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孟姜女的传说

孟姜女的传说

2023-08-05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寻找孟姜女

当孟姜女的名字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一个久远的疑问同样再次被开启:在中国的历史上果真有孟姜女这个人吗?她哭倒长城的故事难道真的发生过吗?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它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

故事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为防御外敌的入侵,下令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强征无数民夫前去服苦役。新郎范杞梁被征之后,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进长城墙内。他的妻子孟姜女背着做好的棉衣千里迢迢来寻找丈夫。当她得知丈夫已不在人世,便坐在城墙边大哭了三天三夜,八百里长城竟在哭声中倾刻倒塌,露出了丈夫的尸骸。孟姜女重新埋葬了丈夫,独自一人走到大海边,投入了万里海涛。

后来,人们在传说她投海处的山海关附近建起了姜女庙,海中的两块礁石也被后人形象地称为姜女坟,她的名字世世代代被流传了下来。

对这个传说故事的来历,我国学术界有着长期的研究,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综合这些研究的成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孟姜女以及哭长城的故事纯属民间传说,绝无其人其事。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故事的产生并非偶然。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史书,它的取材范围包括王室档案、诸侯国史等,多用事实解释春秋,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那么,《左传》里对此是怎样说的呢?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庄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550年,庄公为报六年前平阳战役之仇,亲率大军远道偷袭晋国,因晋国有所防范,无功而返。回军途中,又顺路偷袭莒国,杞梁作为齐军先锋战死于莒国都城且于门下。

庄公回来,在临淄郊外遇见杞梁之妻,想就地祭吊杞梁。杞梁之妻不以为然,对庄公说道;“如果杞梁有罪,则不必祭吊,如果无罪,则他有家有室,我不能在郊外接受您的祭吊。”庄公认为她说得有道理,就前往她的家里举行了吊唁。

文章中记述的莒国城也就是现在山东省的莒县城,而临淄则是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区,春秋时曾为齐国都城。

这就是《左传》所记载的所谓孟姜女生活原型杞梁妻的全部内容,从短短百余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齐国将军杞梁的妻子是一位恪守礼法且有着一定身份的女子。然而,人们从这段记述里并没有发现孟姜女的影子,它与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根本不是一回事。

事实是,杞梁妻演变为孟姜女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顾颉刚先生之所以对孟姜女传说产生研究的兴趣,就是因为他十分惊讶于这个演变的过程。

根据顾颉刚先生以及我国众多民俗学大家多年的研究,答案基本一致:人物的转换就在于故事的流传中有人添枝加叶、捕风捉影。

庄公袭莒、杞梁战死是公元前550年的事,这在当时成为了一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当然也常有文人把它写进自己的文章里。

过了二百年,到战国的中期,《礼记》中的《檀弓》一文所记曾子的话中也提到了这件事。曾子曰:“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弔之。”

顾颉刚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中说道:这一段话较《左传》所记的没有什么大变动,只增加了“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一语。但这一语是极可注意的。它说明杞梁妻到郊外为的是迎柩,在迎柩的时候哭得很哀伤。《左传》上说的单是礼法,这书上就涂上感情的色彩了。这是很重要的一变,古今无数孟姜女的故事都是在这“哭之哀”三个字上演变出来的。

曾子的一句“哭之哀”,可能成了最早关于杞梁之妻哭夫的记载,在稍后的《孟子》一书里,又出现了“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这样的说法。使得我们知道杞梁妻是一位善哭的人,而当时的齐国人也都喜欢学她的哭调,成了一时的风气。

哭长城是孟姜女故事的核心内容,一个哭字,拉近了杞梁妻与孟姜女的距离,但至今仍未出现“哭城”和“哭倒城”的说法。所以说杞梁之妻的故事中心,在战国以前是不受郊吊,在西汉以前是悲歌哀哭,直到西汉的后期,这个故事的核心终于有了意想不到的突破:崩城之说出现了。

第一个提到崩城的人是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他在其.《说苑》的《立节篇》中明确提到“哭城”的故事:“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

后来,刘向在其《善说篇.》中又一次记录了这位杞梁之妻,同样较为简略。可是到了他的《烈女传》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书中写到:齐庄公袭击莒国时,杞梁不幸阵亡。其妻无子,也无五属之亲,于是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下大哭,过路者无不为之酸鼻。哭了十日,城墙竟然为之崩塌,她因为无亲可投,也赴淄水而死。紧接着,刘向有诗

