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20-06-1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8卷第2期2010年3月JOURNAL0F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UI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8)V01.28No.2Mar.2010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李波(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贵州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矛盾与不足,文章在分析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制定规划加大投入、构建特色经济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构建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等,确保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足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5099(20lO)02—0013—07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苗、侗、布依、仡佬、水、土家等少数民族,现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和11个少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全省55个县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占全国试点县的55%。恢复扩大石漠化地区的森林植被,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2008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4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基本杜绝对山林的乱砍滥伐和无序开发,严防山林火灾,使民族地区上世纪80年代曾经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得到恢复。2、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贵州具有发展山区型数民族自治县、252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生态当作生产力,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一、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l、以环境保护为抓手,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从上世纪末开始启动六大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经济的综合条件。贵州省因地制宜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过近几年发展,农村生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主导产业已现端倪,一批村级专业化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黔东南、遵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构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全省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30.83%提高到截至2007年底的39.9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大大遏制了长江、珠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目前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以上的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8%。2007年6月,有“中国南方喀斯特”美誉的荔波申遗成功。同年启动了等地着力把“望天田”等不适合耕作的土地退耕还草、还竹、还林,力争建设500万亩工业原料林、80万亩生态茶园、50万亩油茶基地,让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和百姓收入同步提高。印江自治县从2009年起,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帮助农民做大做强水果、茶叶、乡村旅游等产业,力争5年内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2万亩。都匀市大力发展收稿日期:2009一12—28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8zx003]。作者简介:李中心兼职副教授。・13・波(1970一)女,四川资中人,贵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副教授,贵州大学西南山地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万方数据茶产业这一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促进了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黔南州采用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生物上链,立体栽培,见缝插针,秸秆复用,四熟套种,水陆空全面利用。这种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效益明显,具有现实推广价值。民族地区在主抓传统主导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生态旅游。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653.13亿元,较200r7年的512.04亿元增长27.5%,远远高于全国增幅,旅游收入在全国排名由18位上升至17位,2009年前三季,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12.3l亿元,同比增长35。9%。黔东南州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全州原生态自然风光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2008年旅游人数达到800多万人次,全州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产值达到生产总值的40%。同时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蓬勃兴起,直接带动20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告别了过去增收只能靠开荒垦地,“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局面,同时乡村生态旅游对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3、推广园区办厂经验,发展新型工业。民族地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加大力度推进农业化基地建设;围绕农业、林业和旅游业办工业;加快对现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整合提升,如黔东南将全州69户铁合金(含工业硅)企业144万吨的产能整合为6家集团企业60万吨产能,将994家森工企业整合为244家。关闭、转移了对环境、城市污染较大的企业,淘汰了一批污染较大的落后产能,关闭了凯里造纸厂,将凯里第一水泥厂从市区撤出。实施培育林浆、林板、林油产业带动作用大、基地建设配套的林产工业项目,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民族地区走新型化工业道路。4、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打造生态人居环境。贵州少数民族人口有近60%分布在农村,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尤为关键。近年来,全省花大力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试点村建设也在逐步推开,农村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形成林业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全省农村目前已推广建设沼气池127万口,推广省柴煤炉240万户,大大减轻了大气污染。一些村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镇容村貌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造饮水工程。让群众饮用上干净水,・】4・万方数据部分村民开始以太阳能、沼气作为主要生活能源。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一些村庄呈现出绿树掩映、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生态新景象。生态创建较好的地区,经济有了更好的发展,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向着均等化目标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污水、垃圾、噪声得到有效治理,山青、水绿、天蓝,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5、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在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重点抓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2007年11月,贵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战略部署,该试验区是我省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体现出生态立省战略成效的一个缩影。黔东南州从过去“以木换粮”的“木头”财政,走上了今天“生态立州、旅游活州”的生态旅游经济之路。二、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l、经济发展缓慢,资金投入不足。贵州在目前全国的经济排序中为全国倒数几位,按人均收入排位则为倒数第一。贵州少数民族居住地大都处于偏远的山区、半山区及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极差的落后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绝对贫困发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6年贵州省绝对贫困人口27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467万,两者之和占全省农业人口的22.6%,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1%。2006年贵州省农民人均收入为19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3587元少1602元。贵州省的贫困现象涉及的人口多。空间范围广,影响的程度深。