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小学4-6年级任课教师座谈会发言稿
谭 杰
一、正确树立“三观”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作为学校和教师,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首先,要明确我们要什么样的质量。过去的许多年,我们走入了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怪圈。‚全面发展,不断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进步‛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要通过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学会动脑动手,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明确获取质量的方法。第一,准确理解、认真实施课改理念。要改变过去那种时间加汗水,苦教苦学,搞题海战术的做法,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第二,潜心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通过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获取质量。第三,服务学生终身发展。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想三十年,教学生六年,要为学生想一辈子,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树立正确的改革观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抄照搬。实施新课程需要广大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发展、边完善。解决目前教育教学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必须依靠改革,要以改革的态度对待改革,以持久的毅力坚持改革,以过硬的措施实施改革,以创新的勇气推动改革。
新课程改革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要坚决克服强调一面,偏废一面,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必须树立‚德育为先、课堂为主、评价跟进、管理配套‛的整体改革思想,形成德育改革、课堂改革、评价改革、管理改革相融互动的改革态势。
3、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充分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校变成真正的学堂。所以,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教与学的顺序安排上,变以往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变以往的‚教为主、学为辅‛为现在的‚学为主、教为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变以往的重技能传授为现在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变‚满堂灌‛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的老师会想,‚说得好听,你不要考试噻,你不要成绩噻‛,所以我要讲讲课改与其它几个概念的关系。
1、课改与考试。从古到今,考试是永远存在的。现在的教学中,有个别老师观念还未转变过来,视考试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也有的以考试为借口,臵身于课改之外,似乎考试与课改是对立的,水火不相融的,是完全对立的。试想,学生考试需不需要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毫无疑问,这种能力就是平时教学的结果,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那么,既然要搞教学,也就可以搞课改,课改不可能脱离教学而独立存在,二者是有机联系的。
2、课改与成绩。老师们所说的成绩,我相信应该理解成‚学科成绩‛,也就是语文、数学的考试分数,这是对‚成绩‛这个概念的片面理解,也是狭隘理解。不可否认,这两科的考试成绩,在我们的教师评价中占有相当地位,但不是唯一指标,我们的很多评价落脚点都在逐渐转向学生,班主任评价、评优评先等都会看学生活动参与和获奖情况,尤其是评职进级的质量部分,把以前的‚合格率‛、‚平均分‛、‚优生率‛等现在归纳到‚合格率‛、‚偏差率‛,把‚学校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建设、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等进行考核‛成了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成绩作为评价的一个元素,但决不会是唯一的元素,这也是学校管理中我们逐渐改变、改进的方向。
3、课改与培优补差。
要搞课改,是不是就不要培优补差?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无论在哪个时代,总会有优秀也有后进,因此这永远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如何课改提质
崔允灏教授说课改追求‚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换句话说,就是考得家长、学生、领导、自己满意,其支撑点就是‚学得开心,教得有效‛。如何实施呢?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课堂是教育
2
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向课堂要质量是课改的根本。
好课的标准很多,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叶澜教授:⑴ 有意义的课——扎实。⑵ 有效率的课——充实。⑶ 有生成性的课——丰实。⑷ 常态下的课——平实。⑸ 有待完善的课——真实。北师大教授文喆说好课是这样的:一要有利于健康的课。二是有效有序的课。三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四对个别差异充分关注和帮助解决的课。五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六是要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课。他说:好课还有一个课堂氛围的营造的问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在心理上是安全的,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没人笑话;他和别人意见不一致,也不会受到指责——新课程的好课是让学生上得安心、开心的课。还有很多标准,归根结底,‚好课‛没有严格唯一的标准,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只有一些基本的追求:学生学习主动、有效、快乐。‚好课‛标准的多元性、开放性,就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极大的自主空间。
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所教的内容是学生自己能够能读懂和自己进行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先学),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后教)。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
一切教学(知新)都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温故)开展。 三条规律的灵魂在于坚持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要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就放心的、坚决的不讲 ,切实提
3
高我们教学的针对性。老师们要把我们的 ‚教‛ 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 的问题上,用在‚导学‛上,真正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实现‚少教多学‛ 。
因此,课堂提质首先教师要精心进行备课,备课是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所学教材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第三优选教学方法,教法重在启发,只有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才能善于主动思考、愉快学习;第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尽可能加大课堂容量,适当提高课堂密度,密度过小,教学过程松弛,则浪费时间,难于完成教学任务。
追求精讲精练。学生减负,教师多动脑筋,精心优化教学过程、指导学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精练就是教师在安排练习时,不出现重复的、机械性的题目,课内外的训练都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设计。
实行分层教学,在课堂上做练习时,把同一道练习题细分成不同难度:必做题、选做题和附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层次中能力得到发挥,从而使全班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切实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
加强课外义务培优补差。重视对‚尖子生‛的培养,组织他们参加多种活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要特别重视对部分‚差生‛的个别辅导,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迎头赶上。这样既减轻了大部分学生的负担,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几年前,曾流传这样一则很笑话:
在一所国际学校,一天,老师说:‚同学们,今天咱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就其他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果,同学们无言以对。
当老师进一步追问的时候,美国学生说:‚什么叫‘其他国家’?‛欧洲国家学生说:‚什么叫‘短缺’?‛非洲学生说:‚什么叫做‘粮食’?‛而中国学生则怯生生地望着老师说:‚什么叫做‘自己的想法’?‛
拥有自己的魅力,拥有独特的思想,才会有‚自己的想法‛。 ‚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怀揣幸福,做幸福的自己,怀揣教育良知,做幸福的老师。
谢谢大家!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