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2017年高三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十四)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2017年高三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十四)

2021-09-0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三模拟测试卷(十四)

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在汉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 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② 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 ③ 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 ④ 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

A. 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2. 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 )

A. 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 B。 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 C. 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 D. 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 3。 河南安阳汤阴县建有“宋岳忠武王庙”,以纪念被秦桧陷害致死的抗金英雄岳飞。据旧《岳飞庙志》记载,1750年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御书诗一首,镌刻在石碑上,称“乾隆碑”,立在岳飞庙南北中轴线的“御碑亭”里。御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1915年“乾隆碑”被移到岳飞庙山门东侧,秦桧等五具败类像又置于岳飞的威视之下了。这一景致变化反映出( )

A. 岳飞深得后世人民爱戴 B. 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征 C.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 政治变迁影响思想文化

4. 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

5. 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象是( )

A. 八国联军侵华与政局动荡 B. 帝制倾覆与人民当家做主 C。 帝制复辟与政府更替频繁 D. 帝制倾覆与共和政体飘摇

6。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 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 B. 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C。 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D. 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 7.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

A。 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 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 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 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1

8。 20世纪的某一时段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日本大量赶制这种国旗(在一条条长卷的白布印上旭日徽,挂起晒干后即可裁成一幅幅小型的日本国旗),准备插遍中国各地;中国东北人口构成中,日本人比例突增,居于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侨民已达170万。这些现象揭示了( )

A。 日本蓄意侵略中国 B. 日本援助中国开发

C. 中国政府积极对外开放 D.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 9. 下表是《1955年~196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时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国家 阿富汗、尼泊尔 埃及、叙利亚、也门 斯里兰卡 时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国家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苏丹、几内亚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① 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② 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 ③ 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④ 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 “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同时,促进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区域”是( )

A。 特别行政区 B. 民族自治区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浦东新区

11. 右面是两幅新中国宣传农村的海报,从中可以看出( ) A. 都基于土地所有制形式上的根本变革 B。 农民生活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C. 都是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 D。 都对未来农村建设规划了美好蓝图

12。 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

A. 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 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 帝国凭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 《十二铜表法》成文化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

A. 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2

B. 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 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 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14. 1840年英国诞生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邮票,以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的侧面肖像为画面,1878年(光绪四年)中国首枚邮票大清“龙票”诞生。观察这两幅邮票的画面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英国政体对晚清产生重要影响 B. 中国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衰落 C。 两国都存在着王权思想的影响 D。 两国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相近

15。 1807年《普鲁士王国所有城市规程》规定:国家只保留对各城市的最高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余权力归城市所有。但因反对势力强大,规定成一纸空文.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1871年德国宪法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专制色彩.德国60余年的探索充分体现( )

A. 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 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 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D. 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

16。 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 )

A。 “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 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 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 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17。 1933年3月,上任不到二十天的罗斯福就向国会正式提交了一份计划——推备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并在3月的最后一天获批成立.“7月1日,距罗斯福作出这个古怪的决定还不到4个月,他设定的25万招聘人数的目标就已达成。”这一古怪计划所起到的最直接的结果是( )

A。 扩大就业机会 B。 缓和社会矛盾 C。 恢复发展生产 D. 保护资源环境

18。 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

A。 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 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C. 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 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9。 这一理论既能解释低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也能解释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这一理论( )

A。 揭示了空间和时间本质上的统一性 B. 说明了静止的绝对的时空观念 C. 肯定了牛顿为代表的古典物理学 D. 证明了时间、空间和运动无关的观点

3

20. 在纽约苏富比举办的秋拍中凡高油画《静物,插满雏菊和罂粟花的花瓶》落槌,加上佣金拍价合计为人民币3。77亿元。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涯中巅峰之作。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B。 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C。 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的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D. 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1~23题为必做题,第24题为选做题。要求分析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 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 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形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2分)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4分)

(3) 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4分)

4

(4) 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4分)

