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语》中的成语整理

《论语》中的成语整理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一、《学而》篇

1不亦乐乎

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

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

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言而有信

原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

1 / 46

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

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13告往知来

原文:“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 / 46

释义: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14千乘之国;节用爱民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释义:千乘之国: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节用爱民: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15切磋琢磨最早出自《诗经•国风•卫风》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释义: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17节用爱人——《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8居无求安——《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19安贫乐道——《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3 / 46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20言而有信——《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二、《为政》篇 1北辰星拱

原文:“为德以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释义: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一言以蔽之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义:蔽:掩覆,引申为概括。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3有耻且格

原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释义: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4三十而立;而立之年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释义:众多释义中最受人认同的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5四十不惑

4 / 46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释义: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6从心所欲

原文:“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温故知新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

8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ì,小人比bì而不周’。”

释义:周而不比: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比而不周: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9举直错枉;举枉措直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释义: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1见义勇为

原文:“见义不为,无勇也。” 释义: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12耳顺之年

原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释义: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5 / 46

13犬马之养

原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释义:供养父母的谦辞。

14异端邪说——《为政》 原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翻译:研读邪说,那是残害自己。

成语义: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三、《八佾》篇 1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义: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2杞宋无征

原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释义: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3每事问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释义: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后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

4告朔饩羊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6 / 46

释义: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5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释义:哀而不伤: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荡。

6成事不说;既往不咎

原文:“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释义:成事不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既往不咎: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7尽善尽美最早语出《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释义: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8了如指掌

原文:“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释义: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9、不咎既往——《八佾》

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责备了。

成语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7 / 46

10、绘事后素——《八佾》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

成语义: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四、《里仁》篇 1观过知仁

原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释义: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2朝闻夕死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义: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恶衣恶食

原文:“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释义: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4无适適dí无莫

原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 释义:指无可无不可。 5一以贯之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释义:用一种学说贯穿一切事物;也有自始至终贯彻到底的意思。 6见贤思齐

8 / 46

‘何谓

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7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原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释义: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8讷言敏行

原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释义: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9礼让为国

原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释义: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10造次颠沛

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释义: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11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释义: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五、《公冶长》篇 1不耻下问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9 / 46

2不念旧恶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释义:不记住或不计较过去和别人的仇恨。 3斐然成章

原文:“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释义: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5三思而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释义: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6闻一知十

原文:“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义: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7朽木不雕;朽木粪土;朽木粪墙

原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释义:朽木不雕: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朽木粪土: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朽木粪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8愚不可及

原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共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释义:形容笨到了极点。

9听其言而观其行

10 / 46

原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释义: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10、安老怀少——《公冶长》

原文: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使老人们生活安定,朋友们互相信任,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和爱护。

成语义: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11、善与人交——《公冶长》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翻译: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同别人交往,和他相处的时间愈久别人就愈敬重他。”

成语义:善于跟别人结成朋友。 12、闻一知十——《公冶长》

原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翻译: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测知道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测出两件事。

成语义:听到一点就由此此推求而知道十点。形容非常聪明。 13、喜怒不形于色——《公冶长》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翻译: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三次担任宰相,没有表现出高兴的神情;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表现出愤怒的神色。每次罢免时一定把自己旧日的一切政令公务都告诉新任宰相。

成语义:高兴和愤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11 / 46

六《雍也》篇 1博施济众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释义: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2中庸之道

原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释义: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3乐山乐水

原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释义: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4行不由径

原文:“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释义:原义为人的文采和本质都很适宜。后形容言谈举止斯文闲雅。 6敬而远之

原文:“敬鬼神而远之。” 释义:指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7肥马轻裘

原文:“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释义:骑的是好马;穿的是裘衣,形容生活豪华奢侈。

8箪食瓢饮或陋巷箪瓢

原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2 / 46

释义:指贫苦的生活。 9先难后获

原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释义: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10能近取譬

原文:“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释义: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11立人达人

原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释义: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12、不改其乐——《雍也》

原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一竹筒粗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不巷子里,一般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成语义: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来快乐。 13、乘肥衣轻——《雍也》

原文: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翻译: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乘坐肥马驾的车,身穿贵重的皮衣。 成语义:驾驭肥壮的马,身穿贵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13、从井救人——《雍也》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13 / 46

