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顺应论看语用含糊策略的应用

从顺应论看语用含糊策略的应用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n卷 第3期 2012年6月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IBEI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o1.11 NO.3 Jun.2012 从顺应论看语用含糊策略的应用 甘仪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摘要:语用含糊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在交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试用Vers— 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分析人们在交际中使用含糊语言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指出语用含糊策略是交际双方根据 不同的交际意图,利用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并结合语境因素对语言进行不断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语用含糊;顺应论;交际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2)03—0015—03 一、语用含糊释义 所谓词义笼统就是指交际者在知道某一词语的下义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自然语言 的本质属性 ,并且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语 用含糊的定义,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基本都涉及说 话人的意图性、说话人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说话人的交际 策略。交际中,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还选择交际策 词的前提下却故意使用其上义词进行信息的传递,借由不 完整的信息来传达特定的交际意图。男友并不喜欢女友 夸张的太阳镜,但是又不能说难看,所以没有正面回答,但 只要结合语境就不难辨识出话语中的弦外之音。 2.利用词的多义 略,以满足交际的需要。选择交际策略总是反应在语言形 例3)甲:今天的火锅真好吃,尤其是牛杂牛肚,我们两 个人就吃了四斤。 式,如语体、称呼、词汇等方面_1]。语用含糊就是以特殊的 语言形式为实现手段的一种交际策略。概括地说,语用含 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_2],涉 及说话人和受话人两个方面。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 说话人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使用含蓄的语言代 乙:是啊,要不是牛肚,我们还真吃不完! 甲乙二人故意利用牛肚的多义现象在具体的语境中 实现了含糊,甲的意思是牛肚好吃,乙的意思是他们的食 量就像牛肚一样大。由于牛肚一词的两种含义为交际双 方所知,因而使得话语更具幽默色彩。 3.利用模糊限制语 替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达以传达某种言外之力,受话人可以 对话语有多种理解,这种交际策略就是语用含糊。 作为一种特殊语言现象,语用含糊体现在语言的各个 层面,涉及语音、词汇、句法等等,单词、词组、句子等在语言 例4)In a sense,universities are just factories. 模糊限制语具有增强意义不确定性的功能。In a sense的使用说明这句话只是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因此话语 内容的准确度就具备了含糊性。英语中的around,about, sort of,somewhat,almost,nearly,I think/guess/suppose, 使用和理解中所体现出的不确定性就是语用含糊现象。 (一)语音层面 例1)A:What are they doing there? B:They are K—I一 I—N—G. as it were,in my opinion,roughly speaking等和汉语中的 B违反了Grice的合作原则,不直接说kissing,而把这 “可能”、“大概”、“几乎”、“据说”等表示笼统含义的词或词 组都是常见的模糊限制语言。 4.利用指示语 个单词拼读出来,显然是不想让身边的孩子知道他们的行 为。因此,kissing一词的语用含糊就通过语音手段实 现了。 指示语是那些指向时间、地点或人物的词或短语,交 际中人们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出于礼貌常使用间接字眼 进行指代。 例5)Father:Someone has eaten the cheese cake! Son:Not me. 汉语中也不乏这种语言使用现象。如由于一些城市 的交通“协”管员不熟悉交通规则,被市民称为“斜”管员,把 交通管斜了,极具嘲讽之意。 (二)词汇层面 1.利用词义笼统 父亲怀疑儿子偷吃了起司蛋糕,但是考虑到孩子的面 例2)女友:这是我刚买的太阳镜,好看么? 男友:还行! 收稿日期:2012—04—02 子,于是使用不定代词someone这种间接的方式来指责孩 子,显然比直接用指示代词you来的更加委婉。 作者简介:甘仪(1982一),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及教学法。 ・ 15 ・ 甘仪/从顺应论看语用含糊策略的应用 (三)句法层面 例6)If 1 were you,I’d leave town straight away. 语用含糊的实现手段除了词汇方面,也可通过句子结 构来实现。例子中的If 1 were you可以理解为建议,威胁 或警告,听话人需要结合语境自行判断说话人的真实意 图。这种以从句功能对主句理解进行限制的方式体现了 模糊限制语If 1 were you的含糊性,使听话人不得不承担 一部分自己理解的后果。 