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现状调查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现状调查 ◎李志英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大学生是当代国民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调查组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 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祖 国有深沉的爱,绝大多数大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当代大学生的爱 国主义精神有突出的特点,他们对祖国的爱基于改革受益的强烈感受,同时由于较 高的文化素质又颇具理性,在民族、祖国发展的关键时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 彰扬。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D430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路径与基本情况描述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包含继续教育大 学生、高职大学生和大专生。调查问卷于2008年在北京大学(含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师范 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戏曲 学院和青岛农业大学共九所大学的学生中发放。选择上述大学发放问卷,主要是希望能够涵 盖多种类型的大学,包括多学科综合性重点大学、学科性质集中的专门性大学,以及少数民 族集中的大学、艺术类大学以及农业科学大学。九所高校中,位于北京的院校8所,京外院校 1所。选择京外一所高校主要是考虑了学科的全面性以及问卷发放的条件。调查问卷共发出 1522份,收回1490份,回收率为97.89%。访谈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大学、安 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进行,共访谈l7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从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看,女性略多于男性,为5.6:4.3。调查样本在各年级均有分布,其 中大二、硕士研究生相对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大二的学生课业负担相对不是很沉重,因此乐 意接受问卷调查,硕士研究生一般而言则课业负担也不是很重,他们的思想又相对成熟,因 此是我们调查的重点。调查样本的学科背景,基本覆盖了高校所设各种学科,其中理科、文史 本文系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A级课题05&ZD027(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研究》成果之一。 ・42・ 和社会科学的样本最多。农、医、管理等学科的样本相对较少。这种分布比例基本符合目前我 国高校学科招生的分布情况;从样本来源的行政区划看,来自中小城镇和农村的最多,来自 直辖市和省会的相对较少,这样的样本比例基本符合目前我国的人E1分布。再从样本人学前 的国土区分看.各个地区的样本均有分布。中东部地区为人口比较密集且面积广大的地区, 样本的存量最大,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比例较小,样本存量也相对较 少;从政治面貌看,调查样本中共青团员占了绝大多数,共产党员为共青团员的1,3左右,群 众最少.还有少量样本选择其他,包括民主党派和宗教信奉者等等。这个比例与实际生活中 青年学生绝大部分为团员的事实一致;从家庭背景看,涵盖了来自工人、进城务工人员、农 民、教师和科技人员、高层干部(指省地中央各部、事业单位等处级以上干部,县乡科级以上 干部,军队团级以上干部)、一般干部和办事人员(含军队团级以下军人)、个体户、私营企业 主、公司白领和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下岗职工等失业人员、离退休等等类型家庭的大学 生,且比例分布比较合理,即来自工人、农民等家庭的大学生占大多数,最少的是来自私营企 业主、下岗职工等失业人员和离退休家庭的大学生。这个比例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做 的关于中国人口分布比例的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 二、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对祖国深沉的爱 多年来.人们置疑市场经济是否会导致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膨胀,对于没有经历过太多 磨砺和苦难的一代更是多了几分置疑。“8O后”、“90后”被人们讥评为“我字当头的一代”、 “依靠父母的一代”、“跨掉的一代”。情况果真如此吗?本次调查显示,44.9%的被调查者为自 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很自豪”,31.7%的人感到“比较自豪”,15.6%的人“有时会感到自豪, 但很快就会过去”,前二者相加为77.6%,前三者相加高达93.2%,只有不到7%的人选择“没 感觉”。