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12+3”之2018年名题分解课时练(3)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满分100分,限时5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48分)。
1.宋真宗意欲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写诏书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将诏书烧掉,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想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只得收回成命。这反映宋朝 A. 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B. 集体决策的格局 C. 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 文官政治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宋真宗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制约,说明宋代时期皇帝重视文人,体现了文官政治的特点,故选D;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排除A;材料中宋真宗诏书被拒体现了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但皇帝毕竟是最高统治者,排除B;材料中宋真宗对烧诏书没有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说明君权与相权没有激化,排除C。
2.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 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 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 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监御史是检察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A错误;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
监御史负责地方检察,B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联系所学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3.唐代中下层官员往往在取得一定的官职或具备攀婚高门的资格之后,才正式结婚,致使其结婚年龄远远晚于官方规定的“男子二十、女子十五”。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唐朝 A. 科举发展导致士人晚婚 B. 士庶通婚较为普遍 C. 官员的特权思想较浓厚 D. 门第观念依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下层官员往往在取得一定的官职或具备攀婚高门的资格之后,才正式结婚”,说明唐代婚姻依然受门第观念的影响,故排除B,选D;材料强调要门当户对,没有提到科举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特权思想,排除C。
4.政事堂在唐初设于门下省,为宰相议政之所,武周时迁于中书省,改为“中书门下”,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且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据此可知 A. 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 宋朝的中书门下体制发端于唐 C.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 D. 三省体制下相权反弹威胁皇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政事堂几经变化,成为朝廷最高权力机构,“中书令实际上成为大权独揽的宰相”,这说明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削弱,故选C;材料中三省基本架构依然存在,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唐宋政治制度的关系,排除B;三省体制分化了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排除D。
5.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 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
B. 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C.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 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分领制体现了分权,圆议连署制体现了制约,因此,这种权力的运作方式体现了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决策方式的异变,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的行中书省,故B项错误;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中书—门下—尚书,很显然材料和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故C项错误。
6.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A. 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 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这说明唐代的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和民族融合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和家族郡望的关系,故C项错误;宋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由此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7.下表唐至北宋主要官员出身比例变化简表 类别时间 唐肃宗至唐僖宗 唐昭宗至唐哀帝 后梁太祖至后周世宗 名族贵胄 69% 60.9% 21% 低级官员或地方豪右 9% 6% 3% 寒族 4% 2% 46%① 背景不明 2.7% 4.3% 3.1% 宋太祖至宋太宗 宋真宗至宋钦宗
32.8% 19% 3% 30.8% 41.6%② 43%③ 1.3% 2.9% 注:①其中有30.1%由军功而起,②其中有8%由军功而起,③其中有4.5%由军功而起,自科举出身则占其中的39%。表中官员出身比例的变化反映了 A. 唐末至北宋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B. 唐宋官学教育与科举的发展 C.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持续和扩大 D. 庶族经济发展冲击社会门第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图表可以知道,从唐朝到宋代官员的出身名门子弟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寒门和中等家庭的比重是越来越大,这说明唐末至北宋社会阶层流动增强,故选A;材料无关唐宋官学教育与科举的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唐末藩镇割据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庶族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排除D。 8.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 A. 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 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C. 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守的履职权限的扩大,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临时突击督察……派遣司隶校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监察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 )
............
A. 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 B. 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 C. 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 D. 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 【答案】D 【解析】
图片信息反映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间互相牵制,这意味着相权的分散,有利于君主集权,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三省六部加强了皇权,但材料体现不出“不断”,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故C项错误。
10.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 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 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 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 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的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A符合题意;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B不正确;C“普遍”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宋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这从实质上反映出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
11.“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这一措施 A.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C. 拓展了西汉在西南的疆域 D. 推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凡十三部,置刺史”,是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BCD没有从整体来揭示材料,排除。
12.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A. 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B. 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C. 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 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加罪”反映不同文案有不同乘期,不得有违;材料“其官文书……罪止杖八十”反映违期后的具体处罚度;材料“凡文案……纳诸库”反映文案完成形式的严谨性,综合以上,可知唐代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信息,排除B;材料主要涉及唐代文案的相关制度,而非尚书省的隶属问题,排除C;《唐六典》卷一没有涉及犯罪处罚,排除D。
