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美术能增进人进展的研究,一直是众多专家所关注和研究的。而作为人的进展之启蒙阶段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是倍受关注。从美术活动能全面增进幼儿和谐进展的大体假定动身,心理学家们运用各类实验结果、大体原理、方式,去观察、解释美术活动的增进作用。一些学者乃至以为,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
以此为背景,咱们尝试对美术教育领域内主要奉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美术教育,进而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具体讲,作为启蒙阶段的幼儿美术教育,从其对象年龄特点、身心进展规律、实际生活经验等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目前关注幼儿生活经验的二期课改良展现状动身,将会把咱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本文期望能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利的视角。
一、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几种理论
1. 罗恩菲尔德的理论
罗恩菲尔德是美国美术教育家。他的美术教育思想被称为工具论。罗恩菲尔德以为“艺术教育对咱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奉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进程中的一切,造就身世心健康的人”。①因此,他超级强调美术教育的价值,重视美术创作的进程,主张通过美术创作增进儿童健全进展。
罗恩菲尔德提倡教师不该干与儿童美术的学习,不要试图教儿童如何画画,而应依照其进展的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缘,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引发并维持儿童创作的动机,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以自己的速度、
1
-
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进展美术能力。罗恩菲尔德以为这种自我表现的进程远比表现出来的结果显得重要。
罗恩菲尔德在儿童美术的评价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以为,儿童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他们身心两方面的进展。所以,他把儿童的情感、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七个方面的进展作为主观评价标准;把进展阶段、技能和作品的组织三个方面作为客观评价标准。
2. 西泽克的理论
西泽克,奥地利儿童美术教育家。西泽克的教学方式是以自由联想与童话故
事刺激儿童的想象力,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材料,激发其表现欲望,鼓励儿童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孩子们所作的美术作品想象丰硕、用色斗胆、富有生气,具有儿童画所特有的魅力。这表明儿童能创造独特魅力的视觉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熟悉。
在美术教育课程问题上,西泽克一反过去重视技术训练的功利立场,他以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进展创造力,因为这对他们的终身进展有利。因此,美术教育要遵循儿童与生俱来的进展规律村,顺应他们内在的法则,进展儿童这种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教师的任务就是知晓并研究儿童的这些进展的规律,成立创造的气氛,给于儿童一个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
3. 艾斯纳的理论
艾斯纳以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美术对个人经验的独特奉献。他指出,“美术有三大功能:美术为人类提供视觉感;美术是调动咱们感性的手腕,提供训练人类潜能的题材;美术能使其他事物变得生动。”①艾斯纳由此强调美术这
2
-
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强调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具体的教学上,艾斯纳提出了两个具体的建议,一是提倡成立一种温暖、信赖而又彼此支持的师生关系,这是教育的起始点,而非终结点。在如此的气氛中,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于欣赏对象的感受和观点。二是提倡教师和学生一路讨论美术活动的类型和学生对艺术的要求目标,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安排。如此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喜恶。
从以上理论中,咱们所取得的启迪是,美术对于人的进展具有其独特的价值。罗恩菲尔德超级强调美术教育的价值,重视美术创作的进程,主张通过美术创作增进儿童健全进展。西泽克以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进展创造力,因为这对他们的终身进展有利。艾斯纳强调美术这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强调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咱们以为,在幼儿园教育中应该以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进展规律、实际需求为依据,充分利用和发挥美术教育所特有的育人功能,以生活化美术活动的研究为载体,把教育的目光投注于儿童创造力、审美情趣、斗胆表现表达、观察能力等素养的培育上。
二、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属于普通艺术教育范围,它是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整体要求,按照学前儿童身心进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并培育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增进其人格和谐进展的一种审美教育。②
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有以下特性: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知足学前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2)学前美术教育是以培育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
3
-
一种创造教育;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培育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③
从以上孔起英教授所提出的关于学前美术教育的概念和特性中,使咱们进一步明确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单单是美术技术的训练或是单纯的审美教育,应该以儿童美术教育为载体,为增进儿童取得全面、和谐的进展服务。
三、 国内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孔起英在《学前教育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四期“对幼儿美术教育中误区的熟悉”指出:“①在具体的审美教育进程中,教师以艺术文本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艺术知识物条件的灌输给儿童,忽略了儿童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体验。②在具体的艺术创作教育进程中,把技术技能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轻忽儿童自主地用自己的视觉去感知、去体验、去反思、去创造。③在艺术创作教育进程中,教师重视追求对象的唯一答案,强调对作品内容的记忆。最终艺术作品成了一堆与儿童鲜活的生命毫无关系的“死”的知识。”湖北宜昌兴山幼儿园张梅老师在上刊登的《幼儿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探讨》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了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轻忽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进程中的情感体验;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进展。能够说,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本身就与幼儿园美术教育宗旨相违背。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进展。
从以上和其他同类的研究结果中发觉,目前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主要存在这些问题:一是比较偏重一些美术技术的训练,而忽略了幼儿情感的激发和知足;二
4
-
是在进行作品的评价时,注重作品的构图和色彩,忽略作品所包含的幼儿的情感或经验;三是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比较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轻忽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和进展需求;四是课程教材以书本为主,轻忽从幼儿周边生活和环境中挖掘和开发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教材内容。
而中国福利会幼儿园曹莉老师的研究则为咱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曹莉老师在《走进绘画世界》一书以为,“幼儿绘画,是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借助绘画,幼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熟悉与体验表现出来,创造了一个属于儿童自己的世界。儿童画并非单纯是一幅画,而是儿童心里世界的自我表现和感受美的生活,是他们反映已知、享受已知、宣泄情绪的需要。”
①
咱们针对目前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中比较忽略幼儿生活经验的现象并借鉴曹
①[美]艾斯纳著,张丹等译:《儿童的知觉语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莉的研究结果,将研究的切入口定在“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上。咱们所谓的“生
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进程中,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进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进程回归于生活。
四、关于二期课程改革趋势的分析
从1998年开始的“二期课改”,至今已走过了五个年头。目前正进入一个深切进展的关键时期——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实如安在实际中运用的,或说,课程在幼儿园里、教室里,在幼儿的成长进程中真正表现出来的转变。
5
-
在课程价值观念转化的进程中,课程管理走向多元、开放、自主是现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导向。2001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虽然在文本中没有明确提出园本课程建设或课程园本化的要求。比如:“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动身,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按照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动身,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形,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从《纲要》中,咱们体会到现今的课程再也不是统一的了,需要咱们课程实践者仔细的观察教育对象的实际与需求,灵活地选择、调整、补充、开发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匹配、与幼儿进展水平相适应的课程内容。那么咱们所要研究的生活化美术教育与《纲要》精神是完全符合的。因为,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的。其研究功效之一就是积累一套全面表现本地域、本园、本班特有资源的美术教育实例。
五、本课题的研究视角