对于“如果给您一个再选择国籍的机会”您会怎样选择的问题。66.8%的被调查者选择 中国。如果与本次调查同步的城镇居民调查中的20岁以下年龄组相比。则高20个以上的百 分点,与20—29岁年龄组相比,高出将近14个百分点。可知祖国、民族的命运在大学生的心 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的爱国情怀是深沉的,在同年龄段的人群中爱国主义情怀更加强 烈。 大学生的这种对祖国的爱是一种可以考察到的有连续性的情怀。李志英等人2003年以 来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国家大事一直十分关心。在2003的调查中.77.4%大学生对于当 年发生的“抗击非典”的斗争“非常关注”,19.4%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关注”,二者相加高达 96.8%。68.0%的大学生“认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24.9%“比较认同”,二者相加也达到了 92.9%。2005年的调查显示,对于当年发生的“连宋”访问大陆的事件,40.7%的大学生表示 “关注”,31.1%“比较关注”,二者相加达到71.8%,对于当年波澜不断的中日关系,44.0%的大 学生表示“关注”,34.3%表示“比较关注”,二者相加将近80%。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祖国的繁荣富足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因此,热爱祖国必然会萌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 国的认同。调查显示,52.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实现”,占了半数以上, 只有12.2%的人认为“难以实现”,比城镇居民低1.5个百分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 路,60.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也占了一多半,比城镇居民高了 9个百分点。对于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有14.4%的被调查者表示“认真学习研究过科学发展观”,67.6%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基本 ・43・ 内容”,两者相加高达82%,比城镇居民高了2O个百分点。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关注度更高,他们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加认同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为民族复 兴所做的成功探索。 (三)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以“您为您是一个中国人而备感自豪吗?”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从年级的角度看,选择 “很自豪”和“比较自豪”比例最高的是大二和大三的本科生,分别为78.4%和81.4%,其余年 级的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均未超过平均比例77.6%,比例最低的是本 科毕业班的学生,为69-3%。从学科的角度看,“很自豪”和“比较自豪”相加比例最高的是医 学类学生,为84.5%,其次是体育艺术类学生,为84.5%,其后分别是管理类、工科和外语类被 调查者,分别为80.7%、80.2%和78.2%,其余学科被调查者的比例均低于平均比例,最低的 是哲学、经济等社会科学类和“其他”学科的被调查者,分别为69.8%和65.7%.比平均比例低 了8—10个百分点,比最高比例低了l0个以上的百分点。从家庭背景的角度看,选择“很自 豪”和“比较自豪”比例最高的是来自个体户家庭的被调查者,为89.1%,其次是来自高层干 部家庭、白领和企业管理人员家庭的被调查者,分别为83.3%和81.9%。 再以“如果给你一个再选择国籍的机会,你会怎样”为例进行分析。从整体看,大多数被 调查者选择中国,为66.8%。如果从年级的角度看,则选择中国的比例最高的是硕士研究生, 为70.7%,最低的是本科毕业班的被调查者,为53.5%。从学科的角度分析,选择中国比例最 高的是工科和理科学生,分别为76.3%和74.4%.最低的是外语类和哲学经济等社会科学类 学生,分别为47.4%和59.9%。从被调查者的家庭背景看,来自农民家庭的被调查者选择中国 的比例最高,为72.9%,其次是来自离退休人员家庭的被调查者为65.9%。最低的是来自私营 企业主家庭的被调查者,为50.0%,其后是来自自由职业家庭和高级干部家庭的被调查者, 比例分别为55.0%和59.7%。 (四)为祖国利益献身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检验大学生对于祖国挚爱的程度,我们在问卷中特意设置了一个问题:“想 象一下,如果现在处在战争年代,国家面临着外敌人侵,你会怎样”,41.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 己会“投笔从戎”,48.1%选择“心系国家安危,但不会参加战争,学好知识同样能救国”,二者 相加达到9O%,只有2.3%的人选择“个人的安危最重要,不会参加战争”,另有7.7%选择“说 不清”。