颂道:

杞梁战死,其妻收桑。

齐庄道吊,避不敢当。

哭夫于城,城为之崩。

自以无亲,赴淄而薨

从以上演变的故事可以看出,刘向笔下的杞梁妻与《左传》中的杞梁妻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左传》中的杞梁妻可以视为历史的真实记载,而刘向笔下的杞梁妻却变成了文学形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关于杞梁妻故事的演变,越来越接近如今流传的孟姜女的故事,也可以说孟姜女故事的雏形已经显现。

从西汉末年刘向《烈女传》的问世,直到六朝末年,这段长达600多年的里头,这件故事的中心——崩城——并没有改变,这离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里头呢,杞梁夫妇仍旧是春秋时的齐国人,而并非战国以后的秦朝人,更没有提到秦始皇修长城和她(杞梁妻)哭长城的事。

然而,谁知到了唐朝,这个故事竟大变了!唐朝末年诗僧贯休的一首《杞梁妻》真可谓改朝换代、石破天惊了!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顾颉刚先生认为,最早称得上记载一个故事的应是唐代的《同贤记》,但现在已经看不到它的原本了。倒是在唐玄宗天宝六年,也就是公元747年的抄本《雕玉集》中,转录了《同贤记》中的有关记载。

由书中的记载,我们得知,秦始皇时,有一位名叫孟仲姿的女子在自家后花园水池洗澡,恰被逃避劳役的燕人杞良瞧见了玉体。按照封建礼节,不能再嫁别的男人,这位大小姐只好自请与其结为夫妻。以后所发生的故事就和现在的传说基本一致了。

那么,杞梁妻怎么就能变成孟姜女了呢?

1925年1月11日,远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语音学的刘半农写信给顾颉刚先生,信中说道:“在《歌谣》六十九号中看见你的《孟姜女》一文的前半篇,真教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你用第一等史学家的眼光与手段来研究这故事;这故事是二千五百年来一个有价值的故事,你那文章也是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刘半农随信复上了他在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写本中,抄到的几首唐末的小唱,其中有唱词写到: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烟山便不归。

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顾颉刚在以后的文章里说道:半农的这封信使我狂喜,他把宋以前的小唱从海外找了出来!自此之后,“孟姜女”这一名称便永远坐实了。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给她定名为孟姜女呢。

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山东省已故的徐北文先生,多年从事齐长城和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他在《齐长城与孟姜女的故事》一文中,对此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这是《诗经》中的两句话。宋代理学家朱熹注释道;“孟,长也,姜,齐女。”通俗地说,孟姜,按先秦的女子称呼,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因为最初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因此“姜”姓也就成了国姓,同族之后的后代统统姓姜。“孟’这个字是排行的称谓,老大称“孟”或“伯”,孟姜就是大姜,按现代的习惯称呼就是“姜大姑娘”。

顾颉刚先生在他的文章里也分析道:孟姜必定是齐国年轻貌美女子的代称,在当时齐国的贵族中,必定有一个名叫“孟姜”的女子,生得十分美丽,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名震全国。因为她美丽的名气太大了,私名就慢慢变为通名,凡是美女即称她为“孟姜”,不必再加形容,已经说明得很清楚了。正如“西施”本是一个私名,但因为美丽,足以做一切美女的代号,这二字就变成美女的通名了。

历史故事的演化有时真的是莫名其妙,甚至让人啼笑皆非。就拿孟姜女来说吧,她的名子是由一个无名无姓的杞梁妻演变出来的,但出人意料的是,作为她的丈夫、原本有名有姓的齐国大将军杞梁却在故事演变的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了。

原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看了顾颉刚关

于孟姜女故事转变的文章后,给顾先生书信一封,就杞梁姓名的递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还非常形象地画了一个表,从这个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杞字递变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杞”和“犯”属于形似,“犯”与“范”则为同音之误,而“范”和“万”是方言化的产物;在杞梁姓名递变表中,可以看出杞梁在不同历史时代都有不同的称呼,而名字的变化都源于明显的谐音,比如“杞”与“喜”,“梁”与“良”等等。

