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4、理解第一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感叹句)要表达怎样一种感情呢?看句子。 ②有两句话,第一句说什么?(送打糕)——板书、送打糕 第二句说什么?(这真是雪中送炭) ③理解“雪中送炭”

A.“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 B.在一般情况下比喻什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C.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1)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

(2)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这就是——雪中送炭!

④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感激) ⑤指名朗读这句,然后齐读。 5、理解第二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②这儿也有两句,第一句说什么(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板书失去孙子 “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

大娘独一无二的亲人是谁?(小孙孙)

为什么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其它人都被敌人杀了) 这唯一的亲人又是怎样失去的(救伤员)——板书、救伤员

大娘家有两人需要照顾,一个是——……一个是——……,他们都要救,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丢下了谁?抢救了谁? 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哪儿可以看出?

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娘面对炸平的房屋,怎样呼喊着自己唯一的关人?

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样的感情用陈述表达怎么样?(不强烈了) ③指名读,然后齐读。

6、这段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感激、崇敬) 指名朗读,读到重点时,大家齐读。 7、我们是怎样学这段的?

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后面的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自学。 ①主要写了什么? ②分几层:

③找出的重点句是哪句? 2、引导体会重点句?

①是什么句?(转折关系)

②看三个小句子:

读第一句:干什么回来?(救老王)板书——

读第二句:为什么焦急?(小金花和老王回来了,妈妈还没回来)

读第三句:等来的是什么?(噩耗)“噩耗”的意思是(亲人死亡的消息) 等来的是什么样的噩耗?( )

“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跟敌人“同归于尽”。 ③比较、朗读。等来的是噩耗

读起来我们为什么不同的感情?(悲痛、仇恨) ④指导朗读,然后齐读。

3、同志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了,小金花胸中充满了悲痛和仇恨? 这两种感情中哪种最强烈?(仇恨),从哪看出(但是你把脚一跺……)

同志们都伤心地哭了,小金花也应没哭啊!因为哪是自己的妈妈呀!她想哭吗?(想)但是她哭没有?(没有)她想哭却没有哭,从哪儿看出(嘴角抽动两下),她悲痛哪儿去了?(她悲痛为对敌人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悲痛越大,对敌人的仇恨就越深。

用这种感情朗读——

小金花多么刚强呀,今天刀子却落泪了,为什么? 体会到什么?(小金花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

小结:看到刚强的小金花落泪了,志愿军叔叔也是心湿也不好爱啊,谁来朗读本段。

4、指句朗读,读到重点时,齐读。四、学习第三段: 1、自学习本段,检查。

(1)写了什么?(志愿军同大嫂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嫂 (2)分层怎样?

(3)重点句是哪句。 2、体会重点句:

(1)这句是什么句?(反问,改陈述) (2)两个小句,读

第一句:“代价”是什么意思?( )

这里指达到什么目的?(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双腿受伤致伤)

双腿是怎样受伤致残的呢?(……)——板书:挖野菜 从“血泊”你想到了什么?( )

为什么用省略号?(那情景太残忍了,说不下去) 大嫂付出的代价高不高?

体会到什么?(比亲人还亲)大嫂架着双拐走了几十里来送行志愿军是怎样说的呢?

3、指名读,读到重点句处大家齐读。 五学习第五段:

1、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地开动了,从此我们就要和朝鲜的亲人分别了,让我们再向相处八年的亲人说声再见哟,谁来读? ①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②为什么说亲爱的土地?——板书:土地,洒过鲜血。 ③朗读。

2、志愿军叔叔还有许多话要讲啊,可是无情的列车飞快地向前奔,谁来读? “再看一眼”怎样讲?“再停留片刻”怎样讲?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点)

2.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直奔主题。

1.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生读课题。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历经沧桑、辛苦、为他人着想·······) 二.在读中品析鉴赏

1.老班长闪光的品质集中体现在哪里呢?(作者描写的3次喝鱼汤的情景中。) 出示自读提示:请默读3—33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并请同桌互动,各选其

中一个情景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并把自己的感受进行旁批。 2.交流汇报 、相机点拨

(1).第一次喝鱼汤的情景是怎样的,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抓句:老班长看着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抓词:喜出望外

(2).第二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怎样?你想抓住那几句话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沉重极了。 我觉得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

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精心的照顾三个小战士呢?过渡语:孩子们,当小梁他们知道老班长不喝鱼汤的事后,他们还忍心喝吗?但是他们不喝也得喝,因为这是老班长的命令,那小梁是怎样喝的呢?