在远离战争50余年后,在只有从银幕上才能看到战火硝烟的今天,还有40%以上的 没有太多阅历的年轻人愿意面对惨烈的战争并愿意为祖国献身.充分显示了当代大学生的 勇气和情怀。 三、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人们习称为“80后”、“9O后”。他们在改革开 放的年代出生,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成长,享受了物质不断丰富带来的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获得了优越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分享了民族复兴的种种发展成果,是改革开放的最大 受益者。在他们成长的年代,国家安定团结,人民奋发图强,没有战乱,也少有动荡。因此,他 们又是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所有这些成长条件使得大学生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 鲜明的特点。 (一)基于改革受益的强烈爱国情怀 当代大学生是在祖国的不断富足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对祖国的爱是基于改革受 益、有强烈自豪感的爱国情怀。一位来自山西大学的研究生在接受我们的访谈时说:“我是个 .44・ 爱国的人.我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为我们的国家的强大感到自豪。”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 生在访谈中说:“我是一个爱国的人。我觉得“8O后”都很爱国,这是因为可能成长的阶段不 同,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也不同,80年以后国家变化很大,这其中好的方面的变化居多,在这 以后出生的人得到的好处也比较多,所以会比较爱国。”调查显示,目睹祖国的繁荣富强,大 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自信,“对于全球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71.9%的人认为“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能够兼收并蓄”,只有2.8%的人认为“外国文化比较先进,中华传统文化前景不容乐 观”.另有1.1%的人认为“传统文化终究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外国文化取代”,还有23.5% 的人选择“应当保护传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二)普遍较高的文化水平导致对待有关问题较为冷静和理性 大学生对祖国的爱是强烈的,普遍比较高的文化水平又使他们这种对祖国的热爱是冷 静的和理性的。对于种种涉及国家安全、民族自尊心的复杂问题,他们能够在理性分析的基 础上采取客观、正确的态度。例如,对于“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举止粗鲁的行 为”,13.7%的人表示“非常气愤,丢了中国人的脸”,74.2%的人认为“中国人的素质有待提 高”,另有10.7%的人认为“只是个人的事情,不要与国家形象联系”,只有1.0%的人取“无所 谓”的态度。从取激烈态度的比例看,大学生表示气愤的比例比城镇居民下降了,认为“中国 人的素质有待提高”的比例加大了,高了7个百分点以上。大多数大学生都非常爱惜国家的 形象,愿意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但又能冷静对待,客观分析。 对于近代以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日本侵华问题.只有7.4%被调查者取“国仇 家恨,不共戴天”的激烈态度,86.5%的被调查者采取“不忘历史,面向未来”的理性态度,3.8% 认为“历史已成过去。不必重提”,还有1.9%的被调查者选择“说不清”。与城镇居民相比,选 择第二项的比例大大增加,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而选择第一项的降低了,选择第三项和 第四项的分别降低了5.5个和3个百分点。对于社会上曾经一度流行的“抵制日货”的说法, 19.3%的被调查者选择“很支持”,而城镇居民被调查者的这一项比例是22.9%,选择“表示理 解,但不狂热”的大学生被调查者的比例是67.3%,城镇居民被调查者的比例是58.1%,选择 “不支持”的大学生被调查者的比例是10.7%,城镇居民被调查者的比例是9.9%,选择“无所 谓”的大学生被调查者的比例是1.8%,城镇居民被调查者的比例是8.9%。大学生的态度更理 性一些。 对于目前社会上有相当市场的“哈韩”“哈日”问题,只有4-3%的大学生被调查者表示 “支持”,14.8%认为“无所谓”,64.7%表示“可以理解,但我不是”,15.8%持“坚决反对”的态 度。“哈韩”“哈日”问题是一个比较显著地存在于青年中的问题,本次调查没有在城镇居民的 问卷中设置此问题,因而无法比较。但是上述百分比清楚地表明,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的大学 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待“哈韩”“哈日”问题的态度是冷静理性,对于肤浅的世俗 文化,他们既不粗暴排斥,也能心平气和地看待。