翻译: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虽然告诉他:‘一位有仁德的人掉到井里啦。’他会跟着跳下去吗?”成语义:跟着落下井的人下井去,以营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不讲方式、不计后果没给别人带来好处而徒然损害自己。比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拯救别人。

14、箪食瓢饮——《雍也》

原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一竹筒粗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不巷子里,一般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成语义: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贫苦。 15、先难后获——《雍也》

原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翻译: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

成语义:先辛苦而后收获。形容不坐享其成。 16、周贫济乏——《雍也》

原文: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翻译:我听说过,君子应救济急需要的人,而救济已经富裕的人。 成语义: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七、《述而》篇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原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释义:述而不作: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自己并无创新之见。信而好古: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14 / 46

3择善而从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释义:选择好的而遵循。 4用行舍藏

原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释义: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原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6威而不猛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释义:有威仪而不凶猛。 7临事而惧;暴虎冯河

原文:“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释义:临事而惧:遇事谨慎戒惧。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过河。徒手和虎搏斗;蹚水过大河。比喻勇猛果敢。

8举一反三

原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释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9怪力乱神

15 / 46

原文:“子不语怪、力、乱、神。”

释义: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1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原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释义: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11生而知之

原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释义:一是指天生本能的知性,天赋。二是指通过生活的体验而获取知识。

12饮水曲肱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释义: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13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释义: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 14求仁得仁

原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释义: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15、浮云富贵——《述而》

原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6 / 46

翻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那些荣华富贵如同天上的云彩。

成语义: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的很轻。 16、诲人不倦——《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接解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对于我有哪些呢?”

翻译:你为会么不说:“他的为人,发愤时,竟然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就忘记了忧愁,连衰老就会到来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成语义:快乐的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 18、临事而惧——《述而》

成语义: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

原文: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翻译:孔子说:“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斗,没有船要趟水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和我一起的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善于筹划谋略的而能争取成功的人

19、暴虎冯河——《述而》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①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②比喻果敢勇猛。

20、求仁得仁——《述而》

17 / 46

原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翻译: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不有什么怨恨呢?

成语义:寻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愿望都已实现,如愿以偿。 21、一隅三反——《述而》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不到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点拔他;不到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点,他不能由此类推出相关三点,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成语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22、用行舍藏——《述而》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我就去;不任用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啊!”成语义:被任命进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

23、执鞭随蹬——《述而》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翻译:孔子说:“如果富贵是可以求取的,就是去当一名拿着马鞭的驭者,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取,我还是做我爱好的事情吧。”

成语义:手执马鞭,跟在马蹬旁边。比喻追随左右,尽心效力。 八、《泰伯》篇 1死而后已;任重道远

18 / 46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释义:死而后已: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2六尺之孤

原文:“可以托六尺之孤。” 释义: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释义: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4洋洋盈耳

原文:“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释义: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翻译: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坚守治国做人之道,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在哪里居住。

成语义:一心一意爱好学习。 7、犯而不校——《泰伯》

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翻译: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询问;学问多的向学问少的人询问;有才能却像没有,学问充盈却好像很空虚;被人冒犯了也不去计较。我从前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19 / 46

成语义: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是儒家提倡的恕道。 8、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

原文: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翻译:曾子说:“将要死的时候,它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成语义:人到临死时,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形容临终嘱咐之言。 9、战战兢兢——《泰伯》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翻译:曾子病重,召集弟子说:“看看我的脚和手,有没有毁伤的地方。《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渊的旁边,又像走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毁伤了。弟子们!”成语义: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10、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翻译:曾子病重,召集弟子说:“看看我的脚和手,有没有毁伤的地方。《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渊的旁边,又像走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毁伤了。弟子们!”成语义:好像面对深渊,又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处于危险的境地,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九、《子罕》篇 1欲罢不能;循循善诱

原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0 / 46

释义:欲罢不能:指因各种原因包括迫于形势无法中止。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是指有次序的样子。

2秀而不实;苗而不秀

原文:“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释义:秀而不实: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苗而不秀: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3岁寒松柏或岁寒知松柏

原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岁寒知松柏: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4后生可畏