22。 人民币加入SDR,激起了人们对货币国际化的思考和讨论,其实货币国际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17年,英格兰银行确立以每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价格与黄金挂钩,英国事实上开始实行金本位制,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各国在国际结算中大量使用英镑,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以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双挂钩汇率体系,一直维系到1971年。

—-穆良平《主要国家的工业化》

材料二 美元取代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时,美国的GDP占世界GDP的25%,欧元启动时,欧盟的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27%,而日本GDP最高也曾经占世界GDP比重达17.7%。英镑国际化初期,英国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近四分之一;美国在二战后该比例也达到15%左右,而日本和联邦德国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时候,对外贸易总额也占世界的10%左右。

——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材料三

材料四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分析时,认为: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即储备的净流出)来实现的。这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可能:如果美国纠正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稳定,金价稳定,但美元的国际供给将不抵需求;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的国际供给虽不成问题,但由此积累的海外美元资产势必远远超过其黄金兑换能力.

-—《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英镑和美元在走向国际化的路径中存在的异同点。联系材料二,回答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一般需要具备的条件。(6分)

(2) 从材料三概括“资本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为例,分析美元走向国际化后的影响。(3分)

(3) 材料四中特里芬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存在着怎样的“两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元国际化受到冲击的原因有哪些?(4分)

23。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并深刻影响着此后中国思想文化的百年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5

材料一 《新青年》创刊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学说等,都先后传入中国。……可以说,《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的创刊以及由此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转型是与反省激活传统文化相联系的,并不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应当承认它对于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启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文化运动中,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同,而且已经萌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思想端倪.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文化。而创造新文化的最终目标指向,不只是文化上的,更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关,是推动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保守走向进步、从落后走向昌盛.

——陈卫平《走出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误区》 材料三 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

——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前后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4分)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9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4.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设置了有利的制度环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

材料二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了怎样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4分)

6

(2) 根据材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注意的时代和社会因素。(2分)

B。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传统主义的代表,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并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正是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又结合现实需要的一种民族主义斗争学说;它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对广大的印度民众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对发动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再加上甘地本人高尚的人格、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处处深入群众、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就更使广大下层群众对他的学说和信仰深信不疑。……甘地把他的非暴力原则看作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因此他宁愿停止不合作运动,也不允许群众破坏他的“非暴力\"原则。

—-朱明忠《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材料二 甘地主义通过借助于绝对真理和不合作主义者最高的自我牺牲,调和了其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乌托邦方面与实际方面之间的矛盾.它已经从一种对现存政治状况的激烈而有力的道德批评中获得了力量。最终,甘地主义通过避开政治,挽救了甘地主义的真理。……国大党政治家们公开宣布,甘地把非暴力当作信条和原则,国大党只把它看作策略。

——(印度)帕尔塔·查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一种衍生的话语?》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是什么?这种方法在发动民众的斗争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在实践中如何调和“其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乌托邦方面与实际方面之间的矛盾”?这些实践体现了甘地怎样的斗争精神?(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国大党在领导印度民族独立中对甘地主义进行了怎样的取舍?(2分) C。【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研究历史纪念物的象征意义不仅在于发现文本中所呈现的记忆,更在于关注“遗产制造”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在德国还是以色列,大屠杀都没有引发足够的关注.即使“纽伦堡审判”的226页起诉书中,只有3页提到了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行径。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屠杀才重新引发关注和讨论,并通过电视片等多媒体的方式被人所认知。到20世纪90年代,大屠杀的记忆通过《辛德勒的名单》等电影传遍全球,成为了一种全球性记忆.