尽管名字被变得五花八门,但杞梁却是孟姜女传说故事得以演变的万源之源,可以说,没有他的战死也就没有杞梁妻的哭夫,就更没有孟姜女的传说故事了。

杞梁战死之后,他的遗体被运回齐国,埋葬在临淄城的郊外。据《临淄县志》记载:杞梁墓在临淄城东1、5公里的郎家庄附近。然而,墓的封土却在1967年整地时被推平了。

2006年,临淄区文物部门根据县志所标明的方位,在郎家庄以东找到了杞梁墓的确切位置。目前,临淄区文物局已经完成了修复杞梁墓、新建姜女祠的规划,不久即可动工。

更令人高兴的是,在杞梁墓被找到之前,在鲁东南古城莒县,一件与杞梁当年战死有关的发现,也给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据《左传》记载,杞梁于公元前550年齐庄公率军攻打莒国时战死在莒国城且于门下。莒县博物馆的老馆长苏兆庆,小时候在城墙的西北角还真看到过且于门故址碑,那块石碑不是很大,就立在古城墙边,但后来就去向不明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有同事跑来告诉他:一位老乡发现了那块石碑的下落。

在城墙附近的一个菜园里,他们找到了这块碑。因为石碑被用来砌了井口,向外的一端在井绳长期的磨擦下,已变成了圆弧型,石碑有字的一面是朝下的,所以很难被发现。当他们慢慢擦去石碑上的泥土,“且于门故址”五个大字果然渐渐显露了出来!激动万分的老馆长把它当成了宝贝,珍藏在莒县博物馆里。

“且于门故址”碑的发现,对杞梁战死之事,无疑又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至此,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演变的过程已非常明了,人们看到了故事由点滴到完整、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转化的轨迹,知道了孟姜女名字的由来。然而,故事的演变自然会让人生出又一个疑问,也就是为什么会由杞梁妻郊吊亡夫的简单事由转化成孟姜女哭长城的复杂情节呢?

杞梁妻哭崩长城的最初的记载,是唐代。可是唐朝并不修长城,那么唐代这个传说已经成型了,这证明在唐朝之前这个传说有一个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唐朝之前的这几个朝代,隋朝、隋朝之前的北齐、北周,再往前北魏,大规模修长城,人民忍受不了这种繁重的劳役之苦,也把心中的不满给发泄出来,于是乎,就在汉代杞梁妻哭夫崩城,这个城,是都城,在这个基础上,就演绎出了哭倒长城的传说。

从哭都城到哭长城,是根据人们的精神需要而逐步演变的,故事的主题思想也有了明显的反暴政、反徭役的倾向。然而,有那么多朝代修长城,为什么单单把它放到秦朝呢?

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为保自家安全,纷纷在边境上修筑长城,像齐国、赵国、燕国、秦国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秦朝刚一建立,秦始皇为确保统一之后的中国抵御`北方之敌的入侵,下令在北部边境

修建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也就是今天甘肃省南部的洮河边,东到辽东,也就是山海关,绵延上万里,工程十分浩大。修筑这座长城,用了整整5年时间,征调的民伕不计其数。从这以后,又有多少个朝代续修长城,全国性的横征暴敛,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们在怒火难平的情况下,必然要通过一个载体来宣泄心中的不满,恰巧原来就有的`杞梁妻哭城、哭崩城的的传说,与人们的这种情绪得到了强有力的碰撞,这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了。

顾颉刚先生关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转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大致力于民俗学研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学者。

然而,有一个问题,也是至今人们仍在争论的问题,却时常给研究学者们带来困惑,这个争论其实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情节,这就是“哭城”。也就是说,孟姜女究竟哭的是什么城?是城还是长城?假如是城,那是哪里的城?假若是长城,又究竟是哪个长城呢?

1925年5月28日,继《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发表半年之后,顾颉刚先生又在当时的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了《杞梁妻哭崩的城》一文。

杞梁妻哭崩城的说法,是在汉代刘向的《烈女传》中第一次出现的,然而,刘向所说的杞梁妻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下而哭,但并没有说是哪个城,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么,刘向笔下的这个城究竟应在何处呢?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左传》里短短的几句话演变而成,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

尽管学术界对这一转变过程没有太多异议,然而,围绕着孟姜女究竟应该哭的是什么城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其实,尽管《左传》里并没有杞梁妻哭夫,更没有哭城的记载,但是杞梁妻在听到心爱的丈夫不幸殉国的噩耗之后,肯定会悲痛欲绝。因此,汉代的刘向才有了杞梁妻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下恸哭、城墙为之崩塌、然后投淄水而死的记述。