当个体降临人世,他就开始了生活。对年幼的个体来讲,生活是笼统的,不分化的,幼儿在生活中吸收身体和心理成长的一切必需因素。没有生活就没有幼儿的生存和进展。良好的幼儿教育应是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的价值,和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幼儿在生活扩展、迁移和巩固经验。从那个意义上说,幼儿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教育史上,国外的卢梭、杜威,我国的陶行知、陈鹤琴等都超级注重生活的教育价值。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以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
6
-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诞生活世界的领域。一样,幼儿园美术教育也是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当中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够增进幼儿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
咱们提出的“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的研究,主如果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腕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取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育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酷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熟悉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表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五、本课题研究预想 (一)本课题的价值
1. 培育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好心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咱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感动幼儿的心灵,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迪和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此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类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当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讲是专门快乐的。
2. 使幼儿个性取得自然进展
7
-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育人的个性,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进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心里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肯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不同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增进其自我成长。
3. 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育创造能力
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类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老是忘我地投入。进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式,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刻和丰硕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但是然的进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硕。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诲、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术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进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他们来讲,这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那个现实基础之上。
4. 完善幼儿的人格
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进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幼儿和谐进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进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活化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进程。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进程中,包括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和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画,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进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
8
-
以人格化。正如马克思以为的那样,幼儿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幼儿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和对咱们那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观点。
5. 课程改革的理想方向
近两年咱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冲破。这场改革所产生的深刻转变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一场着眼于幼儿进展为本的新一轮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
1)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课程要面向幼儿、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要切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经验取得的规律,增进幼儿进展,增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进展。
2) 新一轮课程的核心培育目标定位在以幼儿进展为本,培育幼儿终生学习能力上。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大体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大体能力和大体态度的培育。
3) 新一轮课程进一步注重课程综合化问题。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增强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培育幼儿对学科知识的整体熟悉与综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从而为幼儿个性进展预留了充分的空间。
5) 新一轮课程改革克服了“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两种偏向。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将再也不是幼儿取得知识的唯一渠道。那些
9
-
有利于幼儿学会学习、学会试探、学会创造和进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将会逐渐占据主腹地位。 (二)本课题的特点
1. 回归生活。本研究直面幼儿的成长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使美术教育课程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尽力实现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
2. 关注进程。咱们力图改变以往标准教材化、重结果的偏向,通过充分表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选择性和生成性,通过淡化结果,注重活动进程来达到课程增进孩子进展的目的。关注进程,就是要关注幼儿的“课程的跑道”上“奔跑”时的经历、经验和进程——他们经历了什么事件和生成了什么需要?他们反映了哪些成长的经验和取得了哪些成心义的经验?他们在与环境、同伴和成人的互动中其进程式如何的?等等。
3. 增强整合。咱们的课题研究顺应了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的整合性。体此刻目标的整合上——要实现美术技术与审美情趣、进程与方式、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有机统一;体此刻内容的整合上——美术教育内容与各类游戏、主题探索、生活活动等内容的有效整合和幼儿进展各领域内容的有机联系;还体此刻教育教学方式、途径、手腕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和整合。整合性的表现更有利于幼儿实现全面与和谐的进展。
4. 注重选择。低结构、高开放、重选择,是咱们课题的又一鲜明特点。注重选择性,一方面给予幼儿以更广漠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
10
-
儿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和活动。另一方面,也给与教师更多的课程选择权,教师能够按照本地域、本园、本班孩子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开发教材。 (三)本课题的重点:
在本课题中,着重要研究和表现的是幼儿生活经验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充分尊重幼儿在活动中主体地位和实践操作性,真正使咱们的教育为幼儿的生活作预备,从而增进幼儿的可持续进展。
综上所述,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能够说是丰硕的。罗恩菲尔德主张通过美术创作增进儿童健全进展。西泽克以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进展创造力,因为这对他们的终身进展有利。艾斯纳强调美术这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强调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赫伯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的美术史儿童人格表现的理论等等。他们的研究都比较偏重对美术活动本质的研究。而中国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则偏向广而泛之的。如孔起英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一书中则系统的介绍了儿童美术的进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原则、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可是,纵观所有的研究,突出以幼儿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为内容的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美术教育研究比较少。
主要参考书:
一、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11
-
二、 《幼儿园美术教育》_孔起英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4、 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五、 《儿童绘画与心理医治》——解读儿童画,Cathy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六、 《幼儿园课程》,朱家雄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7、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八、 《通过艺术的教育》,(英)赫伯·里得著,吕廷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