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宋代皇帝的著作与学养

宋代皇帝的著作与学养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历史文化・ 载:“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 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 韩魏松散的军事联盟无法聚力对强大的秦国形成 军事抗衡,即使形式上形成对峙,甚至军队数量 远胜秦军,但终逃不过失败的结局。 4.秦军整体战斗能力。秦人源起西陲,常年 宋代皇帝的著作与学养 口杨茜 与戎狄作战,养就了强劲的作战风格与攻击能力。 自商鞅变法以来,赏罚分明,军功取爵,秦军数量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文治立国的时代。 不断增加。商法规定:能得甲首一者,当爵一级, 宋代君主和臣僚“未尝不顷刻以文学为务”,他 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基于旧有军队的传统战斗力 们好读书,并以书法、绘画创作为乐。宋代皇帝的 与统一的奖罚政策,秦兵杀伐凶狠,作战顽强,机 御制作品多,通经史,善诗文,工书法,文化修养 动能力较强,被关东六国称为“虎狼之师”。 高,为历代所不及。 5.白起指挥作战能力。《战国策》记: “韩 宋代皇帝学养之高,与完备的皇室教育和经 魏相率,兴兵其众,君所将之卒不能半之,而与 筵讲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皇子为“国之本,君之 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 贰”,皇子教育关乎社稷兴衰。宋代十分注重皇室 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又云: “二 教育,建立了完备的皇室教育制度。宋真宗时期建 立资善堂,作为皇子未出阁时接受教育的地方,选 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 择“文章赡丽”、 “为人刚正”的臣属对皇子进行 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 教育。皇子出阁后,在东宫继续学习,学习内容多 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 为经史和书法,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质。皇帝即位 理,何神之有哉!”不难看出,白起是在严密分 后,以经筵讲习为继续学习的方式,为治国理政提 析对手实力的基础上,先设疑兵,分化联军,与 供借鉴。宋朝经筵之设是为了“讲明正学,培养君 韩军相持时奇袭魏军,后追逐残兵。只有在“知 德”。宋代多请名儒为皇帝讲读经史,他们往往还 己知彼”的前提下,白起才能以弱胜强取得胜 会结合社会实际,旁征博引隐喻君王,对皇帝的治 利。伊阙之战也体现出白起的军事风格,即为疑 国理念产生重要影响。宋代皇帝文化修养高,御制 兵诱敌、奇袭战、全歼敌军等特征。 的诗文、辞赋、书法作品也很多。因篇幅所限,本 四、结语 文甄选了四位最具代表性的皇帝,对他们的著作和 伊阙大胜及之后相关战役是白起个人战争序 学养加以阐述。 一列中崭露头角的一战,也使秦国疆界不断向东扩 、宋仁宗的著作与学养 展,占据攻守关中的崤函地理优势,牢牢压制住 宋仁宗名赵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以“仁 关东六国的反扑。由于个人军事素养与深受新相 政”著称。仁宗在位期间,出现了庆历兴学、庆历 魏冉赏识,白起得以临阵取代身为宣太后外戚的 新政,文化教育得到发展;军事上虽无所作为,但 向寿。伊阙之战后,白起个人官职爵位也随之升 与西夏和议、与辽的“崇熙增币”,维持了近半个 迁,先后经历左庶长——左更——国尉——大良 世纪的和平,他开创了“嘉祜之治”,为宋朝发展 奠定了基础。 造。从第十爵的左庶长升至第十六爵的大良造, 宋仁宗有御集,治平二年(1065年)“编成 成为秦国军政行列中的带头人物。