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综合评价及分区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l9卷第4期 2 0 1 0年12月 世界地理研究 V01.19.No.4 Dec.,2 0 1 0 WORLD REGIONAL STUDIES 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综合评价及 分区研究 赵 亮 一.王 婧 (1.湖北大学商学院,武汉430062;2.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430062) 摘要:研究从资源节约度、环境友好度以及产、I 经济的发展潜力三个维度考察,构建评价“两 型”产业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二、三级指标的权重,为“两型”产业的评价提供 了理论卜的方法。依据“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武汉城市圈各地区的 36个指标变量构建评价矩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六个主 子反映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 发展状况。针对武汉城市圈各地区进行六个主因子评分,然后乘以各主 子权重进行综合加总,其 得分值映射到空问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规律性和小范围的破碎性特征。武汉、鄂州、黄石的综合 得分值最高,潜江的得分值次之,但游离于空间系统以外,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规律性,孝感、仙桃、 咸宁作为武鄂黄的外围区域得分略低,天门和黄冈得分最低。 关键词:“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_卞成分分析;分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内涵及方法 产业经济、资源、环境(Economic—Resource—Environment)发展是当今世界人地关系的 焦点问题,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经济一社会系统的发展既不能单纯为了实现经济效 益而牺牲资源环境,同时也不能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资源环境而阻碍经济一社会效益的实 现,如何在这三者之间寻找一个相对均衡点,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达到经济增长与 资源环境保护协调进行便成为人地关系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 环境三者之问的均衡点,发展“两型”产业,首先必须对“两型”产业进行科学的界定,科学界 定何谓“两型”产业,依托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经济的资源节约度、环境友好度以及 产业自身的发展前景进行三个维度的综合分析,从而通过模型对产业经济进行定量评价,科 学界定“两型”产业,为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临界状态提供依据。 国内外对 ‘两型’,产业综合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出下列特征:首先对于该问题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两型’’社会以及“两型’,城市的建设与评价,对于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产业的资源节约度、环境友好度评价明显不够;其次,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侧重于某一维度,譬如 资源节约程度或环境友好程度,对于系统研究产业的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间的多维度综 合评价略显不足;再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静态研究,缺乏时间序列上动态分析,研究 收稿日期:201O—O5—28;修订日期:2010 10 25 作者简介:赵亮(1975)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E-mai1:zl—jimmy@163.com 世界地理研究 l9卷 多以现状评价为主,对未来的趋势预测研究较少;另外,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区域以大空间尺度 区域研究为主,很多研究以省域经济社会的资源节约度、环境友好度评价为重点,同时研究成果 均以单一区域或不同区域间比较为主,评价结果缺乏系统地研究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的考虑; 最后,研究的学科背景以经济学、伦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等学科为主,缺乏地理学 研究,尤其缺乏评价结果的空间分析 q5]。因此,科学评价‘两型’,产业,通过模型的定量计算,提 炼出两型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动态地评价区域内产业的发展潜力,能够为我国“两型’社 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从空间分异的角度研究区域内部“两型’J产业的布局与结 构,可以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为区域产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从资源节约度、环境友好度和产业经济发展程度三个维度构建初级指标体系,利用层次 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三大维度的综合评价模型,提供理论方法。并在模型基础上结合统计 年鉴的具体指标构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影响E—R—E系统的主因子,归一 化处理后构建对应具体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各地区指标变化作‘两型’产业的综合分区评价。 2实证研究 2.1研究区域概况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 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统计显示,武汉城市圈已成为湖北 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增长极,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初步显现。 