原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释义:指青年人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是可敬服的。畏:敬畏、佩服的意思,不是可怕的意思。

5待价而沽

原文:“‘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释义:比喻做事等待某种条件,或怀才等待赏识者重用。

6好色之徒

原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释义: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8知过能改

原文:“过则勿惮改。”

21 / 46

释义: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能够改正。 9勇者不惧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释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10仰之弥高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释义:原指孔子之道,高不可及。 11、不舍昼夜——《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面对奔腾不息的流水说:“时间流逝就像这水一样,日夜不停的地奔流。”

成语义: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继日。 12、韫椟待价——《子罕》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翻译:子贡说:“有美玉在这里,是把它装在合子里藏起来呢?还是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呢!”

成语义:把玉藏在匣子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 13、韫椟未酤——《子罕》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翻译:子贡说:“有美玉在这里,是把它装在合子里藏起来呢?还是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呢!”

22 / 46

成语义:藏在木子里还未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 14、喟然长叹——《子罕》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翻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人格魅力,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双像在后面。老师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人,用文献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面,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也不能,直到用尽了我的才力。就像一个非常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即使想跟从他,却没有途径。

成语义:因感慨而叹气。 15、卓尔不群——《子罕》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翻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人格魅力,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双像在后面。老师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人,用文献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面,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也不能,直到用尽了我的才力。就像一个非常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即使想跟从他,却没有途径。

成语义:形容才智和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16、博闻约礼——《子罕》

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3 / 46

翻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人格魅力,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双像在后面。老师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人,用文献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面,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也不能,直到用尽了我的才力。就像一个非常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即使想跟从他,却没有途径。

成语义:见闻广博,用礼约束自己行为。

17、各得其所——《子罕》18、衣蔽蕴袍——《子罕》

原文: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也,其由也与? 翻译:孔子说:“穿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耻辱,只有仲由吧!

十、《乡党》篇 1踧踖不安

原文:“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释义:恭敬而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释义:粮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3鞠躬屏气

原文:“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释义: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4侃侃而言

原文:“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24 / 46

释义: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十一、《先进》篇 1登堂入室

原文:“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释义: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也作“升堂入室”。

2过犹不及

原文:“子曰:‘过犹不及。’”

释义: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3言必有中

原文:“子曰:‘夫子不言;言必有中。’”

释义: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指说话很中肯。 4一仍旧贯

原文:“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释义: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5有勇知方

原文:“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释义:有勇气且知道义。 6鸣鼓而攻之;群起而攻之

原文:“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5 / 46

释义:鸣鼓而攻之: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群起而攻之: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7、春风沂水——《先进》

原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土雩,咏而归。

翻译: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好,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回来。

成语义:原意是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十二、《颜渊》篇 1必不得已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释义: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2察言观色

原文:“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释义: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4风行草偃

原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释义: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下级一律绝对服从。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

5四海之内皆兄弟

原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6 / 46

释义: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6驷不及舌

原文:“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释义: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7以文会友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铺仁。’” 释义:通过文字结交朋友。 8浸润之谮

原文:“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释义: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9克己复礼

原文:“克己复礼为仁。”

释义: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1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原文:“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释义: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11司马牛之叹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释义: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12色仁行违

27 / 46

原文:“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释义: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13片言折狱

原文:“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释义: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14)、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颜渊》

原文:子张问崇德辩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翻译:子张问怎样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守信为主,努力做到义,就是提高品德。喜爱一个人就想叫他活着,厌恶一个人就叫他死去,既要他活着,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的确不是因为不富,而是因为见异思迁。’”

成语义:喜爱他时,就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就想叫了死掉。指凭个人爱憎待人。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原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同 成语义。

成语义: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16)、浸润之谮——《颜渊》

原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28 / 46

(17)、驷马难追——《颜渊》

原文: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翻译: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好竟这样评说君子。舌头一动,话说出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啊。

成语义:驷马虽快,也追不上说出的话。指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戒说话应当慎重。

成语义:比喻事实既成或话已出口,不可挽回。 18、一朝之忿——《颜渊》

原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翻译:忍心不住一时的气愤,而忘掉自身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亲的人,不就是迷惑么?成语义:一时或偶然的气愤。

