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紧紧抓住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七十三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当代作家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XX次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才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
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一曲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副标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会,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词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艰难的艰难和个人另谋出路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
“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故土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前述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出现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长诗载体,是诗人所处的转型期,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往后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不平的愤懑情绪。再如联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集大成者,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画田园诗为主,诗风沉静或清幽恬淡或壮丽总貌,“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快乐,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卓绝人生境界。 [!--empirenews.page--]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情思之作,借物阐释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豁达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时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即今,阐释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大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诀窍。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诀窍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诗篇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就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阐释怀远,思乡
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城筑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用途不同之处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研究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之处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中用高耸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点缀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用途的事物,古诗中所常用的反衬方式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描写了蓝天、黄花、秋风、北雁、如醉的霜林,景物自高而低,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色彩明丽,但由于相爱的年轻人即将长久离别而归期难料,泪雨纷纷中这优美如画的秋色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情。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短蕊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empirenews.page--]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分野是:对比的二者是机会均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古时候人们的悲秋悲秋与自己认为“秋胜春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有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调、远近和动静的调和。XX
年高考ⅱ卷考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前面三联主要包括是静景,最后一联写农家在田地辛勤耕作为动景,动景和静景交相辉映。
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虎,叙述为实,议论为虚……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的上阕写眼前离别实景,下阕则写离别后设想的种种情景,此为虚写,全词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依恋之情。 (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诗歌中典型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笔法手法?”或“这样写成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层次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三、答题方法及控球技巧
(一)熟悉考题范围,明确答题思路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其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名著这里的文学作品次要指古代的诗、词、曲。 1.形象
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则,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感情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实事求是形象上,达到“意”和“象”的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意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压住就是抓住意象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 2.语言
字词方面常考的热点热点有以下两点:
(1)对诗歌所锤炼字词的赏析。古人诗词注重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明证。因此,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探究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
(2)把握诗歌语言的大致风格。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3.表达技巧
解答此类诗歌题应在熟悉诗词常见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细心审题。答题的投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中技巧),再以结合简述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爱情观更快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4.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态度
哲学思想要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应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看清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领悟从而领悟名作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empirenews.page--] (二)精练答题语言,学会看分答题
回答诗歌品茗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思路,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同时,考生应有效成分关注所答题目所含的分值,因为之前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给题目为4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由以上分析可知,古代抒情诗的鉴赏虽然是难点,但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技巧,再加上训练和磨炼,就一定能在中考中应对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