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13章 性 格

第13章 性 格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十三章 性 格 1 性格概述 1.1 什么是性格 词源:character

源于希腊语“charakter”,意指雕刻的痕迹或戳记的痕迹,后转义为印记、标记、特性 定义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1 性格概述 1.1 什么是性格

才能自然形成,性格则涉人世之风波而塑成。(歌德) 如何理解性格的定义 性格表明人的社会性

在外界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人生活实践时的知、情、意活动所形成的特有的行为模式,就是这个人的性格

性格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概括化和定型化的结果 一时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不能视为某人的性格

只有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才能表明其性格特性 性格是典型性和个别性的统一 民族性vs.个人性 1.2 性格的结构 1.2.1 态度特征

对待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 对待他人和集体的态度 对待自己的态度 1.2.2 意志特征

对行为目标的明确程度 对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 行动的坚持性 行动的果断性

1.3 性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性格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

客观事物对个体的影响被固定下来,构成个人特有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环境的要求常常使性格发生改变

性格的改变需要通过人的主观因素起作用

性格的改造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2 性格类型学说

2.4 按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

提出者: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 G. Jung) 类型划分

外向型/外倾型

个人活动的力必多(libido)倾向于外部环境

重视外部世界,爱好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易适应环境变化 内向型/内倾型

个人活动的力必多倾向于自身 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

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变化 3 性格的形成和培养

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氛围及教育方式方法 父母榜样 父母关系 学校环境 课堂教育 班集体 教师

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 社会实践的要求 个人的自我修炼

母亲的态度与孩子的性格(诧摩武俊) 孩子的性格

各项运动与性格特征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的概念

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异常,而且要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内的判断标准:

乐于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工作成就感。

乐于与人交往,能够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常多于负面的态度。 对自己有恰当的了解,进而有悦纳自己的态度,并愿意努力发展自己的身心潜能。 与现实环境接触良好,并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区分正常与否的标准

主客观统一

幻觉  妄想

 知情意行一致  人格稳定性

常见心理问题表现

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 分裂、癔症等

多动、孤独、品行问题等 应激相关等

第二节 应 激

应激的概念

应激(Stress)的原意为“压力” 应激的定义

 应激是一种刺激物(Cannon )  应激是一种反应(Selye )

 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的互动作用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过程。

应激模型

构成应激的三个环节

应激源 中介因素 应激反应

应激源

应激性生活事件

个人生活中的遭遇和变故,包括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是造成人们应激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

Holmes发现:生活变化单位(LCU)与10年内的重大健康变化有关系。 LCU小于150 次年可能比较健康 LCU在150~300之间 次年得病的可能性为50% LCU在大于300 次年得病的可能性为70%

与工作相关的应激源

职业内在的应激源

劳动条件

劳动范围,即组织中的部门、科室等; 工作负荷与速度控制

组织的政策及执行

组织的结构与气氛

职业性人际关系:上下级、同事 个人在组织中的角色、负责程度 个人的经历:提升快慢

环境应激源

经济的不确定性 政治的不确定性 技术的不确定性

应激源具有可相加性

影响应激程度的中介因素

抱负水平(个人期望水平) 个人的认知和评价

人格特征

内控者与外控者 敌意感

生理状态

个人既往的经验 社会支持系统

应激反应

躯体性应激反应

Selye提出的一般性适应综合症(GAS)

警戒期:机体为对抗应激源而对体内能量进行动员,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抵抗期:机体处在与应激源作长期抗衡的状态,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协调下,各系统均处于动员状态。

耗竭期:机体用来对抗应激的生理、心理能量已被耗竭,需要得到休息与能量补充,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疾患或死亡。

心理性应激反应

情绪性应激反应

焦虑 愤怒

认知性应激反应

“灾难化”,过分夸大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 否认、压抑

行为性应激反应

攻击行为 自杀行为

应激反应主要体征

综合性应激反应

崩溃:

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多由职业性应激引起。具有以下特点:

 体力耗竭:频繁头痛、恶心、疲劳、睡眠不良。  体验情绪耗竭:有抑郁、绝望情感。

 精神耗竭或变态:对人、对己、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消极态度。  自暴自弃的情感

延缓应激反应: 处在高度应激状态时不表现应激征象,事件过后一段时间才体验到,如创伤后应激综合症。常见于无法控制的灾难性事件后,表现围焦虑、激惹、夜惊、情感缺乏(麻木)等。

应激的后果

生理(躯体)方面:导致多种心身疾病 心理方面

儿童、青少年:

影响心理的发展

成人: 出现心理功能失调

老年人: 加重孤独感、导致老年痴呆

社会方面:社会角色改变、脱离现实

第三节 应对方式

情绪集中性应对

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面对紧张情景时的一种应对方式。

建设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升华:将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的冲动和欲望转向以更高级的、社会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合理化:潜意识地以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为其行为和动机辩护。 替代:制定另一目标来替代原来不能实现的目标。 幽默:以一种含蓄、诙谐的行为来化解困境或尴尬。

破坏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将冲动压到潜意识中 否认:将已发生的事件加以否认

幻想:以一种非现实的想象来逃避挫折情景,得到自我满足。 推诿:将自己的过错或失败归于外部原因 重新评价情景:通过改变认知能降低应激

分散对消极面的注意 产生积极情绪

增加个体对威胁情境的控制能力

减轻紧张

镇静剂的应用 体力锻炼 放松训练

问题集中性应对

事先应对:学会可以用于未来应激情境的技巧

获得信息:尽可能多地获得有关应激事件信息。

建立一种行动规范:设想一种尽可能接近现实的应激情景,并预期可能发生的困难,针对困

难排练反应行为。

自我调制:通过认知来控制应激反应的能力。

学会解释负性情绪、认知混乱以及发现唤起等应激反应的各个部分。 采取放松或重新评价等方法阻断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

寻求获得他人的帮助

给予信息及指导:当局者迷(应激可以损害认知功能),旁观者清。

给予关怀、影响和教育:这类社会支持能帮助个体保持自尊和支持信念。

提供鼓励与保证:告知个体,只要主观努力,主宰应激是可能做到的,并保证生活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第四节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疾病与环境适应

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例如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很强、具有彼此支持的强有力的家庭和社区关系纽

带(如关心邻居、对身处困境者提供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积极求援等等),可以抵御某些导致心身疾病的因素。

心身疾病

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我国前十位死因与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 生活方式与人均寿命

国外学者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其预期寿命有一定的关系。

改变自己,从心开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