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歌剧魅影》欣赏
前言:音乐剧在艺术的殿堂里总能经久不衰地绽放耀眼的光芒,其魅力毋庸置疑。与戏剧相比,她还能以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舞姿来表达故事和打动观众。能够选上音乐剧欣赏这门课真是无比荣幸,无论对我的艺术修养还是思想水平都有大大的提高。开课以来我们欣赏的7部音乐剧中有三部都出自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德·韦伯之手,分别是《猫》、《贝隆夫人》和《歌剧魅影》,可见老师对韦伯大师的作品的喜爱。而我个人也特别欣赏这三部作品,但《歌剧魅影》的内容和音乐给了我最大的感动和震撼,因而选择了它作为论文的议论对象。 1.《歌剧魅影》简介
《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德·韦伯的代表作之一, 从它诞生之日起,这个故事就有无数的版本,仅中国就以《夜半歌声》的名字被三次搬上银幕。而我所观看的是04年最新翻拍的电影版。
故事讲述了一个深居巴黎歌剧院的地下密室的学识渊博却相貌丑陋的音乐天才,他以魅影之态制造各种纷乱。当他遇到了富有天资的年轻女演员Christine,决定不遗余力的把Christine调教为一位耀眼的女高音,并对她产生强烈的倾慕。但后来戏院的投资人Raoul认出christine是他的儿时的青梅竹马,两个人相爱了。魅影知道真相后怒不可遏,自觉遭到背叛,进而展开一场爱情复仇。随着魅影的破坏愈来愈血腥疯狂,Christine对他的感情也逐渐从敬仰转为恐惧,害怕和怜悯。Raoul和魅影在地下密室展开对决,却被他用绳索勒住,魅影藉此要胁christine答应求婚。Christine毅然倾身,给魅影献上深深的一吻。至此,这场爱情的胜负已定。绝望的魅影送走紧紧相拥的这对恋人,在警察和群众闯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隐去。
2人物分析
Raoul、christine和魅影三人复杂的关系和强烈的感情纠葛是该剧的主要矛盾,因而对这三个角色做一下简单分析:
Raoul——英俊、富有、勇敢、正义,是典型的白马王子。如此完美的人“理所当然”地被安排与女主角相守终身。然而剧中这种经典英雄的描写模式使他给我一种十分苍白的感觉。与魅影相比,raoul的真爱并不如魅影那样来得深刻。当然,如果没有他的出现,《歌剧幽灵》的故事或许就演变成《美女与野兽》的另一个圆满版本。
Christine——美丽,善良,拥有天赋的美声。关于克莉斯汀到底有没有爱过魅影,一直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魅影比raoul唯一优胜的也许就是他与christine在音乐上的共鸣。每每魅影的歌声响起,christine的眼神就会变得迷离,仿佛着了魔。从christine给魅影那个深长的吻可以看到,当中包含的可能是急于救回被困的raoul,或着是救赎这个被扭曲的灵魂,或者是表达对魅影赋予她音乐的感激......另外结尾处,年老的Raoul亲自把魅影的音乐盒送至christine的墓前,那么她一定是想念他的,她也一定担心过他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如何活下去。
魅影——邪气与霸气兼具的神秘音乐天才,但残酷的现实逼使他用面具去掩饰他可怕的面容和自卑而无人怜悯的灵魂。虽然魅影杀过人,制造了种种的恐怖,最后还用一把火结束了整个游戏,但是我还有许多观众,最重的是christine,都能从他充满温柔的感性的声音中找到他那颗热爱音乐的美丽心灵,成为christine独一无二的angle of music。Christine既是他的作品又是他的真爱,而只有克莉斯汀的歌声与温柔能解开他无边的阴影。但魅影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爱当作回报,把不爱当做背叛,并把一切都归咎于那张可怕的脸。或许是这张脸和这个病态的社会毁了他,但是他的真爱,却是他自己毁掉的。christine的吻唤醒了魅影,他终
于明白爱不是占有,鼓起了勇气走出黑暗世界。
3艺术特征
《歌剧魅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来展开整个故事。当那首气势恢宏,旋律激昂的序曲《hannibal》响起时,画面顿时从苍凉的黑白变到华丽的彩色,时间也从现在转移到那个轰轰烈烈的过去。电影巧妙地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尤其是追逐魅影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犹如置身其中。电影从视觉和听觉上都渲染了一种华丽、黑暗、诡异的哥特式的氛围,给主人公魅影奠定悲剧色彩。剧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复出现,raoul与魅影对这首歌的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于女主角克莉丝汀不同的爱情。那个猴子音乐盒是剧中一件非常重要的道具。它在剧中一共出现了3次,它不仅起到贯穿过去与现在的作用,而且对于推动整个剧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魅影与christine神秘而凄美的故事正是它清脆悦耳的音乐声中开始和结束的。 而且纯净的音色就像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开启魅影的心灵之门,窥视丑陋与残忍之下掩藏在内心深处的丝丝柔情。
4《歌剧魅影》的启发
天生的丑陋和无情与残酷的现实使魅影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地狱天使。对于社会的种种的冷漠他早已看透,他也学会用冷漠与暴力来反抗这个社会,但同时,他内心也深深地渴望被社会认同,被他所爱的人接受。音乐剧的最后关头,Christine对幽灵唱出了歌剧的主旨:“可悲的黑暗生物,你懂得哪种叫生活?上帝赐予我勇气向你彰示,你并非孤独一人!” 故事映射到现实,一方面是抨击社会真善美价值观的不合理,讽刺以貌取人的不公平对人才的扼杀,这结果又会反作用到社会,导致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歌颂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人生难免艰难困苦,但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不否定自己,勇敢去面对现实、战胜挫折,前路就会有光芒,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同时要学会割舍,适可而止。成熟或许是个很痛的词,但只要学会自己疗伤,自我安慰,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5西方东方对比的优势
我个人看过的音乐剧不多,尤其是国内的,对中西方的近现代音乐剧对比只能浅谈。
西方音乐剧元素更为多样。美国音乐剧充分运用各类音乐元素,古典、流行、爵士、摇滚等均被充分运用其中,对丰富演出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充满活力的舞蹈则很是养眼,很是戏剧性,它活跃了戏剧节奏,也活跃了观众情绪,《猫》就是典范。而中国音乐剧可能出于自身强大的传统文化,很多都拘泥古典音乐形式,而近年有些作品则过度模仿西方音乐剧,来个流行金曲大串烧,而忽略了民歌、戏曲等诸多元素。此外,美国音乐剧从娱乐出发,注重轻松活泼,宣扬积极向上的情趣,在此基础上力争更深层次的艺术追求。而中国音乐剧从揭示人性、反映社会出发,主题有时过于深沉严肃,让人难懂或者压抑。对比之下,前者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和欢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