重点品析句子:“我起初不喝,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利用插图,观察人物神态,体会人物内心,同时联系前文老班长“硬咽鱼骨头”和“摸黑找野草”等感人场面,体会人物的品质)(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学会”转到“会学”上来。)

(3).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又是怎样?抓住令你深受感动的句子读读,体会。 a.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梁,此时此刻,手持鱼竿,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揣摩人物的内心)

b.抓住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别„„别浪费了„„)思考:给老班长喝鱼汤是浪费吗?为什么老班长这么说?(体会“浪费”的意思,品悟到老班长即使剩下最后一口气,仍坚持把鱼汤留给病号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战士们是怎样呼喊老班长的?(指导读句子)

过渡: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但战士们舍不得老班长离开。让我们再次读读这些句子。(出示小梁钓鱼、劝老班长的句子) 三.在研读中感悟

1.课文中前后一共八次出现“啊”字,找出带“啊”字的句子,练习朗读品悟情感。(平时我们老师不大注意引导学生对“啊”字的读法加以区分,其实读好这不引人注目的“啊”字,对品析人物的情感大有好处。)

a.典型句例

示句:“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请把“啊”和全句联系起来轻读,体会这两个“啊”字表现的思想感情。

b.师范读、生练读

(由词联句,由句联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啊”字,就突出了老班长可敬可佩的形象,突出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情。)

c.自读自悟

(交流、朗读中体会到的不同的句子中“啊”的语调、语速和语气都不一样,应随句子来表达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2.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透彻地理解后配以感人的音乐,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受感染。)

3.总结课文,深化练习 学了课文,你对“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将永远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有了怎样的理解?

过渡:是啊!正是老班长的这些品质像金子一样附着在了这个长满锈的鱼钩上,才使得它闪闪发光。 4.拓展:推荐诗歌《长征》,指导生朗读。再次体会革命战士的精神。

板书设计:

合不拢眼 喜出望外 金色的鱼钩 皱眉硬咽 (灿烂的光芒) 十分严峻 别浪费了 一定走出

16、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满怀深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金色的鱼钩》学完了,那个长满红锈的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鱼钩留在了我们的心里,那个舍己为人的老班长的光辉形象留在了我们的心理,伟大的长征精神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同样讲述的是和平年代一位老人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感人故事。 二、读题,检查学生课前质疑情况

1、通过预习,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1)体现人物品质的问题:文章为什么以《桥》为题?(2)感受人物内心:老汉到底想喊什么?(3)理解内容,体会中心: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2、再次读题,师引入:一座窄窄的木桥,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三、课件展示本课内容与画面,学生初次直观感受故事,引起心灵的震撼。归纳主要内容并梳理文章的顺序。

1、主要内容:黎明时候,洪水爆发,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顺利地过桥,最后他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的事情。

2、文章的顺序: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四、指名朗读,教师指导,检查学生在课前朗读给家长听的情况。

五、以读为主,从对暴雨和洪水的描写中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越来越大,人们的极度恐惧、惊慌失措及生命的危险。 1、黎明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添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7、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引导:从句子中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六、品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

2、展开想象:洪水席卷了村庄,当一声惊呼,惊醒了熟睡中的村民们,此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3、引导在想象中有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体会老汉在指挥人们过桥时的言行

师导入: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1、自由读第二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在文中用( )标出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2、交流汇报:(品读结合)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3)指导有感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 3、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哪些像老汉一样的人?(老班长、《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二、学习第三段,感受老汉的大公无私、忠于职守和如山的父爱。

1、自由读,思考: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

2、学生汇报,引导透过老汉的动作、语言去体会(画出动作的词语,有感情朗读语言)

(1) 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体会出什么?(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2) 引读反复读老汉的话。

(3) 再读“老汉凶得像一只豹子。”深刻体会他的大公无私。

3、感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暗含的意思,衬托出情势的危机,人物形象的高大。

4、提问:当小伙子让老汉先走时,老汉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从中体会到什么?(父爱如山)

5、展开想象,更进一步地体会父子情深: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三、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1、生默读,谈感想。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了……)

2、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四、真情写话,体会英雄高达的形象

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个感人的片段。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五、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这是一座用老汉和儿子的生命架起的生命桥。 附板书: 16、桥

生命之桥 山洪??????????老人

舍己为人 17梦想的力量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继续练习快速阅读。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感受“爱的力量”的巨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阅读江菲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原文《梦想的力量》;收集主人公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理解梦想

(一)板书“梦想”。谈谈什么是“梦想”。

1、教师:“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激qing入文

教师: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二、感知梦想

(一)请走进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并读一读。 (二)说话练习,整体感知

1、出示文中重点词:非洲 水井 额外 水泵 钻井机 瑞恩的井 攒钱 募捐 流泪 放弃 簇拥 辛辛苦苦 指名读词、纠音——齐读! 2、说话练习

要求:自由选择五个以上词语,把他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三)教师小结:是的,瑞恩有这样一个梦想——

课件出示: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我一口井,好让他有干净的水喝。(齐读) 教师:瑞恩的梦想也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 课件出示:我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齐读) 三、追寻“梦想之因”

过渡语: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让我们走近瑞恩,走近非洲。 (一)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说说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三)找出文中老师说的话并读一读,重点读好“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说话:我觉得这里的孩子 ,因为 。 (预设:可怜、悲惨、艰苦……)

请你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四)现在,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镜头去看一看非洲人们的生活片段。 1、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图片或录像)

同时教师感情述说:非洲的安格鲁地区长年干旱。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处池塘。这里常年有1/4学生患有霍乱、伤寒和其他严重的水生寄生虫疾病。3.1万多居民,却没有一名医生,1/5的孩子在5岁前就死掉了。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1亿人口缺水,而南非洲就有2/3的农村和1/4的城镇近3.3亿人口缺水,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近年来,非洲旱灾频发,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有关专家估计,非洲缺水问题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和蔓延。

2、拓展想象:在这么一个缺水的环境中,非洲的孩子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3、教师:怪不得一位老人这样说道:——“对于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 (课件出示,齐读)

4、正因为非洲的孩子是这样的可怜,正因为水对于非洲孩子是这样的重要,所以瑞恩才会有这样的梦想——

课件出示: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我一口井,好让他有干净的水喝。(再次齐读) 四、走进“梦想之路”

过渡语:瑞恩又为他的梦想做了些什么呢?

