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法化研究浅论

语法化研究浅论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语言研究 语法化研究浅i仑 文/张宏磊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 国内系统的语法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称为实词虚化.历来属于历史语言学的范畴,直接跟研 1994年,沈家煊与孙朝奋分别在《外语教学与研究》, 究语言的演变相关。随着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的发 《国外语言学》上发表文章初次介绍国外语法化研究的 展,语法化成为学者们越来越感兴趣的课题。汉语语法 理论和最新成果。如今,汉语语法化研究正如火如茶地 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从2001年起.已先后召开四 进行,一大批学者深入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届,成果卓著。在第一届汉语语法化学术讨论会上,南 一语法化的内涵 开大学马庆株教授就在开幕式上指出:“语法化问题有 随着对语法化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学术界对语 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既涉及汉语语法的历史,又涉及 法化的表述也越来越灵活和多样化。 汉语语法的现状,内容涉及语音学和音系学,词汇学和 1沈寐煊 语义学,汉语方言学和汉藏语言学等,因此语法化可望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 促进语法学中相关分支学科的发展。” 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例如汉 “语法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13世纪提出 语“把”“被”“从”等原来都是有实义的动词现已虚化为 来的,元朝的周伯琦在其《六书正 》中指出:“大抵古 介词。介词属于虚词。虚化有程度的差别,实词变为虚 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欧洲 词是虚化,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如词缀和屈折形态) 直到18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Etienne Bonnot de 也是虚化。 Condillae最先指出动词的屈折形态,但还没有明确地 2刘坚 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 在讨论语法化之前.刘坚教授重点解析了“实词” 的是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他堪称现代研究语法化 和“虚词”的概念。因为这一对概念是汉语语法研究中 的先驱,在其《语法形式的演化》(1912)中,A.Meillet不 的基本概念。“实词是指那些具有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 仅使用了grammaticalization一词.而且提出三个值得 的词,虚词是指那些没有词汇意义而仅有语法作用的 注意的观点:一是虚化产生的新的语法形式会引起整 词。”然后得出结论:虚词一般是由实词发展变化而来 个语法系统的变化;二是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的。最后指出语法化就是某一个实词的词汇意义首先 虽然也可以分出阶段来:三是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 发生变化,变化到一定程度,又引起这个词的功能发生 成正比。 变化,变化到只在语句中起某种作用而失去它原来的 研究出版社,2006,(4). [6】陈杭柱.德语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2】杜登.德语规范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版社.2000. 社,2005,(3). [7]张才尧.实用德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3]张嘉谋.德语句子结构与功能[M].北京:商务印 究出版社.1994. 书馆.2005. [8】谭志词.论英语词汇对德语词汇的影响Ⅱ】.解放 [4]陈晓春.德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1):46—50. 版社.1998. [9】姚宝.德国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叶本度.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 1996. 与研究出版社.2000. (李锋: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81 201O年九月刊 才 词汇意义 位置的改变,词义变化,语境影响,重新分析。(5)刘丹 从二者给语法下的定义来看,很明显,二者都认为 青提出了更新,强化与叠加机制。(6)吴福祥介绍了周 语法化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实词的实在意义如何由 外语言学者所研究的重复及频率,语言接触,主观化在 实到虚,如词义抽象化,泛化,弱化乃至完全消失的演 语法化过程中的基本作用。(7)石毓智,李讷提出诱发 变过程;二是实在意义虚化的同时或之后,实词在频繁 语法化的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本文将试着探寻诱 的使用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的信息表达功能,即意义实 发语法化的隐喻和重新分析机制。 存的词如何成为一个表示一定语法功能的特定语法形 式。 3石毓智.李讷 隐喻和重新分析都属于认知因素,因为语肓的语 法化同时也是一个心理认识的过程。在语言的发展中。 人类自身对语言的理解,分析等认知心理活动对语言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隐喻机制 语法化——一个新兴语法手段产生的历时过程 语法手段包括语法标记和语法结构两大类。在汉语语 法史上,一个语法化过程往往同是涉及到新标记和新 隐喻(metaphor)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 结构的产生,两者经常是同一变化的两个方面。比如处 的投射,是一种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 置式的发展结果。一方面导致了指示谓语中心动词之 的认知方式。比如词语由表空间义转化为表时间义,就 前受事名词的语法标记。“把”的出现.另一方面又引起 是由于隐喻的作用。 新语法格式“把”字句的产生。 Traugott&Heine等就指出,在语法化背后潜伏着 一显然石毓智的定义以普通历时语言学为基础.并 个非常具体的认知原则,即“利用旧途径表达新功 考虑到了句法形态发展的特点,重点突出了语法化是 能”的原则。因而,语法化理论主要研究范畴间的不确 一历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定问题,将范畴间的动态演化过程图式化或模式化是 此外,Herine.B.et al则认为语法化是语言单位失 语法化理论的终极理论目标。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 去语义的复杂性,语用意义,句法自由和语音实在的一 模式里,不仅讨论了范畴间的不确定性,还指出了这种 种演化。Asher认为语法化是指具体语境中的虚词类, 现象过程的相互隐喻化。Lakof&Johnson等也说过: 如:格,时,体,态等被组织和编码的过程。 