然而,刘向并没有说明这个城是哪里的城,它必然要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

杞梁妻临终所跳入的淄水,就是今天山东淄博境内的淄河,它发源于淄博市南部的博山区,而后北上,流经淄川、临淄两区,最后从东营进入渤海。它几乎穿越了淄博南北,全长122公里,是淄博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

据刘向的记述,杞梁妻是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下恸哭,而后又投淄水而死的,因此,人们自然会产生一个推测:这个城应该距离淄河不会太远。

这是齐国都城临淄城保留下来的一段夯土城墙,两千五百多年的沧桑岁月留给它太多的沉重记忆。当时临淄城有内外大小两个城,史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淄河从南到北正好从城的东墙下流过,当年齐献公就是因为都城所在地营丘东临淄水,才更名为临淄的。

据说,那时临淄城没有东城门,是因为淄河的河堤代替了城墙,大河自然就成为了城东的天然屏障,而且那时的淄河水流很大,尤其是城东的一段水很深。因此说杞梁妻在临淄城下哭夫,然后登上城东的河堤,从这儿投淄河而死是最有可能的了。

顾颉刚认为,杞梁妻哭临淄城是学者们对“哭城之说”的一种观点。而在东汉末年王充的《论衡•变动篇》中,竟又说杞梁妻哭的是杞城。

先秦的时候,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女的用姓,男人呢,用氏,杞梁这个杞,它应该是一个“氏”,因为春秋的时候,我们山东就有一个杞国,杞梁肯定和杞国有关系,很可能他是杞国人,在齐国做事。

杞梁战死,他的妻子到丈夫的生地大哭一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那么,这个杞城又在哪里呢?

顾颉刚起初研究的结果实在是出人意料,它竟然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雍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杞县。

有资料表明,杞国在西周时的确是在雍丘。但是,那个年代杞梁妻到这里哭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时隔不久,顾颉刚终于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杞国在春秋前已经从河南迁往山东了。

1999年10月11日,全国首届杞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省新泰市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根据有关历史文献以及自清代以来在新泰境内出土的大量杞国文物,认为新泰曾是杞国北迁之后的国都是没有问题的。

新泰地处泰山东南方向,这与顾颉刚所研究的杞国始迁到莒国与齐国之间的结论正相符合,但杞梁与此时的杞国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在文人的笔下,杞梁妻所哭的城已有了淄城和杞城之说,但这两地都在山东省的中部,而且相距比较近。

然而,到了北魏,郦道元却把杞梁妻所哭的城从山东中部“搬”到了山东的南部。他

在《水经注<卷二十六沭水条>》中说,杞梁妻所哭之城是沭水流经的莒国城。

在莒县城的南部,现在仍然保留着一段大约700多米的夯土城墙,看上去有六七米高,顶部宽约8米,经专家鉴定,它就是春秋时期莒国的古城墙遗址,并且据《左传》记载,杞梁当年就是在这座城下战死的。

然而,莒国城在鲁东南,临淄城在鲁中,两地相距200多公里,在当时的情况下,杞梁妻到莒城哭夫再返回淄河投水似乎不太可能。

到此为止,杞梁妻所哭的城已经出现了临淄、杞国、莒国三处,地点固然不同,但总在山东省的东部,并没有离开这个故事的原始路线。

然而到了唐朝,这件故事就大变了,时代变了,地域也变了。唐朝末年诗僧贯休的一首《杞梁妻》中唱到:“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他竟把这位齐国女子一下子搬到了300年之后的秦朝,搬到了中国北方秦长城下。

从此以后,她的哭崩长城的故事就再也没有改变过。

一说起长城,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秦始皇时修的秦长城,也就是“万里长城”。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少国家就有了修长城御敌的做法,而最著名的当属齐国修的齐长城。

它西起济南长清孝里镇的黄河岸边,东至黄海之滨的青岛黄岛于家河村入海,蜿蜒于山东中部泰沂山区的脊背之上,全长六百多公里。

我们已经知道了孟姜女是流传于民间的、是根据人们的意愿不断加工塑造而成的一个艺术形象。那么,研究她究竟哭的是哪个长城,就理应首先弄清楚她的生活原型杞梁妻哭的是哪个长城。

我们前面叙述的关于杞梁妻所哭长城最早的记述,是唐朝末年诗僧贯休的一首《杞梁妻》,它明确指出了杞梁妻所哭的是秦长城。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在给顾颉刚的信中,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原来齐鲁之边也有城墙,或者就说是长城,这传说中长城的来历,恐怕是由“杞崩城隅”的“城”字上牵连来的,而`“杞崩城隅”的城恐怕又是由齐鲁的边城的实物得来的。

