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_宏观经济学

1_宏观经济学

2021-03-2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潜在国民收入: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也就是一国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或发挥时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量,故又称潜在国民收入。

4、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降低潜在GDP2个百分点。

5、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6、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7、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8、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9、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0: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

二、简答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①充分就业:任何经济体系通常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②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③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④平衡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的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货币政策的含义: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前者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

供给来降低总需求水平。

2、工具:①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者说放款利率。 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③变动法定准备率: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

④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三、通货膨胀按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答:1、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2、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和100%之间。 3、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四、通货膨胀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答:1、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五、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及其政策含义?

答:概念: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

政策含义:①、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②如果该经济的实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组合落在安全区域内,则决策者无需采取任何措施即政策进行调节。

③经济决策者可以采取紧缩性政策,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率。决策者可以采取扩张性政策,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

六、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及其政策含义?

答:概念: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政策含义: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就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论述题的题目:

1. 经济学家认为,“对高收入者征收税补贴给低收入者能够增加国民收入”。为什么?P392 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

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反之亦然。 二是政府税收政策。

如政府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原来可能用于储蓄的一部分收入征收过来,以政府支出形式花费掉,而按西方经济学者说法,这些支出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最终用于消费。这样,社会中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 三是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如分给股东,则必定有一部分会被消费掉,因此,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消费就少,储蓄就多。反之,则消费就多,储蓄就少,即社会消费曲线就会向上移动。

2. 既然市场机制实现了产出均衡,为何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如何进行干预经济?(画

图)P432

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就算政府完全不干预市场行为,商品的产销成本也基本上是比较平衡的;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存在货币价值差异和税率差异,所以在这样相对公平的前提下,商品的价格与其真实价值之间总会有一个相对平衡的域值可供参考。但同样的,这种理想化的市场行为只适用于初级自由贸易。随着社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国际间商品

交易的可能与机会。(1)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符号却无法实现国际均衡(2)国与国之间实力上的差异,更多地出现了不平等贸易往来。 中美之间近期的贸易战,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对华商品的关税调节来控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而中国的反制措施则是同时提高美国进口到中国的相关产品的关税额度。这一过程的全部都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的。可见政府干预对当今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3.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P497—497

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该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 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

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原来是平衡的,这一政策会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已经超过总供给,这一政策将使两者的差额进一步扩大。

4. 按照凯尔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理解:悖论、节俭? 答:会减小,P398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离开了假设,理论就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另外,假设往往是对经济的一种理想化、简化,在此基础上构筑的经济理论当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现实。凯恩斯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凯恩斯的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30年代大危机的情况提出的,当时工人大量失业、设备闲置。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总需求,当然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走出低谷。

在这个理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不能把凯恩斯的这种理论普遍化。这是因为:(1)凯恩斯所用的是一种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能力、技术条件等都是不变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也是短期。在长期中,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仍然要依靠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本的增加、技术的进步。这样,在长期中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的提高,而不是消费的增加。(2)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所以不能将之到处照搬。对于总供给不足的国家,这种理论就完全不适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