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慢性鼻窦炎50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Apr,18(12) 用它的流变学特征作为黏弹性物质的补充,起到润滑关节、保 护关节软骨的作用¨3 J,从而减少关节的退变。再配合中药湿 热敷,使风、寒、湿、瘀诸邪驱除体外,加速了药物有效成分的 渗透和吸收。组方中金毛狗脊具有祛风除湿、补肝肾、强腰膝 的作用;威灵仙具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也是除湿痹痛、强筋骨 的要药;牛膝、穿山甲、蔓荆子、当归、全蝎、透骨草具有活血化 ・1411・ 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迅速消除或改善,使关节活动功能 障碍恢复而达到治疗目的_4 J。 [ 参 考 文 献 ] [1]向阳,施桂英.骨关节炎[J].人民军医杂志,1999,41(1):51 [2]刘剑,方玲.膝关节骨关节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2000,15 (20):96—98 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川I芎、桂枝、防风、杜仲、秦艽、甘草具有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活血化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09—912 瘀、舒筋活络之功效,在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下,使皮肤毛囊、汗 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温度升高,促进或加速 [4] 张安林,顾宝新.中药治疗仪雾化透皮法外治痹病278例临床 研究[J].中医杂志,2001,42(1):32 [收稿日期]2008—11—15 血流和淋巴液的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加速组织的再 生,增强白细胞的吞噬活力,促使炎症及代谢产物的吸收,使 中药治疗慢性鼻窦炎50例 张晓燕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李明睿中医诊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中药 [中图分类号] R076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9)12—1411—01 涕、鼻塞、头痛、嗅觉减退为特征。其病机为外感风热毒邪,肺 2007年1月一2008年6月,笔者用中药内服以及用煎好 的药液吸鼻、热敷加滴鼻剂滴鼻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失宣降,津液气化不利,邪毒湿浊停聚窦窍,腐败化脓。治疗 以宣肺清热、清泻肝胆、健脾利湿、温肾散寒、开窍止痛为原 则,以达祛湿、排脓、通窍之效。处方中的白芷可祛风解表、通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l2~58岁;病 鼻窍,且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川芎性善疏通,活血化瘀,行气止 痛,对多种革兰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细辛能通鼻窍、抗菌;川 乌能散寒止痛;苍耳子散风止痛、对抗组胺,并有一定的抑菌 程最短1.5 a,最长9 a。全部病例均依据病史、前后鼻孔检 查、鼻窦摄x线片或CT鼻窦冠状断层扫描确定。 1.2治疗方法 中药:白芷、鱼腥草、鸡矢藤各60 g,川芎、细 辛、川乌、甘草各25 g,辛夷、桔梗各20 g,桂枝、苍耳子、防风、 连翘、五味子、五倍子各40g,麻黄根、糯稻根、干姜、白芍各30 g,葛根80g。上药共为粗末,装入布袋,水煎服,每日1次,5d 为1个疗程。鼻塞重者可在煎药时或将煎好的药液放入水杯 作用;甘草温肾固本、抗炎、抗变态反应;桂枝补益肺气且有一 定的抑菌、抗过敏作用;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痉,有不同程度 的抑菌作用[ ;鱼腥草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可增强机体 的免疫功能[ ;连翘抗菌谱广,还有较明显的解热抗炎作 用[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具有抗组胺、抗炎、镇痛、抗微生物 趁热吸鼻;病程长且脓液不多者,可用药渣煎汤热敷患部。服 药同时用滴剂(制作方法:苍耳子、白芷、辛夷花、赤芍、川I芎、 鱼腥草各60 g,冰片粉6 g,薄荷霜5 g,芝麻油500 mL,液体石 蜡1 000mL。经加工制作后分装备用)滴鼻,每次1~2滴,每 日3~4次。 作用;桔梗宣肺、排脓、抗炎;五味子润肺、滋肾、宁心安神,并 有一定抗菌作用;五倍子、麻黄根、糯稻根收敛肺气、养胃;干 姜温中散寒、健脾益气;葛根发表解肌生津升阳;鸡矢藤清热 解毒、化食消积、活血止痛、抗炎、抑菌 ;白芍清热止痛、活血 散瘀。以上诸药合用,效果更佳。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鼻塞、黏脓涕消失,头昏头痛解 [ 参考 文 献 ] 除;有效:鼻塞、黏脓涕明显减少,偶有头昏、头痛;无效:持续 性鼻塞及大量黏脓涕,常伴头昏、头痛。 2结 果 [1]叶显纯,孙文忠.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0:6—316 [2]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93;253;949;1388 本组共治愈32例占64%,好转16例占32%,无效2例 占4%,总有效率96%。 3讨 论 [3]李世文,康满珍.一味中药祛顽疾[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252;292 [收稿日期]2008—08 30 鼻窦炎属中医“鼻渊”、“脑漏”范畴,临床上主要以鼻流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