而与魏冉稳定 一百卷以进”,藏于宝文阁。 的“将相”政局关系,也是秦国后来全力攻伐关 宋仁宗勤政爱民,许多御制作品都展示了他 东六国的有效保障。 的治国理念。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御制《庆 历危竿论》,述“居高谨危之意”。认为皇帝虽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 位高于人,但时时处于危险之地,如果不能知人善 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任,那么会使奸佞当道,危及社稷。皇{;占年间所作 7 ・历史文化・ 的《欹器论后述》, “以申存亡进退亏成之监”, 仁宗善于从历朝成败发展中,汲取治国的经验教 训。仁宗还有御制《庆历观文鉴古图述》和《皇{;占 三朝训鉴图序》, “采摭前代君臣固实可为鉴戒 者,分列为图随事亲述并序”。他采用图文并茂的 形式,将前代贤君事迹记载下来,时刻警醒自己, 告诫自己要勤于政事。 仁宗书法尤为精妙,善飞白书。欧阳修《归 田录》卷一记载: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 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 志。”同样表达了他承祖宗之业,对收复故土的决 心与愿望。神宗御制作品颇具气势,可以看出他对 于变法图强的一腔热忱。 三、宋高宗的著作与学养 宋高宗名构,徽宗第九子,北宋灭亡后于南 京(商丘)即位。他政治上主张议和,初期任用韩 世忠、岳飞等名将收复失地,但在位大部分时间仍 任用黄潜善、汪伯伦、秦桧等主和派。绍兴十二年 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他的御制飞白书有 《皇祜赐飞白笔法字》、《宝元赐辅臣飞白书》、 《康定赐翰林飞白书》、《庆历崇政殿赐飞白书》 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仁宗闲暇时,还以赋诗为乐。仁宗的诗歌 中,一类是赏赐大臣的诗,如《赐孙爽诗》、《赐 李良诗》、《赐梅挚知杭州》等,多为嘉奖、勉励 忠心报国的臣子;另一类是观景赏花诗,如《赏花 钓鱼诗》、《清辉殿山水石诗》等。仁宗诗歌清雅 脱俗,具有一定文学水平。 二、宋神宗的著作与学养 宋神宗名项,英宗长子,在位期间积极推动 变法。神宗励精图治,政治上进行熙宁变法、元丰 改制,军事上对交趾、西夏用兵,力图收复失地, 是一位锐意改革、奋发图强的皇帝。 宋神宗的御制作品多为政治服务,而不只是 将其作为休闲消遣的活动。神宗有御集。元{右四年 时(1089年),编成神宗御集九十卷, “又边臣手 札,言攻守秘计,先被旨录为别集,不许颁行”。 元符三年书成,御集“通为二百卷,更以文辞、政 事、边防三门为目”。神宗御集中,多为文辞、政 事、边机类作品,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神宗的御制作品中,多表达了他励精图治、 奋发进取的决心,如《祭狄青文》、《熙宁制韩 琦碑》、《祭富弼文》、《资治通鉴序》等。《祭 狄青文》是神宗为名将狄青所作的祭文,表达了对 狄青南征的赞扬和思得良将的心情。神宗当时力图 收复失地,却苦于朝中无可用之将,于是挥笔写 下此文。宋神宗还创作了许多诗歌,其中《题封 椿库》: “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 资,何以成戎捷。”太祖当年置封椿库,欲收复失 地,神宗承其意旨,欲积财富图北伐。神宗还有诗 歌云: “五季失图,猴狁孑L炽。艺祖造邦,意有 3R (1142年),禅位于孝宗。宋高宗承徽宗家法,在 书法、绘画等方面具有很高造诣。 宋高宗有御集。开禧元年(1205年)七月, “实录院上高宗御集一百卷”,藏于焕章阁。 宋高宗好翰墨,其御制文章中关于书法的尤 多,主要有《翰墨志》、《砚说》、《复古殿兰亭 赞》、《古本兰亭序跋》、《黄庭坚书太宗御制戒 石铭跋》、《法帖跋》等。《翰墨志》是高宗的书 法理论著作,其中表达了他对于书法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学书法必先学习正书,因正书八法皆备, 不相附丽。宋高宗善行真行草书,其书法“天纵其 能,无不造妙”,备受历代推崇。