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训练学习题

训练学习题

2024-08-1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运动训练学》习题

一、填空:

1.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诞生于( )年。

2.运动训练的发展历程分为( )、( )、( )、( )。 3.从过程来看,竞技运动包括( )、( )和( )。

4.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表现为( )( )、( )、( )、( )、和( )。 5.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可将竞技运动项目分为( )、( )。

6.按运动项目动作结构可将竞技运动项目分为( )、( )和( )。 7.训练适应的特性有( )、( )、( )、( )。 8.运动负荷由( )和( )构成。

9.运动负荷的大小可以通过( )和( )来表示。 10.恢复过程包括( )、( )、( )和( )。 11.恢复的类型有( )、( )和( )。 12.恢复的手段主要有( )、( )、( )。

13.训练周期的类型有( )、( )、( )、( )、( )、( )。 14.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可分为( )、( )、( )三个阶段。 15.从训练学角度看,耐力可分为( )和( )。 16.从生理学角度将,耐力可分为( )和( )。

17.从技术结构分析,每一个动作都是由( )、( )、和( )三方面组成。 18.构成重复训练法的要素是()、()、()、()。 19.构成持续训练法的要素是()、()。

20.重复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 )、( )、( )。 21.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 )、( )、( )。 22.持续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 )、( )、( )。 23.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 )、( )、( )。

24.比赛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 )、( )、( )、( )。 25.高原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 )、( )、( )。

26.运用重复训练法设计方案其构成要素一般有( )、( )、( )、( )和休息方式。

27.训练方案构成要素一般有( )、( )、( )、( )和休息方式。 28.身体练习是由( )、( )、( )、( )、( )、( )六要素组成。 29.运动训练的内容分为( )、( )、( )、( )、( )和思想品质训练。 30.速度素质分为( )、( )和( )。 31.心血管耐力可分为( )和( )。

32.力量素质可分为( )、( )、( )和( )种类。

33.技术训练要做到全面、( )、( )、( )。

34.技术训练时间的安排一般分为两类,一是( ),一是( )。 35.战术内容包括( )、( )、( )和( )。 36.运动训练大周期通常分为( )、( )、( )三个时期。 37.应激可分为( )、( )、( )三个阶段。

38.全过程多年训练周期分为( )、( )、( )、( )和( )。 39.全年训练周期可分为( )、( )、( )。

40.阶段训练周期有( )、( )、( )、( )、( )、( )六种类型。 41.小周期的类型有( )、( )、( )、( )。 42.训练课的类型包括( )、( )、( )、和( )。 43.训练课一般由( )、( )、( )三部分组成。

二、判断对错题:

1.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完成于20世纪60年代。 2.《运动训练学》是一门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性的学科。 3.理论知识的综合性是运动训练学的特点。 4.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学的核心。 5.运动训练的本质是对运动员机体不断改造的过程。 6.多年系统训练是当代运动训练的特点之一。

7.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智能等构成。 8.运动员参赛运动成绩的名次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决定的。

9.技能主导类的难美性项目,(如艺术体操)为参加大赛,常常安排年单周期训练。 10.跳跃型增加负荷的类型主要运用于优秀运动员训练。

11.对于优秀运动员施加的负荷强度小于70%,不能引起生物适应性变化。 12.关节的角度和肢体的移动距离可以作为协调素质的评价指标。 13.负荷节奏的竞技能力保持型可以用于发展运动员的耐力性能力。 14.关节的角度和肢体的移动距离可以作为灵敏素质的评价指标。

15.对于从事耐久性项目的儿童少年运动员来说,增加心肌肥厚程度重要于加大心腔容积。 16.长时间运用某一恢复手段,会使恢复效果提高。

17.运动员机体所受到的负荷刺激越大,疲劳就越深刻,机体的超量恢复越高,人体的竞技能力提高的越快。

18.负荷节奏的疲劳积累型主要用于发展运动员的速度性能力。

19.在一定范围内,负荷愈大,疲劳愈深刻,恢复愈旺盛,产生的超量恢复愈好。 20.采用持续训练法心率控制在150次/分,可以发展糖酵解供能无氧耐力。 21.间歇训练法主要用于发展有氧耐力素质。

22.运用重复训练法要求练习的次与次之间的休息时间不充分。

23.采用持续训练法可以发展糖酵解供能无氧耐力。

24.某运动员现有最大力量100公斤,训练方案:60kg×16+65kg×14+70kg×12是提高内协调能力的训练。

25.100m(85%)×3(3ˊ)+80m(90%)×3(3ˊ)+60m(95%)×3(3ˊ)是发展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案。

26.采用400M(90 %)×4( 2′)×4( 4′)方案训练的目的是发展运动员的非乳酸供能无氧耐力。

27.采用300m(80%)×4( 2′)×4( 4′)方案训练的目的是发展运动员抗乳酸能力。

28.100m(85%)×3(3ˊ)+80m(90%)×3(3ˊ)+60m(95%)×3(3ˊ)是发展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案。

29.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0.机体的能源物质代谢不同是心血管耐力分类的依据。 31.有氧性训练应以无氧性训练为基础。