7

—-《大屠杀在二战后的叙事演变》

材料二 1996年,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原子弹爆炸遗址)入选世界遗产,成为继奥斯维辛集中营后第二个入选的警世遗产.在官方价值论述中这样描述:“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是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区留下的唯一一处建筑……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最具毁灭性力量的象征,而且体现了全世界人们追求和平,最终全面销毁核武器的愿望。”

——《警世遗产与“申遗”政治》 材料三 和纳粹屠杀不同的是,日本的暴行并未向世界其余部分遮掩.相反的,这是在西方观察家批判且高度清晰的眼光下进行,并由世界新闻界受尊重的成员广泛报道。但是经过60年后,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从来没有超出中国的区域范围,而且最终几乎没有超过南京本身的范围。

材料四 对一项警世遗产而言,尽管其历史事件本身给受害者带去苦难的记忆,这种苦难记忆如何表达出“警世\"的功能,取决于“承载群体\"是否能够具有诠释和传递其历史价值的能力,这也决定着该遗产及其记录的历史事件能否获得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关于文化创伤理论》 请回答:

(1) 世界遗产设计的初衷是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奥斯维辛集中营入遗符合哪条具体标准?所体现的“价值”何在?(2分)

(2) 从材料二官方的价值论述看,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入遗将带来怎样的危害?对比材料一、二,分析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待战争遗址时存在的问题.(3分)

(3) 结合四则材料的分析,联系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战遗址申遗工作,如何让战争遗址顺利入遗?并发挥其价值?(5分)

D. 【探索历史的奥秘】 广受世人关注的玛雅文明,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它是美洲印第安玛雅人在与亚、非、欧古代文明隔绝的条件下,独立创造的伟大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建筑方面,古代玛雅人修建了不少金字塔.其中最高的可达70多米,其规模之巨大、施工难度之高,令人吃惊。古代玛雅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形式、用途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材料二 玛雅文明何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衰败了呢?对其衰败原因众说纷纭,考古学界提出了以下假说:

玛雅人居住在如此狭小的面积上,人口无节制的繁殖,兴盛时期曾达到数百万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个重大的社会负担。……玛雅人当时选择的居住地区土地不肥沃,不适宜种谷物、稻米,只能种植些红薯之类的副食品充饥,或者以木瓜、香蕉、柑橘之类的果品为食。而且所收获的数量肯定远远满足不了人口增加的需求,数以万计的人长期解决不了的饮食问题,必然对社会形成一种危机。……中美洲是强烈地震曾经发生的地方,也深受台风、飓风之苦.历史上的玛雅人所居住的地区,也难免遭受地震之害和风灾之苦.……据调查,玛雅人十分仁慈,对于人间争斗是不赞成的,特别是认为人杀人更是不可理解的。就连宰杀动物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在与相邻的人类交往中,总是处在弱者的地位。倘有外界的入侵,玛雅人必然以失败告终。……据考证玛雅人昌盛时,居住地区是比较文明卫生的,而且医疗条件也好于在周围的人类.然而通过相邻的人类侵扰和交流,把当时存在于社会上的种种传染病,有意无意地传播到了玛雅人的居住区,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以上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大规模、闪电般的移民,繁荣昌盛的玛雅石造城市,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城。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古代玛雅的金字塔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建筑形式、用途上有什

8

么明显的不同?(3分)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玛雅文明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败的几种原因假说。玛雅文明迅速衰败的原因怎样才能真正解开?(7分)

9

(十四)

1. 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是在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①③错误。从材料中长安“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及名都和郡县都设有市可以看出②④。故选A。

2。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可见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唐玄宗因违背科举制度的规定而想为王某开后门,但却遭到宰相的抵制,说明一方面皇帝有权干预科举,另一方面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性,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公平性,C项错误。

3.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社会观念。从“宋岳忠武王庙”的建立到“乾隆碑”的树立再到“乾隆碑”被移出,可见政治变迁对思想文化产生影响,也说明了意识形态具有不稳定性,D项正确,B项错误。A、C两项片面,应排除。

4. C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材料认为,德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因为“物欲牵蔽”,使人出现了违背德性的现象,这是王阳明的思想,C项正确。

5。 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动荡的政治局面。“都城一洗帝王尊”指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A、C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人民地位提高的内容,B项错误。“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共和政体面临严重威胁,D项正确。

6.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动。思想观念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从材料看,国人对西方物质文明从恐惧到接受,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对外开放的城市,具有普遍性的说法错误,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人对本文物质文明的态度,没有质量的信息,D项错误。

