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语文园地六 教学内容:词语盘点+语文园地 授课类型 复习巩固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习作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谈话导入: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再现情境: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四、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五、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创设情境:出示话题:(1)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师生评议:要点:(1)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2)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 (3)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各自习作。 ◆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誊写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1)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2)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 ◆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 五、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 ◆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 《回顾 拓展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课文、课外书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 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整理课文、课外书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导语:本组课文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这些语句非常精彩。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语句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或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二、品读范例,感悟深情。 1、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 (1)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2)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3)“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2、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指名朗读,思考: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2)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①此处对母亲的外貌描写,表现出母亲看到“我”时感到很吃惊的状态,同时也突出了母亲挣钱的艰辛。②这是对文中父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要救儿子的坚定与义无反顾,突出了父爱的伟大。③这是母亲对“我”写的第一首诗的评价,表现了母亲的高兴,突出了母亲对“我”的鼓励,从而写出母亲慈祥的爱。 3、浏览本组的几篇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并体会它们好在哪里。 4、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5、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三、延伸拓展,总结内容。 1、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和同桌交流。 2、小结:希望同学们大量阅读课外书,积累描写人物的词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2、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讲述名言警句的意思,感受名言警句的含义。 难点:感受漫画中的幽默。 课前准备: 1、预习“日积月累”,理解句意;搜集类似的名言佳句。 2、准备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父母和老师经常教育你们做讲究诚信、孝敬老人、有理想的人。这节课老师再领大家学习几句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先说一说你积累的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学生自由说。) 二、名句链接,内化积累。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 1、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诵读,并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 2、小组内合作探究,共同交流、讨论。 3、分组汇报交流结果。 (1)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2)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3)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丝的怠慢。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淡泊名利。意思是不淡泊名利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4、通过自读、赛读等形式背诵名言警句。 5、课外拓展。 把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 三、欣赏漫画,理解感悟。 1、导语:人们都喜欢看漫画。为什么呢?因为漫画常用简练、夸张的手法和幽默、诙谐的内容来讽刺或赞扬人或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十分有趣的漫画。(板书:漫画) 2、导学:请大家先自己观察书中的一组漫画,你能从中看懂些什么?有哪些地方看不明白? 3、学生自主阅读漫画下面的文字,了解漫画选自何处,作者是谁,“讲”的是什么故事,反映了什么。 4、出示漫画《父与子》。 (1)欣赏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组内交流对漫画的理解,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5、全班交流后,教师总结漫画内容。 教师总结:漫画讲的是妈妈让爸爸叫书迷儿子吃饭,儿子到了餐桌旁,爸爸却被书迷住了,妈妈只得再让儿子去叫爸爸。 6、组织学生自主细看漫画,思考:有哪些新的收获?是否觉得很有趣? 7、多向交流自主看漫画、读文字的收获,体会漫画的作用和特点。 8、拓展交流: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组漫画,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悟。 9、交流课前搜集的漫画,师生分享漫画的趣味性,从中受到教益,引发思考,明白道理。 10、自主画漫画,请同学或其他人欣赏,并请他们提提意见。修改满意后还可投稿。 11、了解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及他的世界著名漫画集《父与子》。 板书设计 一、读句子,拼一拼,写一写。 爱是母亲那chàn dǒu( )的双手和cí xiáng( )的眼神;爱是来自父亲那严厉的警告和tí xǐng( );爱是在随时可能发生bào zhà( )的fèi xū( )中父子之间的拥抱。 作业设计 二、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一如( )( ) 失( )落( ) ( )胜于( ) ( )( )不休 ( )耳欲( ) ( )上加( ) (1)在我的成长旅途中,妈妈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地关心我。 (2)虽然我不能亲自陪你去,但给你画了一张路线图,也许它不那么准确,却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