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滨海新区加快发展智能经济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对策研究

滨海新区加快发展智能经济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对策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区域经济

滨海新区加快发展智能经济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对策研究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滨海新区提出加快推进智能经济发展,既是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滨海新区应把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智慧港口、构建智慧城市、创新机制体制作为突破口,谋划智能经济战略布局,推动繁荣宜◆ 张薇平

居智慧城市建设。

关键词:智能经济;创新; 滨海新区

DOI:10.16457/j.cnki.hbhjjlw.2019.02.052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历史地位,同时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一个决战期、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新时代需要明确新方位、担当新使命、确定新目标、彰显新作为,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肩负着为发展闯新路、为改革出经验的重大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滨,海新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区实践、引领新区发展,提出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战略目标。目前,滨海新区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既是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一、滨海新区发展智能经济对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

城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必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因此,新区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抓住智能经济发展的先机,积极谋划布局,才能赢得先机、赢得未来。

(二)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建设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责任担当。滨海新区加快发展智能经济契合国家战略布局,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发挥滨海新区的产业优势;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有利于加快实现国务院对滨海新区“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功能定位,更好服务天津“一基地三区”建设。

(三)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实现新区转型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智能经济既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凤凰涅槃” 的重要手段, 更是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要求落到实处,因而滨海新区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实现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滨海新区发展智能经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滨海新区智能制造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20亿元(制造业产值220亿元,服务业营收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1500亿元,已初具规模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涌现出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和产品。目前,新区拥有北京大学(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国防科大滨海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中科智能识别研究院、滨海华大基因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聚集了展讯通信芯片、中科曙光服务器、

科大讯飞、一飞智控、深之蓝等一批龙头企业。

2.技术条件良好。在发展智能经济的技术支持方面,滨海新区拥有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等大数据基础设施,天河三号研发建设也在快速推进;拥有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物联网基础设施,并在全国率先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

3.发展载体坚实。滨海新区发展智能经济有着坚实的载体支撑,这些平台载体包括了开发区的泰达无人装备产业园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保税区的空港智能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语音、数字医疗等特色智能产业)、高新区的智能产业园(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以及临港经济区的智能装备产业园。

(二)面临的问题

1.制造基础有待夯实。目前,滨海新区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基础性技术环节的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滞后于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其中,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亟待提升,缺“核”少“芯”问题仍然突出,多数智能制造企业发展还处在引进和仿制阶段,核心控制技术依赖进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杆样板式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尚未出现。这导致了滨海新区智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智能制造标准指数缺位、公共技术服务供给不足,示范引领效应不明显、国际技术合作服务乏力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2.机制体制尚需完善。与智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相比,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虽然目前新区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智能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发展环境营造、金融政策扶持、人力资源支撑等方面与现实的发展要求仍有差距,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创新投入的不足,需要在以后工作中引起足够重视,积极予以应对。

三、滨海新区发展智能经济的对策建议

结合实际,滨海新区谋划智能经济战略布局,应该把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智慧港口、构建智慧城市、创新机制体制作为突破口,努力使新区成为天津智能产业的领航区。

(一)发展智能制造 打造智能经济之核

1.围绕智能经济,积极布局智能制造发展。*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智能制造又是关键之招,滨海新区应紧紧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加快布局智能制造。一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积极布局智能产业发展,通过创新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对接首都资源,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汇聚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大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19.2

71

区域经济

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加快突破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等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本地企业和研发机构牵头成立技术标准联盟,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进一步突出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推进产业转变制造模式、促进智能转型、提升创新能力。二是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产品。主攻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健康医疗和智能无人装备五大领域,推进新产品研发,提高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

2.推进强基工程,提升智能制造产业基础。智能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滨海新区应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夯实智能制造基础产业发展,加强云计算、大数据、操作系统、高性能服务器、基础元器件等关键基础软硬件和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一是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和软件信息服务也相关的产业发展,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企业研发补贴、人才引进奖励、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等。引进一批人工智能、互联网服务等领域企业总部,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引导互联网+传统产业广泛融合,利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驱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做为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的辐射和支撑能力,为行业相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引领智能科技产业发展。

3.加快产业智能化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两化融合方面,滨海新区应围绕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以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瓶颈为切入点,加强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改造。一是加强政策引导。编制两化融合方面的专项规划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八大优势行业信息化融合方向、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等问题。二是推进两化融合纵深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全面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规模化协同等生产方式变革。

   (二)建设智慧港口 提高发展国际化程度 

1.建设智能港口。推进完成港口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建设统一的港口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实现数据资源集中、标准统一;推进智能口岸建设,探索实施口岸无纸化和通关及通检一体化监管模式,促进口岸部门信息共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升港口装卸效率和多业务协同能力。

2.建设智能航运物流。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实时调度等一体的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实现全程物流信息化;实现供应链互联互通,通过加强与铁路、航运企业的合作,多措并举促进海铁联运发展,以智能港航服务带动新区物流、商贸、制造等多领域发展。

3.发展智能商贸金融。*总书记提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智能金融发展方面,新区应围绕智能制造和智慧港口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金融的支持作用,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引入社会资本,以“产业+资本”形式,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和智慧港口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构建智慧城市 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1.建设智能城市运营中心。为构建智慧城市,滨海新区当务之急就是要建设统一的智慧城市数据采集平台、智慧城市运行平

72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19.2

台以及城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完善信息资源采集机制,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施政务数据的社会化利用,全面汇聚和有效利用城市运行的各类信息,建立顶层的智能城市运行平台和分级的技术运行体系,加快形成城市大数据生态体系。

2.构建智能民生。在智能民生建设方面,新区应以智慧交通和智慧医院建设为突破口。一是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建立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加强交通、公安、城建、城管、港口等部门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和大数据开发利用。二是推进智慧健康建设,推进云医院发展和健康大数据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制定统一的养医护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养老、医疗和护理的协同运作机制,统筹养医护服务资源,建立新型养医护协同体系。

3.推进智能社会治理建设。加快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应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部门的数据交互共享网络,推动大数据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加大城市社会治理数据整合共享力度,形成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统一工作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促进各业务部门工作协同。

(四)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智能经济发展环境

1.政策环境。在政策环境上,新区要针对智能经济发展要求,在技术、资金、人才、政府服务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科学的政策评估机制,强化标杆示范引导和平台服务引领。加强政府产业基金与智能制造经济相关项目的对接与合作,引导政府产业基金对智能制造重大项目、公共平台、产业基地的建设与支持。

2.融资环境。在融资环境上,新区要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创新金融产品,缓解智能制造企业的资金“瓶颈”;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深入应用,实现资金更顺畅的流通、更合理的配置、更安全的使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实现金融更高效、更便捷地服务企业和个人。

3.人才储备。在人才储备上,新区一方面要结合天津市的“海河英才计划”以及滨海新区的《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配套的人才基金,积极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家和学术带动人,创建一批从事智能技术和装备研发的创新团队。另一方面,要加大一线技术人员和智能工匠的培训力度,制定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政策,优化留人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2018年10月18日。

[2]叶方之:发展智能经济 实现弯道超车 对当前宁波发展智能经济的思考[J].宁波通讯. 2016(11)。

[3]《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 〔2017〕 35 号), 2017 年 7 月 8 日。

[4]卞永祖,徐智玲:“智能经济”带来新机遇,[N]21 世纪经济报道 2017年11月6日。

[5]宁波市工商业联合会课题组: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提升智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建议[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17(08) 。

作者简介:张薇平(1978——),女,汉族,山西怀仁人,天津滨海新区党校科研处,科长。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