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课堂丰富学习资源
作者:肖雪英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10期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在教学中,我针对我班外地生多、语文基础差、课外阅读量少、学生怕写作文这些具体问题,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努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社会广泛联系,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此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一、开辟“读书角”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在班级中开辟了一个读书角,以每天二十分钟的课外阅读代替传统的抄写作业。我以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子,加强阅读指导,把学生引入广阔的阅读天地,在班级中营造学习语文的精神乐园。
1.学一篇带一组
苏教版教材大多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我就根据每单元的主题给学生推荐相关主题的系列文章,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如,学习了《莫高窟》,我就在读书角里贴上《世界遗产——秦兵马俑》《我爱龙门,我醉石窟》;学习了《鼎湖山听泉》,我就把《梅雨潭》《趵突泉》印发给学生……孩子们在一路书香中积累、感悟,课外阅读不但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语言素材,更让学生感悟到了生活的哲理,得到了精神激励。 2.学一篇带一本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名家名篇,有名著选段,这些名篇、选段就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引子。学习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就把冰心的《繁星》《寄小读者》放在读书角里,学生在惊喜之余争相借阅。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我再绘声绘色地讲述武松打虎、真假李逵、醉打蒋门神的故事,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带着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水浒传》,一时,谈宋江、议林冲成为我们班的热门话题。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利用读书角,我引导着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学习语文,于墨韵书香中浸染心灵。文章中许多精彩情节让每天的阅读由原来的中午不知不觉地延伸到了课间、晚上。一篇篇文章,学生可略读、精读,精彩片段可摘抄、背诵。在阅读中,学生积累了素材,培养了语感,感悟、运用着语文,班级图书角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精神乐园。
二、丰富“成长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把原来要求学生写日记换成写成长故事,指导学生先关注自我:学习、生活、心情;再向家庭扩展、向学校延伸、向社会辐射,接触生活,了解社会,有所感兴,力求让写作成为学生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 1.师生共写成长录
新颖独到的激励形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写起来,我就先带头写。我首先把我的教学随笔给学生看,读给学生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和我一起写,我写教学随笔录,学生写成长记录,尽量做到每天把我的随笔和一位学生的成长录交换阅读。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动笔的兴趣大大增加。一篇篇成长录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也成为学生感悟生活、记载人生的“史记”。 2.评选“小小作家”
有了写的热情,更要让这份热情持之以恒,最终达到愿写、爱写的目的。每周五放学前,我就让学生挑选一周中写得最棒的、改得最多的两篇文章折好角上交,我结合每位学生的文章质量、进步表现进行批阅,最终评选出每周的五位“小小作家”。下一周每天早读课十分钟,“小小作家”就会佩上徽章,自豪而激动地朗读自己的作品。每学期,我还要把学生成长录中的精品文章,编辑成一个小册子,发给每个学生,学生非常喜欢,百读不厌,同时也得到家长的赞赏。鼓励学生写成长记录,让学生写自己生活中喜欢写的东西,提高写作能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三、搭建“展示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实践。学习语文,更需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学习快乐。 1.“我的佳作”——精彩无限
我把教室窗户下的一面墙壁布置成“我的佳作”展览区,每个月把学生优秀的作文、摘抄、学生发表作品的报纸杂志或奖状张贴上去。课间、午后,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在阅读、欣赏。榜上有名的学生更是常常会驻足凝视,自信的笑容里洋溢着学习语文的那份快乐。这一面墙壁已经成为学生交流、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的舞台,拓宽了学习内容,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2.“实践天地”——魅力无穷
语文教学的活力在活动之中,多组织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在探究应用中整合知识,发展能力。每一次的故事会、古诗文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竞赛、读书交流活动、自编小报评比让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到实际生活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增强了兴趣。课内知识在课外得到了延伸,语文的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