二、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含糊策略应用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 (1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 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行为的综观D],交际者一旦使用语 言,就要不断地根据语言的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 (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这三种特性对语言做 出选择l_3]。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所具备的可变选项,且 所有的选项都是可以供语言使用者选择使用的。商讨性 是指语言选择并非机械地或按照严格的准则做出,而是在 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是指能够 从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做灵活地选择和变通,从而满足 交际的需要;同时语言的顺应性也是动态的,与交际双方 相互关联。其中顺应性作为三种特性的核心,其重点在于 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前者包 括篇内衔接、互文性和序列性;后者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 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Versehueren认为话语的发出 者和话语的理解者是语言使用的焦点,在选择语言之前, 交际双方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语境和交际目的对话 语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同样,交际中语用含糊的使用也是一个基于语言的三 种特性而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交际双方不但选择特定 的语言形式,而且也选择了交际策略。下文将从交际策略 的角度出发,利用顺应论中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 性,顺应性)并结合交际语境对交际中的语用含糊现象进 行分析。 (一)语用含糊的适应性策略 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身需求和意图, 但是语言的表达必须受到社会环境和交际环境的制约,因 而想要成功地传达交际意图,语言使用者就必须采取相应 的语言策略。语言的变异性是策略选择的前提,它为人们 提供了语言可供选择的各个层面。人们为了交际的需要, 就要为表达一种意思而创造多种表达方式,供人们在不同 的语境下选择,否则顺应就难以实现 ]。含糊语言可以说 是交际双方基于交际策略而选择的语言形式,它顺应了社 会、文化、心理等因素。 1.适应礼貌待人的需要 被人尊重是人类是一种基本诉求。人们在交谈中出 于礼貌,常常使用含糊语言来掌握说话的分寸,避免口气 生硬或过于武断,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对方面子的伤害,一 方面也给自己留下商量的余地。 例7):(情景:谈论双方都熟悉的一位朋友) ・ 】6 ・ A:HOW about Ben? B:He decided to work hard when he was promoted to be the manager of the sales department. B不想撒谎,但也不想直接说Ben懒惰不上进,于是他 使用when来引导一个句法结构不明的从句,既可以理解 成“Ben is the sales manager now,he works hard.”也可以 理解为“Ben isn’t the sales manager,he doesn’t work hard.”,听来显得委婉、礼貌,顾及了双方的面子。可见,B 在此处利用了语言变异性所具备的多种表达方式,从句法 层面上使用了语用含糊策略。另一方面,听话人必须意识 到,含糊的语言中往往隐含了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听话人 需要根据语境才能推导出话语中的深层含义。 2.避免触犯禁忌 由于受到社会和文化等语境因素的影响,某些话题在 交际中难免成为禁忌。交际者必须遵循社交世界中的交 际规范和文化习惯,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语用含糊是交 际者为了顺应社会规范和文化所采取的语言策略,以保障 交际顺利进行。 例8): 项兰点点头,又摇摇头,说:“头天晚上我出去参加一 个派对,很晚才回家。听姐姐说,说不定我回来那阵子他 已经那个了。 《是谁杀害了父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日常会话中不宜直接讨论 的字眼。做为死者(92亲)的女儿,如果项兰使用“死”来描 述父亲过世这一事实显然不合时宜,受话人会认为她对父 亲不敬重。以指示语“那个”替代“死”一词显然是一种更加 委婉和人性化的选择,它巧妙地化解了禁忌词汇所带来的 违和感。这个例子中,说话人利用语言的变异性,从词汇 层面选择了恰当的含糊语言,成功地顺应了文化和社会的 规约。可见,语言的可变性为顺应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使 人们在不同环境下能创造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多种意思, 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二)语用含糊的交际性策略 交际中的理想状态是说话人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便受话人能立即会意,但在日常交 际中事实并非如此。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商讨性使得 交际者在选择语言时不会按照某种机械的形式或严格的 规则,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同时,商讨性还 存在着各类不确定性:首先是说话人进行语言选择时的不 确定性;其次是听话人进行理解时的不确定性;第三,只要 有选择,就可以再协商[5]。