其实,在淄博市的博山、淄川和沂源三个区县就保存有近一百公里的齐长城遗址,这些地方同样也都有孟姜女的传说故事。

2006年5月,当地媒体曾就孟姜女哭夫投江处发生过一次争论,争论源自有人提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准确地点应发生在城子和梦泉劈山一带。

城子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的南部,距离齐都临淄约50公里。

城子地处淄河上游,它原是齐国南北通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曾经建有规模很大的兵营。在它周围的山上,有很多齐长城的遗址。

梦泉劈山则位于城子村的东南方,两地相距大约3公里,这座山海拔大约800多米,山下的这条南北大峡谷是春秋时期的一条官道。

梦泉劈山上的这两块大石平台,当地人称为孟梁台。相传孟姜女曾与杞梁在此相会。

离它不远处就有姜女传说的遗迹和近年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齐长城。相传当年孟姜女就是在这里痛哭战死的丈夫杞梁,在哭倒了眼前的齐长城后,顺势跳进了山下的淄河而死。

民俗专家王颜山先生认为这种观点,是一种符合于情理的这么一种推理。那么,孟姜哭城,杞梁妻哭城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然临近官道,第二它必须有长城,第三它必须靠近淄河,也就是淄水。那么这个地方恰恰符合这样的条件,具备这三个条件,况且,它附近就有城子这个地方,这就是当年齐国驻军的兵营。那么,齐国大将军杞梁战死以后,由南边官道运来,在这里停放,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一种推理。

在符合故事发生情景的若干条件下,这种想象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顾颉刚关于杞梁妻哭秦长城的观点是从文献研究中得到的,他认为最早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唐朝末年诗僧贯休的一首《杞梁妻》,它明确指出了杞梁妻所哭的是秦长城。

如果说杞梁妻确实哭的是齐长城,那么,是否会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呢?

2003年,泰山脚下一位青年学者的意外发现,竟然使这场旷日持久而且难有结果的争论出现了转机。

周郢,是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泰山研究中心年轻的副研究馆员,他的有关泰山文化的多篇学术论文,由于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曾经引起过中外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异常活跃的齐长城和孟姜女研究同样使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众多泰山古籍史料中,他不断地捕捉到了很多令人欣喜的线索。

陶山位于泰山西麓的肥城市湖屯镇,这两句话出自当地一位民间释教信女阿刘,为给

家人祈福,在泰山以西的陶山幽栖寺禅院内,敬造的七级浮图碑刻铭文。陶山春秋时曾为齐鲁分界线,它的北面就是济南市的长清孝堂山,也是齐长城的起点。齐长城从长清进入肥城北部再东行上泰山。

《肥城县志》卷二《古迹志》记载到:“长城:县北二十里,俗名长城岭。“前瞻古堞,梁妻大哭之城”,是说陶山附近的古代城堞,乃是杞梁妻痛哭之所在,而陶山附近之古城,即齐长城之遗存。此文的发现证实了确有杞梁妻哭齐长城的记载,接下来,立碑的年代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从清代杨守敬的《三续寰宇访碑录》中记载,在这个《石浮图铭》的上面是刻有年代的,但它不是刻在碑的正面,而是刻在碑侧,在这个碑侧上,就有四个大字“开元八年”,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一字千金,它就坐实了这个碑的准确的刻立年代,也从而坐实了记载着杞梁妻这个故事的一个时代座标,它比顾颉刚先生举证的贯休那首杞梁妻的诗歌要早近二百年。

遗憾的是,这块重要碑刻连同幽栖寺禅院内其它的石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当做石料,砌进了附近的水坝内。惟一值得庆幸的是,碑文被前人照实抄录并收进了县志。

周郢的这个重要发现,被学术界认为是目前知道的最早将杞梁妻与齐长城联系在一起的文字记载。

曾经两次徒步考察过齐长城的齐长城研究专家张华松,对孟姜女传说故事中秦长城与齐长城的争论,有着更为独特的见解。

1987年,张华松考察齐长城,所到之处,当地的老百姓都指着齐长城说这是秦始皇修

的,而且他们说秦始皇当初修了南北两道长城,北边的长城就是万里长城,南边的长城就是山东的长城,甚至他们认为,南北两道长城在东海上汇合。把齐长城说成是秦长城这种现象,在古代就有。像是明末清初有个著名的思想家、著名的学者,叫顾炎武,他多次来山东,总要经过齐长城,在他书里面明确记载,当地人,也就是土著人,就指着齐长城说它是秦长城。

