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 A:曹源 B:李琳懿 审题:李琳懿
试卷说明:全卷分A卷和B卷,A卷满分100分,B 卷满分50分;完成时间120分钟。 A卷分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其它类型的题。
A卷(共100分)
第|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字词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干瘪(biě) 俄顷(qǐn) 拾掇(duo) 蹑手蹑脚(niè) ....B.胆怯(qiè) 睥睨(nì) 踌(chòu)躇 摩肩接踵(zhǒng) ....C.国殇(shāng) 犀利(xī ) 咀嚼(jué) 衣衫褴褛( lǔ ) ....D.瘦削(xuē) 旌(jīng)旗 脚镣(liào) 气喘吁吁(yū) ....
2.下列句子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哓,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
B.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蜗;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勃。 C.孟实苦干了十年,有点积蓄不假,可是,他辛辛苦苦把个要关张的福聚德拾掇得名噪京师,就落了这名声,就太冤枉人了。
D.因有脚撩行步甚有限制,时而贮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小明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
取义成仁。 ....B.掌握自然规律以前,人们往往认为沙漠里有魔鬼在作怪;但是掌握了科学知识以后,人们便可以把这种哗众取宠的现象解释清楚。 ....C. 放学回到家,小明早已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的他看到桌子上的面包,便囫囵吞枣地吃起
来。
D.这时是阴天离下雨不远了,老人家按捺不住地拿起画笔,想象着淅淅沥沥的景象,渐渐地,纸上便出现了一个人拖泥带水的画面。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参加完为期一周的中学生排球联赛,他发现自己的功课已经落下了一大截,为了赶上大家的学习进度,他在假期里强迫自己做了一周的作业。
C. 外卖小哥雷海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于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
D. 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往往因人而异,但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能力却是每个想取得学业成功的学生必须具备的。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1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下列加点文言文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参与 .C朝服衣冠 在早上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长 .D邹忌修八尺有余 身高 .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 ..B 之:肉食者谋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 ..C 以:弗敢加也,必以信 自以为不如 ..
D 而:而形貌昳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7.下列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邹忌没有自信,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 C.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D.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我妻子认为我美,是私下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2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
A.邹忌善思、善谏、求实,用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形成对比。
B.曹刿论战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写了论战前的军事准备内容。 C.邹忌用设喻说理、直言不讳的进谏方法,成功的使齐威王发布谏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D.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这是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第‖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填空。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下列名篇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若3句均写,以前两句为准)(2分) ①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 ,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苏轼 (2)请默写《过零丁洋》颈联和尾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议论文阅读(10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2各题。
莫让浮躁侵染了文化“琅琊榜”
李斌
①“琅琊山顶有一个琅琊阁,琅琊阁每年发布琅琊榜”,曾经的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让“琅琊山”“琅琊阁”至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安徽滁州为借《琅琊榜》带动地方旅游发展,把本地琅琊山景区内的“会峰阁”改名“琅琊阁”。与此同时,秦朝时设立琅琊郡的山东临沂、拥有古“琅邪县”的江苏南京也加入了争抢队伍。一时间多地争当“琅琊”,引来各方热议。