2.2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评价 2.2.1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使每个维度下的指标能尽可能科学、真实、有效地反映武汉城市圈产业在发展过程 中与资源消耗、环境影响之间的耦合关系,结合咨询专家意见,构建了一、二级指标,其中指 标层共计24个指标(表1)。 表1 “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A) 一级指标 代号(B ) 二级指标 代号(c ) 三级指标 代号(D ) 耗用效率 资源耗用 c 耗用均量 Dl D2 D3 耗用总量 经济一资源一环境 发展评价 生态退化 D 。 环境压力 C 环境污染 环境破坏 D D。 4期 赵亮等: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综合评价及分区研究 67 2.2.2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布骤,确定指标权重首先要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 因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 出来,写成判断矩阵一般利用卜9标度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利用yaahp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利用一致性检验模块计算得出上述重要性判断矩阵构造的不一致性最大值0.0063,最小值 0.0012,均小于0.O1,模型构架合理,利用数据导出功能,该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为(表2): 表2“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表 目标层(A) 一级指标代号(B )权重b 二级指标代号(C )权重C 二级指标代号(D )权重d 68 世界地理研究 19卷 2.2.3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评价 利用表2提供的权重数据,输入经标准化无量纲处理后对应的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 3 g 24 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加总:y:∑bj(∑cj(∑d ×d )) i,J l i,j=l i,J 1 其中涉及到如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负向指标采用负值输入,带入加总,综合 求和。将结果分为5档,y≤0.2为第五等;0.2<y ̄O.4为第四等;0.4<y≤0.6为第三等; 0.6<y≤0.8为第二等;0.2<y≤1为第一等。依次表示区域内产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产 业发展潜力很低;一定程度浪费资源、较破坏环境、产业发展潜力较低;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 较为协调;资源较为节约、对环境破坏很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产 业发展潜力极大。 2.3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2.3.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前文构建的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以及 代表性,具体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共包含36个指标,通过查阅 ((2008年湖北统计年鉴》,各地市州2008年统计年鉴以及参阅易比网相关数据,得到表3: 表3武汉城市圈产业经济统计数据 4期 赵亮等: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综合评价及分区研究 69 地区产值增长率 l4.7 lO.5 9.3 12 12.6 l2.2 l2.85 10.5 l1.8 第一产业比重 4.9 26.23 33.14 26.3 8.9 16.13 26.76 24 21.39 第二产业比重 ~7 ~7 45.53 37.58 30.94 38.53 51.3 41.37 35.12 42.2 45.08 %%%%% % % % 第三产业比重 49.57 36.19 35.9l就业率 53.27 而 而 35.17 39.8 36.5 38.12 33.8 33.53 48.34 47.23 49.21 49.12 48.36 40.93 54.44 59.99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3.79 6.25 6.9l 3.6 4.48 O.86 19.46 10.83 7.15 比重 41.18 5O.04 26.64 40.23 62.65 61.55 39.97 47.28 52.63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比重 55.03 43.72 66.45 56.17 32.87 37.58 40.57 41.89 40.22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比重 I280965 l65362 l3855 57820 l53543 l30587 20146 l4809 14793 利税总额 人均利税 l598.48 326.79 19.07 208.94 608.97 1251.79 91.6l 477.7l 303.14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1673170524081O8 2937000 l190054 1677645 690506 297544 530584 358193 人均储蓄额 20879.134759.0l 4043.784300.576653.8866l9.11 1840.7 3737.3 3581.2l 社会保障支出 92912 9609 14412 8l35 7390 1462 2633 1325 2O16 社会保障支出比例 %0.05 0.03 0.03 0.03 0.03 0.01 0.O1 0.01 0.02 70 世界地理研究 19卷 2.3.2主因子提取 将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输入SPSS14.0软件,发现KMO检查检验值为: 0.712>0.7,表明能够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模块,构建原始指标相关性矩阵,将原 始矩阵正交旋转,提取6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96.731%,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原指标体 系的信息,详细的因子载荷见附表: (1)第一主因子:建成区土地面积(因子载荷0.994)、地区生产总值(因子载荷 0.992)、利税总额(因子载荷0.987)、全年用电量(因子载荷0.987)、供水总量(因子载 荷0.981)五项指标因子载荷超过0.98。五项指标中建成区土地面积以及全年用电量、全 年供水量均反映资源生产和利用状况,而地区生产总值反应产业收益情况,利税总额则 是产业发展的经济收益表征。