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体制改革(或称
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我们也不能不
看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引发了诸多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④这些变化既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也对社会整合、社会发展构成严重挑战。发展社会工作既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要求,也是对国际经验的借鉴。
第一,政府与社会的责任共担。
在较近的一段时间内,政府(通过单位)在社会工作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仍将起着主导作用。它将有责任去解决那些政策性和区域性问题,并通过政策和行政力量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提倡、积极支持民间社会服务团体,通过政策鼓励它们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尤其是具体的服务,以承担起那些政府依靠政策难以顾及的任务。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发挥与政府有密切关系的群众团体的作用。这样,全国性群众团体和纯民间机构就可能在政府
—社会向度上形成一个连续体系,它们在工作层次上有必然的分工,在工作内容上又有交叉,如果三者关系得当,就可以形成一个责任共担的完整的服务体系,这里既有传统的架构,又有新要素的加入。
第二,现有社会行政人员价值观念的“再塑”。
迄今为止,我国成系统的社会工作大多是由政府部门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承担的。作为政府延伸的基层群众组织也承担了重要的职能。这些部门、团体和机构的工作人员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行动的信条,但在实际行动中,由于行政体系的作用,导致其行为多为管理行为,即使服务活动也常以管理的方式出现和实现。久而久之,这些社会行政人员和实际社会工作者就养成了管理性格。而政府的职能转化也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群众团体的干部由“父母官’,变为“服务者”。这种角色的转变,首先需要角色意识的转变,即确立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树立以民为主的观念,真正还其人民公仆的形象。这会是十分艰难的过程,因为官贵民贱的传统意识作为一种惰性阻碍着上述转变的实行;而这种转变又是十分重要的,舍此就不可能真正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当然,我们所谈价值观念的“再塑”,并未否定包括民政部和其他群众团体的干部已经具有的“孺子牛”精神和公仆意识。但现实表明,这种精神和意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大大强化,乃至“再塑”。
第三,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包括其知识水平和服务技巧。
期望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支全新的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来提高我国社会工作的服务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现有各方面的实际社会工作者是一批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果他们具有了高度的服务意识,适甩和熟练的工作技巧,再加上强有力的社会动员能力,就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需求,提供有效的服务。各级干部和实际社会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是富有经验的。但仅靠思想工作不足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各种困难,因此必须更加广泛地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技巧。在这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在职培训是一条可行的措施。
第四,促进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
因为长期以来,无论是民政工作还是群众团体的工作都缺乏理论的梳理而流于群众化。可以说,在社会工作领域,我们是重实践、轻理论的,从而带有非规范性特点。这不仅不利于经验的传播,也不利于它的提高。世界社会工作的发展早已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水平,所以,促进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实践与研究的结合可以多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实际工作者可以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另一方面,理论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工作实践而总结出系统的、有理论深度的经验。几年来民政系统大力提倡理论研究是有远见的,这反映出我国社会工作者的自觉,当然这一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对此,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考虑,应该协调力量,形成特色。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政府机构的职能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中,特别就社会保障体系列出专门条文,这不仅是社会机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国人的素质的基础保证。扶贫救灾,社会福利在现阶段的中国,自然必须以政府行为为主,由政府职能机构发挥调配和宏观指导的作用。民政部门做为社会工作的政府机构是中国社会工作的主导力量,但不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全部。作为政府机构,除了基层政权管理这一部分,民政部门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方面,但民政部门的专业化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特别是就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训练而言,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正因为此,政府,包括其职能部门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在社工专业的队伍建设,任职资格规定性.社会工作职业规范,特别是社会福利政策制定等多方面必然要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次,在社会工作资源方面必须更多地取之于民。
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困问题相应突出了,这并不是说过去不存在贫困问题,而是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内含的剩余资源有所增加,能够顾及到因贫富分化造成的贫困问题。而这些富裕资源相当多地在百姓手里,这就需要一种更大规模和范围的民众救济行为。单靠政府机构是无法解决的。这种救济行为的指向包括经济上也包括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这不仅是因为不少百姓有了这种剩余资源,而且因为更多的中国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对自我的认识充实了,有更多的人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在这种社会援助进程中完成对自身价值的再认识。在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人们的精神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灵的解难,行为的指点。而专业社会工作者严重匣乏,远远无法满足,这同样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不少大专院校师生,科研机构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自愿加入这个行列,在排解对方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推动和组织这个浩大的社会行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群众团体在其中负有重要使命。
第三,要动员和协调社会工作的多种力量逐步向专业化迈进。
在中国,涉及到社会工作的各种机构和渠道很分散,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任务和工作渠道,也有相应的一套仍然有效或已经过时的工作方法。应该说,民政系统在宏观规划社会有关政策,管理福利事业等方面有自己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这一切都是目前中国社会所必需的。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则在动员群众、形成社会力量,大规模推进社会援助行为方面具有工作上的优势,也有一定的经验和理论指导。高等院校学者则较多地接触西方一些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在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心理问题方面具有相当优势,并且在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三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并且无法相互取代。
三个方面共同面临着专业化的问题,需要从社会工作的基本性质出发,使中国的社会工作既能与世界社会工作的发展相吻合,又能深深扎根于中国现实社会之中。当前,特别需要协调和集合几方面的力量,有更多的机会沟通和交流,在一定时期,形成在相对集中统一的调配
下各自作用于社会多层面人群的社会工作格局。
第四,中国的社会工作必须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出发,并且作用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的社会工作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特殊社会现实。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就功
能来说,既有体现国家意志,保证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又有稳定国家与社会的作用;既是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又是协调发展的需要。而归根到底是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视为今日中国社会工作最根本的出发点。中国人口多,社会形态发展状况差别很大,社会剩余资源有限。这就使得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特别需要致力于调动和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特别需要在调适人、塑造人、发展人上下功夫。即使是物
质救济工作,我们也不可走西方的路,实行普遍的救济制度,而必须在物质救济的同时注意
调动被救济者自然的积极性,交给他们生存与发展的金钥匙。城市社会工作,如康复、矫治、
青少年、妇女、儿童、老人、企业、学校等等,更需要精神和人格上的支援。因此,服务于
中国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的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不可能再重复西方社会工作走过的所有阶段;
不可能仅仅因为社会问题而崛起;不可能照搬国际现成的一些制度和方法。中国社会工作必
须应该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一个与中国现代发展速度、发展状况以及中国人的基本发展情况
相适宜的起点;一个紧紧跟上现代国际社会工作发展阶段的起点;一个面向未来的高标准起
点。
社会工作做为一门实践性很强,涉及基础理论较多的综合性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尚有不少问题未成定论,特别是当代社会变革速度极快,人们很难事先预见到激变的社会对各阶层的人们会有哪些影响,很难预见到现代人的思维会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哪方面转化,很难预见到社会自身会出现什么样的趋势和问题。所以可以断定,社会工作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专业工作,发展着的社会和人,离不开社会工作。但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却很难在短时间统一,这同样预示着社会工作的良好前景。同样,对发展着的中国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成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