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0级历史周考试题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选择题(12×4=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盛大开幕式上,展示了数千年文明古国的风采,其中有一部分题材来自远古时期丰富多彩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对神话的认识最符合历史学要求的是( ) A.历史久远基本没有历史价值 B.是古代先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C.对了解先民活动,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D.是口耳相传的第一手资料 2.清朝康乾时期有人谈到家乡江西的情况时说“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必有谱。”这表明 A.清政府对民间控制严格 B.江西人按民间规定不得离开家乡 C.宗法制在清朝依然有很大影响 D.聚族而居具有落后性 3.最近考古学家在陕西、河南等处发现了“长角铜公牛”,该物品约五英尺长,四英尺高,形态极象在拉犁耕地。据右图判断,这幅“长角铜公牛”最早可能是哪个时期的物品?(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次“转型”不包括( ) A.封邦建国→中央集权 B.王国→帝国 C.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D.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5.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废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的见解。其中甲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见解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如果把它们对应起来,正确的是( ) A. 甲——儒,乙——法,丙——道 B. 甲——儒,乙——道,丙——墨 C. 甲——道,乙——儒,丙——法 D. 甲——道,乙——法,丙——儒 6.按唐朝制度,中男(l6岁以上至21岁的男子)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的男子)才服兵役,而官员封德彝却向太宗提出中男应服役的建议,但魏征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坚决不同意。此提议最终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7.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技术的推广
1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 8.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所表见(表现)。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执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10.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1.下列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 A. 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 B.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 C.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 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 12.下图是我国几个不同朝代的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与史实相符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图②中的皇权不如图①中的皇权尊崇 B.图③中的皇权比图②的皇权更加分散 C.图④所示朝代的政权由少数民族建立 D.图①②③④的排列顺序符合历史时序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
2
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摘自(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什么的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思想领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8分) (2)哲学家们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8分) 材料二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和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4分),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3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经济功能所具有的特点。(6分) 材料二 明政府在隆庆二年(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算是正式开放了海禁„„17世纪中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和清王朝的继之而起便戛然而止了„„清朝海禁从入关之初就开始了,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迁海”,从是年起到康熙初年,在北起直隶、山东,南到广东的沿海各省实行了坚壁清野、制造无人区的迁海措施,将沿海一带的居民一律内迁数十里„„ ——摘自【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2)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发展较快,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三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以谕旨的形式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踊,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中外贸易情况。(6分) 材料四 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后,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丁弹压、稽查。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4)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4分),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4分)
4
高10级历史周考试题 一、选择题
1—5 CCDCA 6—10DCDAD 11—12CC 二、材料分析题 13、(1)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分)
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为文化重组提供机会;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2分,共8分)
(2)①儒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②道家:主张“无为”。③法家:提出法治思想,主张加强君主专制。④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各2分,共8分)
(3)①孟子主张民本,而董仲舒则认为君主比民众更加重要。(各2分,共4分)②原因:孟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同情民众的痛苦,发现民众的支持对国家的重要,因而提出“民为贵”的思想。董仲舒生活在相对安定,而且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汉武帝时代,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各2分,共4分)
14、(1)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市场扩大;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各2分,共6分)
(2)明中期开放了海禁,利于产品销往海外;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与中国的联系增多。(各2分,共6分)
(3)丝货大量出口带来高额利润;国内市场丝价昂贵,刺激了丝绸生产。(各3分,共6分)
5
(4)政策: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各2分,共4分)影响:有利于对外商的控制,巩固封建统治,但限制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各2分,共4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