 行政实践中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33.1774年,路易十六上台时,杜尔阁应邀参加内阁,并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为他进行经 济改革获得了实验场所。他提出并采取的改革计划包括取消徭役制、取消手工业行会,开放 谷物国内自由贸易以及改革不合理的粮食税法、粮食运输规定、动物油专卖制等。杜尔阁的 主张

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C.体现了凯恩斯主义思想 B.代表了重商主义学派 D.代表了封建地主的利益

34. 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了国际关系的程度。“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C.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D.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

35.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 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答案:

24【D】25【C】26.【C】27【D】28.【B】29【D】30【D】31.【A】32.【B】33【A】34【C】35.【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