32.发展肌肉耐力要保证一定的负荷强度和较小的负荷量。

33.通过增加肌肉的力量可以提高跑的速度,一般随着力量素质的提高跑的速度也随之提高。 34.肌肉处于紧张待发状态的反应速度好于松弛状态的反应速度。 35.阻力跑(如逆风跑、上坡跑)是消除速度障碍的有效手段。 36.方案:60m(95%)╳3(30″) ╳4(3′)是发展移动速度。

37.运动技术的形成与运动员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相关,与动作技能的储备数量无关。 38.技术风格即是技术特长。 39.战术指导思想是战术活动的核心。

40.民族特征是影响技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41.集体项目中的个人战术属于整体战术的组成部分。 42.赛期心理训练主要用于调整运动员心理过程。 43.日常心理训练主要用于改善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44.运用智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5.可以划分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是大周期的主要特征。

46.准备期负荷安排:负荷量为中到大或最大;负荷强度为小到小或中。 47.竞赛期负荷安排:负荷量为大到中;负荷强度为小或中到中。

49.在周训练中,先安排速度性训练,后安排耐力性训练是符合集成效益的训练安排。 50.体能主导类的速度力量性项目,多数常常安排年双周期训练。

三、单项选择题:

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 )的学科。 A 一般规律 B 特殊规律 C 专项规律 2.按运动项目动作结构分类,下列( )是固定组合项目。 A 游泳 B 体操单项 C 篮球 3.从运动员的生长发育角度看,速度素质的训练最佳期是( )。 A 5—9岁 B 9—14岁 C

14—18岁

4.跳跃型安排训练负荷多用于( )。 A准备期前期 B 准备期后期 C 比赛日 5.直线式渐进增加负荷主要适用于( )。 A 初级运动员 B 优秀运动员 C A和B 6.由快至慢排列体内各种能源物质储备恢复的速度是( )。 A糖→脂肪、蛋白质→ATP.CP B ATP.CP→脂肪、蛋白质→糖 C ATP.CP→糖→脂肪、蛋白质

7.肌糖原超量恢复值较大的是( )运动之后。 A 力量性 B速度性 C 耐力性 8.按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先后顺序,训练内容先后依次为( )。

A 柔韧→有氧能力→速度→最大力量、无氧耐力 B 协调→无氧耐力、最大力量→速度 C 协调→速度→最大力量→有氧耐力

9.在一次训练课中,训练内容安排的顺序应是。( ) A 协调能力、技术—速度—力量、耐力 B 协调能力、技术—力量、耐力—速度 C 速度—力量、耐力—协调能力和技术 10.采用变换训练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技术 B 改进技术 C巩固技术 11.运用间歇训练法发展无氧代谢能力,负荷心率一般控制在( )。 A 140—150次/分 B 160—170次/分 C 180—190次/分

12.选择海拔2400—3000米高度进行训练是发展( )能力。 A 有氧代谢 B 无氧代谢 C 有氧、无氧混合代谢

13.田径10000米运动员运用高原训练法,一般选择海拔( )米的训练环境。 A 1600—1800 B 1800—2000 C 2000—2300

14.消除速度障碍较好的手段是( )。 A 负重跑 B牵引跑 C上坡跑

15.运动员发展无氧代谢能力,其血乳酸值应控制在( )。 A 1mM/L B 1—4mM/L C 4mM/L以上

16.通过提高内协调能力发展最大力量,负荷强度多应安排( )。 A 40—60% B 60—80% C 80—100%

17.发展反应速度时,应使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 )上。 A 发出的信号 B 完成的动作 C 信号和动作

18.方案:50m(6″8)×3(30″)×4(3′)主要是发展( )运动素质。 A有氧耐力 B 糖酵解供能无氧耐力 C 磷酸原供能无氧耐力 19.采用持续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运动员心率可控制在( )左右。 A 120次/分 B150次分 C180次/分

20.通过增加肌肉体积提高最大力量,负荷强度应安排( )。 A 40—60% B 60—80% C 80—100%

21.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一般运动能力,时间多为( )。 A 3—5年 B 4—6年 C 4—8年

22.7—12岁的运动员应主要发展( )。 A 协调能力 B 最大力量 C 无氧代谢能力 23.启蒙训练阶段不易过多的进行( )训练。 A 最大力量 B 协调能力 C 移动速度 24.( )是技能主导类项目。 A 短跑 B 跳跃 C 排球

25.在大周期的准备期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一般是( )。 A量大、强度小 B量小、强度大 C 量大、强度大

26.( )针对性不强,但能减轻教练员制定计划的工作量,因而是目前应用较广的计划形式。

A 个体训练计划 B 集体训练计划 C 混合型训练计划

27.一年只有一次重大比赛应制定( )周期为宜。 A 单周期制 B 双周期制 C 三周期制

四、简述题:

1.怎样理解运动训练? 2.运动训练的特点是什么? 3.简述竞技运动项目分类。 4.项群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5.简述项群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有何意义。 6.图示负荷节奏性并简要说明其含义。