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和体制等各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省内部分地区的恶性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直接制约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从贵州的各个地区来看,县域层面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彻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还肩负着治理污染、改善环境面貌的重要任务,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多数县级财政至今未能摆脱“吃财政饭”的困局,税收体制和财政体制对县一级财力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各个地方“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本要求满足之后,能够拿出钱来大量投入到实质性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使用市场化的方式融资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又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资金困扰成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矛盾之一。2、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贵州地处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中心,石漠化与贫困问题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48万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19.8%。喀斯特岩石分布面积广,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以上,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难于恢复,同时,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较严重。农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业面源污染比较突出;全省90%以上农村仍以煤、柴作为主要能源,品种单一,成本较高,加之农民用能设备落后,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近些年,我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的带动,而这些产业往往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大,任其下去势必导致生态优势的丧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不断增加。全省的部分山区由于耕作粗放,科技含量低、单产低,就用增加耕地的方式去增加粮食产量,从而导致大量的森林被毁,目前,全省的原始森林植被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这些地区是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的地区,又是珠江和长江水系的上源区,事关两江下游区域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贵州喀斯特地区目前所面临的双重现实是,一方面生态脆弱,急需保护,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低,亟待开发。经济贫困与生态恶化,形成一种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的低层次的垦殖方式,是导致生态破坏的最主要的经济原因。农村人口基本生活资料不足,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过度垦殖的方式,加重大自然负荷;部分恶劣的自然生态条件,反过来又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3、人均资源有限,环境的经济人口承载力不足。2008年,全省人口4036万,自然增长率为6.72‰。表面上看,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保持了总体稳定的态势,现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问题依然严重;二是在未来的发展中,由于资源能源大省特殊的省情,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人均土地、水、矿产资源、能源的占有量,均在世界平均万方数据水平以下,环境的经济人口承载力呈不足趋势。贵州省耕地少、质量差,水利设施缺乏,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只达O.41亩,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l/3左右。全省每平方公里承载的人口超过220人,已高于资源适宜承载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多80人。4、思想保守,体制落后,缺乏保护环境的基本观念。贵州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表面上是经济差距,深层次是思想、观念差距及体制的差距。由于我省地处西部落后地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致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相对滞后。在贵州有些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发展程度低,文化教育十分落后。许多农民对保护环境的认识欠缺,普遍的环境素养与法律意识还不强,公众比较关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但是参与度不强,一方面,由于公众参与主要在政府主导下,往往很难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志,从而无法有效实现;另一方面,有些群众对如何参与一无所知。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任重道远。从整体看,由于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长期影响,我省大部分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厕所简陋、人畜共处、柴草乱垛、垃圾污水随意排倒堪称当前农村的四大“顽疾”。5、环境法制建设薄弱。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的环境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环境立法有待加强,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不断严格,贵州省的环境立法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从自治条例到单行条例的大多数条文规定都比较抽象和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同时,由于地方法规难以配套,一些法律法规很难开展或难以奏效,体现不出法律的功能和威力。其次,贵州省环境管理体制立法体系不完善。立法内容交叉和矛盾。比如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的重复、不同部门、级别和层次的立法规定相矛盾。当前贵州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农村生态经济只是刚刚起步,尽管大部分村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已分别确定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果业和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但尚未形成商品优势和规模效益。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批知名生态品牌产品,但市场份额的占有率都不高,因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大部分农民还不能依托主导产业增收致富。民族地区工业没有・15・形成真正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聚集效应,缺乏“拳头”产品,竞争力差,规模效益低。三、对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生态是民族地区群众的生命线,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必须把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族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紧迫要求,是民族地区贡献于全省科学发展和崛起新跨越的最大价值所在。l、制定规划,健全机制,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省委书记石宗源2008年3月24日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面构建生态省建设的基本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资金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投人机制。要努力争取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的各项战略框架中,以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扩大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融资多元化体系,力争投资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5%以上。2、构建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产业支撑体系。把经济开发目标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近20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增长率比全省平均增值率高,每年的增长量达5.2%。民族经济繁荣不仅限于人丁兴旺、人口数量的无限扩大,民族繁荣的真正含义是少数民族文化、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不要让人口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用好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发展经济农作物和畜牧业,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减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围绕农业产业化,认真搞好产业化扶贫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通过・16・万方数据创造良好的扶贫开发环境,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引进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植一批专业大户,依靠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来连接和带动千家万户。