与对韩日明星的崇拜相比,大学生更向往的 或者说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榜样是袁隆平式的杰出科学家,邓小平式的为中华民族之复兴奋 斗的政治家,两者分别占36.6%和32.4%,其后依次是杨利伟、李素丽等在各行各业做出杰出 贡献的成功人士。大学生心目中的事业有成并无职业高低之分,也不一定是有耀眼光环的舞 台英雄,66.6%的被调查者同意“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李素丽式的做出突出成绩的 普通劳动者也成为了大学生心中的偶像。 但并不是在所有问题上大学生均能理性对待.在有些问题上不少人也会表现出比较偏 激的态度。例如对于陈水扁执政时期甚嚣尘上的台独问题,33.4%的大学生认为“不能容忍, .45・ 应该积极备战,准备武力统一”,这个比例相对城镇居民的比例要高了8个百分点。相反,选 择“通过和平谈判的手段解决”的大学生又比城镇居民少了2个百分点.但是选择“可以理解 台湾当局做法”和“无所谓”的消极态度的大学生被调查者并不多。对于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 界文化遗产的问题,大学生选择“极度反感”的为59.8%,比城镇居民高出了28个百分点.比 例相当悬殊。这表明,大学生作为一个涉世不深,尚在成长阶段的群体,作为身体、心理都很 年轻的群体,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仍然容易过分激动,出现以感情代替理性分析的倾向。 (三)关键时刻高度彰扬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被社会上某些人质疑、被人们低评价,是因为在他们尚属短暂的生命 岁月中,还没有获得表现、亮相的时刻和标志性事件。2008年以来发生的种种大悲大喜给了 大学生亮出自己强烈、深沉、理性、开放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的舞台。有媒体这样描述 2008年大学生和当代青年的种种表现:“当奥运圣火在国外传递遭受‘藏独’分子干扰的事 件发生后,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是‘80后’的 反应最为强烈,在互联网上,数百万青年人利用MSN自发地在自己名字前挂上‘LoveChina’ 的标志,向世界宣示中国人的团结。许多QQ头像在一夜之问变成中国红心,腾讯的网上火 炬传递也受到了‘80后’的大力支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80后’大学生们满怀对灾区人 民的爱,迅速开展了募捐、献血和担当志愿者等活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着 坚强和成熟,书写着责任和担当,传递着爱心与希望。”“江西东华理工大学学生、党员张玮蔚. 将4000元国家奖学金作为‘特殊党费’,上交学校党委组织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她说:‘这 是国家对我的奖励,应该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武汉大学研究生吴斌捐赠了价值5O万元 的自己公司生产的医用敷料,用于医治受伤群众。他表示:‘灾区人民目前最需要食品、医药 和生活物资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帮助他们渡过难 关。”“‘除了捐款、捐物外,“80后”大学生们还积极为灾区人民义务献血。5月14日,中南大 学学生主动与长沙市血站联系。将采血车开进校园,立刻就有1000余名大学生自发地来到 采血车边集结,排队等候献血,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灾区人民血浓于水的真情。在献血现场, 学校全体国防生都参加了义务献血,活动当天,国防生就累计献血达60000毫升。献血的大 学生们表示,愿根据灾区人民的实际需要,随时准备献血。”① 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深厚热烈,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有比较多的认同,在对待事务的态度上也能够鲜明地体现出来.在实际 行动中特别是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有着高度张扬的体现。但是,大学生中的不同 人群对于祖国的情怀并不完全一样。本科毕业班学生受到就业等问题的困扰,消极情绪更多 一些。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其学科体系的建构和学术问题的研究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这些学科的学生应当比其他学科的学生受到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观的 教育,对社会主义祖国应当有更深沉的感情。但是其比例竟然居后,确实令人震惊,反映了学 科教育存在问题。高层干部是权力和社会利益的占有阶层,政治上也大多为共产党员,其子 女本应受到更多的主流价值观的熏染,但是他们的子女在选择国籍时选择中国的比例竟然 殿后,这值得深思。 注: ①刘诚,李健.“80后”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一代[NI.光明日报,2008—7—12.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责任编辑 许.臻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