高宗御制书法有 《建炎书通鉴》、《绍兴书车攻诗》、《绍兴书兰 亭序》等,大多都已散佚。其传世作品不多,以 《草书洛神赋》、《赐岳飞手敕》等为代表。 高宗御制作品中,极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位贤 明的君主,并彰显右文之心。在《损斋记》中,高 宗记载他在宫中辟一室为损斋, “屏去声色好玩之 物,置经史古书其中”,朝夕燕坐,并做记来警戒 自己。绍兴十四年,高宗幸太学,作《宣圣七十二 贤赞》,颁赐给诸路州学,用来嘉惠后生。除此 之外,高宗还经常为臣子作像赞,勉励其为国尽 忠,其中有《秦桧画像赞》、《敕赞刑部侍郎谢翱 像》、《敕赞陕西转运使谢卿才像》等。 高宗善诗文,其诗歌中题画诗尤多,多赐 给大臣。主要有《题丹桂画扇赐从臣》、《题李 唐画赐王都提举并赐长寿酒》、《题马麟亭台图 卷》等。 四、宋孝宗的著作与学养 宋孝宗赵奋,为南宋第二位皇帝。孝宗是中 兴之主,在位期间,他为岳飞平反冤狱,召主战 派入朝,开展隆兴北伐,锐意收复中原。政治文 化方面,他整顿吏治,并拔擢一批有学之士,史称 “乾淳之治”,孝宗被尊为“南渡诸帝之首”。 宋孝宗有御集。淳禧五年(1245年)“孝宗 御集成,上之”,藏于华文阁。 宋室南渡后,多偏安于半壁江山。孝宗即 位后,表现出锐意收复失地的决心。隆兴二年, 王彦呈送《武经龟鉴》,孝宗亲为作序。序中 言: “古之有天下国家者,未尝去兵,故日天下 虽安,忘战必危。”孝宗在序言中表现出对军 事重视和居安思危的思想。绍兴三十一年(1 161 年),孝宗在潜邸时赋《题金山》: “屹然山立 枕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 劳平地战貔貅。”可以看出孝宗对收复失地的信 心。在《新晴有感》中,孝宗描述了春日景象, 并写下了“神州应未远,当继沛中歌”的诗句。 而在《新秋雨过述怀》中,言:“平生雄武心, 览镜朱颜在。岂惜常忧勤,规恢须广大。”宋孝 宗诗文雄厉,充满收复失地之决心。 宋孝宗为政勤勉,御制作品中也常表现出其 勤政爱民之心。在《用人论》、《科场取士之道 论》中,孝宗认为应“精择其材之所宜”,将合 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孝宗还曾作《魏征答 太上皇帝功利问跋》,想以魏征劝谏的事迹来警 戒自己。 宋孝宗书法学习高宗,《书史会要》称: “孝宗书有家庭法度”。他的御书有《隆兴书圣 主得贤臣颂》、《乾道选德殿亲札》、《乾道书 政论》、《乾道书益稷篇》等等。 宋代皇帝多好读书,在经史和书法方面,都 有一定的造诣,为历代皇帝所不及。宋代之前, 从秦汉直到五代,皇帝学养不高。经历了隋代兵 荒马乱之后,唐太祖、太宗借鉴前代之失,重视 对皇子的教育,但是唐代皇帝们学养平平。到了 明朝,太子讲官无定员,经筵和日讲没有明确规 范,加上政治环境的影响,造成皇帝文化素质较 低,明中后期出现了许多昏聩的皇帝。清朝入主 中原后,注重学习汉朝文化,清代皇帝文化素质 较高,相对勤政,没有出现祸国乱政之君。总的 来说,宋代皇帝学养较高,成为历史上一个独特 的文化现象。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 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历史文化・ 民国时期的 逊清遗民现象 口陈佩佩 一、对满清皇室的态度 有清一代,虽属满族主政,却仍然遵行汉 法,尊重汉族知识分子,故而在太平天国起义军势 如破竹之际,尚且有汉族士人相互呼应,起而组织 地方武装抵御。辛亥革命的风潮骤然而至,似乎令 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士大夫都措手不及,由于是皇室 和平退位接受优待条件,类似于古代的禅让,没有 发生以往历史上经常表现出的惨烈的流血冲突,故 而也没有士大夫以身相殉的现象发生。但是,民国 以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前清的官绅文人抱着不合作 的态度,继续奉行过去的传统,甚至继续与溥仪小 朝廷保持政治联系,这便是所谓的“逊清遗老”。 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的统治逐渐出现危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