7.什么是适宜的负荷原则?举例说明怎样贯彻适宜的负荷原则。 8.简述超量恢复规律

9.简述恢复的类型及其运用的时机 10.简述运动中恢复的特点。

11.依负荷的节奏性原理谈训练内容的安排。 12.简述恢复过程。

13.在训练中应怎样运用恢复的三种类型? 14.简述恢复的集成效益

15.马特维耶夫提出的训练周期理论依据是什么? 16.简述竞技状态形成的阶段性规律。

17.某运动员以60m跑为训练手段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无氧耐力,其最好成绩7″,制订训练方案。 18.某运动员以60m跑为训练手段发展移动速度,其最好成绩7″,制订训练方案。 19.某运动员以60m跑为训练手段发展乳酸供能无氧耐力,其最好成绩7″,制订训练方案 20.某运动员以100m跑为训练手段,其最大心率205次/分,安静心率55次/分,该运动员训练心率为195次分,求该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并判断其发展什么运动素质?简要说明。

21.某运动员以400m跑为训练手段,其最大心率205次/分,安静心率55次/分,训练强度为80%,求该运动员的训练心率并判断其发展什么运动素质?简要说明。

22.某运动员训练安排如下:160次/分×3;170次分×3;180次/分×2,测运动员最大心率为200次分,安静心率是60次分,问其训练强度是多少?如果该运动员采用90%的强度训练,心率应控制在多大?并说明上述两种训练情况下,机体的代谢状态。为什么?

23.某运动员以400m跑为训练手段发展有氧耐力,其最好成绩47″,制订训练方案。并简要阐明其能源物质代谢状况。

24.举例说明如何运用间歇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 25.举例说明间歇训练法的作用? 26.举例说明变换训练法的作用?

27.举例说明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的主要区别。

28.何谓循环训练法?运用循环训练法设计一个训练方案。(图示)

29.运用循环训练法设计训练方案。(提示:训练任务、内容、负荷、衔接等,可图示。) 30.设计运动训练方案。

31.结合训练实践谈发展移动速度训练的两个基本途径。 32.举例说明最大力量训练的两个基本途径。 33.结合训练实践谈最大力量训练的生物学基础。 34.结合专项训练说明怎样进行力量素质训练? 35.结合专项训练说明怎样进行速度素质训练? 36.简述力量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37.阐述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38.阐述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39.举例说明怎样进行背越式跳高?(或自己专项的一个运动技术)技术训练?(条件:初级运动员、一次新授课、场地器材充足、其他条件不受限制)

40.举例说明怎样进行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训练?(条件:初级运动员、一次新授课、场地器材充足、其他条件不受限制)

41.举例说明怎样进行前滚翻技术训练?(条件:初级运动员、一次新授课、场地器材充足、其他条件不受限制)

以某一专项为例阐述如何进行技术训练?(条件:初级运动员、一次新授课、场地器材充足、其他条件不受限制)

42.结合专项设计一份周训练计划。(要求:标明训练时期、项目、训练对象;写出训练内容、手段与方案、负荷等)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如何运用重复训练法发展移动速度。 2.如何理解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 3.简述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4.举例说明持续训练法的作用。 5.举例说明重复训练法的作用? 6.举例说明力量素质训练。 7.举例说明速度素质训练。 8.举例说明耐力素质训练。

9.举例说明如何防止速度障碍的出现。

10.简述运动技能迁移的种类,并举例。 11.依据动作技能形成原理,如何进行技术训练?

12.以某一专项为例阐述如何进行技术训练?(条件:初级运动员、一次新授课、场地器材充足、其他条件不受限制)

13.设计一份基础训练阶段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提示:要求写明训练对象、运动项目、训练任务、训练年限、训练内容、训练负荷等)

14.设计一份基本训练周的训练计划。(提示:要求写明训练对象、运动项目、训练时期、训练内容、训练负荷等)

15.设计一份训练课的计划。(提示:课的类型为综合课。要求写明训练对象、课的结构、任务、组织与方法、负荷、时间分配等)

六、解释名词 1.竞技运动 2.运动训练 3.训练适应 4.身体练习 5.项群训练理论 6.一般训练 7.专项训练 8.运动负荷 9.超量恢复 10.疲劳 11.超量负荷 12.恢复过程 13.完全恢复 14.不完全恢复 15.爆发力 16.最佳竞技状态 17.运动训练基本方法 18.重复训练法 19.间歇训练法 20.持续训练法 21.变换训练法 22.循环训练法 23.比赛训练法 24.高原训练法

25.高原现象 26.身体训练 27.运动素质 28力量素质 29.最大力量 30.相对力量 31.速度力量 32.力量耐力 33.速度素质 34.反应速度 35.动作速度 36.移动速度 37.耐力素质 38.一般耐力 39.专项耐力 40.有氧耐力 41.无氧耐力

42.乳酸供能无氧耐力 43.非乳酸供能无氧耐力 44.协调能力 45.灵敏素质 46.柔韧素质 47.运动技术 48.运动技能 49.战术 50.战术能力 51.心理训练 52.运动智能 53.训练计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