7。 C 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材料强调了康有为维新思想使“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即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重要特点是披着儒家外衣,宣传维新思想,A项错误。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在不推翻清朝统治的基础上改造中国,也与民族意识无关,B、D两项错误。

8. A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日本企图以小型日本国旗插遍中国及日本人在东北人口比例的激增,联系所学知识,暴露了日本从侵略中国东北到占领整个中国的意图,可知A项正确。

9。 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从表格内容看,中国在1955年~1960年与许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①③正确.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是在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形成于1961年,②④错误。故选B。

10。 C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从材料“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可见该“区域”属于经济区域,A、B两项错误。从“带动各自腹地”可知该类型区域为多个而非一个区域,可以判断C项正确,D项错误。

11。 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建设.《公社新邨(村)图》是“大跃进\"时期对人民公社的构想图,根据所学知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造成1959年~1961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并非有益探索,B、C两项错误。二幅图都是对农村美好蓝图的规划,但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A项错误,D项正确。

12. 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可知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制定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而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帝国时期,D项错误。罗马帝国军事扩张不能体现“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而是万民法适应于解决其扩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A项正确,C项错误。

13. B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从材料看,西非的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中东、印度和中国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密切,但极其看不起他们,可见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小,由此可见B项正确。

14.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与英国的政体。1840年的英国政体是君主立宪制,而光绪时期中国依然是君主专制,A、D两项错误,C项正确。大清“龙票”中的“龙”反映了君主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B项错误。

15。 D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不能说明法德两国合作,A项错误。德意志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B项

10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启蒙运动对德意志政治变革的促进作用,C项错误。《普鲁士王国所有城市规程》因反对势力强大而成一纸空文,1849年宪法因普鲁士国王不合作而流产,1871年德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专制色彩浓厚,D项正确。

16。 B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最后摊派到农民身上,由此可看出,“余粮”并非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也未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余粮收集制事实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A、D两项错误,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结束于1921年3月,苏俄在1922年底被苏联取代,C项错误.

17。 A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从材料中“准备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不到4个月,他设定的25万招聘人数的目标就已达成”,可见这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措施,其直接结果是扩大了就业机会,A项正确。

18。 D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美苏的“和平竞赛”,实际上是争夺优势,其实质仍是争夺世界霸权,是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苏联在宇航领域的优势地位,而美国人所展示的是现代化生活水平,B、C两项以偏概全,B、C两项错误。

19。 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发展。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该理论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认为,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A项正确。

20。 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发展。梵高是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A、B、C、D四项的绘画特征分别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现代主义。故选C。

21。 (1) 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2分) (2) 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4分)

(3) 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矛盾。(2分) 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2分)

(4) 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汉代为儒家采用,适应“大一统”。(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第(1)题从材料看,封是划分疆界的含义,而郡则是为君主服务,由此可见二者之区别。第(2)题材料二认为因为实行分封制而导致“诸侯更相诛伐”,因而实行郡县制正是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材料三认为秦朝之所以短暂而亡,主要是因为单纯实行郡县制而没有实行分封制,因而为了吸取教训,在地方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实行王国制。由此可见二者的共同之处为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第(3)题由材料“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可知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是二者都有足与不足之处,因此应努力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而其折射出的时代诉求,则将其置于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并结合《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进行分析。第(4)题实际上是问儒家与法家对于郡县制的态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即可.