因此归纳第一因子为资源效率因子,由于此指标体系不涉 及到投资的内容,因此可将资源消耗理解为成本投入,第一主因子也因此可称为投入产 出因子。 (2)第二主因子:烟尘除尘率指标(因子载荷0.93)是第二主因子中因子载荷最高 项,其余指标因子载荷较低,无法反映因子主要信息,因此第二主因子定义为环境抗逆 因子。 (3)第三主因子:指标就业率(因子载荷-0.714)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因子载荷 0.618)因子载荷较高,主要反映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社会效益,并且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 重作为反映产业结构的主要指标,说明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仍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第 二产业比重决定了产业结构带来的效益。鉴于此,第三主因子定义为产业结构与产业社 会效益因子。 4期 赵亮等: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综合评价及分区研究 71 (4)第四主因子:主要指标为土地面积(因子载荷0.556)、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因子 载荷一0.564)以及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因子载荷一0.513),主要反映第一产业发展所需资源 及从业结构,因此定义为第一产业发展因子。 (5)第五主因子:主要指标为人口密度(因子载荷0.529)、绿化覆盖率(因子载荷0.508), 反映出环境水平与资源条件之间的关联,定义为资源条件与环境质量因子。 (6)第六主因子:只有工业固废利用率(因子载荷0.549)因子载荷较高,反映环境治理 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定义为资源循环利用因子。 综合以上分析,影响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为资源的利用效率及资 源节约度,其次为环境治理以及产业结构带来的社会效益。同时,第一产业发展在城市圈经 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这与武汉城市圈资源禀赋有密切关联。并且环境水平 与资源循环利用都一定程度影响着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2.3.3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评价函数 对6个主因子进行特征值归一,得到它们的权重值(g )分别为0.54623,0.18602,0.10956, 0.10871,0.09262,0.07976。代入其对应因子的因子得分,可以计算求得武汉城市圈各城市 “两型”产业的综合评价得分: 6 Yi= F ×g ,其中Yi表示第i个城市的“两型’’产业综合评价得分,Fj表示第j个主成 J=1 份的因子得分,用标准化以后的对应反映该因子的主要指标值分别乘以第j个主成份对应 的特征向量后综合加总求得,g 则表示第j个主因子对应的权重。 2.4武汉城市圉“两型”产业分区 2.4.1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将处理过的标准化矩阵(表4)记为: 向量F.=x×u,则是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第i 个主成分的值,其中u 为主成份所对应的特征向量,表5给出了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对应 的主成分的值及排序结果。 表5因子得分排序 序号 Z1 z2 z3 z4 z5 z6 城市 F值 城市 F值 城市 F值 城市 F值 城市 F值 城市 F值 1 武汉3.82865黄石0.55335鄂州0.112296武汉0.4536武汉0.407068仙桃0.215208 2 黄石一0.128武汉0.25296黄石0.102276黄冈0.37548孝感0.212642潜江0.215208 3 鄂州一0.216仙桃0.09393天门0.019956鄂州0.08568仙桃0.209468黄冈0.215208 4 潜江-0.2822孝感0.06696孝感一0.08475黄石0.05745黄石0.129418天门0.211914 5 孝感一0.469天门一0.07626咸宁一0.28631咸宁一0.0239潜江0.12581l成宁0.191052 6 咸宁一0.6427咸宁一0.09579仙桃一0.37948孝感一0.0671鄂州一0.043635孝感0.179523 7 仙桃一0.6446潜江一0.25017武汉一0.4217潜江一0.1313天门一0.144326武汉0.069174 8 天门一0.7742鄂州一0.3069黄冈一0.44504仙桃一0.1984黄冈一0.268016鄂州0.017568 9 黄网一1.0739黄网0.37668潜江一0.Lt6124天门0.6866咸宁一0.820712黄石0.333790 将各城市的因子得分乘以相应的因子权重后综合加总,得到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两 型”产业综合评价得分为:武汉2.1981、黄石0.0398、鄂州-0.1583、潜江一0.2468、孝感一0. 3149、咸宁-0.3470、仙桃一0.3615、天门一0.5088、黄冈一0.6836。 72 世界地理研究 19卷 2.4.2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分区研究 将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6个主因子得分作为属性项分别输入MAPinfor,对各主因子的 得分进行空间表达。 (1)资源效率因子。资源效率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武汉市、其次为黄石、鄂州和潜江, 四个城市均为二、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中黄石、鄂州的钢铁工业、潜江的石化工 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这一项上得分第二等的分别是孝感、咸宁、 仙桃、天门。上述城市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略低于第一档的城市,地区总产值和利税等 资源的经济效益体现略显不足。资源利用效率因子得分最低的为天门和黄冈,这两个 城市均是产业结构较为落后,投入产出比例相对较低的城市,尤其是黄冈市地处大别 山区,产业发展受到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这一项上得分相对偏低。从空间分布上 来看,资源效率得分最高的地区集中在鄂东的武鄂黄区域,武汉市周边区域次之,鄂东 北大别山区资源利用效率最低。潜江则作为一个独立的破碎区域位于第二档,游离于 系统之外。 图1 资源效率因子得分分布图 图2 环境抗逆因子得分分布图 (2)环境抗逆因子。环境抗逆因子得分最高的是黄石和武汉,表明这两个城市在发展 产业的同时污染治理投入程度相对较高,也表明产业发展对于地区环境质量存在相当程 度的影响。