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故障理论
零故障的基本观点
一、 迈向零故障的出发点
设备的故障是人为造成的。因此,凡与设备相关的人都应转变自己的观念。要从“设备总是要出故障的”观点改为“设备不会产生故障”,“故障能降为零”的观点,这就是向零故障的出发点。
二、 汇总零故障的基本观点:
1.设备的故障是人为造成的。
2.人的思维及行动改变后,设备就能实现零故障。
3.要从“设备产生故障”的观念转变为“设备不会产生故障”、“能实现零故障”。
二、将故障的“潜在缺陷”暴露出来
先分析一下故障是怎样产生的。这是因为我们在产生故障之前没有注意到故障的种子缺陷。
这样,我们没加注意的故障的种子就叫做潜在缺陷。根据零故障的原则,就是将这些“潜在缺陷”明显化(在未产生故障之前加以重视)。这样,在这些缺陷形成故障之前即予
纠正(修整)(防止未然—预防),就能避免故障。
一般而言,所谓潜在缺陷,常指灰尘、污垢、磨损、偏斜、疏松、泄漏、腐蚀、变形、伤痕、裂纹、温度、振动、声音等异常。其中有许多缺陷,人们都以为不予处理也无妨碍,或者认为这些缺陷较为轻微,无所谓。
1.物理的潜在缺陷—物理上的缺陷,眼睛看不到,故而愈加重视。
(1)未分析、未检查,尚不了解的内部缺陷。
(2)安装位置很差,看不见的缺陷。
(3)灰尘、污垢等看不见的缺陷。
2.心理上的潜在缺陷—保全人员或操作人员的意识或技能不足,故而发现了存在的缺陷
实现零故障的5大对策
1. 具备基本条件。
所谓基本条件,就是指清扫、加油、紧固等。故障是由(设备)劣化引起的,但设备大多数劣化却不具备劣化的基本条件三要素而产生。
2.应严守使用条件。
设备或机器在设计时就预先决定了使用条件。根据该使用条件而设计的设备、机器,如果严格达到这些使用条件,就很少产生故障。比如,电压、转速、安装条件及温度等,都是根据机器的特点而决定的。
3.使设备恢复正常。
一台设备,即使恪守基本条件、使用条件,设备还会发生劣化,产生故障。因此,使隐患的劣化明显化,使之恢复至正常状态,这就是防故障于未然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应正确地进行检查,进行使设备恢复至正常的预防修理。
4.改进设计上的欠缺点。
有些故障即使是采取了上述3种对策后仍无法去除。而且有时因这些故障而提高了生产成本。这一类设备大多是在设计或制作施工阶段,而产生的技术力量不足或差错等缺点。因此,应认真分析故障,改善这些缺点。
5.提高技能。
以上1-4对策,均是由人来实施的,最成问题的是,即使采取了对策1~4,还会产生操作差错,修理差错等。防止这类故障,只有靠提高操作人员及保全人员的专业技能。
上述达到零故障的5大对策,必须由运转部门和保全部门的相互协作。即,在运转部门,要以基本条件的准备,使用条件的恪守,技能的提高为中心。保全部门的实施项目有使用条件的恪守,劣化的复原,缺点的对策,技能的提高等。
6.防止劣化的3项活动。
(1)防止劣化的活动:正确操作、准备、调整、清扫、加油、紧固等。
(2)劣化的活动:检查使用条件,对设备做日常、定期检查,以早日发现故障的“病根”。
(3)化复原的活动:要加强小的整备以及对异常情况的处理、联络。要使设备恢复至正常状态,防故障于未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