虽然对语法化的具体定义各不相同.但是目前学 一“隐喻的本质就是从其他事物的角度来理解和体验某 类事物。”Heine et al等认为,驱动语法化过程最主 术界对语法化还是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即语法化 要的认知因素是隐喻,它是联系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法化指的是一种 的两个概念域的。可见,语法化和隐喻具有千丝万缕的 解释语言研究。狭义的语法化指的是语法化框架试图 内在关系。 解释的实际语言现象,如某个词汇单位或结构获得某 种语法功能.或者说某个语法单位获得一项更为语法 2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从西方语言学中引进的理论.是指在 化功能的动态过程。前者把语法化界定为一种考察视 没有改变表层结构形式的情况下.一个本来可以分析 角或研究方式.后者即语法化现象。 为(a'b),e的结构,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经过重新分 综上所述,语法化既是一种理论框架,又是语法手 析,变成了a,(b,c)。也就是说,在句子表层结构不变的情 段产生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在这一历时过程中,又伴随 况下,由于人的理解起了变化,同一种语言形式,被赋 着各种语法化现象。 二语法化的机制 予了一种新的解释。 例如“被”字句的产生,就有人用这一理论来进行 在语法化机制的讨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解释。他认为“被”字后面可以跟名词,也可以跟动词, (1)孙朝奋介绍了虚化发生的原因“首先是认知学的种 而汉语中名词和动词是没有形态区别的。在“亮子被苏 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隐喻,转喻和重新分析。(2) 峻害”(《世说新语・方正》)这样的句子中,“害”可以理 沈家煊提出了五种虚化机制:隐喻,推理,泛化,和谐, 解为名词,这时“苏峻”就相当于“其”,做“害”的定语, 吸收。(3)张谊生认为汉语副词虚化的机制涉及了四个 “被”就是“遭受”义动词。“害”理解为动词,则苏峻就成 方面: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表达方式,认知心理。(4)刘 了施动者,句子就成了表被动的“被”字句。句子仍旧是 坚,曹广顺,吴福祥认为词汇语法化的因素包括:句法 原来的句子,但由于人们理解的变化,被赋予了一种新 201O年九月 82 语言研究 %*撼 % 啦 | _ t∞ ‘- ≈ %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文/王晨钰  概述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体系,探讨如何行之 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有效地运用理论指导我国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同时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Edward L・Thorndike通 认为所 也浅谈了在英语阅读中应如何克服母语语境的限制及 过对在动物身上进行的“迷笼”实验得出结论,母语思维习惯的影响,从而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 、引言 顺序逐渐达到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刺激一反应 英语阅读水平的高低,是评判英语学习者是否真 (Stimuli—Response)的学习理论。 正掌握英语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英语学习者能否熟 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以Bloom— ield和Skinn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在Thomdike的理论 练应用英语的关键之一。然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一直 f是我国大学英语教与学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除了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刺激一反应一强化(Stimuli— 英汉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之外。还有母语思维定式以 Response—Reinforcement theory) ̄论.主张要观察言语 及汉英语言习惯的迥异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 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性, 何认识到母语阅读和第二语言阅读过程的差异,打破 找出话语和对他产生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认为 现行阅读教学的常规,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阅读 解释言语行为最合理的模式就是刺激一反应论,例如儿 的效率.在行为主义所倡导的语言学习理论能够得到 童学话无非就是对环境或是成人的话语做出合适的反 一些启迪。 应。如果反应时正确的,成人就会给予物质或口头的鼓 励,把它强化(reifornce)下来,由此形成语言习惯。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 Skinner把这称为行为的塑造(桂诗春,1985:173)。 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观点可以概 1913年所创立。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括如下: 的含义。他认为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就是这样产 学者的共同努力。 生的。 参考文献: 【1】昊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语言是客观物理世界 在人脑中的镜像,理解意义必须激发相关的认知结构。 因此不同民族的人会激活和凸显不同的认知参照点, 【2】沈家煊.认知与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进而由已知信息和熟悉信息引出新信息和陌生信息。 这就决定了不同民族有可能会运用完全不同的隐喻模 式。 【3】吕叔湘.语法研究入f3【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总之,语法化问题使现代汉语,汉语史,方言等的 【4]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 研究有了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加强了句法.语义. 大学出版社.2001. 语用,语音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样就有利于打破学科之 (张宏磊:(1985一),女,河北保定人,陕西师范大 间的隔阂。虽然语法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要 学文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 想使汉语语法化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步,还需要后代 学) 2O1O年九月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