19、足食足兵——《颜渊》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有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军备,人民信任政府啊。”成语义:粮食富足,军备齐全。

十三、《子路》篇 1一言丧邦

原文:“一言而丧邦,有诸?” 释义:谓一句话可以亡国。 2一言兴邦

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 释义:谓一句话可以兴国。

29 / 46

3欲速则不达

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释义: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斗筲之人

原文:“斗筲之人,向是算也。”

释义: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亦用为自谦之词。 5刚毅木讷

原文:“刚毅木讷,近仁。”

释义: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6和而不同

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 7名不正言不顺或名正言顺

原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释义: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名真言顺: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

8无所措手足手足无措

原文:“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

释义: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9言必信,行必果

30 / 46

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释义: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10近悦远来

原文:“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释义:使邻近的人高兴,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后用以形容邻近的人因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也都闻风前来归

翻译:

成语义:不知怎么办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 12、父为子隐——《子路》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翻译: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交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说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的品德就在其中了。”

成语义:父亲为儿子隐瞒劣迹。 13、胜残去杀——《子路》

原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翻译: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去刑杀了。真对啊,这话。”成语义:制服残暴,免除虐杀。指以德教化人,使凶狠残暴的人改恶从善,因而可以不用刑杀。

14、欲速则不达——《子路》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1 / 46

翻译:子夏到莒父当地方长官,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成语义:做事只想快速,目的反而达不到。指急于求成,反而无法把事情办好。

15、求备一人——《子路》

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翻译:孔子说:“给君子做事容易,去难以讨他的喜欢。不以正道去讨他喜欢,他是不喜欢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对人却能按才的大小合理使用他。给小人做事很困难,却容易讨他喜欢。即使不用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也会喜欢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对人就求全责备。

成语义:要求人完美无缺。比喻对人苛求的非常过分。 16、求全责备——《子路》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十四、《宪问》篇

1见危授命或临危授命;见利思义

原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释义:见危授命或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见利思义: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2一匡天下;被发左衽

32 / 46

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释义: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3以德报怨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释义: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4怨天尤人

原文:“不怨天,不忧人。”

释义: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5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文:“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释义: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6危言危行

原文: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翻译: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实际去做就困难了。 成语义:说大话不知知道害羞。 8、谲而不正——《宪问》

原文: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晋文公诡诈不正派,齐桓公正而不诡诈。 成语义:诡诈而不正派。 9、危言危行——《宪问》

33 / 46

原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翻译:孔子说:国家有道,说话要正直,行为要正直;国家无道,行为仍要正直,说话要随和顺从。

成语义:讲正直话,做正直事。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翻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过问那方面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他的职位范围。

成语义:不居于某种位置,就不用谋划来关事务。 11、言过其行——《宪问》 原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翻译: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可耻。 12、言过其实——《宪问》

成语义:原意是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现在指说话夸张,同实际不符。

13、深厉浅揭——《宪问》 原文:深则厉,浅则揭。 翻译:同 成语义

成语义:遇到深水就穿着单衣下水膛过去,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膛过去。泛指涉水过河,也比喻做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十五、《卫灵公》篇

34 / 46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2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释义: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3言不及义

原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释义:说话不涉及正题与中心。 4以人废言

原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释义: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5有教无类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释义: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进行教育。 6志士仁人;杀身成仁

原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释义:志士仁人: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杀身成仁: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8君子固穷

35 / 46

原文:“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释义: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9当仁不让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义: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10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释义: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12直道而行

原文:“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释义:比喻办事公正。

13、不以人废言——《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仅根据言语推荐人,也不因某个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14、成仁取义——《卫灵公》

原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6 / 46

翻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求得保住生命而损害仁,而应为做到仁献出生命。

成语义:

15、群而不党——《卫灵公》

原文: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翻译:孔子说: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7、推己及人——《卫灵公》 原文:

18、无为而治——《卫灵公》

原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翻译:孔子说:好像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大概只有虞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恭敬郑重地脸朝南面坐着而已。

19、好行小惠——《卫灵公》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喜欢给人一些小恩惠。 十六、《季氏》篇 1季孙之忧;祸起萧墙

37 / 46

原文:“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释义:季孙之忧:指内部的忧患。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 2分崩离析

