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与对策探析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与对策探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与对策探析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调整,高考录取比例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高考这个平台走进了大学校园。由于大学入学人数的激增,各高校中贫困生的占比越来越大。有调查显示,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已经达到30%左右,其中特困生占到10%~15%[1],各种统计数字也表明,贫困生在各高校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且这一现象短时间不可能减少,甚至会有增加的趋势。这些贫困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家庭的经济负担给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因经济问题直接演绎出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状况时有发生。因此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帮助贫困生可以提供理论依据。

1 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高校中,相较于家庭经情况较好的学生,贫困生由于经济原因导致精神上长期承受着各种负担,心理和思想上压力较大,如果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地缓解和释放会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

1.1 强烈的自卑感和敏感心理

贫困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过度敏感、自卑感严重,同时自卑也是高校贫困生思想上的最大敌人。他们成长于艰苦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实现大学梦想,但是由于成长环境中的文化氛围、生活条件等客观因素都相对落后,其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与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在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大学校园,他们感到自己与社会、学校、同学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很容易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而否定自己,盲目自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贫困生一旦产生自卑感,就会立刻选择自我“保护”、拒绝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独来独往,对于集体活动他们也是往往想参加却又害怕参加,担心会在同学面前“出丑”、“丢人”。渐渐的他们的生活由于自卑被自己人为地缩小,同时这种差距在激列的学习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会越来越大,所有这些时刻在影响、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将会影响他们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人格、道德观,甚至部分贫困生会因此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自卑感往往伴生的是过度敏感,贫困生大多上进心比较强,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成功,他们较为看重事情的结局,看重自我情感满足,比较在意社会、同学、他

人对自身的看法与评价,因此对于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反应会过于敏感,老师、同学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或者一个表情,都会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过度的敏感往往会造成他们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在针对自己,老师、同学的矛头都是在指向他,因为大家歧视他是贫困生,甚至学校中一些长期存在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在他们看来都存在不公平。笔者有一位来自湖北的专科学生,他认为相同的专业,为什么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所学课程存在差别,这是学校歧视专科生的表现,为此这名学生多次向学院领导老师提出不满,甚至发生过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过度自卑心理产生的这种敏感心理,是导致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失败的最大障碍,尤其一旦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敌意,往往会很难化解,这种人际关系的紧张小到会影响一个宿舍、班级,大到整个专业年级、学院。因此,我们可以分析认为自卑会导致贫困生看不到事物发展的积极和希望面,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阻碍了贫困生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1.2 持久的焦慮与内疚心理

经济、家庭、学习上的压力是产生持久焦虑和内疚心理的主要原因。经济的拮据让贫困生经常能感受到周围的消费压力,周围同学的各种消费热点,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和烦恼。学习上,贫困学生多来自教育水平较落后的地区,基础差,令他们学习很吃力学习效率不高;此外,多数贫困学生家庭父母多有疾病,有的家庭为了供一个孩子上学其他孩子会被迫辍学。从内心来讲,贫困生渴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亲人的关爱,也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惟恐考试成绩不好。但是,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贫困生经常在课余时间四处奔波做兼职或者家教等工作勤工俭学,但是这些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倒退甚至出现大幅下滑,面对这样的成绩,他们深感对不起父母,常常处于焦虑与内疚心理不能自拔。

1.3 过度的自尊心理和虚荣心理

羞于言贫和惧怕被人瞧不起令贫困生承受深重的心理负担,使得学校和企业组织在帮助他们时,工作特别难做。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每年都给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贫困补助,有些贫困生出于自尊心理并不向学校反映家庭困难状况以申请困难补助,其结果常常使一些十分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反而不能得到应有的资助。有的贫困生宁可周末不休息做兼职也不申请困难补助。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他们不敢或不愿承认贫困,惧怕被人瞧不起,进而产生一种过度的自尊

心。他们不愿接受他人的友好帮助,具有强烈的报恩意识并演绎为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过度的自尊心会令贫困生产生另一种心理现象就是虚荣心。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贫困,没有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担心贫穷让人瞧不起,就会采取各种方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花费父母给的生活费大手大脚,与其他同学攀比,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对家庭的困境视而不见,也不愿意与其他贫困生交往,虚荣心使其丧失了一个贫困生应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严重的影响了贫困生的形象。

1.4 严重的依赖懒惰心理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贫困生补助政策,是为了保证高校贫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从而为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完成学业的保障。但是,这种政策措施上的帮助,也会有反作用,它使得一些贫困生产生依赖思想,自身不去努力,认为只要我是贫困生学校就必须给我发贫困补助,甚至有些贫困生成绩在专业中排名倒数,在评选助学金时也不能少了他的。这种现象在学生中间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以至在一些高校里,困难学生得到各种资助高于优秀学生的奖学金,误导学生,令大家认为家庭贫困比学习好重要。这种不思进取、严重依赖的心理,非常不利于贫困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违背了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初衷。

1.5 悲观心理和麻木空虚心理

贫困在遇到挫折之后一般或多或少的会选择自我封闭,背上思想包袱。主要表现在过分看重自己的不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会导致一蹶不振。在此同时,自我的封闭也会令贫困生失去对周围和同学的关心,缺乏追求,渐渐地远离集体。

2 高校应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贫困生各方面的心理负担,给当前贫困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业等诸多方面造成了无形的困扰。如何帮助贫困生缓解和释放这些心理困扰,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成为高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工作在学生一线的辅导员老师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上文分析贫困生心理特点来看,高校老师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2.1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辅导员要通过思想教育帮助贫困生正确、客观、积极的看待困难,树立信心和希望。首先,要引导贫困生客观的看待目前的困难,发挥贫困生自有的艰苦奋

斗的精神,迎难而上,一切问题都是短暂可以克服的,如果畏缩不前,困难将永远是他们成长的拦路虎。其次,要帮助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自强自立是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完成学业的思想保证,对于贫困生来说来自学校社会的帮助终究是少量的,他们要进步要成才,最终依靠的只能是自身,自强自立精神的树立有助于贫困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2.2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并配备一定的专业人员和专家,对那些具有心理问题和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重点观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并传授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调整他们的心态,让其学会自我调适,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心态;要利用好讲座、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从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采取正确的方法和途径疏导不良情绪。

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老师以及班主任等学工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以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让他们也具有区分和处理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因为辅导员老师工作在学生一线最了解学生情况,也是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的第一个环节,往往可以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在新生入校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于心理状况明显有问题的学生辅导员老师要重点长期关注,配合专业老师加强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防范,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2.3 建立健全助困措施和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完善,越来越多的贫困生通过这项政策得到了资助,有效地缓解了这部分学生生活上的压力,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相应于国家的资助政策,各高校应建立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勤工助学政策服务的资助中心,同样,各学院也要建立资助办公室指定老师担任学院的资助联络员,负责学院学生奖助贷的认定、评审、发放、资料管理、信息上报等工作。同时还要包括加强奖助贷的管理办法,联系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及奖惩等制度建设,组织受资助学生多渠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此外,还要加强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与管理,为了應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勤工助学岗位不足的问题,首先,要立足校内,学校要改变工作机制,适合学生的临时工作岗位要尽量由学生来担任,同时,要积极开辟一些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其次,加强学

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市场调研,组建一些面向社会的服务性社团,例如:家教社团、英语培训社团等,这些社团可以有效地组织贫困生勤工俭学,同时也能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 结语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目前的管理方式和制度也存在很多不足和漏洞。要解决个问题,单从学校方面是无法彻底解决,不光上是要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开展工作,它还需要教育、管理和引导的结合,更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蒋韦薇.专家呼吁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N].中国青年报,2001-06-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