商讨性透露出的这些不确定因 素是为了顺应交际意图与语境。因而虽然含糊语言令人 费解,但当人们通过语境、常识等推理出说话人的“言外之 意”,往往会获得特殊的交际效果,使得话语更具说服力和 幽默感。 例9):(萧剑之前曾对尔康说过“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 恕”,但现在他执意要杀了皇上为父报仇。) 尔康:我记得有人给我说过,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恕。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萧剑:饶恕好说,难做啊! 《还珠格格》 2012年第3期 巧妙的利用问题“How dare you tell me to eat more quietly ?”改变了语境,使得A无法含糊其辞地进行推诿或抱怨; 而A的回答使得B获得了选择的空间,交际语境成功的转 尔康为了表达对箫剑言行不一的不悦,采用不定代词 “有人”,而不直接说“你”指名道姓;显然,箫剑知道所谓“有 向了B。在这里B利用了语言的顺应性,迫使A不得不选 择明确的话语顺应改变之后的语境因素,从而成功地获得 了交际中的主导权,成为受益的一方。 人”就是他自己。商讨性在这里突出表现为说话人选择语 言的不确定性,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选择恰当的语 言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在具体的语境中,含糊语言可 作为一种手段来表达说话人对受话人某种行为的不满,它 比明确的说法更具说服力,并且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由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过程是语境因素 (如社交世界,社会文化,心理世界等)与语言选择相互顺 应的动态过程;为了达到限制对方使用含糊语言的目的, 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的同时也选择了交际策略,这些都 除了产生说服力之外,在特殊的语境中,含糊语言也 可以增添话语的幽默感。 例10):A professor t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Gentlemen--order!” The whole class yelled:“Beer!” 教授要求同学们保持安静。在教授的话中,order意为 在某一特定场合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同 学们的回答则利用order的另一个意思——点餐,虽然违 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却制造了幽默的效果。如果 能突破语言的模糊层,体会出两个order不同的含义与联 系,就能够品尝出话语中幽默的韵味,使得语言更具表 现力。 (三)语用含糊的限制性策略 语言的顺应性要求商讨的结果(最后确定的表达形 式)必须与交际环境相适应,以便满足交际的需要[6]。顺 应的过程是一个双向动态的过程,语境会随着交际的进行 而发生变化。含糊语言并不总在交际中起积极作用,当其 给交际带来消极影响或对交际造成障碍时,交际者可通过 主动改变语境以获得谈话中的主导地位;突出表现为强势 的一方有意对谈话的意图做预先的评说或概括,以此限制 处于劣势的一方,防止对方的话语带有模糊性或间接性。 例11):(电影院中,B零食吃得沙沙作响,邻座的观众 A愤怒地转向B,希望B安静点,那期间发生了如下 对话:) A:It’S SO noisy,I can’t hear clearly. B:How dare you tell me to eat more quietly? A:I didn’t tell you to,I asked if you could.If you can’t,there is nothing more tO be said. 通常不能对陌生人下命令,但是问他们问题是完全可 以的。在例11中,B吃零食弄出的噪音影响到A,于是A 对此表达了不满,构建了有利于自己的语境因素。但是B 是语言顺应的结果。 三、结语 语用含糊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会话中,它丰 富了人们交际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在言语交际中起着不可 忽视的作用。语用含糊是一种言语策略,它能够传达多重 信息以及言外之力,促使交际顺利进行,满足交际双方的 需求。适当地使用含糊语言不但不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 反而能使交际充满灵活性和艺术性。同时,当交际双方感 到含糊语言对交际意图形成障碍时,亦可根据语言的特性 对语用含糊现象进行限制。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 够提高我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充分利用语言的多元性和 可变性来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进而增强实际生活中的会 话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亚欣.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 院学报,2002(1). [2] 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2000(1). [3]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C].Lon— don:Edward Arnold,1999. [4] 曾征.语用含糊的语境顺应性分析[J].前言,2010 (2). [5] 程雨民.关于“会话含义”的两点探讨EJ].暨南大学华 文学院学报,2009(3). [6] 余璐.模糊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解读[J].辽宁学院 学报,2010(3). 责任编辑:九林 ・ 1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