这一因子得分接下来依次为仙桃、孝感、天门、咸宁,均属于第一、二产业发展 较为均衡的地区,产业发展对环境质量存在一定影响,地区环境抗逆有一定程度投入。在 这一项上得分最低的为潜江、鄂州和黄冈。尽管如此,三个地区出现这一 结果的原因却各 不同。鄂州属于传统的工业城市,尤其是地区的钢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带来的污染较为 严重,相比较产业投入和收益率,污染治理投入比例较低,环境抗逆力度相对不足。潜江 石化产业带来的收益同样远高于污染治理投入。而黄冈地区则由于地处山区和地区产业 结构等原因,产生污染相对较少,污染治理投入也就相对较少。从空间上分析,这一因子 得分在空问上分布并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总的来看则是圈域中西部得分值相对较高, 鄂东地区环境抗逆因子得分偏低。 4期 赵壳等:武汉城 圈“两型”产业综合评价及分 研宄 73 臣 _ ” III 图3 产业结构与社会效益因子得分分布图 图4 第一产业发展因子得分分布图 (3)产业结构与社会效益因了。这一因子得分最高的为黄石和鄂州,主成分分析中提及与该 因子相关性最高的指标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因此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决定武汉城市圈产业 结构所带来的产业效益。黄石和鄂州均是武汉城市圈中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在这一因子项 上得分最高。接下来得分次之的是天门、孝感、咸宁和仙桃。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项上武汉市与黄 冈、潜江并列最后。黄冈市得分较低的原因依然是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并由此带来就业率相对较 低。武汉市作为区域一级中心地,副省级城市,是整个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极,高等级服务业 发达,因此对于社会效益的贡献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这与武汉城市圈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这一项上得分偏低。从空问分布上来看,在产业结构与社会效益因子得分 上,鄂东地区武汉城市圈东南部得分最高,城市圈西北为一个得分次之的区域,武汉市和黄冈地 区为一个区域,潜江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破碎区域位于系统外围,不显现出特别的规律。 (4)第一产业发展因子。这‘一项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武汉、黄冈、鄂州与黄石。这一因子的主要指 标与该主成分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因此得分越高表明第一产业在地区中发展比重相对较低。武汉黄 石和鄂州均属于此类隋况。值得注意的是黄冈地区在这一项上因子得分较高,原因在于黄冈地区人 口较多,且处于大别山区,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同时第一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 低,因此得分靠前。城市圈其余地区处于第二档,工农业发展比例较为均衡。得分最低的是天门地 区,作为城市圈重要的粮食产区,天门地区该项因子得分负向最高与实际情况相符。该项因子得分 从空问上分布则是鄂东地区为一个区域,包括武汉、鄂州、黄石和黄冈。其余地区为另一个区域。 图5 资源条件与环境质量因子得分分布图 图6 资源循环利用因子得分分布图 (5)资源条件与环境质量因子。这一因子主要说明区域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和地区的资 源条件,尤其是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在这一因子项上得分最高的是武汉市,其次为孝感、仙 74 世界地理研究 19卷 桃、黄石和潜江,最后为鄂州、天门、黄冈和咸宁。鄂州在 此项因子上得分偏低原因在于钢铁工业的发展相当程 度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黄冈、天门和咸宁则是由于人 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在此项因子上得分低于平均值。 第五主因子得分的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和破碎,反映出武 汉城市圈各地区环境质量各不相等,资源条件各异。 (6)资源循环利用因子。与第六主因子相关『生最高的 只有工业固废利用率指标,用以反映地区资源循环利用 水平。该项因子得分明显分为两个档次,武鄂黄地区得分 较低,其余区域得分较高。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武鄂黄地 区第二产业较为发达,产生的工业固废量较大;第二,上述 图7各城市综合得分分布图 地区并未能有效利用工业固废,产业发展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该项 因子得分从空间上而言明显存在两个区域,鄂东南武鄂黄为一个区域,外围城市为另一个区域。 在综合以上个因子得分空间分布情况以后,将各地区各因子得分乘以因子权重得出的 综合评价结果数值在MAPinfor中输出,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综合评价的分最高 的是武汉和黄石、其次是鄂州,接下来是潜江,然后是孝感、咸宁、仙桃。得分最低的是天门和 黄冈。在空间上将武汉、鄂州和黄石划作一级区域,将孝感、咸宁、仙桃划作二级区域。潜江、 天门和黄冈各自为一个独立区域。其中潜江在属性上属于二级区域,天门和黄冈属于三级区 域。通过综合评价得分的分区得到以下结论: (1)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评价得分最高区域是位于鄂东南的武汉、黄石和鄂州。这三 个城市在城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产业发展最为迅速,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产业发展产生 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最高。同时上述三个城市的环境质量较好,地区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投入 程度也较高,但是工业的发展仍然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的说来,武鄂黄区域产业发 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度较高,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存在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2)潜江作为武汉城市圈中不与武汉市直接接壤的两个城市之一,西临江汉平原,依托 自身的资源发展起来的石化产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资源利用度相对较高,环境 质量较好,产业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在城市圈“两型”产业综合评价中排序 靠前。