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2023-02-1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2.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禹庙①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②,古屋画龙蛇③。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④,疏凿控三巴。

注: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中参谒了禹庙。②桔柚: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③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④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期战乱使人民苦不堪言,山“空”庭“荒”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写照。 B.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禹庙的巍然独峙、庄严肃穆,令人敬慕。 C.这首咏史怀古诗,旨在歌颂禹公而忘私、严明法度、民族至上的精神。 D.本诗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语言凝练,章法严谨,气象宏丽。 4.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本诗写景部分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述怀(节选)

魏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魏征投奔唐朝之后,准备出关去山东招降瓦岗军残部之前,所以此诗又名《出关》。②九逝魂,这里指旅途遥远而艰险。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准备出关去山东之前,前四句的景物描写是虚写,想象了出关后征途的艰险景况。

B.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诗人要报其知遇之恩,故面对荒凉的沿途景象和艰辛的旅途,诗人并不感到担心害怕。

C.九、十两句赞美重诺守信行为:诗人借此表达要像季布那样,一诺千金;像侯赢那样践言而舍生。

D.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景物描写意境雄浑,情感抒发悲壮

而不消沉。

6.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②奈乐何③!

【注】①姑苏台:在吴县姑苏山上,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筑。②高:同“皜”,白、明。③奈乐何:一作“奈尔何”。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栖曲》是六朝乐府《清商曲辞》的歌调名,诗人大胆突破旧题偶句收尾的格式,变偶为奇。这陡然收煞的一句,既引人注意,又收束有力。

B.“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上面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表明漫长的秋夜渐渐消逝。

C.李白的诗歌,大都写得雄奇奔放、直抒胸臆。此诗作者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具体体现了这一特点。

D.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人物自日至暮、自暮至旦的生活过程,而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没有具体描绘渲染。

8.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隋宫①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②,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③,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①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当时李商

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②日角:帝王相,此喻指李渊。③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未的。《隋书·炀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紫泉宫”是宫殿名,此处代指隋炀帝在长安的宫殿,照应标题“隋宫”。 B.第四句诗人想象隋炀帝的游船会走到天涯,是以他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 C.第五句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D.尾联诗人以假设、反诘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 10.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处于同一时代的李商隐在诗中也有类似表达。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渡白沟 刘因

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 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 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 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

【注】①白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之为国界。②刘因:元初诗人,一直以南宋为故国。③知名:抗元名士。此诗是诗人途经白沟时感慨而作。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旅途路线。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

B.“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这两句极为含蓄,但又高度概括地透露出“水天愁”的原因。一个“异”字,含蓄地表露了诗人华夷之别的思想。

C.“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诗人孤身独骑,遐思渺渺,恰似孤雁飘零,何处归宿!表现了诗人无限的孤独惆怅。

D.“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用反问手法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哀愤之情,是说天

下知道我名声的朋友,或逝或隐,多已离去,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曲了。

12.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怀古伤今,心潮滚滚,悲愤难平。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入手,简析本诗的意境和感情。(分点陈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听话丛台 李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借朋友游丛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交代了作诗的缘由。

B.作者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宏气象,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

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

D.诗中用白云、树木、山鸟、野花、绿苔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14.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评论此诗说“‘变成’留作四字,有稚气,有俗韵”,对诗中的稚俗气韵多有褒扬之意。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广陵 谈迁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扬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注释】①广陵:又称江都,今江苏扬州。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军渡过淮水猝至

扬州,破城大肆屠杀,持续十日,史称“扬州十日”。昔日金粉繁华的扬州顿成废墟。②芜城:即扬州故城。③《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15.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飘零故国,因南明王朝覆亡、扬州城一片荒芜而百感交集。 B.首联中作者触景生情,面对已成为废墟的扬州城,不禁生发兴亡之感。 C.颔联以柳影、杨花的多情反衬扬州的冷落,以景语出之,意清而致远。 D.此诗借咏叹广陵旧事,表达了对清兵屠杀的愤慨和对南明的悲悼之情。 16.颈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①(其一)

秦观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②穿路,尚想元和贼③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④梦天门。

【注】①这是秦观任蔡州(汉所在河南汝南)教授时的作品。②鸿隙陂:西汉末年翟方进担任宰相时,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③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遗祸无穷。④陶侃:东晋大臣。《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汝水抱城奔流,春色带有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来,着重表现了汝南百姓遭受灾难后的悲惨情景。

B.领联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相结合,借传说中舜帝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魂化杜鹃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散人亡,拭泪招魂的惨状。

C.颈联回顾了造成水灾的历史根源:汉代翟方进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唐代吴元济擅改汝水故道留下的隐悲和祸根。

