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篇一」 《诉衷情》 作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考题
1、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鬓发变白(2分) 3.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3)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4)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三:
9.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2分) 10.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2分)
11.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9.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收拾旧河山的壮志。(2分)
10.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对即可)(2分)
11.示例: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线战场(天山),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州)。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意对即可。)(2分)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篇二」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7.“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2分)
8.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参考答案: 7.鬓发变白 8.D
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代指闲居之地。 A
6.陆游,_______(朝代)文学家。“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出自他的另一首作品《__________________》。
7.第6题提到的这句诗和本词中的“_____________ _____”意思最相近,它们都表达了作者始终坚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2分)
6. 南宋/宋代(1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分)
7.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分)抗金卫国/为国收复失地(大意对即可,1 分)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篇三」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题目:
1.“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2分)
2.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鬓发变白 2.D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篇四」 陆游作《诉衷情》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②。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③,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注】
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③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陆游《诉衷情》阅读题题目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5.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2分) 6.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2分)
7.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2分) 陆游《诉衷情》阅读题答案
1.全词运用了对比(或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上片回忆刚到帝京时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情景(虚写)(1分),与下片描写晚年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的感慨(实写)(1分),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了词人的无奈和愤懑之情。(1分)(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1)壮志难酬之情,词句时易失,志难城写时机失去,壮志难酬。(2)感叹年华易逝,鬓丝生两鬓已经生白发。(3)生活的无奈和愤懑之情,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写只好写文章品评风月,指点山川,建立另外一种功名。(答到一点给3分,两点即满分,其它情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4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5.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收拾旧河山的.壮志。(2分)
6.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对即可)(2分)
7.示例: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线战场(天山),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州)。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意对即可。)(2分)
陆游《诉衷情》赏析 词的上片是忆旧。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唐宋时九品官服色青,公元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陆游由福州决曹掾被荐到临安,以九品官入京改职,言“青衫”十分贴切。陆游为官期间交识的同辈人士多是一时俊彦,因言“结友尽豪英”。
“蜡封侯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写任圣政所检讨官时的活动,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鼓舞人的。这时宋孝宗刚即位,欲有所作为,遂恢复起用主战派的著名人物张浚,筹划进取方略。
词的下片是抒愤。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换头三句既是词意的转折,接连三个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现出他激动的心情,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经历的转折。“时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说,好景不长,本来满有希望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竟被轻易地断送了!宋孝宗操之过急,张浚志大才疏,北进结果遭到符离之败,反而又结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兴和议。这些史实概括在这一短语之中,表现出了陆游的痛惜之感。“志难成,鬓丝生”就个人方面说,正因为整个政治形势起了变化,自己的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以致成终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
“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歇拍三句写晚年家居的闲散生活和愤懑情绪。“平章风月,弹压江山”是相对上片结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的。那时候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书檄文;此时终日所对的则是江山风月,所作的则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领山川的闲人。天壤之别的场景,怎能不令词人痛心疾首,透出无奈之态。风月的品评,山川的管领,原是“闲者”的事,与“功名”二字沾不上边,而结句却说“别是功名”,这是幽默语,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愤语,是对那些加给他“嘲咏风月”的罪名的人们,予以有力的反击,套用孟子的一句话就是:“予岂好嘲咏风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写,不假雕琢,语明而情真,通过上下片的强烈对比,反映出陆游晚年的不平静心情。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篇五」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释: 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霜:白。
空:白白的。空空的。 料:预料。 翻译: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从前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黯淡。 金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斑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抗金的前线,人却老死在沧州。
一: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
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二:
1、简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是: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的意义。
阅读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鬓发变白(2分) 3.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2分)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3)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
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4)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三:
9.首句借用班超投笔从戎“以求封侯”的典故,意在表现什么?(2分) 10.谈谈你对词中“泪空流”中“空”字的理解。(2分)
11.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9.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收拾旧河山的壮志。(2分)
10.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对即可)(2分)
11.示例:词人用昔日匹马驰骋疆场与今日蒙尘貂裘战袍作对比,心在前线战场(天山),身却不得不退居家乡(沧州)。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和报国无门的愤懑。(意对即可。)(2分)
赏析: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