22. (1) 同:都与黄金相挂钩.(2分)

异:英格兰银行确立,市场行为,国际协议,形成共识.(2分) 条件:GDP和国际贸易额都要占相当大的比例。(2分) (2) 关系:相互促进.(1分)

影响:扩大了美国、西欧对外贸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美国、西欧的联系,加强了美对西欧的联系和控制。(2分)

(3) 两难:美元稳定与美国国际收支平衡。(1分)

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的矛盾;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滞胀”);西欧日本经济的冲击。(3分) 解析:本题考查货币国际化。第(1)题,第一小问:从材料“每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价格与黄金挂钩”“以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双美元的双挂钩汇率体系\"可见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与美元挂钩.而其不同之处,则可从“英格兰银行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中反映出来。第二小问:从材料可以很容易看出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备条件是GDP和国际贸易要占相当大的比重。第(2)题,从图片中投资与货款—生产增长—收入增强—偿还货款和债务的流程可见其相互促进的关系。而美元走向国际化后的影响,则应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及美欧之间的经济联系角度分析。第(3)题,第一小问:材料认为,美

11

元要稳定,必须要保证美国的国际货币供给即顺差;而美国的国际货币逆差,则必然带来美元的不稳定,由此可归纳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难\"。第二小问:美元国际化受到冲击即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而原因则应从材料三中布雷顿森林体系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呈现的态势和对美国经济构成影响的外部因素等方面进行归纳。

23. (1) 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分) (2) (示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转型的运动;(1分)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2分)新文化运动通过反省激活了传统文化,如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等;(2分)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分)利用西方现代文化(民主、科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提供了可能。(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第(1)题根据材料“《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确定“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因素,既要考虑导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因素,又要看到新文化运动自身的作用。对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应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归纳。第(2)题首先应明确观点,再根据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转型是与反省激活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新文化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文化”“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并以所学知识进行论证.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性强。

24A. (1) 制度环境:厉行法治.(2分)

原因: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2分)

(2) 政治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目的是建立君主专制。(2分) 经济表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2分) (3) 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民众的利益。(2分)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第(1)题对于“制度环境”,“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表明其厉行法治的主张。材料“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可归纳其原因(即目的)。第(2)题政治上,“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其措施,又能认识其目的。经济上,“为田开阡陌封疆”表明了措施,“目的是为了……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即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第(3)题时代因素即社会发展进程(或潮流),社会因素即阶级关系问题.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材料二中的经济措施及目的进行归纳即可。

24B. (1) 非暴力(不合作)。(2分)

影响:推动了民众投身民族解放斗争;将民众斗争局限在非暴力范围内。(2分) (2) 实践:倡导土布运动(或:开展家庭纺织运动),绝食祈祷,食盐进军。(任两点2分) 精神:不畏牺牲,持之以恒。(2分)

(3) 国大党选取了甘地的非暴力斗争方式,舍弃了甘地建立在印度文明基础上的理想社会。(2分) 解析:本题考查甘地。第(1)题“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正是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又结合现实需要的一种民族主义斗争学说\"表明甘地“坚持真理”的斗争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其影响则可通过对“对广大的印度民众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对发动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宁愿停止不合作运动,也不允许群众破坏他的‘非暴力’原则”从积极和消极和两个方面进行归纳。第(2)题,第一小问实际要回答的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表现),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甘地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坚持不懈从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表现进行分析.第(3)题,“甘地把非暴力当作信条和原则,国大党只把它看作策略”但同时又把甘地主义看作是“乌托邦”,由此可见国大党对甘地斗争方式的肯定和对其理想社会的否定.

24C。 (1) 标准6.(1分)

价值:记住丑恶的历史,避免悲剧的重演.(1分)

(2) 打扮成受害者,博取同情;忽略日本的侵略,美化其二战形象.(2分)

12

问题:没有坚持正确的历史观。(1分)

(3) 让遗址承载的历史上升为全球性的记忆;在世界范围内正确诠释和传递遗址的历史价值;通过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纪念阅兵活动等扩大中国抗战的影响;通过影视剧、国际学术活动等构建中国抗战的话语体系。(4分)

发挥价值;加强保护,提高利用.(1分)

24D. (1) 形式上:玛雅金字塔顶部多为平台,上面建有神庙,可拾级而上。(1分)

用途上:埃及的金字塔主要用来存放法老的尸体,而玛雅金字塔主要用来举行祭祀活动、观测天象.(2分)

(2) 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疾病流行.(5分) 玛雅象形文字的成功释读、考古发掘、历史研究的深入。(2分,任答两点)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