(1)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从长远来看,贵州省产业发展最大的希望在于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通过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一方面能够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增长。一要优化农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通过“企业——基地——农户”,“资源——产品——加工——销售”的形式,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产业链。二要狠抓质量安全。要迸一步强化监管措施,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业投人品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多创名牌产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要坚持科技兴农。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畜禽水产良种以及科技人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因地制宜推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要加大以“猪一沼—果”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力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在林业资源缺乏的民族乡村,更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推广。要在农业部门对沼气池建设给予补助补贴的基础上,加大少数民族扶持资金支持扶持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生态畜牧小区和少数民族果业连片自主开发的投入。(2)继续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山青水美,风景秀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风俗、节日庆典和民间工艺,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因此,要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帮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要大力引进外来资金、聚集民间资金,加快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力度,把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贫困地区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在服饰、居住、饮食、习俗等方面各有不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对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进行深入开发,可以形成历史文化观光、登山探险、民间风情、原始生态、观赏等独具魅力的特色旅游产业。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民族乡村工业污染的问题能源原材料是当前贵州省最大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些产业都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相对较大的产业,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贵州省还不能放弃,但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大力提高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产业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要把民族乡村现有的加工类企业逐步迁移到县以上工业园区,采取坚决措施关停并转民族地区现有的资源采集类企业,清除各类企业形成的污染源和污染区。要积极发展和引进新型无污染的工业企业,大力推广“园区办厂、原地纳税”模式,坚决杜绝“三高企业”的发展和引进,避免在民族地区产生新的污染和破坏。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企业层面,以清洁生产为基础,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省排放标准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区域层面,通过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的转变,整合、提升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着力构建工业生态循环链,努力实现区域污染最小排放。4、加快城镇化建设。构筑生态文明环境贵州省有4000万人口,其中有2900多万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3%,城市化水平只达27%。推进城镇化还能有效地促进山区的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创新的思路,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中心村的建设步伐,要有效增强城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力,积极引导民族地区人口下山移民,向城区和中心镇集聚,加快向发达地区和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和信息的信聚功能和带动作用,走出一条以城镇化为龙头、万方数据产业与人口加快集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在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过程中,要树立人与环境共存共融的生态思想,用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指导经济发展。要以建设一流人居环境为目标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资源开发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搞好建设一流人居生态环境的试点,制定推进一流人居环境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在新的生态文明观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减轻农村的环境压力,减少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并使留在农村的农民有更多的土地可耕,促进他们增加收入。突出人居环境改善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以人居环境优良为目标,抓好三清三改,抓好村庄规划,抓好房前屋后绿化,发展庭园经济,搞好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积极争取将一部分特点鲜明、发展基础较好的民族村、组纳入省级和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进行建设。要在少数民族扶持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未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民族村、组的建设。5、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1)建立健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应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建设免遭破坏,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地方立法,规范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加强环保行政执法和管理,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控制污染。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严把环评入口;加强污染控制,加大市区水环境治理力度;抓重点企业削减工作,积极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在措施上,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认真解决好“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等问题。在环保执法监督工作中,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既要抓环境污染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又要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者的行政责任;要加强同监察、纪检、法院和行政部门的联系,建立起依靠法律、行政和经济等部门的行之有效的执法和处罚运行机制。(2)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7・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调节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要从建立社会公平人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规范践行绿色责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让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主体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主体和受损主体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与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重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省级政府要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政策引导,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法规,并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尤其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综合平衡,确定各地生态补偿的重点和范围,促进各地生态补偿的科学化。