鉴于研究中没有涉及到对荆州、荆门地区的产业发展评价,潜江作为一个独立的破碎 区域游离于城市圈的外沿,其产业发展所受到的辐射作用有待进一步讨论。 (3)孝感、咸宁和仙桃在空间上由北、西、南三个方向环绕武汉市,依托自身资源和武汉 市的辐射效应,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资源利用率较高,环境质量很好,产业发展的资源集约利 用、环境友好程度与产业自身发展的潜力之间关系协调。未来上述区域的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以及产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 (4)天门是城市圈中另一个不与武汉市直接接壤的城市,受到武汉市的辐射作用相对较 弱,加之天门本身的资源条件所致,天门主要产业中农业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导致了 天门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偏低,而且对于资源的浪费程度偏大,地区产业发 展的综合评分得分值很低。天门地区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升级产业结构,增加产业发展中 的技术投入,提高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与武汉城市圈总体发展步调保持一致。 (5)黄冈地区地处大别山区,相对平原地区而言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更为严峻,加之作为革 4期 赵亮等: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综合评价及分区研究 75 命老区,多年来发展速度一直低于区域平均水平,产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导致黄冈地区在整 个城市圈产业发展综合评价得分中位列最后。产业发展的附加值低,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比例 不足,产业发展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不足,对拉动地方经济以及当地就业带来的积极作用有限。 未来黄冈地区的发展亟待解决的第一大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黄冈地区拥有鄂东地区 较为罕见的山地资源,可考虑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优先发展旅游业,区域的工业发展有 限,并未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有资源、有条件发展第三产业,与武汉市不到lOOkm的 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了第三产业发展的可能。依托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实现错 位发展,整合区域其他城市与地区的智力要素、资本要素,黄冈地区仍有极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3结论与讨论 针对武汉城市圈各地区进行六个主因子评分,然后乘以各主因子权重进行综合加总,其得 分值映射到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规律性和小范围的破碎性特征。武汉、鄂州、黄石的综合 得分值最高,合并为一个统一区域。潜江的得分值次之,但游离于空间系统以外,没有表现出应 有的规律性,有待进一步讨论。孝感、仙桃、咸宁作为武鄂黄的外围区域得分略低。天门和黄冈 得分最低,产业发展结构性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友好度不够,有待进一步调整。 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对上述城市的所涉及指标并未做时间序列上的动态研究,下一步 在充分掌握基础资料的前提下可对武汉城市圈“两型”产业综合评价做时空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l 1 J Bauer R A,ed.Social Indicator[MJ.Cambridge MA:MITPress,1966. 1 2 J Streeten P S,Burki J,ul Haq M,et a1.First Things First—Meeting Basic Needs in Developing Coun— tries【MJ.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3]Sen A.The Standard of Living[MJ.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Drewnowsks J,Scott W.‘The Level of Living Index’Report 5994[R].Geneva: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1966. [5]Mcgranahan D,Richard—Proust V C,Sovani N V,et a1.Con—tents and Measurement of Socio—Economic De— vebpment lMj.New York:Praeger,1972. [6]Mcgranahan D,Pizarro E,Richard C.An inquiry into interna tional indicators of development of SO— C:ial and economic compo—nents of development[A].In: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UNRISD).Measurement andAnalysi 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C].Geneva:UN—RISD, 1985. [7]Den Buffer F A G,Verbruggen H.Measur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a clean envi— ronment lJ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1994,14(2):187 208. [8]Gordon Mitchel1.Problems and fundamentalS of sustainab]e development indicators[J].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6,4(1):1一I1. [9]赵景柱.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理论研究[J].