原文:“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释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3血气方刚

原文:“‘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释义: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

5既来之,则安之

原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释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6隐居求志

原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释义: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7、陈力就列——《季氏》

原文: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就担任一定的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

成语义:依据自己的才能担当一定的职务,各就其职位尽力。 8、持危扶颠——《季氏》

38 / 46

原文: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翻译:遇到危险却不扶持,摔倒了却不搀扶起来,那么用你辅佐什么呢? 成语义: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9、困而不学——《季氏》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翻译: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而懂得知识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然后学习的人,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了。

成语义:遇到困惑而又不学习。指基础很差而又不爱学习。 10、直谅多闻——《季氏》

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翻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与歪门邪道的人交友,与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友,与习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成语义: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识广博。 十七、《阳货》篇 1时不我待

原文:“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释义: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道听途说

原文:“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39 / 46

释义: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 3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释义:饱食终日:整天吃得饱饱的;指无所作为。无所用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4色厉内荏

原文:“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共犹穿窬之盗也与?’” 释义: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5莞尔而笑;割鸡焉用牛刀

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释义: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割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6无所不至

原文:“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释义: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

第页

求上进,不想学好。 8患得患失

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余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释义: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9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40 / 46

原文:“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释义: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10红紫乱朱

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释义: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 11怀宝迷邦

原文:“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释义: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 12居下讪上

原文:“子曰:‘有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释义: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13兴观群怨

原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释义: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14匏瓜空悬

原文:“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释义: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

15、面墙而立——《阳货》

原文: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41 / 46

翻译: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如同面对墙壁站着一样。 成语义:脸对着墙站着,什么也看不见。比喻不学习、不实践。 十八、《微子》篇 1无可无不可

原文:“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释义: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2枉道事人

原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释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原文:“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释义: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4故旧不弃

原文:“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释义: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5季孟之间

原文:“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释义: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

释义:压抑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指违心地混迹于世俗或委曲求全。

42 / 46

7来者可追

原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释义: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8、无人问津——《微子》

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翻译:长沮、桀溺两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那里,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说:“那驾马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子。”长沮说:“是鲁国的孔子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自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成语义:没有人寻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

十九、《子张》篇 1学无常师

原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释义: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2文武之道

原文:“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释义: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3文过饰非

原文:“小人之过也必文。”

释义: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4生荣死哀

原文:“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43 / 46

释义: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5有始有终

原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释义:有开始也有结束,指做事能够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6小德出入

原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释义: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7、门墙桃李——《子张》

原文: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翻译: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贤明。”子服景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子贡。子贡说:“用房舍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到肩膀高,人们都能看见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门,无法进去,看不到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能找到门进去的人还很少呢。他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成语义:尊称他培养出的学生。

8、见危授命——《子张》

原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翻译:子张说:“一个有仁德的人,遇见国家危难,能献出自己的生命;遇见有利可图的事情,考虑是否合乎义;祭祀时,能想到恭敬严肃;临丧时,能想到悲哀。这样做就行了。

成语义:危难之时,不惜献出生命。 9、不自量力——《子张》

原文: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44 / 46

翻译:有人虽然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有什么损伤呢?只是看出这种人不自量力呀。

成语义: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二十、《尧曰》篇 2惠而不费

原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之亦惠而不费乎!” 释义: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3简在帝心

原文:“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释义: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4兴灭继绝

原文:“兴灭国,继绝世。”

释义: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5望而生畏

原文:“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释义:看着就害怕。

6、不教而诛——《尧曰》

原文: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翻译:孔子说:“事先不进行教育,就杀,是虐;事先不告诉要求做事成功,是暴;下达命令较晚却要求短期完成,是贼;给人东西,拿出手时很吝啬,是有司。

45 / 46

成语义:事先不加教育,一犯错或犯法就惩罚或杀戮。 7、存亡绝继——《尧曰》

原文: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翻译:使灭亡的国家复兴,使断绝的世族得以接继,使不被遗忘的人才得以举荐,天下的百姓就会归服。

成语义:或是继续生存,或是灭亡。形容局势万分危急。

说明:因时间有限,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可能存在失误,请在使用过程中以正规出版社印制的专用本为准。

46 / 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