正因为如此,孟姜女本应哭的是齐长城而后来变成了秦长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顾颉刚在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中,也曾经把“山东省中部和淄水至泰山”地带,称作是“一个孟姜女故事的区域”,并多次提到过。

但他没有料到的是,在他的这篇文章发表25年后,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竟然就在他

所指的这个地方,同样也提到了孟姜女故事的发源地。

1952年10月,毛泽东离京到外地休假一周,其间在山东省逗留了三天,先后到过济南、泰安、曲阜和徐州。

10月27日上午,在济南,毛泽东与陪同的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讲起了济南的历史区划沿革和济南名称的来历。

毛泽东说:“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北方重镇,也是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济南南部,她哭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

毛泽东所说的这个“济南南部”,指的就是当时济南市长清县的长城村。

长城村位于济南南郊、泰山西麓,因齐长城从村子穿过而得名,现在村里仍然保存着

一段夯土城墙。

长城村原有姜女祠,后来在“文革”中被毁,村民王德贵保存下来的几段残碑仍可印证这段历史。

村北的红石江至今是村民们认为孟姜女投河殉夫的地方,姜女传说在此根深蒂固,顾颉刚、魏建功等学者都曾经在他们的研究文章中专门提到过这个村庄。

顾颉刚在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文章里,就讲述了一段曾经发生在上海的怪事。文章记载到:“清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上海推广马路,开至老北门城脚,得一石棺,中卧三尺余石像,当胸镌篆书‘万杞梁’三字。”

这齐国的大将军何时又南下到了上海呢?

据从上海图书馆查到的民国初年的《孟姜仙女宝卷》等石印本所载,孟姜女的原籍竟成了松江府华亭县,丈夫万喜良为苏州人氏。

这松江府华亭县就是现在上海的松江区,清代曾经隶属于苏州。

据顾颉刚研究,明代的修城墙、修长城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百姓深重的苦难也使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流传达到了高潮。

靠近明朝故都南京城较近的苏州和松江一带,就成了孟姜女传说故事在江南的一个重要流传区域。上海的城墙是明嘉靖32年,也就是1553年修建的,清代又有扩建,因筑城的年代正值这件故事风靡一时,而且又听到当年秦始皇把万杞梁筑进长城以求城墙坚固的传说,所以也就凿了石像埋在城底。

在江南,还有一个被称为孟姜女故乡的地方,这就是湖南省的津市市,津市与相邻的澧县早先合称为澧州,顾颉刚先生把它称为孟姜女传说在江南的另一个重要地域。

在津市,孟姜女的传说不仅仅只是在民间,在清代的《澧州志》和《孟姜山志》上,也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两本志书一致认定,孟姜女就是秦代的澧州人。

《孟姜山志》所记述的孟姜山就在距离市区7公里的地方,它还有一个名子叫嘉山,孟姜女的传说在这儿可`谓根深蒂固。

遍及山上山下的孟姜女传说遗迹,印证了这个故事在当地的流传之深,更寄托着当地人对这位贞烈女子的崇拜与怀念。

山顶的姜女庙是明嘉靖十三年,湖南巡抚林大骆下令修建的,后遭大火烧毁又复建而成。

姜女庙平时就香火不断,每年旧历的六月初六,相传是孟姜女的生日,在当地也叫“晒衣节”,这一天为她顶礼膜拜的人们更达两三万之众。

从山顶向北望去,著名的澧水河从脚下蜿蜒流过,传说孟姜女当年就站在山头,遥望北去修长城的丈夫早早归来。

在津市,孟姜女的形象已经被神化了,人们虔诚地称她为姜女娘娘。

如今,孟姜女这块文化招牌已被津市人更高地举起,她已经深深融入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目前,山东淄博、河北秦皇岛、江苏苏州和上海松江、湖南津市以及陕西铜川,被学术界认定为孟姜女传说故事的五大流传区域。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淄博的孟姜女传说捷足先登、有幸获此殊荣。

在此之后,我国其它几个孟姜女传说地也在积极申报。

一个悠远的故事,如今仍是那么地美丽动听;

一首古老的歌,依然在人们的心中久久地传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