(3)加强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建立党政领导环保实绩考核机制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策,实行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问题,自治机关以领导本民族为主,保障少数民族、本地方事务权利,制定适应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自治条例,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就是在党的领导和乡政府的指导下,实行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服务自己,全面推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设好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的一切活动,必须有群众的参加和参与,尤其做好妇联组织和计生协会的工作,对不称职的村民委员会成员予以罢免,村民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不搞权力集中、关系先行、一个人说了算,同时要继续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节能环保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把政府自身考核与人民群众满意度考核统一起来。在考核指标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的权重,引导各级领导干部重视和切实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要将“一把手”环境保护责任和生态建设责任制纳入政绩评价体系和奖惩评价体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6、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中的生态伦理价值,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素质贵州咣区少数民族有很多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传统观念、法制、规定和习俗,这些认识实质表现为一种朴素的或者超前的共生意识和敬畏生命・】8.万方数据思想,是民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生态保护特征,他们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舒哩利用的隋况,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对森林及生态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的影响和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提出构建—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伦理与生态哲学体系,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环境保护政策选择与改变人们环境相关行为提供切实的智力支持,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向。其次,要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宣传,强化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弘扬,保护好民族地区文物、古迹,挖掘整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彰显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的循环再利用,引领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大力营造全社会准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省情,增强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增强节约资源的自觉性、主动陛,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文明消费,鼓励节约使用、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改变透支资源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比如最大限度减少使用塑料袋等。再次,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创新工作机制,采取省、地、县、乡(镇)四级联动,自下而上,整体推进。:扎实开展省级生态村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胗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培育良好、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解决面广量大的农村生活污染问题。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必将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生态文化素质,保障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推进。贵州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以及贫困落后的现状,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艰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全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加大力度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发展教育,扶贫等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确保人们生活稳步提高,加速全省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1】贵州省统计局.2007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贵州日报,2008—03一13.[10]贵州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N].贵州日报,2008一05一04.[11]吴跃.大力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N].贵州日报,2008—9一lO.[12]贵州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生态文明建设:贵州突破”两欠”困境的必然选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2.[13]向阳生.关于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思考[N].贵州日报,09一06一19.[14]贵州黔东南州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学习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ht呸∥/cpc.pe叩le.oom.∞,2009一04一03.[15]贵州: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文明[N].经济日报,2007~11一15.[2]贵州省统计局.200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贵州日报,2009一03—17.[3]2008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N].贵州日报,2008—02—18.[4]贵州省环保局.2008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N].贵州日报,2009一06一05.C16]实施“绿色行动计划”助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N】.贵州日报,08一Ol一22.[17]桂锡波.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N].贵州日报,2008—3—15.[5]贵州统计年鉴一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一01贵州统计年鉴一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06.[18]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同志2008年3月24日在省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发言[N].贵州日报。08一04.[6]李波,杨明.贵州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0r7—6.[19]肖露.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种实践探索[J].当代贵州,2008一08.[7]贵州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研究中心.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较早实践[J].理论前沿,2007—24.[8]肖迸源.贵州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分析研究[EB/0L】ht呸v,/wwW.gll油∞doc衙.c∞,2008—09一01.[9]贵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宣传和研究等系列活动【N].贵州日报。2008—3—21.[20]贵阳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文明城市创建.中国文明网.[EB/OL]ht‘p//w'nn'陀Ⅱming.∞。2008一lO一28.[责任编辑:童国萍]ATheoreticalandPracticalProbeint0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订lizationintheMinorityUBoAreasinGuizhou(脚孵咖删旷sDc谢5d口l缁,瓯曲叭蜘蚵,鼠咖馏,G沈幻Ⅱ,550025,傩溉)Abstmct:Guizhou叩ment,positivleeasisales8一developed肌dmulti—e山nicprovince.kdbytlleconceptofscientificdeVel-ar-resultshavebeenproducedindlecons咖cti彻ofecolo舀calcivilizationint}leetllnicmin耐tyofGui小ou,耐mgreatimponaIlceattachedtothebalanceofecon枷cdeVelopmentandecologicalcoIlser、,a-tion.AttIlesametime。contradictionsaIldweaknesseshavecomeout.Thepresentoftlleexistingproblemsandcausativef.actorsintlleproce8softllecons缸lctionofnicp印er,basedon蛐锄alysisciVilizationiIltIleetIl-ecolo舀calJ11in硎ty蚤晒ons,pu£sf0刑ards锄ep叫瑚alsoutonhowtocons锄c£ecolo西calciVili沈tionintllo∞a11e船:toworkprojectaandincreaseinvestment,toconsnuctsupportingsystemfor印ecialeconomy,todeVelopcirculat・greatextent,tospeeduptheconstructionoft帆ms,t0establishsocialsecurit),system,toensureen‘ingeconoⅡlytohaIlcepmpag肌dawork锄deduc砒ion,∞聃toKeythattargetsforecol0西calciVili跪tionc明berealized.andWor凼:et}lnicmin谢£yregions;出econstmctionofecologicalcivil锄fjon;e雎cts;weaknessesC0l】ntenneasl】res・19・万方数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