②这种借热播电视剧展开城市宣传的方式,在营销学中属于“借势营销”。然而不是所有的借势都能成功,借势营销的出发点必须是正视客观事实,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事实上,滁州琅琊山本身的历史文化意蕴足够丰富。打开滁州的文化“琅琊榜”,这里既有欧阳修留下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千古名篇,又有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皖东文化。反观《琅琊榜》,则是以南北朝时期为背景虚构的一部电视剧。对于滁州来说,守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加挖掘和弘扬,却要到虚构的电视剧里“拉郎配”,把始建于明朝的琅琊山“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这种借势推广旅游资源的结果,很可能拥抱的是虚无,失去的是文化。
③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提升城市形象同样需要大力宣传。借势营销是营造声势的重要手段,但只有依托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这种借势才会成为制胜之道。比如云南的中甸县,既拥有独克宗古城、噶丹·松赞林寺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集藏、汉、纳西、彝、白等十几个民族五彩斑斓的传统文化于一身,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长久以来,这里却因地处偏僻而闻者寥寥。2001年当地政府巧借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东方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明月”),给中甸县更名,大力宣传自身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使香格里拉市声名鹊起,成为享誉世
3
界的旅游胜地。
④其实,盲目傍剧扬名还只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文化政绩冲动的一个小缩影。从像孙悟空、西门庆这样虚构的小说人物被过度利用,到以“最大炒饭”“最大月饼”等世界吉尼斯纪录为噱头拉升城市关注度,浮躁、庸俗、功利、短视等问题正在侵染着本该被珍惜和保护的城市文化。而许多真正记录着城市变迁和文明历史的古建筑,却被摧毁在无情的推土机下。这些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文化建设需冷静审慎、长远考虑,切忌好大喜功、盲目决策。
⑤今天,我们无比渴求得到更多历史文化的滋润。越是这样,我们越要珍惜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懂得并尊重文化规律,戒骄戒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别文化干涸、精神粗鄙、品位低劣的洼地,站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高地上。
10.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11.说说城市宣传怎样才能不让浮躁侵染文化“琅琊榜”。(3分)
1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选择恰当的一个作为第③段的论据,并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一】:地处武陵山区的湖南大庸县,拥有天门山、索溪峪、天子山等众多雄奇
秀美的自然景观,但长期以来鲜为人知。1994年4月大庸县依托辖区内著名景区张家界,更名为张家界市。此后知名度飙升,全市旅游业蓬勃发展,跃入全国一线旅游城市的行列。
【材料二】:四川灌县的都江堰由泰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
修建,是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著名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1988年,为扩大影响,开拓旅游市场,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此后这里名声更盛,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五、作文(60分)
13. “记得”可谓是人生常态:我们记得一种期待,记得一处风景,记得一个承诺…… “记得”既是经历,也是收获……朱自清永远记得父亲质朴的背影,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莫怀戚记得那次散步,明白了肩上的责任,生命的意义;鲁迅记得江南朦胧的月、水乡美味的豆,还有淳朴的乡情…… 请以“记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4
B卷(50分)
一、诗词鉴赏(4分)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 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 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 词的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2分)
2.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片哪些方面?(2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①韡:繁盛,音wěi。
3.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为损重赀 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 尤:责怪。 D.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庭:种在庭院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5
(1)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是一篇讽喻性文章,请结合生活中类似现象说说你对文章所阐释道理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2分) (一) 名著阅读(4分)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处。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先生;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6.从小说情节看,简·爱为什么会产生“非走不可”的念头?(2分)