(一)自由学习3——13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划一划,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学生自由讨论,师适时点拨梳理。 (预设如下)

1、为筹齐70元钱,瑞恩所做的努力。

(1)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2)逐句朗读,想象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身影。

(3)除这些外,瑞恩还会做哪些劳动?(想象省略号的内容)

(4)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对非洲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为了心中的梦想) (5)师小结:整整4个月,为了这70元,他不怕辛劳;为了这70元,他不畏严寒;为了这70元,他不断地努力……他的心中只为了实现一个梦想,这个梦

想就是——齐读(课件出示:“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当听到需要2000元时,瑞恩的表现。 交流后出示:

(1)“瑞恩还小……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 练读,想象,他为了筹齐2000元,可能会做些什么? (2)“尽管如此,瑞恩并没有放弃。” 他不放弃的是什么?

(预设:干活挣钱、对梦想的追求、努力……)

(3)他的这些努力只为了实现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再齐读(课件出示:“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3、当听到需要一台钻井机的时候,瑞恩的表现。 (1)出示瑞恩的话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瑞恩决心很大、瑞恩的坚定、瑞恩的执著、瑞恩的永不言弃……) (2)师:瑞恩付出了很多,他义无反顾地付出,只为他的心中那一个坚定的梦想!——再齐读(课件出示:“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体会他人的帮助

1、过渡语:一个梦想可以感动身边的人,一个梦想可以感动一座城,一个梦想可以感动一个国家,一个梦想可以感动一个世界。大家都被瑞恩的梦想所感动,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献出了温暖之心。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1)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著感动了,她决定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于是她把瑞恩的事写成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上。

(2)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打一口井的钱。 (3)瑞恩的老师没想到……使瑞恩和同学们跟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话。你觉得是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1)交流讨论

(2)教师小结:一个不小的数目,之所以能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里筹集到了,是因为瑞恩的力量感染并带动着大家的心,这就是同心协力的力量!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3、瑞恩终于梦想成真,这些从井里流出的生命之水使非洲人们疾病得到控制,健康得到保障,生活也从此得到改善。我们说——课件出示:“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当一个梦想,成为65个国家千千万万人们共同的愿望的时候,我们说——“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五、延续梦想的力量

(一)梦想在延续。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教师介绍:两年以后,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文中的瑞恩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还做客我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三)课堂小练笔。

如果瑞恩被推选为“感动世界”十大人物,向全世界征集颁奖词时,要求你为瑞恩写颁奖词,你该怎样去写?现在就让你心中涌动着的敬意和感动喷薄而出吧!练笔—交流!

六、总结课文,升华认识

师总结: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更是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与其说是瑞恩筹钱挖井,还不如说是瑞恩在凝聚加非人民的心。这正是梦想的力量!广告说得好:心有多宽,天空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精彩!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同学们,为实现我们的梦想而努力吧! 七、课后作业

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题或多题

1、如果你是瑞恩班里的孩子,在给非洲孩子的信里,你会怎么写? 2、我被瑞恩的行动深深感动了,我想写首小诗赞美他。

3、如果你是瑞恩妈妈的朋友,你在报纸的文章中会写些什么?

4、生活中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做?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 17* 梦想的力量 为遥远的非洲孩子挖井

筹集70元-筹集2000元—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教学目的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难忘的事,学会感恩,并写出真情实感,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看一部电影简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2.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 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 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教师多作鼓励性点评)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2.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3.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教学重点:

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教学难点:

如何选择生活中感动的素材写一件事,如何把事情中感受最深的部分一步一步地写具体。 教学准备:

1.把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的内容在录音机中录制成磁带。 2.每位学生准备一件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同学,她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你们爱听吗? 2.听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录音:

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3.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让读者深受感动,这就是我们这次习作中他们需要尝试的地方。 (1)板书:在叙事中抒情

(2)阳光使鲜花开放,雨露使禾苗茁壮,真情使人心灵激荡。写事时,恰到好处地表达真情实感,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过渡: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会有喜怒哀乐,在写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吸引读者。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①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的事。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①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一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那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又是由好多句子组成的,把每句话的意思写具体了,文章不就具体了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写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积累关于永不放弃的相关成语。

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教学重点: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学难点: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以前学过的课文和课外作品,以供交流。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感受最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收获的?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成语分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正确使用这些成语。

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分析归纳习作中的表达方法。 四、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5.总结:

俗话说,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徜徉在成语故事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耐人寻味的寓意,让我们受益匪浅。

感 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