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文学大题

古代文学大题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或称“四灵诗派”是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号灵秀)和翁卷(字灵舒)。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字中都带一个“灵”字,因而得名,曾编选《四灵诗选》,为之揄扬。以清苦、幽深、枯健、小巧取胜。

“江湖诗派”:南宋后期,因杭州书商陈起刊印的《江湖集》而得名。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等,内容反应底层生活,风格较为多样。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

元好问,金代最重要的诗人、杰出的诗论家,在金代诗坛上首屈一指 ⑴古代文学批评史地位。《论诗绝句三十首》相当全面地评论了自汉魏下迄宋季这一千馀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的风格的诗学主张,一直为后代的诗论家所重

⑵保存一朝文献之功。金亡后,元好问为保存金代文献,编《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旨在以诗存史。《中州集》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是金代历史的宝贵史料。一生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金代最杰出的词人。现存300馀首,数量为金词之冠,艺术造诣也雄视一代,风格气象雄浑苍莽,境界博大壮阔。又有摧刚为柔、幽婉深挚之作。

(4)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成就说,元好问诗都以那些写于金亡前后的“纪乱诗”为上乘。①纪实性和抒情性的高度融合,元好问的这类诗篇往往与历史大变故密切相联,有着一种史诗性质②虽纪丧乱,但依然保持雄浑苍茫的境界,避免了亡国之音低迷的哀吟伤叹,显得苍劲悲凉,能在悲哀中显出郁勃的力量。

姜夔词对传统婉约词表现技巧的创新 1.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北宋以来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姜夔恋情词,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给人一种可爱而不可亵渎的感觉 2.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将自我人生的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寄托遥深 3.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举目悲风景”

姜夔偏爱冷香、冷红、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雨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用字偏于冷峻峭拔,寒、愁、空、幽、清、仙、乱、冷等,意象偏于淡雅素净

⑴梅:从梅香、梅影写梅魂、梅恨 ⑵月:注重月的清幽淡雅特质 ⑶水:多以清幽的水入词 姜夔词境独创一格

• 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

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4.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 姜夔长于自度曲,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

• 姜夔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被奉为雅词的典范,自成一派。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辛词更新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 信手拈来,如从己出,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而且空前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的境地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 三类抒情主人公:唐五代—红粉佳人、北宋—失意文士,南渡初—苦闷志士

• 辛词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伟业,

辛弃疾凭吊赤壁时“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显露英雄本色。

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如体现故国深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寄寓对中原失地沦陷区遗民的深切忆念和对恢复大业的信念以及对前景的隐忧 。抒情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 少年—沙场点兵的将帅—气势豪迈,虎啸风生 • 中年:“和泪看旌旗”“试弹幽愤泪空垂”

• 退隐后, “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暮年则是衰翁

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辛词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人生苦闷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清醒深刻的认识《摸鱼儿》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表现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对当地村民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清平乐》

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的转换

✓ 意象群的流变

• 唐五代词—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

• 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

• 南渡—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 • 稼轩词—战争和军事活动意象

✓ 刀、枪、剑、戟、弓、箭、戈、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呈现于笔端,

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嵯峨剑戟”“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辛词更新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3.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刚柔相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摸鱼儿》摧刚为柔,极沉郁顿挫之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题“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亦庄亦谐,嘻笑怒骂,皆成佳篇,俱臻妙境。稼轩改造谐谑词,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从此谐谑词具有了严肃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

★两宋词史上,辛弃疾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最高。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开拓性,空前绝后

“别是一家”的词论

李清照从本体论角度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

苏轼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地位

李清照从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二人主张“尊体”,殊途同归

“别是一家”的词境(“易安体”的艺术特征)

⑴神骏自傲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⑵直率大胆与委婉含蓄的抒情艺术 ⑶自然清新的语言。①以故为新,②以俗为雅,③自铸新辞 ⑷庄重典雅的词品

“诚斋体”

杨万里,字诚斋,以诗擅名,存诗4200多首,编为九集。其诗风发生过多次变化。早年从江西诗派入手学诗,后改学王安石和晚唐诗人的绝句,最终领悟到应摆脱前人的藩篱而自成一家,并形成独具面目的“诚斋体”。诗兴主要在于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

北宋中后期词坛的繁荣景象

北宋中期,具有独特风貌的“宋调”形成,宋诗完成了议论化的特征建构。诗坛革新运动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辅翼:名臣诗人群,理学诗派

北宋后期,宋诗艺术达到峰巅状态。“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后山诗话》)

❖ “造语之工,至于舒王、东坡、山谷,尽古今之变”(《王直方诗话》);

❖ 欧阳公“能变国朝文格,而不能变诗格,及荆公、苏、黄辈出,然后诗格遂极于高古”

(陈善《扪虱新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