7.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2分)
(二) 现代文阅读(18分)
鸣 沙 山 听 沙
张抗抗
①鸣沙山,我又来了,来看你。
②时光已过去多久了?上一次来敦煌,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光阴如同一条内陆河,扎入沙漠腹地消失无踪。二十五年倏忽而过,人已两鬓微白,而鸣沙山,你的沙依旧、你的山依然。《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西汉时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于城内”。鸣沙山,莫非你是一座音乐之城?鸣沙当歌,鸣沙似泣。
③鸣沙山,我不是来看你,而是来听你。 ④那么多年里,我的耳边总是流淌着沙子的鸣响——它们不是河流的汩汩声、也不是海浪的哗哗声、更不是瀑布的轰隆声。它或如沙漏一般细密悄然,或像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兀然生成,从高处倾泻而下摧枯拉朽,沙声低沉而凄厉,缓慢而尖锐,在瞬间覆盖了摧毁了一切。那个声音多年来始终在我耳边挥之不去。
⑤二十五年前,千里河西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去敦煌是为了莫高窟,那座佛
6
教艺术的殿堂。瞻仰千年的洞穴遗存的壁画雕像,是一次朝圣之旅。但心里另有所念,心心念念的,是茫茫大漠中这座神奇的鸣沙山。我站在山脚下,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眼前一片混沌的金黄。鸣沙山被天边的余光勾勒出完美的线条,如同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在暮色中静静蹲伏。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惟有这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一座巨型雕塑群,矗立于塔什拉玛干沙漠。多少个世纪,沙子在风中低声祈祷、或在风中激昂呼号。沙漠缺水但不缺风,狂风暴风寒风,一年四季都在大漠巡回。鸣沙山,你是一座山,却也不是。你本是连绵的沙丘,和大漠连在一起。但你从沙漠中站起来了,你是站立的沙漠。此后的漫长岁月,莫高窟在你敦厚的胸腔里逐年孕育而成。
⑥然而,此刻的沙山,四下静默悄然无声,鸣沙山固执地保持沉默。我听不见沙鸣。我随同伴们一起纵身跃入沙海,双手代桨,挂在陡峭的沙坡上,连滚带爬地往下溜。一时间,前前后后人影憧憧,像一座座移动的小沙丘。就在下滑的那一刻,我似乎听见身下传来微弱的响声,窸窸窣窣,嗡嗡嘤嘤,难道这就是鸣沙么?我俯身侧耳,聆听细辨,听到的仿佛一种如泣如诉的呻吟……我一时不由思维停滞感官笨拙,身子顿时悬停在沙坡的中段。当我不由自主地溜到了沙山脚下,那个声音消失了,就像一个乐章末尾骤然中止的休止符,连震荡的余音都没有。月夜已有了寒意,月色迷茫,大漠寂寂,静谧的山谷中,万籁无声。
⑦我惊异我惶惑,鸣沙山,我听不懂你。我沮丧地坐在沙地上清理鞋子里的沙子。很快,每个人脚下都倒出了一小堆沙子。是的,每一个游客无论滑到山脚还是步行到山下,都在无意中削裹下一层沙子。沙子既会歌唱,也能怒吼。那不是琴弦不是妙音,而是“人马践之”的沙子发出的呼喊,是沙子的尖叫和抗议。我虽然没有听见如雷的鸣沙,但不等于这世上没有沙鸣。
⑧鸣沙山,这一刻,我似乎听懂了你。但我仍然不明白,鸣沙山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自我复原功能?有人说,那是因为风——是风之手,将沙子一一驱赶回它们原来的位置。每夜每夜,风都在沙山重复着同一游戏,乐此不疲。风相信散沙可以任意塑造,当风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会自己跳跃走动并手舞足蹈。这强悍的粗暴的风,是世上最具破坏力的自然力量,也是一种强效黏合剂。
⑨是的,是风。可是,为什么别处的风没有这般神力,为什么偏偏在敦煌?在鸣沙山?告别敦煌那一日,在机场偶遇一位甘肃朋友,闲谈时我说起了关于鸣沙山的疑问。他解答说,他恰好对此有过一番研究:由于鸣沙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日间蒸腾的气流在夜间下沉,便生成了小股冷风涡流,来自东南、西南、西北三个方面的风,沿着这一带沙丘的坡地顺势而下,在鸣沙山的谷地交汇。风与风的角逐形成了气旋,气旋像一把巨大的熨斗,来回来去地摩挲,一夜之间,便将鸣沙山“人马践之”的踪迹一一抚平,抹去了沙山的每一道伤痕。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我恍然大悟却又越发迷茫!风能够把以往的一切全都删除,风过之处,真的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么?
⑩ 鸣沙山,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
8.请用精炼的词语概括作者对鸣沙山的感情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选用此文的时候,编者对原文进行了一些删改,比如在第①段和第②段之间删去了以下文字:“在敦煌城里,若是遇上合适的角度,偶尔一抬头,就望见了你。你的身子一半在
7
阳光下,另一半在阴影里。你微微翘首,严峻地仰望着天空,沙脊的轮廓如刀刻一般刚硬,又如慢坡流水一般柔软。你的脚下是无垠的黄沙、起伏的沙丘,伸展、延绵、翻腾。你耸立着,比周围的沙丘要高出许多,由于你站在沙丘之上,所以你不再是沙丘,而被称为沙山,不是聚沙成塔,而是聚沙成山。那些细米粒状的黄沙,究竟是何时或如何变成硬的山呢?我只看见,那么多年过去,你站在城郊那个固定的地方一动不动,仍如我当年见到的样子—稳稳当当,笃笃定定,不增不减,不高不低。”你认为这种删改合理吗?请简述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末说:“鸣沙山,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你认为作者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实际运用(12分)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材料一 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 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示例)关键词:母爱 课文题目:《金色花》
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泰戈尔的《金色花》以诗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朗读经典美文。对于嘉宾的朗读水平,网友们褒贬不一,请你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网友跟帖:个别嘉宾读音不准,吐字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你的跟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