生态学报,1995,15(3):327 330. [10]范柏乃.国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20(5):39—42. [11]莱斯特・R布朗,等.全球预警——1996年世界形势评述[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i997. [12]莱斯特・R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13]陈志刚,董灵.略论西方国家的环境税制[J].环境保护,1996(1):31 32. [14]申吉・福库卡瓦.日本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措施[J].经济译文,1997(5). [15]谷伟,余颖,周洁如。从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生态经济,2006(2):66-69. 76 世界地理研究 l9卷 [16]焦必方,杨薇.美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4):93~95. [17]杜建军.资源节约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统计与决策,2008,8(2):137—139. [18]宁波.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J].理论前沿,2008(9):41—42. [19]林清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3):41—44 [20]邓环,杨怀中.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7(2):18—20. [21]蔡永海.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的生态伦理基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4):101—104. [22]杨卫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理论月刊,2006(11):39—41. [23]刘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 18—120. [24]王文斌.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思考[J].中国经济导刊,2008(5):38—39. [25]冷淑莲,冷崇总.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与价格密切相关[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6(1):5-7. Wuhan Metropolitan“Two-Type”Industry Overall Evaluation and Subregion Research ZHA0 Liang 一.WANG Jing ,。 (1.Schoool of Business,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2.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 Abstract: In december of 2007,NDRC has approve of the p]an that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to b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of resource thrift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Resource thrift SOCiety due to pursuit less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low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greate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but social development 1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de— velopment depend on industry.Therefore,the key i ssues of bui lding a re— source—saY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s to establish a resource—say— 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industry.The research has building the evalua— tion index system of “two—type”industry.which divided to three dimensions一一 resource—conserving,environment—friendly and industrial potential,then use AHP to calculate the second and third weights,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method to evaluation the“two—type”industries.In the basis of“two types of’’ industri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I have extracted six principal factor from 36 indicators which can reflecte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wuha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Through give a mark to the six principal factor evaluated every cities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I have get a conclution that wuhan, Ezhou and Huanggang get the highest combined score,Qianjiang times the value of the scoring,but drifted away from the system,that showed no regularity, Tianmen and Huanggang get the lowest combined score. Key words:“Two—type”industry;evaluation index system;main factor analysis; subregio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