D.尾联借陶侃梦天门的典故,以陶侃来拟向太守,诏意含蓄委婉,增强了诗歌的意蕴。

18.这首诗主要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注】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骆宾王(约638一684),字观光,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19.下列对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易水送人一绝》中,最后一句寓情于景,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B. 《送魏二》中,第二句的“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耐人涵咏。C.《送魏二》中,最后两句从视听两个方面,虚实结合,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D.《送柴侍御》中,最后两句通过想象来创造意象,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20.同为送别诗,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和王诗《送柴侍御》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晋公祠① 吴喻时

苍苍城郭绕西川,旧日中书今尚传。

绿野②逍遥看度鹤,香山③寂寞听啼鹃。 策平蔡地④一千里,身系唐朝三十年。 欲仰高风今何在,黄河水曲太行巅。

注:①本诗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吴喻时过晋公祠留时所作。晋公祠是唐朝宰相裴度祠堂。作者任御史时曾几次弹劾当朝宰相严嵩。②裴度晚年辞官退居的别墅名。③裴度曾在此与当时的著名诗人诗酒唱和。④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裴度督师攻破蔡州,生擒叛将吴元济。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上以“一水绕城郭”交代晋公祠周围环境,下句点明题旨,与标题相呼应。 B.颔联写出裴度晚年的生活,闲看鹤飞,坐听鹃啼,表达了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感情。 C.颈联“一千里”和“三十年”形成对仗,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准确概括裴度一生的功业。 D.尾联通过设问的方式,强调了晋公祠所在位置,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裴度的赞叹之情。 22.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裴度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①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②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①刘长卿“刚而犯上,②三年谪宦:【注释】两遭迁谪”,本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长沙之时。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2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失意凄凉,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颔联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C.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薄情寡恩,何况当时皇帝对诗人。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指向当时皇帝,手法高妙。

D.尾联感叹皇朝风雨飘摇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离开南阳一心辅佐刘备,为蜀国大业用尽良谋。 B.颔联总结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普遍真理,即时势造英雄。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千里山河葬送之“轻”与两朝文武之“恨”形成反差。 D.本诗咏史怀古,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26.诗的尾联写岩下流水,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白帝城怀古① 陈子昂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②。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注】①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陈子昂初次出蜀沿长江泛舟而下的连续行程中。②汉王宫:指永安宫,在白帝城邻近,刘备在夷陵与东吴陆逊战败后,退至永安宫病逝。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两句叙事,写诗人舟过白帝城时天色已晚,所以停船访问当地的风俗习惯。“桡”,船

桨,停桡即停船。“土风”,即当地的风俗习惯。

B.“城临”四句,写与白帝城有关的典故,抒发怀古之情。诗人借用典故表达了对刘备病逝白帝城的惋惜以及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推崇。

C.“岩悬”四句,写白帝城周围地区的奇险壮丽景色。高峻的悬崖遮断了视野,奇险的峡谷有江流可通,古树高出云天,船帆在雾气中出没。

D.结尾两句呼应开头两句中的“停桡”,诗人船至白帝城是途中暂停,诗人还要离开四川,去到更遥远的地方。前途遥远,所以说“去无限”。 28.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①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②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④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摇落:宋玉《九辩》中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句。②故宅:此指宋玉在秭归的旧居。③云雨荒台:指宋玉在《高唐赋》中所述的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故事。④最是:最感慨的是。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借用典故,突出了深秋时节的悲凉气氛,使作品暗含“悲秋”之意。 B.作者与宋玉在思想情感上有着强烈的共鸣,因此,把宋玉奉为自己的老师。 C.颈联“空”字内涵丰富,感慨人们并不能理解宋玉文采词藻中的本心真意。 D.诗人凭吊古迹,体验深切,耐人寻味;借怀念宋玉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30.诗人为何会为宋玉“洒泪”?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高适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①。

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 永愿拯刍荛②,孰云干③鼎镬④。 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 且欲同鹪鹩⑤,焉能志鸿鹤。

【注】①卫霍:卫青和霍去病,西汉两位名将。②刍荛:打草砍柴的人,诗中指平民百姓。刍:割草。荛:柴草。③干:犯。④鼎镬:诗中指烹煮酷刑。⑤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庄子•逍遥游》有“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上蓟门,面对茫茫沙漠,目睹边境遭侵残状,发出了对英雄的呼唤。 B.备尝艰险,看尽人间丑恶,诗人孤独寂寞,这里体现了理想和环境的矛盾。 C.“永愿拯刍荛”句直抒胸臆,在婉约含蓄中忧愤苦闷,使诗充满悲慨之情。 D.诗人借“淇水”“浮云”抒情,“徒”“不堪”里有着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 32.试鉴赏“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两句诗的手法和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戅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本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味无知。 D.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34.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