二、材料阅读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的“受鬻法”规定,年满九十岁的老人,每月可以从官府领取一石粟米。汉成帝时,又将这种待遇的年龄降到七十岁。汉高祖曾下诏说,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也要求每年年初要派人慰问老人,赐予布帛酒肉,认为这样才能给天下子孙树立榜样。《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
——据赵凯《良举善政下,汉代老人缘何不幸福》等整理
材料二20世纪初,英国各界对建立养老金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1909年实施的《养老金法》规定,年满70岁(1901年英国男性的预期寿命为51岁)、品行良好、勤于工作的英国老年公民才有资格领取养老金。该法的补贴标准是每周1—5先令,相当于一个工人周薪的五分之一。该法第一次明确了政府对老年人的责任,落实了由谁养老的问题。
1925年,《养老金法案》实施了部分缴费性养老金计划,缴费由个人与雇主分担,补贴标准增加为每周最高10先令。1940年,英国政府将女性退休年龄降至60岁;1965年,男性退休年龄降至65岁。65岁和60岁成为男女领取国家基本养老金的起始年龄。2011年英国公布的《养老金法案》规定,英国女性65岁退休标准将提前在2018年11月前实行;而在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间,男女退休年龄将统一提高到66岁。
——据唐军《20世纪英国养老金制度的变迁》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尊老的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养老政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措施:政府给老人发放粟米、酒肉和玉杖等物品(或:给予老人物质和荣誉奖励)。免除有德行的老人的徭役. 每年年初,政府派人慰问老人。降低享受优待的老人的年龄条件。以立法或诏令的形式,使尊老制度化。
评价:积极:汉代统治者强调“孝”的道德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或答: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为社会树立典范,用以协调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或:巩固统治);局限:受优待的老人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受益的仅是少数人,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社会养老的问题。
(2)趋势:政府承担的养老责任越来越重;养老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补贴标准越来越高;受益人群越来越广;男女退休年龄趋于一致;养老金由道德奖励转变成为公民基本权利;退休年龄先下降后上升(每点,任意2点,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缓和社会矛盾成为迫切需要;英国社会民主法治逐渐健全完善;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战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的影响;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政府财政开支过大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汉代的‘受鬻法’规定……《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以立法或规定的形式,使尊老制度化;根据材料一“年满九十岁的老人,每月可以从官府领取一石粟米。汉成帝时……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赐予布帛酒肉……《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政府赐予粟米、酒肉、糜粥、玉杖等物资;根据材料一“汉成帝时,又将这种待遇的年龄降到七十岁”,不断降低老人享受优待的年龄;根据材料一“汉高祖曾下诏说,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尽免徭役”,向品行好的老人免除徭役;根据材料一“汉文帝也要求每年年初要派人慰问老人”,每年年初慰问老人;第二小问评价,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积极方面,从政治方面讲,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引导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从思想文化方面,尊老体现了儒家思想“孝”的道德理念;从消极面看,制度建设角度看,养老是皇帝彰显德行、教化的一种方式,没能成为普惠性质的制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2)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年满70岁、品行良好、勤于工作的英国老年公民才有资格领取养老金……65岁和60岁成为男女领取国家基本养老金的起始年龄……男女退休年龄将统一提高到66岁”,退休年龄先降后升;根据材料二“该法的补贴标准是每周1—5先令……补贴标准增加为每周最高10先令”,补贴标准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二“该法第一次明确了政府对老年人的责任,落实了由谁养老的问题”,明确了政府的养老责任;根据材料二“1925年,《养老金法案》实施了部分缴费性养老金计划,缴费由个人与雇主分担”,养老金的经费来源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二“男女退休年龄将统一提高到66岁”,男女退休年龄趋于一致;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福利等角度作答。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分化,矛盾尖锐;思想上,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福利上,1929年经济危机后,受国家干预的影响,开始推行福利政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
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言之有理即可得 示例二
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利于减少统治着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言之有理即可得 示例三
论题: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意义。
阐述: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所给材料提取观点,材料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的信息从“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或者从“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或者从“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意义”提取观点;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材料中关于三省六部制度信息以及所学围绕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点睛: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初地方行政制度仍沿旧制,州、郡、县三级制。开皇初有州211个,郡508个,县1124个。各州郡县以辖区大小和人口多少分为上下九等,使得辖区混乱,官吏众多。隋文帝“以官繁人弊,遂废五百余郡,而以州治县”,取消地方自辟僚属制。炀帝时“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每年二月乘诏巡郡县,十月入奏”。隋朝的地方区划调整是古代中国政区整改的典型,对以后各代行政区域划分与改革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正文《论隋代及唐前期的政区整治与改革》
材料二宋代知州总辖一州政务,“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宋代自国初就确立了由皇帝在殿廷上为新任知州当面遣行的制度,时称陛辞。皇帝借“陛辞”之机,当面考查知州才品,向其发布本人对地方治理的训令。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升任知州。此外,宋政府往往责令知州上任半年之内要向朝廷递送就民事及边防所作的时政奏章。作为地方大吏的知州深受朝廷重视,在维护地方秩序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地方区划调整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重视知州选任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措施:调整地方行政区划,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废除地方官自辟属吏的权力,削弱地方政府权力;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
意义:减少行政层次,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官员设置,加强吏治,有利于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和削减政府开支,缓和阶级矛盾;对以后各王朝的政区调整具有借鉴意义,影响深远。
(2)表现:选任标准严格,重视资历,要求曾担任基层官职;重文轻武,对武臣出任知州者设置诸多限制;新任知州须皇帝亲自召见、遣行;知州应及时向朝廷递送地方时政奏章。 原因:吸取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
第(1)问,“主要措施”,由材料一信息“隋文帝‘以官繁人弊,遂废五百余郡,而以州治县’,取消地方自辟僚属制。炀帝时‘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得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废除地方官自辟属吏的权力、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意义”,依据材料信息“隋朝的地方区划调整是古代中国政区整改的典型,对以后各代行政区域划分与改革影响深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府开支、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
第(2)问,“具体表现”,依据材料二信息“宋代自国初就确立了由皇帝在殿廷上为新任知州当面遣行的制度,时称陛辞……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升任知州。此外,宋政府往往责令知州上任半年之内要向朝廷递送就民事及边防所作的时政奏章”得出:新任知州须皇帝亲自召见遣行、,要求曾担任基层官职、对武臣出任知州者设置诸多限制、知州应及时向朝廷递送地方时政奏章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回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