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试题答案要点与评分标准 (适用于选修财政学的学生,开卷考试 时间60分钟)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财政掌握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 2.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相对提高。 3.财政支出: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4.纳税人:指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叫纳税义务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是纳税主体,不一定是税负人。
5.间接税: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他人负担的税种。
6.零基预算制度:是任何使用预算资金的单位在提出预算计划时,无论是原来固有的项目,还是新增设的项目,都应以其产生的支出效益为标准,重新评估其必要性和社会经济效益。
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征税不以纳税人是否自愿为转移,依法计征,违法必究。税务机关征税的根据是国家有关税收的各项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税收的强制性,对于保证财政收,严肃法纪,依法征税纳税具有重要意义。(2分)
(2)无偿性。指国家征税后,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者,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2分)
(3)固定性。指各级政府征税,是按照法律程序批准的税法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课征的,不能随意变动;征纳双方都应遵守。固定性还表现在国家规定的征税标准和完税方法不宜频繁变动。(2分) 2.简要说明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
从平衡的涵义讲,财政收支平衡就是指一定时期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在数量上相等;由于预算执行的结果不是收大于支,就是支大于收,收支数量绝对相等是不可能的。(6分)
3.财政政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财政政策通常有扩张(2分)、中性(2分)和紧缩(2分)三种类型。 4.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9.03%,是美国9.9%的两倍、法国6.5%的三倍。试从财政学的角度分析原因。
(1)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a.城市化过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治安问题越来越突出。(1分)b.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费划分不够清晰,“吃皇粮”的人数日益膨胀。(1分)
(2)存在这严重的浪费(4分)
a.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浪费:这是民众近年来关心的热点,中央曾三令五申遏制这些浪费,各地也采取过一些改革措施,但至今这几方面的开支都在两三千亿元以上。
b.政府会议浪费:我国各级机关每年会议不胜其多。例如西部某县2003年县委县政府及其下属部门召开涉及乡镇的会议达375次。近年来会议规格、标准、档次还在升高,有些成为变相的公费旅游。
c.“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据有关部门披露,我国约有1/5的城镇建设存在“政绩工程”。一些欠发达地区竞相盖起豪华办公楼,例如一个省级贫困县的政府办公楼耗资7000多万元,相当于该县年财政收入的1/3;一个只有7个村干部的村委会耗资400多万元兴建办公楼。
d.能源和资源浪费:某城市48家政府机构2004年人均耗能量、用水量和用电量分别是当地市民的4倍、3倍和7倍。据专家估计,我国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是美国1999年平均水平的133%。我国公务员人均纸张耗费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是部分发达国家的10倍。 5.国家预算的结构和形式(6分)
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我国的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四级。
三、计算题(共1题, 20分)
1.某居民个人2006年5月取得劳务报酬所得30000元,稿酬所得5000元,中奖所得20000元,计算该居民个人应纳所得税多少?
(1)劳务报酬应交个人所得税:(小计8分) 30000×(1-20%)=24000(2分)
低于20000的部分:20000×20%=4000(2分)
高于两万不足5万的部分:4000×20%*(1+50%)=1200(2分) 小计:5200元(2分)
(2)稿酬应交个人所得税:(小计6分)
5000×(1-20%)=4000(2分) 4000×20%=800(2分) 800×(1-30%)=560 (2分)
(3)中奖应交个人所得税:20000×20%=4000 (4分)
(4)该居民2006年5月共应交个人所得税=5200+560+4000=9760(元)(2分) 四、论述题(共1题, 20分) 1.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
学生可安照自己的理解作答,意思对即可。 (1).效率优先原则 (10分)
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中,生产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的越来越充分。宏观地看,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民主、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必然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目的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效率的提高,只有生产发展了,效率提高了,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真正的公平。所以,把效率优先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率,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而且,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是公平能够实现的物质基础,只有社会物质丰富,才能增进社会公平,如果效率低下,物质财富严重缺乏,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公平呢?
我们曾经过分重视公平而忽视了效率,误以为公平就是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因而在分配上实行了公平的平均,这种公平的薪酬体系造成了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妨碍了效率,结果使人民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生活在困窘的状态中。没有生产的发展,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要以效率为先,只有以效率为先才能提供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公平只是一句空话。 当今,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要改变的是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国家的行政部门用计划调节的,它导致了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运行以市场为轴心,实行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一个企业效率好,就会发展壮大,如果效率不好,就会日益衰落乃至被淘汰出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效率有限原则是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
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其重要原因就是在竞争中机会公平,效率优先,对于企业来说,在竞争中,在同一市场条件下,效率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应以效率为先,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战略,在企业内部,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企业的效率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2).兼顾公平的原则 (10分)
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并不否认公平,更不能牺牲公平只顾效率,正确的做法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因为只有坚持公平才能够调动效率的创造者,即主体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主体的努力被社会所认同就能够激发他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不公平会使主体失去工作热情,降低公平效率,所以,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公平所反
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个体被认同和肯定,个体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整个社会整体才能够处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发展,个体间相互协调形成很好的团队精神,能够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高效率。
总之,兼顾公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政府应当兼顾公平,通过种种措施,如向高收入者征收个人所得税,把这部分资金转移给弱势群体,如发放失业救济金,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部分人得到应有的帮助,以获得应有的教育机会和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挖掘这部分人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效率。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是一致的,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而个人的分配、收入要与个人所投入的努力达到一种比例上的动态平衡--多劳多得。反对那种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提倡多劳多得,国家在实施政策时要以效率为先,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但要兼顾公平,国家通过各种办法,用政策加以调节,倾斜于弱势群体,给其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效率,总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即不能只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不要效率。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