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2 《诗经》二首 (2)

12 《诗经》二首 (2)

2020-11-1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12 《诗经》二首

《关雎》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 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 篇诗歌。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 》,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 、 、 ”三部分。“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 、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 、 、 、 、 、 ”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 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 首。

二、【自主学习】

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

寤寐( ) 辗转( ) 芼( ) 钟鼓乐之( ) 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

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

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

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

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蒹葭》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 【学习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 伊人( ) 溯洄 ( ) 萋萋(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 2、解释下列字词。

苍苍: 伊人: 溯洄: 洄: 从: 阻:

溯游: 宛: 萋萋: 晞: 湄: 跻: 坻:

采采: 未已: 已: 涘: 沚: 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 翻译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3、 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

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四、拓展延伸

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齐读课文,小组讨论)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3.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15 诫子书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警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证方法。(重、难点)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

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

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目标导学四:谈感受,说启发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板书设计

正面论证: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诫子书分析论点

反面论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总结论点: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还缺乏自己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译、断句时深入浅出,掌握一字一词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学时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词义讲析得好,断句、翻译等任务进行得较为顺利。 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可取之处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足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